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反思的作文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反思的作文 篇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综合素质能力的体现,对写作能力的考察即是对个人语文综合素质的考察。因而,写作教学也毋庸置疑成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于是,语文课堂中如何有效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问题历来备受关注。本文就此对当下作文教学的阅读、练笔、批阅这三个方面进行些许反思与探讨。
一、读万卷书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特别重视诵读涵咏,熟读精思,明确强调熟读勤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之法。[1]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此乃正是熟读、精读之用意所在。鉴于此,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而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杜甫一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是经过千百年来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理。可见学习语文多读书是前提和基础,只有广泛的阅读才能够开阔视野,积累素材。这也正是古代私塾学校的先生将教学的大部分时间都交给学生诵读的原因。
二、练笔求精
提倡精练,并非反对学生在课余时间多做写作方面的练习,只是针对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认为教师只有让自己的孩子多写多练,孩子的作文才能够提高;以及部分不负责任的教师为了不用讲课,便尽可能多地安排课堂作文练习,学生练过之后便不了了之。最后,学生虽然写了很多文章,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梁启超在其《作文教学法》中一再强调:“做一次必将一种文体做通。下次再做另一种文。如此便做一篇得一篇得好处。”他甚至多次谈到:“每学期作文次数最多两三次。”由此可见梁启超先生对于作文教学精练原则的推崇,同时我们也可得出,所谓的精练,并非不练,而是要求学生保质保量地去练习,这样的练习即使一学期只做一两次,也足可以达到预期学习效果。江西省会昌实验学校的一位教师就曾做过这样的一个案例:班上郑同学第一次写《从脚下出发》时,只写了一些空泛的理论,没有实例,内容不丰满。第一次修改,郑同学在作文中加入《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从脚下出发,勤学苦读成为大学士的例子,以及鉴真和尚做行脚僧的例子,充实了作文的内容。第二次修改时,他能一边讲道理一边摆事实,做到有理有据。第三次修改作文时,他加上了从脚下出发的含义及一些理论,使作文内容更加充实。第四次修改作文时,他关注了作文的语言,使作文达到内容充实、文字优美的一类卷标准。又如江同学的作文进步很大,经过五次作文修改,从第一次作文语言不够优美到作文达到语言优美,注重细节描写,结构完整的一类卷标准。比如他的《从脚下出发》的第一段是这样写的:“生活就像天气一样,有时风和日丽,有时电闪雷鸣。但是或许一个动作、一个微笑对一个人来说就是冬日的阳光。我们要从脚下出发,给予别人快乐。”这篇作文得到45分(满分50分)的好成绩,学生最终尝到了写作的乐趣。[2]由上述案例可得: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与否,并不在于其练笔篇幅的多少,换句话说,与学生习作的篇幅数量没有必然关系。因而说到底,作文练习终究还是求精,有针对性地做练笔,而非漫无目的地求多。
三、多样化批阅“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改作文”似乎已成为教学中的通病
全国特级教师魏书生曾这样比喻教师批改作文:“每次两个班的作文本收上来往前一摆,常常觉得像两座山,于是我们教师每天挖山不止。”然而现实是教师虽然在这方面付出了很大的心血,却往往费力不讨好,得到的结果往往差强人意。于是,寻找快速有效的作文批阅方式往往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的共同需求。在此,我且介绍三种较为常用、实用的批阅方法,包括:学生批、教师批、师生共批。
(一)学生批俗话说得好:文章不厌百回改。许多名作家的好作品没有哪部不是经过反复修改而成的。对于学生作文而言,除了靠教师批改外,同学间互批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做法。因为教师的精力毕竟有限,有时学生的作业堆积太多时,难免会因看不过来而忽略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时,教师不妨换个方式批阅——将作文本在学生中间相互传阅批改,同学之间互为师生,这样学生轮流批阅的方式既带给学生一种学习的新鲜感,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可谓两全其美。
