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昆曲》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昆曲》观后感1
春意盎然的季节,我们全家来到昆曲艺术的发源地——千灯古镇。这是一次特殊而有意义的旅行,不仅欣赏到了古镇的青瓦白墙和小桥流水,品尝到了甜甜的麦芽糖和芡实糕等美食,更是探寻了我国一种传统艺术——昆曲。
昆曲,虽然不像京剧那样家喻户晓,但却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而且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两年前的一次偶然,我接触到了昆曲,老师温柔委婉的唱腔和一颦一笑地表演,深深地吸引了我,更把昆曲的美印入我的脑海,从此我便爱上了昆曲,并开始了昆曲学习之路。
随着学习的深入,我越发感受到了昆曲的无穷魅力!昆曲之美首先来自优美的唱词,它是用最美的曲调来唱中国最美的文辞。“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倦,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这样绝美的词便是来自昆曲名段《牡丹亭游园》。昆曲之美更来自于它温婉细腻的唱腔,好像一个优雅动人的女子在一个明媚的春日把美丽忧伤的心事向人娓娓道来。
带着对昆曲的那一份特殊之情漫步在古镇蜿蜒的石板路上,耳边传来一阵悠扬的古乐声,顺着乐声我来到一座古老宅院前,原来这里就是昆曲创始人顾坚的纪念馆。在这里,我静静地参观,用心感受昆曲的“魅力”。不仅了解了很多昆曲的发展历史和代表剧作,还欣赏了一场精彩的表演《牡丹亭惊梦》。演员们精湛的表演让我敬佩万分,我竟不知不觉跟着哼唱起来,引来旁边观众惊讶和赞赏的目光。
不知不觉已经傍晚,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古镇。夕阳中的古镇更增添了一种温暖深沉的美,我的耳边又回想起清丽婉转的昆曲声“不到园里,怎知春色如许……”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喜爱昆曲,学习昆曲,让这门珍贵的艺术永久传承和发展下去!
《昆曲》观后感2
很荣幸能够在学校欣赏到上海昆剧团表演的《牡丹亭》,这是我第一次如此完整的看一段戏曲。以前总觉得国内的剧种很多很繁复,咿咿呀呀听不懂,可是这一次,尝试着认真去听去感受,真的发现中国的戏曲如此婉转而优美,戏曲演员的表演丝丝入扣,动情至深。
这次在舞台上演的有《游园》、《惊梦》、《寻梦》、《离魂》、《拾画叫画》、《冥判》、《幽媾》、《冥誓》、《还魂》共九折戏。先是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郁闷,去花园中游玩,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醒后因相思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在《寻梦》中,杜丽娘坚持寻找梦中的自由爱情,然而现实中却无处可寻,理想与现实的巨大矛盾,让她郁郁而终。然而这并没有结束,她的冤魂感染了地府的判官,得到了还魂的机会。并以鬼之身与书生柳梦梅结为连理,当书生发现她是非人之身时,也勇敢地接受了她,并帮助她还魂,成就了美满姻缘。他们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充分地表现了他们不服从于封建制度的反叛精神。
跌宕起伏的剧情加上昆剧演员的精湛技艺,让人深深陶醉在这个充满矛盾的爱情故事中。昆剧严守格律、板眼,唱腔圆润柔美、悠扬徐缓,婉转优美,加上华美的服饰,精致的妆容,堪称一次精彩绝伦的`视听盛宴。
感触最深的是能够在一次戏剧中感受到中国戏曲文化的魅力,深深的陶醉其中,不再觉得与古代戏种格格不入,而是希望更多的了解。希望我们这一代人能够更多地关注、欣赏中国的戏曲,保留住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昆曲》观后感3
