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

2022-04-12 观后感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观后感吧。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 篇1

  今天下午在学校的组织下,我们再次观看了教育题材的纪录片《教育能改变吗》。我觉得触动很大,记录片从六个方面,论述了现在教育的问题,也唤醒了人们对现在教育的思考。总得来说,该纪录片敢于面对问题,敢于实事求是去找问题,敢于对如何解决问题去思考的做法,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很多人特别喜欢这一记录片。

  在看的时候,我不禁在想作为一名教师怎么去做出些改变?怎么去实践一些今天看来还是教育理想的东西?在现行的教育环境下,教育能改变社会、改变家庭、改变人的命运吗?教育能改变在自己,走出困境吗?教育如果不改变行吗?

  本片折射出中国现状教育的矛盾。在中国的基础教育流行着“抢跑”、“揠苗助长”、“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现象,为了起跑线上的领先,孩子们苦不堪言,严重被缩短了童年的快乐时光,孩子们的幼儿班,小学、中学似乎都成了高考的“预备班”,最终的目标是考取梦寐以求的大学。可在所谓理想的大学校园内,由于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的滞后,培养模式的单一,教师忙于论文,疏于教学,学生普遍感到迷茫,缺乏独立的思考与能力,让中国公众对大学教育的失望情绪日趋严重。就业难,扎堆考公务员,大学生择业观与现实的脱节等现象将大学教育的弊端暴露无遗。高等教育大众化让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大学校园,而从中走出的“合格的公民”却越来越少。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些根本性的教育常识问题,站在教育未来十年的起跑线上,我们是否清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否清楚教育最终为谁服务?该纪录片中一位芬兰国家教育顾问认为:“基础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孩子成为好公民的,掌握一些学习方法,要比具体知识的引导更重要。”教育其实没有终点,教育是为人成长做准备的,它的目的是让一个自然人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好公民,而要实现这一目的,教育首先要改变自己,要去除自身的浮躁与急功近利的心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在未来世界,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国家。

  该纪录片还从《学习革命》、《公平之惑》、《高考变局》、《再度出发》等专题分别从学习模式、教育资源分配、高考制度等不同层面剖析和回应了当下公众关注的教育话题。我想,站在理想与现实的“起跑线上”,需要“再度出发”的不仅是学生,还有承载着教育使命的人民教师。让我们一起加油!坚定对中国教育的信心,重新确定教育的坐标。

  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 篇2

  自从孔子开办私学授徒以来,中国的教育行走了几千年。中国教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特色。上个世纪60年代,我们主要引进前苏联的教育体制,在一定历史时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把目光更多地投向欧美教育,教育理念发生重大变革,教育体制与国际接轨,教育迎来一个春天。目前,我们的教育遭遇发展的瓶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育发展的均衡问题。我市是教育大市,如何发展教育大市,巩固教育强市的地位,任重道远。目前,我市乡村“麻雀小学”共有1000多所,形成了“老、少、边、穷”的现象,发展受到严重阻碍。由于师资、教育资源的不平等,促使一些学生家长心理上滋长了“赶名校”的现象,致使一些学校生源爆满,而另一些学校则产生了“学生荒”。

  二是教育方式变革的问题。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是影响学生一生的工程,一时很难看到的明显成效,而最简便易行的操作方法只能是考试,不少老师这样认为,考试,名在考学生,实际是考老师!那么,考了试之后,要不要公布学生的成绩呢?回答是否定的。可是,不少教师认为这样起不到激励的作用。于是,公布学生成绩,排名次是通常的做法。也许,这是长期形成的一贯做法,在现实中一时难以转过弯来。也许是中西方教育的传统习惯不同,西方学生的分数是当作隐私来加以保护的,老师交给学生的打过分的作业或试卷时,总是扣着或装在一个信封里递到学生手中,这样以示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杨振宁教授在阐述东西方教育的区别时总结出东西方教育的两大特点:西方教育重视学生动手能力,所以学生善于发明创造;东方教育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所以学生识记能力强。也许,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造就了人们处理分数的不同方式。