(二)教师批学生写作,教师批阅,这中间的过程顾名思义是师生双方通过习作来传递语言、思维、情感等方面信息的历程。同时,这不仅是教师给学生反馈交流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衡量自身作文水准的有力标尺。因此,教师在批阅学生作文时除了要具备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较高的鉴赏分析力外,更需掌握批注评语的原则与方法。1.趣味性原则鲁迅先生曾给许广平的论文《罗素的话》评语:“拟给九十分,给你五分(抄工三分,末尾几句议论给二分),其余的八十五分给罗素。”原来,许广平在文章中很少发表自己的想法,只是大段抄录别人的话,事后,许广平欣然接受了先生幽默、中肯的评价。前苏联教育家维特洛夫也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助手是幽默。”对于教师教学而言,幽默风趣的语言除了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外,更可以使学生对所授知识印象深刻,使他们的眼前一亮,一笑之间获得教师的言外之意。如笔者不久前看到一则网页,一学校的校庆日有校友回忆在校时的难忘经历。有一位这样写道:自己上中学时的字写得很丑,一次,语文老师就在他的作文本上批到:你写得一手漂亮的甲骨文,老师永远也学不会。看后,他当时觉得有点不是滋味,而自此之后却发奋练得一手好字。由此可见,教师幽默风趣的短短几字似乎远比一段长长的呕心沥血般的劝说的效果来得更加明显。这也正是幽默风趣的教学的魅力所在——在趣味中感知知识、在趣味中启迪学生。2.针对性原则所谓针对性原则,即是教师批注评语时切不可“一刀切”,要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实事求是,一篇习作的成功与否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水平、性别、所选文的题材、内容、优缺点等等方面综合考虑,点评,不仅要站在教师的角度,更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全面看问题。如:当学生处于初中一年级时,教师就不应该持以初中三年级学生的作文水准评价该班学生的作文水平差,其衡量标准应该紧跟学生的发展步伐。同时教师还该明白,即使是处于同一年级的学生,其作文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对于作文基础较好的学生而言,教师就应该相对应为其设立更高的水准,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则应该放慢脚步,相应为他们降低一些标准,以鼓励为主。3.鼓励性原则同教学应有的教育性和导向性功能一样,教师的作文批注更应该如此,因而,教师给学生的作文批注评语往往持鼓励性原则,以肯定、赞扬、激励的语言为主,给予学生知识教育的同时,更给予其情感上的关爱与支撑。以鼓励为主的教学方式除了极大可能地唤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外,我们还应该铭记,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无论学生的习作如何,一篇作文都可以有很多种分析方式和评价角度。可以从学生写作的认真度,习作的内容、思路、结构、情感等方面去寻找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教师时刻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如:对学生文章中出现的语言优美的句子,教师可以用红浪线加注标识以示夸赞。但也应注意:切不可过分夸奖学生使其变得骄傲;对于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一些错字、语句不通、不合逻辑等等的现象,教师还是应该以合理的方式提出来,但切不可因学生的一点错误而对其讽刺、挖苦,最后将其批得面目全非,致使其产生自卑心理而渐趋厌恶写作。
(三)师生共批传统的学生写作,教师批改,学生往往没有参与作文判定标准的权利,教师也不会更多地关注学生真实想要表达的情感,一般都是符合教师心意的作文就会打到高分,反之则只能得到很低的分数,这就是由教师一人掌握批阅作文“权利”的弊端——避免不了会掺杂教师的主观臆断。因此,新课程标准观念下我们更倡导教师要学会适时“放手”,将部分“权利”下放于学生。如作文批阅这部分。教师在批阅学生作文时,完全可以在课前向学生讲明自己对一篇作文的判定标准。如:作文标题怎样占格,发生错误时相应的扣分情况;字词是否正确、语句是否通顺、逻辑是否合理、情感是否真实、有无创新性等方面的得分与扣分情况,然后将作文本交换传阅到不同学生的手中,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不同标准为其手中的作文做批注并打分。接着,教师从学生已批阅完毕的作文中任意抽查几本进行讲解并对其批注作评,最后,交由学生自己修改。学生自己写作并批阅他人文章,就仿佛一作两文,首先是数量上的增加。其次,通过师生共批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亲历作文的评判标准,了解自身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更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修改作文,知道作文修改的要领,因而,学生在写作上还将得到一种质的飞跃的可能,不断提高自身的作文水平。总之,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因而教师需注重其教学的方式方法,学生需注重自身知识的积累与运用,这样双管齐下方可不断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参考文献:
[1]肖川.《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xx.
