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的曼彻斯特》观后感

2021-12-16 观后感

  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海边的曼彻斯特》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海边的曼彻斯特》观后感 篇1

  鲁迅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海边的曼彻斯特》这部影片中正是如此,男主的三个孩子因为他的不小心而被大火烧死了。悲剧发生时,男主有想过在警察局做个自我了断,虽被拦下,但过后男主并没有再次选择了结自己,而是选择关闭了内心所有的门窗,自虐般把自己锁在悲伤的深海里。在他的字典里,格式化了所谓的幸福,未来。

  他不接受他的侄子。以痛为肌肤之食,以封闭和麻木为自我赎罪。他不肯走出来,或者说他走不出来,正如影片中他是的I cant beat it.他不能打败,走不出来。平淡是残酷的真实,弥漫悲伤包裹彻骨伤痛,“忘不掉也走不出”,连相框都是绝望的形状,时间无法治愈,什么都无从治愈。这就告诉了我们:不是谁都能和过去握手言和,那些用一个事件拯救事件的情况,只是发生在虚幻。

  《海边的曼彻斯特》看到的不是同情,我们留下的眼泪不是同情之泪,而是共勉,共勉悲伤无处痛击。感知悲伤和沉淀悲伤很容易,如何面对悲伤,甚至重新站立起来面对未来,却比悲伤本身更艰难。

  影片试图告诉人们,深沉的悲伤,不会有一剂吃了就好的药方,而是尽量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不要试图闭上眼睛,去看见那些曾经的伤痕。

  《海边的曼彻斯特》观后感 篇2

  我总是会有这样的状态:对一部电影一直处于听说知道的状态,然后过了很久,突然兴致所至被一个点吸引住,把这部电影看完了,然后感觉怎么当时就没看呢。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我喜欢海边的曼彻斯特这部电影,我能够从中感受到那股力量。

  人还有所发生的故事与曼彻斯特这个海边小镇一样,冷静、冷冽,严寒的冬天飘飞的大雪短暂的春天,意境浑然一体。冷艳的空镜头,它既沉默又充满力量。

  海边的曼彻斯特讲述李这个男人的故事。他在波士顿做着公寓维修员的工作,偶尔会因为态度粗鲁被举报。他下班后一个人会去酒吧喝酒,会暴躁地就因为觉得自己被盯着而殴打别人。这种状态被突然的家庭变故打破。哥哥因心脏病突然去世,他驱车赶回家乡海边的曼彻斯特。

  过去幸福的和悲伤的回忆都在时不时的不断闪回。

  由哥哥的遗愿,16岁侄子监护人的责任落在了李的身上。他非常不想接受这份责任,并不是他不爱他的侄子。他是在逃避自己,逃避过去。也就是他在迟迟不想接受和挣扎的时候,镜头闪回了过去在这里一场大火让他永远的失去了心爱的孩子,并且妻子也离开了他。

  最终他接受成为侄子的监护人。他与侄子就这样互相进入了彼此现在的生活,也给他的生活添加了一点点颜色。在侄子强烈不愿搬到波士顿,还有种种生活的不便下,他决定先搬回来。

  和嫂子多年后的见面、小镇上偶遇前妻、梦见逝去的孩子结果把饼烤糊了直冒烟等等等,他受不了了。过去的回忆和痛苦都在折磨他。最后他将侄子委托给朋友,好朋友收养了他的侄子。李离开了海边的曼彻斯特,继续在别处工作。

  春天到了,在海边的曼彻斯特短暂的春天里,他们将哥哥下葬。之后,侄子和李说着现在的生活,一起走着。最后结束在他们一起出海在船上钓鱼。

  有人说道这部电影表达着【我们都有权利不与自己的过去和解】【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和过去和解】是这样的。我能够理解一些影片中李的那种心理。在日常生活中化小,可能就是绝不会再碰什么东西,绝不会再做哪种事,绝不会再去哪个地方等等。

  绝不会再就是一种闪躲,一种不要再面对。在别人看来,有时候我们真的就是很执拗,不能理解。但只有我们自己知道为什么,可能我都不甘或者模糊了最初的原因,但是无论如何就会不想再面对,并且做到难得的知行合一。