来日诰日才找出点时间写写周日凌晨看《西厢记》的不雅后感。
元直《西厢记》的簿子记得上高中的时分第一次看过,记住了那两句: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今后陆陆尽尽看了很多次,其中很多出名的词令皆几乎可以背下来了。常常在捧起读本的时分想,这么美的词牌,若是配上劣美的直和谐妙曼的身姿、唱腔,那可真是:此直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第一次看昆直是在北年夜看北昆新排的历史剧《闭汉卿》。带有很明隐确现代戏剧特点的新排历史剧,剧情布局紧凑、唱腔精粹不拖沓、幕间腾跃感强,戏剧辩说强烈。唱词虽然远不如四年夜元直那么的精巧和劣美,然则表演却是不尽改良,一个别例,一个眼神皆能让人回味无量。
这次看北昆的《西厢记》,为了把整本西厢记可以在两三个小时内演完,每折、乃至每个段落皆被删节了很多。莺莺出场没有了那么多的铺垫,连那句出名的“小子这多忧多病身,怎敌她倾国倾乡貌”皆没有听到,遗憾啊;两小我在后花圃的一唱一和少了很多词句,让人感觉两小我的豪情停顿过分徐速了;“悔婚”一折少了很多张死出色的戏份;“佳期”一折简单的让人骇怪,红娘的很多戏份皆被删掉踪了。
红娘的表演为了让不雅众看戏的时分不那么沉闷,多减了很多逗人的段子,把红娘塑构成一个愚丫头,原著中红娘是一个多么机灵机敏,小巧剔透的精灵鬼啊。
看了两处昆直后,逐步有点晓畅为什么比起京剧昆直会日渐式微了。比起京剧,昆直的唱词更高雅,也就更难解;昆直的直调比起京剧来道更拖沓,京剧有十分多的段子节拍很紧凑,更是琅琅上口,贩夫走卒皆能听过几遍后哼上几句。昆直该当是在年夜户人家,养上个昆直班子,临水拆个戏台,散三五稀友,沏上好茶,眯着眼睛,细细品味着戏词和直调,悠哉游哉晃上一个下午......
听道北昆要在保利上演齐本的《少死殿》,连着演四天,搞得人内心痒痒。不过,保利的票价总是那么的贵,买不起票啊。等我有了钱.......
《昆曲》观后感4
原来姹紫嫣红升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华贱。
漫步在苏州幽幽小巷,聆听着那桥下流水淙淙,伴着那墙根小草在风中“沙沙”凑响的音乐,古典的气息在我的心中漾开了一圈圈涟漪。我的心默默思索,这唯美的笛音,婉转的音韵来自哪里?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坐上一只小木船,耳边挥散不去的还是那曲笛音,那清亮的乐喉,我愿把它称做“仙乐”。细细品味,我仿佛穿越百年的时空。远远的,似乎走来了一位绝代佳丽,只听得她身上环佩叮当。小船来到桥下,抬头凝望,她似飞欲飘,游乎不定,只流下一串凄凉的眼神。笛声,依旧在响……。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穿花度柳,一桥一巷,乐声愈来愈清晰,愈来愈凄美。我的心神也早已飞去。不多时,小船穿出小巷,水面渐渐开阔,我眼前一亮,那“仙乐”原来就来自这里!
那是一方精致的水上舞台,台上一位戏娘浓妆艳抹,阿娜多姿,声音娇啼婉转,恍若天外仙韵。她的身后,缓缓传来美妙的笛音,听来令我不禁痴倒,不禁一闻倾心。
原来这就是中国戏曲的起源——昆曲。寻寻觅觅,觅觅寻寻,在寻找它的同时,我的灵魂已被古典的气息所浸润,变得沉静,宁远……。。
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
我爱昆曲,不仅因为它带给了我美的享受,带给了我宁静的心绪。更是因为它带给了我一种责任——保护古典精神财富。我铭记这种责任,它和昆曲的韵律一同让我热爱,铭记…。
《昆曲》观后感5
细细一想,将昆曲比作牡丹并不妥当。只是一来《牡丹亭》是昆曲中数一数二的经典剧目,二来自己十分偏爱,便取其中二字用以取代了。