[2]文敏.在作文精练精改中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J].初中生优秀作文,20xx,(21).
反思的作文 篇2
又是一次匆匆离去考场,悲伤的心情布满了我的各个细胞。考试后,我的心里犹如十八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又似热锅上的蚂蚁,久久不能忘怀。
自认为做得很好的考卷,在我的心里印下了痕迹,与同学结伴而行的我默然了,沉思了,苦恼了,气愤了,后悔了,伤心了……
悲伤的感觉同时充溢了我的大脑,内心的恐惧抑制不住得释放出来。失败的考试似乎毁灭了我的信心,讽刺、批评、嘲笑……种种声音跃在我的耳畔。
当我知道我只考了67时,心里非常难过,我立马看了看错的题,结果让我大吃一惊!别的同学都考了很好的分数,但是我却考了……
我有很多的题目都不应该错的,就像那个叫你解释文言文里的智的解释,老师都讲了好多遍了,可是我还是忘了。还有我的阅读理解题扣了很多分,大概是我的阅读理解能力不够好吧。最让我感到不好受的地方是作文,我竟然扣了15分,这可是一个让我大吃一惊的数字啊。我想了半天终于想了出来。可能是我的字数不够,还有可能是偏题了。
我上次考的还不错。可是自从我那次之后,上课不注意听讲,更不用说比别人更努力了,而且还上课讲话,整天就知道玩。回家做作业就边玩边吃边做作业。我沾沾自喜,自以为是,可是时间却从我的放荡中飞逝。 终于又一次的考试来临了,我本以为可以轻轻松松的,可是我错了,每一道题都似曾相识,这时想起老师找我谈话后跟我说的话,我真是后悔也来不及。 “叮呤……”铃声把我从思索中拉了回来,我想我确实应该反省了,倘若我课上认真听讲,那些题能似曾相识吗?倘若我及时反省我能堕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吗?想想以前那个我,再想想现在的我,我真是变的太快了,我又很庆幸这次让我失败了,使我反省了,能及时改过,及时努力去追回我以前的时光。
以前我对学习中抱着一种不冷不热的态度,心情好就读,心情不好就不去理睬。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对这种态度感到排斥。因为我长大了,知道了什么叫做“为自己活着才有意义。”可是当我知道自己错了的时候考试却来临了,这是我就象那爬在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怎么半呢?就要考试了,我还有许多的知识没掌握牢固。
于是我就采用了临时抱佛脚的方法,专攻我的弱项,于是就形成了一个顾己失彼的局面。老师说如果顾己失彼那他就不会成功。
我知道现在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可是现在知道错了也不晚啊,因为现在只是一次小考,人生中还有无数次大考在等着我们,所以只有努力了。
反思的作文 篇3
自我踏入求学园地以来,我体验过大大小小的考试。如今留给我的是重大期末考试后的反思时间。我退很多步想想,面对这一次次考试,我有着许多的疑惑:一场场考试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什么是正确面对考试的方法?为什么考试的结果总是令人惋惜?考试分出来的三六九等是利是弊?如今,这些问题的答案仍隐隐约约、朦朦胧胧。我忽而轻视这些问题,忽而为这些问题而沉思。我用我多年考试得出的经验可以为这些问题的答案做抛砖引玉的见解。
考试这个东西,最单纯的解释无非是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知识接受效果的测验,测验一下学生们是否用功。若努力,换来一条条耀眼的对勾,赏心悦目;若松懈,换来一道道刺眼的叉号,令人沮丧。同时分数的高低也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一个人被点名的次序。所以学生们为分数而考试,唯恐因低分而落难,甚至采取作弊手段来逃过这一劫,作弊无非是对考试意义的高估。