  生活如此真实,人生就是这样。可能看似很丧,但我觉得丧只是一面,我们无法逃脱的一面。而就在这之中,蕴藏着力量。我发现有时我很能够接受一些真实的压抑伤感,可能就是那种丧吧,并能从中有感触能感到力量的存在。我会喜欢某种极致的东西。

  喜欢豆瓣电影文章上的几句话:

  整部片都蔓延着一种压抑的伤感氛围,这种氛围充斥在美丽的海边景色之中。

  生活就是这样,美好与绝望同在,它是如此的真实同时如此的虚幻无常。

  《海边的曼彻斯特》观后感 篇3

  前两天看了《海边的曼彻斯特》(Manchester by the Sea),是过去一年看过的电影中我最喜欢的一部。被触动的同时,不得不承认自己在变老。

  过去几年最喜欢的几部影视作品《About Time》、《壁花少年》(The Perks of Being a Wallflower)、《百年酒馆》(Horace and Pete)都不是30岁之前的我愿意看的类型。

  一个人在休闲时做的事、看的影视剧、读的书能反映他/她当时的心境、趣味。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从不开放自己的书房,不告诉别人自己正在读什么书。

  到了一定年龄,会看到、听到很多令人悲伤的事,这些经历会改变一个人的心理年龄。这种经历越多,人就成熟的越快。

  记得上大二时,一群同学围在宿舍的台式电脑上看《星愿》。电影播完,别的同学都嘻嘻哈哈地走了,genex同学自己在默默流泪。我当时不是特别理解,后来想明白了,他那段时间刚尝到爱情的伤痛,正是对"爱别离"最敏感的时候,他是那些同学里对爱情体会最深的一个。从经济学角度看,当时看电影的一群人里,他的收益最大。

  年轻时喜欢有"起承转合"的影视作品,喜欢看到封闭式的结局。年龄大了就不喜欢有结局了,因为这样更像真实的人生。

  《海边的曼彻斯特》和《百年酒馆》这种作品,看完之后会留下一生叹息。正如生活,快乐总是跟焦虑、痛苦纠缠在一起。人生跟游戏最大的不同,就是不给你game over的机会,不能中途认输,也没有让你通关游戏的大魔王。

  前段时间罗辑思维的脱不花娘娘开始写日思清单,虽然一直有跟读,但是没想太多,然后前天晚上刘传同学也开始写日思清单。我马上醒悟这正是解决我目前落入"高标准陷阱"的解决办法。

  前段时间关注了很多优秀的个人公众号,却对自己的写作起了反向作用,想写的主题总能读到分析更透彻的文章,对写作积极性有很大打击。而且公众号写一段时间就容易被配图、排版、字数绑架,有违自己开公众号的初心。

  后面我会把日常零散的思考收获也整理成日思清单,断断续续发在公众号上。毕竟,快速成长的要点就在"不要脸"啊!

  《海边的曼彻斯特》观后感 篇4

  《海边的曼彻斯特》其貌不扬,也没有什么噱头。这个有点拗口的片名其实就是个美国小镇的地名。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这部影片在去年的圣丹尼斯电影节上首映,口碑甚高但是传播度却很一般。即便在有颁奖季前哨站之称的多伦多电影节上,这部影片在舆论中的提及率,也远远不及更有话题性的《爱乐之城》和《月光男孩》,但它的高水准是无可否认的。

  它的故事是这样的:由于哥哥乔(凯勒·钱德勒)的离世,李·钱德勒(凯西·阿弗莱克)成为他16岁的侄子帕特里克(卢卡斯·赫奇斯)的法定监护人,他不得不回到家乡的小城市,他的生活也发生了改变。

  是的,没有更多你需要记住的角色名字了(再加上一个吧,饰演她前妻兰迪的米歇尔·威廉姆斯)。

  简单且生活气息浓厚的故事梗概,更容易让很多不明所以的观众望而却步。很多人说到这部影片,都会加上一句“马特·达蒙是这片子的制片人。”

  一部电影可能让你笑,让你哭,可能会让你看到大开眼界的画面,或者剧情跌宕起伏让你惊讶,也可能演员的表演令你动容。这些其实都算不上是“好电影”的标准,可是一部“好电影”会包含以上的一切,更重要的是,它会成为你生命中的一部分。

  这么说一点也不夸张。在这137分钟之后(是的,这个片长的确令人望而生畏),你会像是和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共度了一段时光,你慢慢了解他身上的故事,改变自己对他先入为主的看法,就像是在自己的生活中,认识了一个新朋友。

  这个角色和人物是如此的鲜活和丰满,足以让你相信,在地球上的某个地方,可能就是那个美国麻省的海边小城,那位李·钱德勒和他的侄子在生活着。你会好奇,他们今天过得怎么样?

