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笔者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吸收现代的优秀歌词作为教学内容,在实践中受到大学生的普遍欢迎。本文分析了将歌词引入大学课堂的必要性,并分析了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 诗歌 歌词
一、将歌词引入大学语文课堂的原因
随着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把歌词作为诗的一种——有意识地吸收优秀现代歌词——作为教学内容,已经在很多教师的教学实践以及大学语文新教材中得到尝试。本人也在不同层次的教学中加以实践,从中获得一些经验。大学语文教学中引入歌词,已经受到普遍欢迎。根据我在教学中与学生的互动(课堂问答,课后讨论,学生作业,学期论文等),我认为此中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流行歌曲,是大学生中最普及的,最喜爱的文化娱乐形式之一
流行歌曲对大学生的心灵发展有重要影响。把歌词引入语文教学,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艺术鉴别力,能够自觉地抵制一些不良的歌词。
(二)随着现代媒介的发展,大学生近于歌而远于诗
这个现实,要求教师抓住大学生对歌词本身的亲和力这点,提高学习的兴趣。
(三)学生主动阅读现代诗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除了课本上的诗教材外,学生主动阅读现代诗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而且,诗歌在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之一——提高写作水平,也越来越远。现代诗过分复杂的语言追求,使诗歌越来越书面化,陌生化,诗歌语言也越来越无法融入语言写作能力的运用实践中。于是我们见到的事实是:在学生的写作实践(作文,日记,博客,作业,甚至考卷)中,引用歌词越来越多,而诗的引用越来越少,即使引用,也基本限于古典诗词,现代诗很少走进学生的笔下。
(四)中国自古以来,一直有着很好的诗教传统
而所谓的诗教,其实是一种“歌教”,孔子整理编辑的《诗经》,都是入乐的歌。到现代,30年代,朱自清曾在北京大学专门讲授过《中国歌谣》这门课。所以歌词教学应该发扬传统。
(五)中国现代歌曲中本身就有很多入了乐的现代诗
比如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戴望舒的《雨巷》,余光中的《乡愁》等等。它们是诗和歌结合的教学范例。
二、如何运用歌词进行大学语文课堂教学
从以上分析的几点原因,可以看到将歌词引入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现实性和可能性。但是歌词与诗歌很不同,不能一律采用教诗歌的方法。学生很可能对歌很感兴趣,而几乎完全丧失读诗的习惯与兴趣。而我的目的,是以引入歌词,来加强诗歌教学,否则大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脱落,并被取代了,这是不可取的。但是处理得当,这两者可以相辅相成,学生会对诗歌更感兴趣。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试着从下面几个方面处理这个难题。
(一)直接选取现代歌词中好的作品,作为教学内容
比如,我选择了罗大佑的《现象七十二种变》重点讲解,这是《大学语文》新教材收入的作品诗歌篇。通过这首歌词的欣赏,学生体验到,歌词作品不总是风花雪月,也可以发人深省,它自有超越通俗文化的意义与价值。罗大佑这首歌主题深刻,他唱的是当代中国青年,不管身处何地,面临社会转型诸多问题时所特有的思考。通过这首歌,学生就很容易明白了歌词或诗的严肃性。
我还选择了崔健的《一无所有》,这首摇滚歌词作品被很多大学阅读教材甚至中学教材收入。比如,由深圳市育才中学的语文老师严凌君编写的名为《青春读书课》的中学生系列人文读本(200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引起很大反响,其中也收录了崔健的《一无所有》。陈思和的《当代文学史教程》用整整一节分析了这首歌词。《一无所有》,成歌于20世纪80年代,直到现在依然流传很广,歌词中的“爱我一无所有,你这就跟我走”,几乎成为校园男生追求爱情的流行语。但大多数学生,并不真正了解此歌的创作背景和作品的价值意义,对它大都是一种“误听”与“误用”。所以,在教学实践中,为学生补上这一课是很有必要的。
为此,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几个步骤:
1、问题导入:你喜欢摇滚吗?学生的态度大致分为三种:喜欢,不喜欢,无所谓。
2、让这三类学生分组讨论,分别得出结论。或者以辩论的方式得出各自的结论和理由。
3、展示歌词《一无所有》幻灯。同时播放崔健1986年演唱此歌的音像。
4、讨论: 认真听了这段演唱后,和以前认为的“崔健”与“摇滚乐”,有什么不同?
