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分裂》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分裂》观后感 篇1
每个人对于同一件事情大概都会有不同的见解,在看完《分裂》后,患者凯文的一系列变化别更加形象具体的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人格分裂的可能性,在这部电影中,“詹一美”一詹姆斯·麦卡沃凭借着让观众瞠目结舌的演技,非常完美的诠释了关于人类的四种基本人格,从眼神到肢体语言到性格特质都体现了不同人格的不同特质。
在电影中不同的人格有不同的年龄、性别、职业,等可以说是毫不相关,也是因为这些不同的灵魂,同时也发挥出了各自不同的本领、达成不同的目标,其中有很多不同的人格“衍生”了出来,但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保护自己,进而证明自己存在罢了。
虽然不同的角色在表现上只需要简单的刻板印象,但詹美、麦卡沃伊收放自如的出现十分成功地将这些差异性的角色融合成了一个单一的和具有威胁性的人物。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一个个不同角色,而是一个完整的、被不同人格交替的人。
在这部电影中,尽管黑暗的主题贯穿了整部电影,并涉及了从绑架到食人主义。
《分裂》仍然存在着很多相对轻松的时刻,例如:海威人格和女主角之间的诸多互动,这-系列的内容,有助于缓和紧张气氛,让观众更易接受故事而不会由于过度惊悚产生距离感。
《分裂》观后感 篇2
结尾的时候,只剩下他大喊:我在这儿,这儿,不是那儿,是这儿!
可是一定没有人能够听见,再大声也是自言自语。
他被陨石砸中,才会偏离了自己的世界,91厘米,又75厘米,他的偏移是自我意识和客观物体的偏移。
但我们往往是天生如此,没有陨石,没有打击,我们的自我意识天生与公认客观世界标尺偏移一段距离,而且,我们无从得知有多少厘米。
没有人可以帮他,医生不能,妈妈也不能。
实际上根本不会有人懂这一切,他甚至无法使别人理解陨石和小行星的差别。(我的科技原理癖让我很想吐槽这个医生)。
不偏离的人们可能理解偏离的人们吗,偏离15cm和偏离51cm的人能够交流吗,我们稀少而分散。
91厘米,实际上是与这个世界相互理解的鸿沟。
只有自言自语来给予自己希望,或者放弃这个希望,安于距世界91厘米处,一言不发。
《分裂》观后感 篇3
还是去年6月看的这部小短片,距离现在,已经过去了将近9个月。
今天阳光晴朗,趁着冬日中午那一小阵暖和的时段,在家里洗个澡,蹲在花洒下冲洗的时候,不知为什么忽然又想起这部片子,像被击中一般,我说,我好想知道他到底想说什么了。那一瞬间,有点想哭的感觉。
存在主义认为,人是永恒孤独的。我发现确实如此,不管你如何揣摩词句地寻求交流,最终你发射的信号也无法还原真正的样子。就好像曾经经常会玩的那种传话游戏,传到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变成了完全另外的样子。
你感受到了不一定察觉,察觉到了不一定思考,思考了不一定能准确地表达,准确地表达了也不一定让对方听得懂,即使听得懂对方也不一定能够准确地传达他的回应,两个人要彻底地互相了解,即使是一个想法,也要经过那么多道工序。我们自以为是的精准的努力的传达,事实上早已失了很多帧。但是倘若我们放弃了这样的努力,周围的人,这个世界看见的我们,距离我们本身真正的存在,可能偏离了早已不止91公分。
我看见他在家里用粉笔画满了家具偏离后的位置,让我觉得,这就是对外界反馈的一种妥协。我的父母认为我应该如何,我的朋友认为我应该如何,这些认为和应该事实上未必是我,只让我感到焦虑和压力,但是绝大部分人仍然选择去满足社会期待,而忽略了真实的自己。
后来,他已经很习惯在虚拟的粉笔画的世界里生存,但是为什么仰望星星的时候,这个世界看起来那么的黯淡无光。他在窗前用粉笔画下了自己,唯有从那个窗口看出去,才是蔚蓝的天空,那是回归真实自己的渴望。
《分裂》观后感 篇4
91厘米,比一张单人床的宽度还窄,却是与自己偏离的距离。
一个人的世界发生了崩塌,他人却觉得:其实,你并没有受伤,对吧。只有自己才知道,啊,其实我的世界已经默默地天崩地裂了,和之前完全不一样了,这是和别人不同的,也是旁人完全无法理解的。
习惯,慢慢习惯这个偏离,是困难的事情。习惯触摸看不到的东西,习惯站在墙里,习惯悬浮在空气中,习惯和别人站在不同的线上,习惯他人简单的事情自己做起来复杂,习惯他人奇异的眼光,习惯自己的新生活状态。习惯,是很困难的。
91厘米,是与世界隔绝的距离,也是一个人悲哀与沮丧的距离。
