皮亚杰,读书笔记记录

2017-11-20 读书笔记

  一、皮亚杰学派的建立

  皮亚杰一生兴趣广泛,涉猎过很多学科,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皮亚杰就着手研究认知的发生及其发展的问题,直到50年代“国际发生认识论研究中心”的建立,皮亚杰和他的同事组成了以他为代表的“日内瓦学派”,或称“皮亚杰学派”。他们提出了儿童智慧形成和认知机制发生、发展规律的重要理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认知发展的科学体系,从而引起了心理学界的广泛重视。

  二、皮亚杰理论的具体内容

  (一)基本假设

  1、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在主动性

  皮亚杰认为,儿童智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儿童自身中,他不同意行为主义过于强调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观点。这里用的是“过于”,说明皮亚杰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赞同环境的作用,所以后来他又提出“儿童在动作图式在环境教育影响下经过不断内化、顺应、平衡的过程,形成本质上不同的心理结构”。

  2、儿童认知的发展是其心理结构的改进与转换

  结构或图式是皮亚杰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其中“图式”给我的印象最深,在教育中运用和发展得最多。那么,图式的定义即“人脑中

  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

  3、儿童认知发展的建构性特点

  在皮亚杰看来,儿童对于客观世界的解释是根据他们已经知道的关于世界的知识,不存在纯粹的客观事实,现实是主体依据已有的认知图式对环境信息进行的建构。看的出这个观点带有唯心主义色彩。我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还是要依据客观现实的发展。

  (二)认知发展的机能

  1、组织与适应

  皮亚杰发现,生物的发展是个体组织自己与适应环境这两种活动的相互作用,并把生物体集体层次上的组织机能和适应延伸至心理的层次,故他认为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这个观点带有明显的生物学话倾向,忽略了作为社会人的根本特性,这就有可能导致将高级心理活动还原为低级心理活动。

  根据皮亚杰的观点,人的一切行为或一切思想的目的是使有机体以更令人满意的方式去适应环境。这种说法在现在看来是不准确的,毕竟我们也发现生活中存在着一些特立独行的人,他们的行为并不与环境相适应。

  2、同化与顺应

  学习这两个概念时比较容易把他们混淆。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于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顺应就是对认知结构给以增补、提炼并使之复杂的创立新认知结构的过程。可以发现,我们的教育和学

  习就是同化的`体现。

  (三)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

  皮亚杰理论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就要数他提出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了。皮亚杰认为,人们从出生到成年期,其认知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这个理论在教育上受到比较广泛的运用,但也发现存在着很多局限:

  (1)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不完全如皮亚杰所描述的那种“全或无”的形式,许多重要的认知能力在儿童十分年幼时就已存在,皮亚杰只是关心质变的过程,而不关心量变的过程;

  (2)形式运算并非是思维的最高阶段,有人就提出辩证思维是思维发展的第五个阶段,也就是成年人思维的特点;

  (3)认知发展阶段的描述过于抽象,应该构建一个更为具体的模式,从而使之更为准确;

  (4)我们也可以发现,皮亚杰在解释儿童认知发展方面注重儿童自身的作用,在社会环境因素上的解释就很单薄,忽视了社会环境因素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三、皮亚杰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影响

  皮亚杰著有《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一书,也力求将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用于学校教育。许多人已经将皮亚杰的思想应用于儿童抚养

  和学校教育,包括课程顺序的安排、学习目标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评定等。主要的实践观点有以下两个:

  1、 教育要与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相适应

  纠正传统的学校课程里儿童发展与学校学习活动之间的不协调。课程的制订者们从皮亚杰关于学习课题的最佳年级安置的研究中得到启发,并制订出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课程学习。皮亚杰学派通过不断研究,认可训可以改变儿童的心理结构。我认为在现代就盲目地运用了这个观点,对儿童的训练要区别开来,特别是对于一般的儿童和特殊儿童。

  2、 儿童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探索

  皮亚杰认为:不成熟的教学不能带来智慧的成熟。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我们当代的素质教育是秉承着这种思想,但是实际上的素质教育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当然这也是多种因素造成的。

【皮亚杰,读书笔记记录】相关文章:

1.记录生活

2.记录生活

3.出行记录

4.作文记录表

5.作文批改记录

6.童年的记录作文

7.作文作业批改记录

8.幼儿园观察记录

9.记录微笑作文6篇

格列佛游记读书笔记观后感 《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