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分,煽情方面做的比较克制,整体偏纪实风格,拍出创业者的很多真实生活状态和困惑,并且不乏一些理性和深刻的思考。
排片率和上座率确实都很低,我看的那一场只有四个人,毕竟去影院没多少人是为了理性和思考,但不管你是不是创业者,都仍然推荐去影院看一下,因为在我看来每个人来到世上都是创业的过程,“业”这个充满佛教色彩的名词显然不仅限于“事业”。
一直以来,我对随意选择职业(应届毕业生除外)的人都非常不理解,尤其是那些因为觉得这个公司待遇比另外一个好一点,或者这个单位比其他单位更稳定一点就做出职业选择的人。
如果把25岁到60岁算作工作时间,那么工作要花掉人生最宝贵的三分之一强的时间,这个时间段里是一个人最年富力强的黄金时期,所以这段时间你打算用来干什么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命题,约等于“你的人生准备怎样度过”。
因此工作对人来讲显然不是打一份工养家糊口这么简单,如果随便找一份工作,除了薪水待遇之外寻求不到其他东西,那这一生岂不是太灰暗也太漫长了吗,尤其是当生命走到终点的时候,可以拿什么来给自己一个交代呢?
《燃点》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那些创业者对工作的态度,创业本身也工作的一种方式罢了,只不过创业者可能比一般的职场人士欲望更强烈,更想从工作中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所以他们选择自主性更强的创业,你会发现影片中的创业者们常常谈起理想、价值这些东西,其实无非都是对于工作意义的自我理解和探求。
无论是否创业,我们在工作中都应当尽力像创业者一样寻求薪资待遇之外的意义,并为此冒一定风险,把工作本身作为一种奖赏,从中寻找到快乐和价值,这样的人生才是相对完满的。
《燃点》中几个创业者都提到创业艰难但坚持下去最重要的动力是兴趣,这一点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有着无比深刻的体会,对多数平凡人而言,找到一份跟自己兴趣相结合的工作不是那么难,只不过很多人根本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
找到自己喜欢做的工作,很多职场上的问题会自动消失,你不会在意加班到了几点、不会在意比别人做得多、不会在意同事的批评、不会对办公室政治和别人的八卦感兴趣,你突然进入到一种简单而专注的状态,你只会考虑事情做的怎么样,你只对事情的结果负责,这种状态让你自然焕发出光彩和魅力,反倒是在很多时候比各种私心杂念、满脑子人情世故的人更容易取得成绩甚至成功。
说回到创业,我一直认为创业者没必要把自己弄得很悲壮,创业本身是求仁得仁,创业过程中遇到困难是非常正常的,更多时候需要的是理智而非激情,影片中也是一样,其中一些相对成功的创业者都是对问题有着比较深入的思考和方法论,而起步阶段的.创业者比较容易激动和情绪化,但是随着创业过程的持续,只要他们没有放弃,一定会比一般人更快的进入到成熟和理性的状态,因为创业能够从更丰富的维度给人以磨砺,从这个意义上,创业的确比普通工作可更能让一个人在不久的将来遇到一个更好的自己。
如果以上市作为衡量指标,绝大部分人走不到那一步,但那并不意味着绝大部分创业者都是失败的,因为创业的“业”里包含的是你的事业,你的理想,你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方式,创业意味着自主去选择、追逐和定义这些东西,所以无论能否走到纳斯达克,认真创业的人时刻都站在自己的人生巅峰。
【《燃点》观后感】相关文章:
燃点观后感01-05
找到自己的燃点作文02-25
2012观后感08-15
《八佰》观后感04-11
“西柏坡”观后感01-22
《高考》观后感01-19
超越观后感11-13
圆明园观后感10-19
溺水观后感10-15
《哥斯拉》观后感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