  和那些伟大的以塑造角色而著称的杰作一样(比如《肖申克的救赎》、比如《阿甘正传》),《海边的曼彻斯特》有着经典好莱坞电影的结构和特征,与此同时,本片在剧作上的高明和深厚功力,是这部影片出类拔萃的原因。

  在这里,再和你分享一个判断好电影的标准:有多少剧情不是通过角色们的对白或者更粗暴的旁白、字幕来推进的?反过来说,也就是影片中的“潜台词”有多少?

  《海边的曼彻斯特》叙事的方式,像是一部悬疑电影。你在看影片的前15分钟时,会产生种种疑问:这个男人怎么面瘫成这样?怎么老拍这个水管工在铲雪?怎么他自己亲哥去世了他还能那么冷静?他还有良心吗?为什么别人说到他的时候都有异样的表情?他到底做了些什么?

  对一个人进行先入为主的判断,甚至带有些恶意的猜测,和我们真实生活中的如出一辙。

  《海边的曼彻斯特》另一个杰出的地方,是成为了那条生活的渐近线。

  影片的叙事主线是李·钱德勒要处理哥哥的后事,他的侄子正值青春期,令人头疼。暗线是他们俩之间的关系,一个叛逆的侄子和叔叔在这段相处时期闹出了许多矛盾和闹剧(比如他要让叔叔给自己睡姑娘打掩护)。他们俩之间虽然常常不愉快,可是却彼此深爱着对方,也成为电影的一抹亮色。

  生活总是比电影更加戏剧化的。大多数陈词滥调的作品,只能用流于表面的情节和表情来“表演”。可是电影里卡西·阿弗莱克和饰演自己前妻的米歇尔·威廉姆斯为数不多的几场对手戏,都堪称是影帝影后级别的发挥。这两个令人心碎的角色把自己的悲伤和心中的真情隐藏得像是大洋中的冰山一样,更加令人动容。

  说到这,你是不是又产生了疑问:他们因为什么而分离?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影片埋设下的最大伏笔,也会让你对于这个人物的看法产生完全的改观。在影片的中段,这个答案揭晓之后,之前的萦绕在李·钱德勒身上的一个个谜团都随之而解。就像生活里,你和朋友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知道了彼此心中藏得最深的秘密,自此成为了挚友——李·钱德勒这个人物,在这一刻从电影里走进了你的心里。

  每个人都一样,心中淤积的情绪需要宣泄的出口。电影里,直到影片的末段,李·钱德勒在一次酒吧打架之后,突然哭泣。那个时刻,你也会替他松一口气:哭吧,哭吧,别再憋着了。一个时刻表现坚强的人,只有在最信任的人面前,才愿意放下伪装,露出脆弱的那一面。角色和观众直接的关系,和故事发展一起递进着。

  正因为如此,哪怕你知道了关于他的所有答案,哪怕你已经理解他现在的一切所作所为,可是当他说出全片最核心的那句台词:“对不起,我受不了(Sorry.I can’t beat it.)”的时候,你终于发现你永远没办法做到“感同身受”。

  这才是这部电影最让人心碎的地方,也是最能打动我们的地方。

  每个人的喜怒伤悲,都只能自己承受。命运将你击倒的时候,无论选择振作、放弃、遗忘、逃避、为别人而活着……选择权都在你自己的手上。生活的确要继续,可是生活的目的在哪?这是故事最后给我们留下的伏笔。

  好电影就是这样,说得有限,但是给你带来的影响却很深远。我还记得我在看完之后的好几天时间里,都沉浸在整部影片之中,相信你也会是如此。

  当然,影片也不是完美无瑕。比如影片的配乐有些喧宾夺主,太过精明以至于容易让人产生一些反感的情绪。对于结尾的处理手法,看法也会是见仁见智的。电影收尾在一个带有些许暗示性的镜头,把影片的情绪陡然提升起来。不过这些都是导演的选择,并不影响整部影片的出色水准。