亲密的家人也不能理解你,只有自己才知道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自己努力一次次矫正,却可能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努力纠正自己并不一定会成功,常常只会越来越糟糕,看不到一点成功的结果,全世界的悲伤与压力都只会汹涌而来,情绪失控,迷失在自己的世界里。
倾述有意义吗?没有意义吧,认清自己才是正经事,可是却那么的艰难,而更加艰难的事还在后面,别人只是觉得你越来越奇怪了。
你能看见自己的.脸被光分割成两半了么?你能自如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么?你能接受自己么?你能战胜自己么?在你偏离自己的日子里。
《分裂》观后感 篇5
怎么说好呢,在我看第一遍的时候,我觉得不知所云,只是一种莫名的感伤袭来。接着我又看了很多遍。
首先说,这是一部很不错的短片,我看完后,便把我Q的名字改成了Skhizein。
医生和主角总共有两次对话,两次对话都是一样的内容。
“结果实际上没有受伤,对不对。”
“我们接着来谈小行星的事。”
本来,我对这部影片的理解和你们一样,问题出在主角身上,主角是疯子,主角病了,主角很孤独。这两句话却震醒了我,我把这句话和主角的独白联系,感觉这部电影要表达的含义远不止这点。
我想在这推荐一部网络小说,名字叫《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虽然文学性不是很高,但是很多观点都很不错。书里说,天才和疯子的区别就是天才的粉丝多,疯子的粉丝少。
主角就是那个缺少粉丝的天才。
“他们说,这种病发作的概率是1%。”
很有趣,如果你想要加入英国的门萨俱乐部,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让你的IQ超过140,而智商超过140的人占全体人的1%。
那个医生说,“我们接着来谈小行星的事。”主角则坚持那不是小行星,那是陨石。
陨石和小行星有什么区别?陨石桀骜不驯,小行星则规规矩矩照着轨道运行。
所以,小行星可以代表主角周围的那些人,那些人平平凡凡,只知道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他们当然不能理解“陨石”,也就是主角。
陨石是砸在了天线上,在主角视线里一闪而过,天线和电视相关,电视可以代表整个人类社会,而那陨石则代表智慧。
智慧第一次降临在主角的头上后,他审视这个世界就已经不同了。怎么说好呢,在医生,在普通人看来,是他错位了,在他看来,其实是这个世界错位了。
影片中,实体的他,是用正常的笔调画出来的,应该在“原位”的他,总是用虚线画出来,虚线便是虚无,是假的,真正的他,是错位了的他。“我在这儿!我在这儿!”这是主角在片尾的喊叫。
天才,不为世俗所理解的天才,注定是孤独的。
亲人,朋友,同事,没有可以理解他的人。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陨石第三次出现前,那个天线倒了,飞走了,人类社会在他的眼里崩溃了。粉笔也碎了,粉笔代表他还想要回归规规矩矩的人类生活,但是那粉笔还是碎了。
他蹲在黑暗里,谁也不理,只是钻研他的智慧,在暗地里,一个人钻研。有没有看见,四块巨大的陨石朝他而来。
他就像个隐士,在了无人烟的宇宙中,周围只是陨石,只有他的智慧。“我旁边站着的那位,不是我的兄弟”
他还是想要曾经的生活啊!
天才不是完完全全的好运。
是这样的。
最后,最让我感动的那个场面,大开的窗户,外面是斑斓的人类世界,美丽,无邪,里面是灰暗的他的世界。
他竭力地向周围的人打招呼,我在这儿!我在这儿!
《分裂》观后感 篇6
影片以单调灰色为主,渲染压抑的氛围。说它究竟有什么精神内涵,似乎怎样都不能很准确的把握,甚至仁者见仁智者见者都不能一一概括出来。主人公的遭遇是不幸的,而医生并不是朋友。“我以为医生可以帮我。我以为妈妈会明白。所以结果只能是恶化。医生试图了解。可他明明什么都不懂。
妈妈试图关心。可她根本不懂什么是关心。
就是这种感觉。而这些也只有自己知道。”当主人公发出感叹时,没有人回应。他的得到的只有那些冷漠的回答,与无情的精神上的拒绝。
我很孤独。我渴望有人能接近我,能感受我心里的难受与悲伤。可我终究与别人是不同的。别人无法理解我,他们只会指责我与别人的不同。他们不会了解我内心里的悲伤和那种什么都无法拥有的空虚。主人公试着去习惯,但是来自家人与工作的压力却在一步步逼疯他。“他们不告诉你有多疯,只告诉你,你迷失了自我,情绪失控,头脑有问题。”我们迷失在这个世界不断投射向我们的陨石般的各种冲击之下,有多少人是不带着面具游走在这个社会之中的。面具之下的自我,是不是离面具也有91cm之遥,或者更多?