考试没有逃避,考试需要去面对,它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面对考试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问心无愧。考场上发挥的好坏,考前的准备工作占很大一部分,当然不完全是掌握知识的多少,在很多方面考生考试结果的好坏取决于在面对试卷时我们的心态。我们是由大脑支配的,知识储存在脑海当中,而那知识的输出关卡就是我们严谨的心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常会发挥失常的原因。好的心态自然是必备的,但是也要有达标的知识储备,这是基础,是前提。所以,面对考试的正确方法,取决于考前的充足准备与单纯的心态。考试在某一方面是一道决定性很强的倏关,但倘若考生掌握自如,化被动为主动,以不变应万变,在平常的工作中兢兢业业,并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那么考试这道大关来得在突然也摧不毁一颗镇定自若的心。面对考试,仅此而已。
我们常常以很刻苦的努力应对考试,可试卷如同一张破网,总会漏掉无辜的几分,到头来悲切、惋惜也无济于事了。很显然,考试对我们的考核抓的很紧,在多方面为我们挖陷阱。自己也是个陷阱。许多问题,并不出在实力上,或者说仅仅出在细节上。我们把它称之为粗心。可是别忘了,整个考试就是一个森严的牢笼,不会令一丝风声走漏,不会给半点借口空子可钻。从这个角度而言,粗不粗心就是考生们细节上的不足乃至能力上的遗憾。我们必须控制这种缺陷与遗憾,减少考后的抱怨与惋惜。那只靠自己。我们会不会对自己说:满分就完美。那么我会对你说,丢了满分你会摔得很惨。不必好高骛远,改确立的考试结果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我们虽不会人人考得登峰造极,人人坐居高位,但可以给我们自己一个慧心的安慰。那并不是欺骗,是一种崇高的动力。每次考试的分数都会在我们的历史里定格,虽不能改变,但可以慢慢超越。打败惋惜之痛的侵袭很简单,别再骗自己。化压力为动力,没有人把你踩在脚下,只有自己没有勇气站起来。面对考试,并不要怕考后的打击,学会反击。
反思的作文 篇4
星期六,我们一家人去延昌喝喜酒。
到了喝喜酒的地方,我们看到路中间有两位叔叔正在往地上一个大窟窿抹水泥,便绕了过去。
我们喜酒吃得不亦乐乎,说说笑笑,别有一番情趣。
酒足饭饱后,我拿着爸爸给的零花钱,到附近的小店去买烟花。
我因为过于兴奋,忘记了路中间还有没干的水泥,连跚带跳地跑了过去。到了小店时,我突然发现自己鞋子旁边沾有水泥,顿时想到:是不是踩到了刚才的湿水泥?
这个时候,爸爸妈妈也吃好饭出来了。他们正在谈论水泥地被谁踩了,留下了脚印。看到我的鞋子,马上问我是不是我踩的。我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他们。爸爸说,我先送你们回去,待会带工具来把它弄平,免得水泥干了,留下永久的脚印不好看。这时,一个老婆婆边走边唠叨着:“是谁这么缺德,把刚弄好的水泥地弄成这样!”我听了,心里愧疚万分。
过了一会儿,爸爸回到了喝喜酒的地方,这时,他看到,我的脚印已经被抹平了,而出现在上面的是一个更大的`脚印。于是,爸爸把这个不知名的脚印弄平之后就回来了。不知道后面还会有几个脚印会出现在那儿。
我不禁想到:如果在湿水泥上弄一个警示的标记,就不会有这么多的人重蹈覆辙。这些人只会在出现了问题之后,去弥补它,不会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这样只能反复出现问题,我们处理问题可千万别像他们哦!
反思的作文 篇5
前不久学校举行了一个测试,我数学考了99。5分,语文考了92分,英语考了93分。总分是284点5分。
数学上,我以前从未错过计算题,就没有检查计算题,所以口算错了一个,因此是99。5分,妈妈为此批评了我半天。说:“99。5和100分其实差的不仅仅是0。5分,差的是细心,细心无价呀!”