5、详细分析歌词,讲解歌词背后的文化背景和意义。让学生真正了解,歌词作为诗的一种,在摇滚乐中的发展和开拓。
(二)从“歌诗作品”入手,对比一组歌与诗,引导扩展阅读
比如,在一节课中,我选择了徐自摩的诗《再别康桥》,这是徐志摩实践闻一多新诗格律化“三美”主张的代表作。此诗写于1928年,但作为歌来流行,最早在1977年台湾新格唱片推出第一届金韵奖青年歌谣大赛上,由范广慧唱红,后来出现了黄大城、万芳、柯以敏等人的唱本,随着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的热播,黄磊的《再别再别康桥》,再次为这首歌做出了新的阐释。
我采取了以下几个教学步骤:
1、播放一张制作精美,配有优美画面的歌词幻灯,让学生先朗诵歌词,体验歌词本身的韵律美感。
2、在讨论中阐发歌词节奏、押韵以及语词声音和色彩特点。
3、播放歌曲,在音乐中欣赏此歌词。让学生感受音乐是如何拓展、衬托歌词的意境空间的,比如旋律的急促、舒缓,高昂、委婉,歌词又如何配合音乐,比如,重复、回旋等等。
4、让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跟着试唱,一节课下来,大部分学生都能用唱的方式记住了歌词。而且都感受体验到音乐和歌词的双重美感。
5、向学生提问:是不是所有的诗都能入歌?为什么一些不能入歌?它们是否还是好诗?你认为的好诗是怎样的?通过层层问题,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展开对诗的认识。
6、延续学习:要求学生课后视听徐志摩的另两首歌,《偶然》和《海韵》,以及黄磊的《再别再别康桥》,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歌有不同的美:《再别康桥》,让学生体验到歌的语言制造出来的美感,比如音乐美、绘画美、匀称美;《偶然》多了一些哲学人生意味;《海韵》加强了一份戏剧冲突;《再别再别康桥》,又如何在原歌词的意境上创新的,让学生进一步在不同的音乐中,体验作者不同的歌词情感和意境,从而拓展对歌词以及音乐的理解、想象和创造。用各种方式,让学生认识,现代诗并不是遥不可及,很多都是脍炙人口的,从而认识“诗”的广义品质。
(三)用歌词教学鼓励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当今大学生的语文学习,除了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外,最终是实践。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引入歌词后,应该根据学生的反应情况,鼓励学生进行歌词创作与批评实践。并且在学生的歌中社团活动中,比如,朗诵会,诗乐晚会、博客、论坛等途径,大胆实践。在这方面,我的实验得到学生热情响应,从学生交上的作业来看,有些歌词已经写得相当成熟,而对一些歌词的批评文字表现出很好的写作和独立能力思考。这样就较好地达到了大学语文教学所规定的部分教学目的。
校园总是产生诗人和校园歌曲的摇篮。即使在诗歌极度边缘化的时代,诗歌还可以在校园这块相对净土上郁郁生长,大学阶段——是个爱诗、爱歌的年龄。虽然,在巨大的商业背景下,我们无法抵制诗的边缘,歌的繁茂。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依然可以在教学中化转弊为利,与时俱进,通过歌词加强学生的诗学美感的训练和培养,使学生具有较好的歌词鉴赏能力,从而有意识地鉴别泥沙俱下的大量歌词作品。
大学语文教学,尤其是其中的诗歌教学,确实成了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瓶颈,尤其在大学生离歌越来越近,离诗越来越远的今天,如何让学生不把诗歌抛得更远?在诗歌教学中,将歌词引入教学实践,应当是一条重要途径,值得更进一步探讨。
【大学语文中引入歌词教学的几种实践途径的教学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