  影片的亮点还有很多,很多细节都令人回味。比如哥哥乔的温暖和细腻,他虽然戏份不多,可是形象非常丰满。弟弟生无可恋,住进了地下室(电影开头拍他天天铲雪的地方,就是那个房间唯一的窗子),哥哥来看他,二话不说,拖他去买了几件家具:“这才有点家的感觉。”

  侄子帕特里克叛逆又可爱,其实内心也非常爱自己的叔叔——叔叔不让他和他的小女朋友在家过夜,没有什么原因,就是不让。他抱怨了两句,然后乖乖让小女友回家了。

  最后,说一句题外话。当初本片是由马特·达蒙自导自演,后来因为没有时间才变成只当制片人。如今看看卡西·阿弗莱克在电影里的大师级表演,让你还有些庆幸马特·达蒙太忙了呢。

  《海边的曼彻斯特》观后感 篇5

  鲁迅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海边的曼彻斯特》这部影片中正是如此,男主的三个孩子因为他的不小心而被大火烧死了。悲剧发生时,男主有想过在警察局做个自我了断,虽被拦下,但过后男主并没有再次选择了结自己,而是选择关闭了内心所有的门窗,自虐般把自己锁在悲伤的深海里。在他的字典里,格式化了所谓的幸福,未来。

  他不接受他的'侄子。以痛为肌肤之食,以封闭和麻木为自我赎罪。他不肯走出来,或者说他走不出来,正如影片中他是的I cant beat it.他不能打败,走不出来。平淡是残酷的真实,弥漫悲伤包裹彻骨伤痛,“忘不掉也走不出”,连相框都是绝望的形状,时间无法治愈,什么都无从治愈。这就告诉了我们:不是谁都能和过去握手言和,那些用一个事件拯救事件的情况,只是发生在虚幻。

  《海边的曼彻斯特》看到的不是同情,我们留下的眼泪不是同情之泪,而是共勉,共勉悲伤无处痛击。感知悲伤和沉淀悲伤很容易,如何面对悲伤,甚至重新站立起来面对未来,却比悲伤本身更艰难。

  影片试图告诉人们,深沉的悲伤,不会有一剂吃了就好的药方,而是尽量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不要试图闭上眼睛,去看见那些曾经的伤痕。

  《海边的曼彻斯特》观后感 篇6

  连写好几篇文章了,但要把自己心中所想准确地表达出来,仍感觉吃力。文字化的东西在退变,人们越来越乐于接受影音化的东西。后者接受起来更直接更容易。同样一本书和以此拍成的电影,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接受后者。后者有太多种强大的可以用来借助表达的工具,尤其是音乐,一部好的影视作品,音乐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前者仅仅只能用文字一种表达方式,这对文字表达能力的要求得有多高。也许出于怀旧,我仍然比较钟情于文字化的东西,毕竟文字是普通人用于表达自己最简单实用的工具。

  还是试试来写写《海边的曼彻斯特》这部电影吧

  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复制了我们生活中的一段,大多数人普通的生活。男主角是个普通的清洁工管道工,周围的亲戚朋友也全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普通人,出事了的哥哥,酗酒的嫂子,正处青春期的侄子...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问题。奇怪的是高明的导演不知用的什么法子把这段普通人的生活演绎的引人入胜,让我不知不觉地陷进去,陷进去,一次又一次泪流满面。

  看过电影的人会说,怎么会是大多数人的正常生活呢?有几个人经历过男主经历的那场火灾,因此失去三个可爱的孩子,因此婚姻也随同破碎,心也都碎了。并且这场火灾是由男主自己无意失误所造成的。一个让人心碎的事件。这是这个故事的震源。我是认为故事为突显所要表达的内涵,才使震源更具有冲击力。

  从此,男主就同悲伤如影相随。过去的回忆时时侵入到他的生活,占领他的情绪,他自闭冷漠麻木,一次次失控抓狂自虐。但同时他又得在生活中去处理各种各样的事,他边受着悲伤的折磨边背负起生活中的责任。但也就是在处理生活的这些琐事杂事的过程,时间,慢慢使他回归到正常的生活中。在故事的结尾,风和日丽里,摇摆的船上,男主享受着和煦的海风,脸上终于有了笑容。这就是生活,有伤害也有回馈。