这次语文卷子非常难,大多是课外知识,所以每个人都考得不好,但是我从一年级就开始读课外书,所以考得不错,92分。妈妈表扬了我。
英语卷子很简单,我没有细心,结果该对的没有对,这次的卷子,我只有一道选择题不会,其他都会,但是我不细心,每个题看了一眼就写了下来,还没有检查,所以考了93分,妈妈批评了我。
下次我一定要细心。
反思的作文 篇6
不要总是去当手电筒,总照他人的暗处,总找他人的缺点,也要学会回头审视自己。试着找自己的短板,因为人无完人,人总有缺点需要改正。可以想想自己有什么做的不正确或者还需要改进的。就像做功课一样,看到自己的成绩不如他人或者还不如过去的自己,不能抱着侥幸心理躲避,而是要反思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并且找到自己不如过去的原因,这样才有机会成长。就像荀子所说的“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天过已。”“反思”不只是一个单纯的词更是一种行动,一种可以成长、可以超越自我的机会。
反思的作文 篇7
第一单元是写景作文,写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物,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细致观察,抓住特点。
罗丹曾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一个观察能力很强的人,他的眼睛就好比一架照相机,能把景物的颜色、形态拍下来,印在脑子里,画起画来就会逼真,写起文章来就会活灵活现了。这就要求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什么是观察?怎样观察?所谓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要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养成一种习惯。首先要选好观察点。观察点就是描写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抓住景物的特征,全面细致地观察。观察和感受景物还需要发动各种感觉器官。从不同感觉、有动有静地写景,让人读来身临其境,再写出来,这是最基本的一点。
二、展开想象,运用修辞。
文章写得细致传神还要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合理运用修辞。展开丰富的想象是把文章写得生动形象的关键。想象是形象思维的再现,是把不在眼前的事物在脑子里再现出来,(再现性想象)。
三、注重积累,言之有序。
作文的材料来源于生活,又表现生活。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的流个不停”。在细致观察,展开想象,合理运用修辞的基础上,还要注重积累,精心排序,才能生动而有条不紊地表达。积累素材首先要多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读万卷书,才能行万里路。要想写好写景作文,积累一定量的写景状物的词汇势在必行。要想描绘出引人入胜的景色,首先对写景的文章要多读。读,有两个好处:一是读可以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二是可以通过读来从范文中得到写作方法的借鉴。有人认为:观察也观察了,生活也体验了,可就是写不好文章,其原因就因为你平时没有语言和写作挂技窍的积累。多读就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其次,我们要像一块永不知足的海绵,从生活中的各个渠道,去吸收语言精华。吸收了还要积存下来,做好笔记,注意运用。
语文课上,重在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引导他们将课文内容与生活经验联系,大胆地展开联想,把学会的课内外知识活学活用,在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使语言积累化为语言能力。目前学生在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方面都很积极,并积累了很多经验。在表达方面普遍存在口头表达能力比书面表达能力好很多。
在写作教学中,我就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主。一开始只是要求她们能把事情或者事物给叙述完整了,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我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要学生对写作产生了兴趣,那么他的文章自然而然地就能写好了。让学生喜欢写作.爱上写作.自发的写.开心的写,这才是最重要的。写作没有兴趣是肯定不行的,老师要先培养学生的兴趣,然后再教他写作的技巧。
我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例文的景色之美。老师必须引导学生充分地朗读,抓住关键词语品读感悟,体会文章所描写的景物的美丽,让着美景深深地印在同学们的脑海中。最后就是抓住每篇文章的不同特点,必须抓住每一篇文章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让学生对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认识。在今后的写景习作练习中也会起到很积极地引导作用。
总而言之,习作教学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应该和阅读教学连接到一起。学生在用欣赏的角度评价文章的时候,就再不断地学习,如何将其内化成自己的能力,用在自我文章修改上,这将是我今后在作文教学中不断探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