我们试着勇敢地去面对那些冲击,就像短片里的圆脑袋主人公张开双臂迎接陨石,但是我们却已经找不回真正的自我,在这次冲击之后只有愈加地迷失。
“多一点,少一点。就算知道,我偏移了自己多少厘米,又有什么意义呢。现在我唯一确定的是,我旁边站着那个不是我兄弟,不再是。我在这儿,我在这儿,在这儿,不是那儿。嘿,我在这儿。”我的世界關上門是一座孤島,我的世界開了門,是漂浮在人海中的孤島。91cm,他们聽不見我絕望的哭喊,還微笑著點頭示意。誰又能在離開後理解我瀕臨絕望的心。於是,我的世界,只剩下了我和我的孤獨。害怕迷失心目中的自己——天真的自己,就是懵懂之时的混沌家园与自己的联系。一边思念,一边越走越远,成长说到底都是一次又一次的偏离。
有多少人的呼喊淹没在被同化的人群里,他们的孤独是91cm的距离,是精神与躯壳的距离。我们难道不是与描绘着自己的皮,去成为他人眼中的自己?“不喜欢我的性格?选一张皮,我演给你看。”我们披着一层层皮,却忘记了原本的样子。然而当我们做回自己时,仍然无法缩小距离,或许在他人异样的眼神中,我们又成为了异类。
我们只是模仿小行星的孤独的陨石,或许相遇或许分离,在一次次碰撞中,我们出现了偏离。水流会抹去锋芒,即使粉身碎骨,你是否还愿偏离?
《分裂》观后感 篇7
一块陨石砸中了平凡的打字员亨利,从此他和他自己之间有了91厘米的错位,原本触手可及的世界与他之间有了91厘米的距离,忍受不了这种疯狂和寂寞的亨利故意让陨石再次砸中,与自己世界之间的错位却越来越大。在这部13分钟短片的结尾,向世界呼喊“我在这里”的亨利已经不见踪影。
科幻故事吗?然而短片的名字是“精神分裂症”,而且无论亨利与“自己”错开了多远的距离,他的触觉、视觉及其它感觉都在原来的位置。所以可以推测,那个悬空坐着、从墙里探出头看着天空的亨利,是精神分裂的主人公臆想中的自己。亨利与自己之间越来越大的错位,只存在于他的幻想中,被陨石砸中却毫发无损这回事根本没有发生过。我是把这个故事当做一则现代隐喻理解的:一个精神压抑、仿佛从卡夫卡笔下走出来的现代人,在机缘巧合之下突然发现了自我,懂得了站在旁边观察自己,明白了世界上一切问题的答案终归是“我”,而且一旦揭开了世界的面纱就不能放回去,从此之后再也不能回归此前浑浑噩噩的无知状态,从一个无知的庸人变成清醒的旁观者,在高贵的孤独中离人群越来越远。而且认知得越多,与他人的距离越大,最终远为辰星。相对于让上帝主导自己、尽可能用上帝的意志抹消自己思想的中世纪,一个现代人不管多么无知,总会回想一下自己的世界,观察自己,这种观察时不时会触及到自己的空虚、无力、孤寂。
或者换一个维度,隐喻的内容不是时代从天真的黄金时代和蒙昧的中世纪发展到了工业化的现代,而是一个人的成长。人,越长大越孤单,从刚出生时的毫无意识到经天纬地的思维罗网,人从一个混沌世界走出,最终用自己的见识搭建出一整个世界,从“零”中的一部分(仍然是零)变成毋庸置疑、独一无二的“一”,从无边无际的混乱中成形,脱离了束缚,也失去了最初的隐蔽所、最初的家园。童稚之时感觉世界就是那样自然地包围着自己,长大之后却发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需要了解、熟识,或者说征服,否则一切都离自己无比遥远。为了找回自己和世界间失落的联系,人要不断地观察反思自己。在与世界的磨合中,欺骗、妥协、贪婪、暴戾,不断地偏离心目中的自己,为和自己之间越来越远的距离感到害怕和孤单,就像短片结尾的亨利一样,喃喃自语地告诉自己“我在这里”,因为害怕迷失,心目中的自己——天真的自己,就是懵懂之时的混沌家园与自己的联系。一边思念,一边越走越远,成长本来也是个无解的话题。
时代的变迁还是个人的成长,说到底都是一次又一次的偏离。
《分裂》观后感 篇8