  三是母语教育问题。安庆日报文艺副刊沈天鸿老师写过一篇文章《高校招生不考语文是祸国殃民》,曾在省内外引起广泛关注。

  我读这篇文章,是因为它的标题吸引了我。说实话,现在是新闻爆炸时代,一天有几千条几万条新闻在轰炸我们,让我们猝不及防,让我们目不暇接,一个标题抓住读着的眼球,一篇作品就算成功了一半。《高校招生不考语文是祸国殃民》引起我的兴趣,首先我是一名语文教师,其次是个“老牌文艺青年”,平时好钻故纸堆。我曾严厉地批评,当下国人语言的粗鄙化现象,嘲笑人们的腰包越来越鼓,而脑袋越来越贫(主要是说人们的道德素养、人文素养),可谓“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一个大款就会让一个书生窘得钻地缝!人们对物质的热衷,冲淡了对人文知识的追求,语言修养,到了尴尬的境地。

  我平时好文墨,偶尔写写东西自娱,偶有见报,欣喜之余,与同事共享,没想到,得到的第一句话就是“写这些诗词干什么,那可是退休的老头子干的!”现在,连教师都鄙视诗文,何况他人乎?据我了解,在我区近千人的教师中,没有几人阅读文艺作品,就是那些“曾今的文艺青年”,也是“渐行渐远”,无心境再去亲近诗文。没准想,你在大路上,见到一个西装革履或者摩登女郎的时候,他们会冷不丁给你个“粗鄙”!

  现在,就连一些高校的老师,也会迎合市场,语言“大众化”起来。譬如,我的女儿语文很不错,有当新闻主播的愿望。于是,家教少不了。可是,几个老师、教授、行业人士辅导下来,都有一个点评,“注意啦,某某同学,你说话不可太文艺!”再如,现在电视剧铺天盖地,我看了一些,觉得语言太贫乏,太小学化。当然,语言的口语化又是另一回事,口语化其实是很丰富的,鲜活的,水灵灵的,脆生生的。总而言之,生活语言简单起来,电视剧语言简单起来,我总结一句,“如果你的语文不好,你可以去做演员!”

  因为,一些知名高校不考语文,学校就根据高考指挥棒,弱化语文教育,据了解,一些重点高中,高三的语文课就是理科生的睡觉课。语文教师一上堂,望着底下哗啦啦的倒下睡觉的风景,也自得其乐,自顾自地讲起来,算是对得起天地良心!

  高考不考语文,谁的不幸?中国经济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世人瞩目。所以,纽约也好,温哥华也罢,伦敦也是,一种奇怪的现象出现了,仿佛一夜之间,哗啦啦,一下子冒出许多的“孔子学院”出来,现在,我看,一些老外学汉语的热情远远盖过国人,他们埋下首,啃起线装的“砖头”来,是傻还是精明?几年前,我看过一篇国际论坛获头奖的论文《孔子21世纪道德的坐标》,文中苦口婆心地告诉我们在道德、人文即将丧失殆尽的时候,如何重拾信心,去拯救人类的道德,感触颇深!

  以上是本人的个人感受,欠佳之处,希望得到大家谅解。

  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 篇3

  在观看了《教育能改变吗》后,心情不能平静,教育像一座大山,不仅压迫着学生,更压迫着家长、老师、学校、政府乃至全社会。

  中国的教育就像一个停滞不前的破平板车,陷在教育的淤泥中活动不起来。改革了几十年没有变化,教育的乱象愈演愈烈。难过的是苦读了十几年,荒废了青春、禁锢头脑,浪费了经历、没了快乐的孩子们。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分数。不论是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评判学生的好与差,最终能进入所谓好的学校主要的标准就是分数。学习成绩好可以上个好学校,分数差就没有什么出路了,“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经成为现在家长的迫切心愿。无论付出多少代价,家长们都以极大的热情把孩子送到各种补习班去学习,可怜的孩子们没了快乐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光。这样做的最终目的就是上一个好大学。