  故事中,男主麻木地向警察叙述完事件的经过后,突然拔起警察的配枪冲自己的脑袋扳机时,我流泪了。当已经走出来的男主的前妻试图宽慰他,她说,她知道,她和他一样心都碎了,我流泪了;当他侄儿不理解男主又一次在酒吧寻兹闹事被打的鼻青脸肿,而后在他叔房间突然看到那三个孩子的照片楞在那里时,我流泪了。谁的生活没有不如意?谁的生活没经历过小震源,多少人在深夜独自饮泣,然后太阳升起后依然笑容灿烂,多少人一边流泪一边在雨中奔跑,多少人一边不想活了一边又努力地活着,佳缘上的朋友们哪个不是背后独自舔着伤口然后以坚强的笑容面对世人,只要我们没被炸死,我们还得爬起来继续生活,《至暗时刻》结尾处有一句温斯顿.丘吉尔的话“没有最终的成功,也没有致命的失败,最可贵的是继续前进的勇气“

  但有些悲伤注定不会被忘掉,它永远在那里,在你心的一角,然后,时不时地,时不时地,像鸟儿的翅膀飞过你的脑海。

  这部电影的监制是大名鼎鼎的《谍影重重》的主演马特.达蒙,他本来要担任这角色,但因为当时他要去拍摄《火星救援》(也是一部好看的片子),而只好把这个角色让给了卡西阿弗莱克,我觉得让对了,虽然他们都属那种沉默中暗含张力的气质,但卡西阿弗莱克更适合这个角色,因为他生动地演绎了一双空洞无助麻木的眼神,而这个先天条件不是马特达蒙具有的。

  《海边的曼彻斯特》观后感 篇7

  《海边的曼彻斯特》这部电影所讲述的故事,不是那些一贯的套路情节,它向我们讲述的是一个悲伤的故事——无论一个人如何努力去弥补、去挣扎,旧日的伤痛总是会重新浮出水面,而挥之不去。初看这部电影时,我也有过疑惑,还不太明白它到底讲了些什么,但随着一点点深入的了解,我渐渐懂得了一些,关于人生,或是关于生命的意义。

  这部电影与别的电影不同的是,它向我们讲述的并不是一个人在受到很大打击后,从原来十分消极的生活状态中走出来,重新积极地面对生活,而是主人公自始至终没有从过去的悲伤中走出来。这引起了我们的思考,我们思考为什么电影会这样安排结局,却不知道这就是最真实的人生。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经历一些这样的事,或是父母的离去,或是孩子的离去,而真正发生这些事的时候,又有多少人能走出悲伤,重新开始生活?大多数人都会陷入过去的悲伤,选择逃避现实吧,就像电影里的主人公一样。我明白,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只有亲人是我们身边最亲近的人,可他们最终会离我们而去,或许是我们先离去,毕竟未来是不可知的。人们总是不愿提及死一类的字眼,其实人们不是害怕死亡,而是害怕不告而别,害怕没来得及说一声“我爱你”。

  许多人都在害怕未来会发生的事,同时活在过去的回忆里,却没有学会珍惜现在。曾经我刚上初中的时候,总是常常回忆起小学时的朋友,想起小学快乐的事情,我也想过如果能回到小学那该多好。快到大考复习时,一次次的考试,一次次不理想的成绩都让我感到了所谓的压力,这使我更加想念小学时的生活,同时更加厌倦现在的生活。一直到现在,我依然会有这样的想法。但我渐渐认识到,人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是为了目标,是为了梦想。人是为自己而活,为自己而努力。既然谁也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那就把握好现在,努力奋斗一回吧,至少不会让人生留下遗憾。

  在影片的最后,主人公开始有了一些转变,他开始为别人而活,至少不再像以前那样行尸走肉般活着,也算是一个让人欣慰的结局。我们都没有过类似的人生经历,又有什么理由不积极地活下去呢?