小小的短片却深深的概括了不被理解不能拯救的痛苦。当发现自己刚刚偏移了91cm的时候,试着去适应生活,试着去拯救自己,最终还是不行。再次去追逐陨石,希望变回从前,却发现离原来的自己越来越远…
有多少人因为一件意外变得不再自己,想办法适应,想办法解决,想办法拯救,最后发现离以前的自己越来越远…
我们一直在不同的环境下精神分裂,没有人理解,只是在不停的分裂,不停的变化。再也回不到最初你最向往的自己,最原始的自己。
“他们不会告诉你有多疯,只告诉你,你迷失了自我,情绪失控,头脑有问题!”这就是心理医生,也是我最排斥的心理医生。我恨我内心最深处的秘密被陌生人知道,我恨他们插足我的生活,我恨他们不能解决我的问题…
正常人都有一点精神分裂,很正常,一会儿开心一会儿愤怒,一会儿伤心,但当失去正常生活的时候,那是一件多么可怕的精神问题!
我也有过精神问题---抑郁症。那时我还小,以为在一个幸福的家庭,父母相爱和谐,我有我爱的那个人,还有热爱的钢琴。然而就是那么突然,父母情感崩裂,弄的全家不消停,我第一个爱的那个人突然离开了我,两场打击,我的手突然不能再去控制,无法弹琴,世界崩塌。不能再正常生活,再也弹不了自己喜欢的钢琴,幸福的家庭也只剩泡沫。真是悲哀…只有自己懂自己的痛,还要接受他人的怜悯和同情。虽然最后治疗好了,但是一种无法挽回的伤害。无论是精神还是身体上的疤痕。治疗又怎样,伤害存在,拯救也只是表面,没有人能够完全被拯救,变回从前。或许现在已经自我释怀很多,但却不再那么单纯,不再那么轻易相信。
“我在这儿!我在这儿,这儿!不是那里!这里!嘿……”最后只剩下悲伤…主人公最后的悲哀也就这么落幕了…
没有人可以拯救自己,就连自己也不可能。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1%悲哀,不论怎么随机,都属于你,都注定与你,逃不了的…
《分裂》观后感 篇9
前两天看了妙笔生花,又想起这个短片。一直觉得此篇美化了精神分裂症,它具象化的地展现了患者的痛苦,却没有追溯精神疾病的心理来源以及对周围人产生的负面影响。
短片草率地将精神疾病的原因归结为彗星这样的偶然因素,却忽视了精神偏差的产生绝不会是偶然的,它总归是来源于患者心中极端的世俗情感,它的痛苦来自自身对某一方面的过份执着,很多情况下未必不是患者自身固步自封了。糟糕的是,这种执着不仅会让患者本人被隔绝,也会伤害到出于道德或情感因素不得不与之相处的人。患者的痛苦仅仅是精神疾病的一个侧面,在患者与世界永远相差一米的距离时,试图理解和善待他们的亲人和朋友何尝不是与他们相差了一米的距离?我们总是呼吁大部分具有普世价值观的人去理解和包容这些与众不同者,却往往忽视了这种包容对包容者的伤害。很多精神病患者并非不懂得社会的道德规则,却由于对某些自身情感或欲望的极度追求而选择性的忽视它们。在一味的要求社会包容他们时,为何不能看到这往往意味着遵守社会道德准则的人要为一些自私自利者的利益做出让步?精神分裂者不是火星人,他们很多人有能力去适应和懂得这个世界的规则,而理解是相互的。有的时候,是偏狭者自己将自己隔开了一米的距离,而迁就则意味着另一个人要为他将自己与世界隔开一米。
【《分裂》观后感(精选9篇)】相关文章:
反对民族分裂 作文1200字10-28
分裂的近义词和反义词08-24
《夺冠》观后感(精选82篇)04-16
夺冠观后感(精选29篇)12-17
《八佰》观后感(精选68篇)02-16
《返老还童》观后感(精选10篇)01-27
《情书》观后感(精选6篇)01-27
立春观后感(精选10篇)03-29
《警钟》观后感(精选17篇)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