  上了大学所学的专业又不是自己想要的专业。这是教育乱象的又一原因。大学中旷课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也是如此,因为不是自己的心目中的理想和专业,在学习中缺乏学习的兴趣 ,原因是中国式的教育让学生在高考前“用力”过猛,在该储备能力的阶段不仅没有积蓄能量,而是大量消耗了这种能量。当真正自己做主的时候已经没有了该有的激情和动力了,可想几年的大学生活是否可以有所成就呢,这样的低劣的人才又怎能强国呢?另外昂贵的大学学费让许许多多优秀的农村子弟放弃了上大学,改变自己的机会。出去打工用自己廉价的体力来改善家庭的经济不足,这样大大地浪费的好多优秀的人才的好苗子。等等太多的案例说明中国的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不能说中国教育没有在进步,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方针,作出了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在推动我国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入体制改革以及相关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2010年7月14日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公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比起以前,现在的教育已经进步很多,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逐步的完善。这些年,中国在不断学习外国先进的教学模式,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最终能否为中国教育所用,还得结合中国的实际出发,寻求一条新的教育之路。每个事物的发展都是承螺旋模式发展,都要在不断的摸索前进,中国的教育发展也是一步一步的前进,相信中国未来的教育理念会不断更新,不断的突破。

  作为一名教师虽然不能改变现有的体制,但在实际工作中要以“还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为目标”,灵活地地把握教材,因地制宜地教授学生喜欢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方式上,以本校开展的搞笑课堂教学模式,揉入自己的一些教学方法,不但要让学生喜欢学习,还要让学生快乐学习,在没有负担的氛围里融入的到学习中去。

  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 篇4

  每天,世界都在改变。创造改变生活,知识改变认知,梦想改变命运。教育,打开心智的钥匙,民族振兴的基石。

  看到“起跑线”这三个字,人们一般会联想到体育比赛。可是,也会有一些人会想到一句耳熟能详的话:“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想到这句话的人,大部分是父母。因为做父母的经常被这句喊得响亮的口号所迷惑。

  我们想一想,“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是谁说的?一定不是真正的教育家说的,也一定不是真正懂教育的人说的。而是那些蛊惑家长去让孩子上各种各样的课外班的“教育机构”说的,这是他们屡试不爽的“宣传语”。要知道,真正懂教育的人,是不会说这样违背教育常识的.话的。而“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伪命题。

  《教育能改变吗?》,第一章的主题就是“起跑线上”,其中提到这样一句话:“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最恶毒,最蛊惑人心的口号。”2011年年初,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一位副司长在一次新闻通气会上,就现有的教育现状和家长的心态说:“‘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忽悠!”这就给我们那些把“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奉为圭臬的父母们提一个醒:不要盲目相信这样的口号,不要被这样的口号所蛊惑。一旦盲目相信“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样的口号,浪费大量的金钱和精力是小事,榨干孩子的潜能是大事。严重的话,孩子可能会因此而痛恨学习,从而影响他一生的发展。

  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一部分父母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就将各种知识强硬地“灌输”进他的头脑之中;还有的父母为了能让孩子“在未来更有竞争力”,在孩子刚刚两三岁的时候,就为孩子报才艺班,让孩子学习钢琴、小提琴、画画、跳舞、唱歌,让他尽可能地“多才多艺”;更有的父母为了孩子不惜花大价钱,请家教、选学校,甚至干脆将孩子送到国外去接受所谓的“更先进的教育”……对于孩子真正的未来,这些父母从不认真思考,只是单纯地把孩子的未来和自己的“翻身”联系起来,完全不去顾及孩子有没有这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于是便有了种种家庭悲剧的诞生。

  我们总是说教育改变命运,但又发现出现了「教育无用论」。有人说教育一定是出了问题。问题是出在学校社会家长,还是出在学生呢?这些原因可能都有,但更重要的可能是我们需要从另外一个角度和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教育资源的不平衡。

  教育资源不平衡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并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从在今天的中国,三线城市里一个像样一点的中学,可能教育水平比30年前很多的北京高中都好,教师的水平高、实验条件也好,但现在依然有中国最好的大学、最好的中学,你的孩子可能还未必进得去。