  《海边的曼彻斯特》观后感 篇8

  很久没有看到交替蒙太奇用得如此舒服流畅的电影,故事冷静而克制,慢慢的很压抑,就像曼彻斯特的海水。有一场戏很厉害,男主遇到了前妻,看哭了,每个人都对爱自己的人更加苛责,甚至会因此责难,拉扯着成为一辈子的伤疤,时间久了,以为结痂了,可摆在面前时依然血淋淋的。

  每个人都有一条终究要走完的路,对于一些人来说,路上有些坎儿终究是迈不过去的,但只要还存在着,就不得不继续前行,你只能绕着它走罢了。现实里没有什么能给你神奇力量的鸡汤,也没有什么人能帮你铲除这些坎儿,反倒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坎儿。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关系,骨子里的本能会带着你挣扎,就像一只受伤的野兽,只要还活着,就会舔着伤口上路。很惊讶本片美式的架构,日式的内核,与去年的《比海更深》以及很多日本电影探讨的内容真的很相似,但是用美式的手法表现出来带给你一种比日式更爷们更外向的一些的东西,要直观许多。优雅带感的画面,超赞的电影语言,不紧不慢的节奏,非常完整的表述,加上一部好电影的黄金时长,在这137分钟里你可以感受到一种人生。

  《海边的曼彻斯特》观后感 篇9

  这部影片之前我没看过预告,看海报以为是爱情片。而且没想到Michelle Williams戏份那么少,Casey Affleck是绝对主角。

  Casey 饰演的角色是个曾经不懂得珍惜生活、家人的年轻人,一夜之间家毁人亡,三个孩子全部葬身火海,妻子也终于彻底崩溃,无法承受打击,离开了他。而后开始了浑浑噩噩行尸走肉一般的生活。而哥哥的离世,使他成为了侄子的监护人。一个对生活已丧失所有热情的人,却不得不担负起这突如其来的责任。他无力感知的亲情,以这种他别无他选的方式压了回来。而后前妻又投入到新的感情中,她的生活步入正轨了。时隔多年,她开始换位思考,她意识到了当初她的离开对Casey来说是多么残忍。当然,她的退缩、逃离也是情有可原。

  对于这个角色,Casey演绎的非常到位,整部片中他没有一分钟令我出戏。他就是那个被平庸、残酷的生活折腾着的苟延残喘的普通人,看着真是心有戚戚。

  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使得生命中那点遗失的美好几乎拾不起来,恍如隔世一般。日复一日的麻木已经是对灵魂的惩罚,但无常世事却还是能电击一般刺激得人颤抖。谁知道前面还有多少轮?心灵的解脱才是对自己的救赎。

  《海边的曼彻斯特》观后感 篇10

  每个人都会经历重大丧失,失去一生中最重要的人,你也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来,因为谁也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为此我们应该珍惜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少些遗憾和后悔。不满现状就要学会改变而不是维持现状,那样的坐以待毙等来的只是漫无目的的一生尽头。好像这个世界没有一个地方有你留下过的痕迹但事实上你来过,同一具行尸走肉般的来过。

  如果我们学会用心去感受身边的美好和温暖,是不是倒映在眼中的世界会便得不一样?如果从现在开始就不在麻木热身有所行动是不是结局就会变得好些呢?如果能够坦然的面对现实是不是就能少一点欺瞒呢?如果我们每天都对生活抱有希望但现实却总是以痛吻我们,是不是我们活的太过认真了啊?如果……那么多如果,可惜世界没如果。

  所以我们更应该好好活着,没人能陪你走完整个一生,你注定会失去他们虽然回忆是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但是那些爱你的人之所以是爱你的人是因为即使他们走了仍然还是爱你的人,你爱的人也是如此,他们在在你心中留过的痕迹是不争的事实,不可磨灭。

  坟墓上的墓碑是他来过的痕迹,那更多的不是生命的流逝而是生命的载体。他即是生命的终点也是一个崭新的开始。

  当有人会为你流泪;你难过的时候有人陪你难过;看你开心有人也会开心;你过得不好他比谁都担心;当你有困难的时候他总是第一个出来帮助你;当你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要迟到时,你还很淡定从容他却比你还着急!但这不是你存在过的证明吗?

  有人是那么的在乎你!

【《海边的曼彻斯特》观后感(精选10篇)】相关文章:

1.海边的假期

2.青岛的海边作文精选4篇

3.海边游记

4.美丽的海边作文

5.沿途的海边风景

6.难忘的海边之旅

7.海边的贝壳作文

8.【精选】海边日落作文四篇

《新课堂——同心防溺水》观后感 《致青春》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