  最近几年,孩子因学习压力过大而走上极端的报道屡见不鲜。很多孩子就是因为不适当的“起跑”而患上了不同程度的抑郁、狂躁、焦虑等心理障碍性疾病。个别孩子还因此走上不归路……相信这一切不是父母的初衷,父母只是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结果,孩子竟然输得一塌糊涂。

  其实,孩子的童年是一次旅行,而不是一场比赛。人生不是“百米跑”,而是一个长长的“马拉松”。孩子应该赢得是整个人生,而不是某一阶段。即使孩子起初赢在了所谓的“起跑线”上,他也未必赢得之后的人生。而且,他“赢在起跑线上”的经历,对于孩子来说,无异于一场噩梦,因为他的童年是灰色的,是被父母“压迫”的,是没有快乐可言的,是不堪回首的。这对他,难道不有些残忍了吗?

  我们想一下,为什么体育运动员在比赛前都要做热身?因为如果没有做好热身运动就猛地投入比赛,很可能会导致抽筋,跌倒,甚至心力衰竭等情形发生,使人不得不中途退出比赛。其实,童年就是一个人“热身”的时期,就是一个“新车需要磨合”的时期,这个时期一定不能“满负荷运转”,而是根据自身的成长规律顺其自然地成长。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后劲十足,而不会“早衰”,才不会在需要大展身手的时候而“力不从心”。

  既然这样,我们何必担心孩子在“起跑线”上的输赢呢?

  所以,教育确实重要,但如果你指望因为成绩考好了,将来社会一定要给你什么,这可能就想错了,教育远比在社会上往前进一层、两层要重要得多。我在清华当班主任的时候也发现了这种情况,很多人心态上慢慢会变得不健康,实际上他就觉得自己独立了半天,很多得不到结果,就不好好读书了。

  其实很大程度上,最后并不是考试成绩决定了你最后成功不成功,用我的话说(有时候开玩笑说),每个人的命运早就注定了,而教育本身就是要让她(他)的命运变得更好一点。

  理智看待“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孩子找到人生真正的“起跑线”,从而引领他赢得整个人生,赢在终点。作为家长要树立“起跑线”的正确观念,我们观察一下周围,很多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因为过早地透支了体力、健康、智慧等,反而不一定能笑到最后,赢到终点。而很多成功人士,小时候并不是优秀的学生,甚至是“差生”。要是以当今父母的思维,这些人早在“起跑线”上就输掉了,但是,事实是他们在事业上却是非常优秀的成功者。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小宇宙”,“小宇宙”的爆发不一定会发生在人生的哪一个阶段,或是少年得志,或是大器晚成。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起跑线”上没有输赢,那些所谓的输赢都是在父母功利心下催生出来的,而所谓的“少年得志”也是“人生之大不幸”!

  人,处于动物与上帝之间。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教人挣钱吃饭,而是让人摆脱一般动物的状态,成为一个有精神的动物,离上帝越来越近。

  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 篇5

  观看了《教育能改变吗?》之后,我的心中浮想联翩,感悟很多。该片包括了《起跑线上》、《学习的革命》、《公平之感》、《高考变局》、《大学危机》、《再度出发》,成为一个系列。全方位、分角度、多靶点,反映了我们国家当前教育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发人深省、引人深思,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谈一下自己的观后感。

  身为一名校长我最大的感想就是通过观看《教育能改变吗?》,自身的责任感、使命感进一步增强了。《教育能改变吗?》答案因该是肯定的。教育能改变!众人是柴火焰高,只要我们大家同心同德、团结一心、开拓进取,投身教育改革,潜心打造公开化、系统化,法制化、多元化、社会化、公平化、国际化的教育机制,定然能够多快好省的造就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中国教育美好的明天。

  空谈误国、空喊误事。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我们每个人都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教育能改变吗?》对于我来说,就是《中和中学的教育能改变吗?》就是要竭尽全力当好中和中学的一校之长,带领大家团结一心、百倍努力,使弱校变强,努力建设中和镇人民满意的学校。

  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办出自己学校的特色,我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1、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特色办学的目标

  现如今我们国家还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面对着政府投入力度不够,法律法规不健全,教育制度不完善等等诸多原因,我们要扬长避短,摆脱困境,突破危局,向着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不懈努力。

  记得过去有人言说过如何创造一流的学校,其中罗列了十条创造一流学校的构成条件。要有一流的校长、一流的领导班子、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代会、一流的班主任、一流的学年组、一流的教研组、一流的硬件设施、一流的软件设施、一流的德育教育。

  我认为,要想都是一流的条件来构建一流的学校,并不是想象中那容易,因为这里带有很多的不确定性,有些是人的因素,有些是教育投入的问题。

  那么,针对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作为校长就要准确定位学校特色,在充分分析本校实际的基础上,大胆定位,创新突破,找出自身的个性和优势,走一条符合自己学校实际的办学新路子。

  2、信念指引特色学校前进的方向

  这次的观看《教育能改变吗?》让我深受启发,决心带领大家以“乐于学习、善于沟通、勇于承担、敢于创新”为信条开创中和中学新局面。同时要求全体教师树立“终身学习、全面发展”的观念。办学理念上强调“以儒家与道家思想相结合,取西方之长补东方之短,发扬东方教育的特色之处”。办学常规策略上“以德育为重点,贯穿爱国主义教育。以教学为中心,坚决向课堂要质量”。这里的四个信条、两个观念、一个理念、两个常规将在今后成为我所在学校的一个办学宗旨,将指导我走出一条符合自己学校实际的特色之路。

  3、一把手重视,全员参与,贵在坚持

  学校的任何活动,包括教育教学,都在于领导的指引。学校里,领导重视的事,往往容易让老师重视,甚至领导的喜好都会引领一个学校大多数群体的好恶。所以,走特色之路,需要领导的高度重视,需要领导班子

  全体成员的参与,需要全体教职员工的参与。这里一把手的参与显得至关重要。一把手不但要参与,还要阶段性的引领,阶段性的总结,对取得的成绩予以肯定,发现的不足及时指出。而这些过程能最终形成特色,需要的是坚持。特色建设是一个需要不断创新的过程,唯有创新才能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如此循环往复,才能完善特色学校的特色之处。今天这样,明天那样,永远无法形成鲜明办学特色。

  4、努力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树立名师,培养名师,打造人的底蕴

  一所学校是否成功,不在于学校教师的工资高不高,福利好不好,也不在于设备是否精良。在于的是学校的历史和教师的表现,在于人的名气,在于人的力量,人的底蕴。所以,一所学校最主要的还是在人上下功夫,如何加强教师专业化队伍建设,如何提高教师思想素质、学识水平,需要学校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我想,主要还是通过集中培训、在职进修、专题研究、专家讲学、异地取经、观摩示范、评比竞赛,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等各种形式和渠道来提高教师的素质。这才是符合我们当地教育发展的实际,不至于脱离现实,避免假大空的口号式动员。充分发挥名师效应在一所学校的影响力,发现苗子,极力培养,伴随着成绩的出现,加以宣传,进而树立名师。名师“泛滥”的学校生源也会“成灾”。

  这次观看《教育能改变吗?》,收获是多方面、多角度的,这对我们今后的工作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将以这次观看活动为动力,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为学校的特色建设献计献策,坚定不移地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精选5篇)】相关文章:

环境能改变人02-05

环境能改变人生作文03-02

没人能改变我人生07-13

幸福能交换吗作文09-06

安慰,真的能抚慰心灵吗?03-13

月光,能明白我的心吗?02-03

Can Money Buy Happiness?(金钱能买来幸福吗?)11-02

Can Money Buy Happiness?(金钱能买来幸福吗?)10-28

理发能节约时间吗?-笑话作文1000字10-28

距离真的能产生美吗作文700字04-05

人生不能重来观后感标准 感动中国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