昆曲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惊世骇俗,她雅致,恬淡,即便是像《长生殿》这样的宫廷大戏,也会不知不觉早早流露出苍凉末世之感。她没有木棉的赤瓣玲珑,比水仙少几分萧然清冷,较丁香多几分端庄素雅,又不及玉兰冰肌柔弱。在我看来,它更像一株空谷幽兰,在了无人迹的峡谷中,茕然一身散发幽香,不孤寂,不沮丧,不高傲,不张扬。只静静的等待着相隔数百年的知音,踏着晨露而来,欣喜地因她的美流下热泪。
很多同龄人不理解我对昆曲的喜爱。他们常带着同样诧异的表情,说出同样的理由:“那是老年人才看的东西。”更有人说:“那是早该淘汰掉的。”听到这句话我的心凉透了。无法想象若昆曲在将来的一天彻底为我们抛弃,中国还有哪些文化值得我们如此义无反顾的坚守,传承下去;中国人向外国人介绍戏曲之母时头脑会否一片空白。毫无疑问的是,后者这种情况在大部分青少年甚至中年人身上早已出现了。
昆曲,这门曾经风靡全国如同今日流行乐且整个社会为其显现出集体痴迷的古老艺术,在今日的中国,竟一度出现“台上演员比台下观众多”的现象,其原因显而易见,又令人匪夷所思。
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量吸收西方文化。在音乐领域,从七八十年代的迪斯科,霹雳舞到今天的摇滚,重金属如LinkinPark,AvrilLavigne,无一例外的冲击着青少年的耳膜,再把他们迷得晕头转向的同时,中国的这门传统艺术也在逐渐失去自己的定位。所幸,老艺术家们力挽狂澜终于使得昆曲得以保留,在各地亦成立了昆剧院,培养新一代人才。然而,昆曲仍一直处于一种少人问津的尴尬境地,似空守闺房的思妇,形销骨立,恹恹然清冷。
《昆曲》观后感6
昆曲可谓是我们苏州的一大特色。而该曲发源于14、15世纪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揉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主要以中州官话为唱说语言。
很高兴,学校最近组织了同学们去欣赏昆曲。且不说小学里曾不止一次地去细细品味,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其中所蕴含的深层意义便逐渐自然而然地浮现在眼前。的确,能够观看昆曲现场演出,心里着实兴奋好奇。随着悠扬的笛声,一个个袅娜的身影娉婷而至,仿佛从画中走来,歌喉婉转,舞姿曼妙,一颦一笑,楚楚动人,多场戏下来我就宛如做了一个华丽的梦,当然,可能也是因为“外行看热闹”的缘故吧。接下来,就来说一说我这个外行人看过热闹之后的一些想法吧。
仍令我记忆犹新便是《牡丹亭》。因为之前了解过,所以便更认真地聆听着。那委婉的唱词,婀娜的身段,无一不让人沉醉在昆曲的韵味之中。“转过这芍药栏前,紧靠着湖山石边,和你把领扣儿松,衣带宽,袖梢儿揾着牙儿沾也。则待你忍耐温存一晌眠。是那处曾相见?相看俨然,早难道好处相逢无一言。”单是看词,便生动、委婉地展现出一幅幅美景。更暗藏着柳梦眉对杜丽娘的深深爱慕。细细去品味这个角色,慢慢的,我被里面的人物所深深吸引。
接下来的便是打戏——三岔口,虽然没有念白和唱词,只有震耳欲聋的锣声鼓声,但是也仍然可以吸引大家的眼球。戏中,丑角和武生用精彩的动作、灵动的眼神向大家展示了昆曲各个方面的艺术。博得了满堂彩的好评!
由此得知,昆曲的韵味并非一般人就能感受到,而是需要用心去聆听,去品味。《牡丹亭》那刻苦铭心的爱情,以及《三岔口》那矫健的身姿,不是用一句句富有作者心血的唱词,就是用演员们深厚的演技所一一表现出来的。所以,让我们共同用心去感悟昆曲的奥妙所在吧。
《昆曲》观后感7
携手向花间,暂把幽怀同散。凉生亭下,风荷映水翩翻。爱桐阴静悄,碧沉沉。并绕回廊看,恋香巢,秋燕依人。睡银塘鸳鸯蘸眼。
——《长生殿—小宴(泣颜回)》
初遇昆曲
有一次去乌镇,在大戏院中见到了昆曲。原来只是喜欢昆曲那精致的面容,而后却陶醉于温婉而雅的曲调中。那一甩,一抛,一转,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这一次遇见后,就爱上了昆曲。在闲暇时刻,总要听上两曲;在睡觉之前,还要哼唱一番。
开始学戏
一曲《长生殿—小宴》常常在耳边回响,一套南北合套的曲子,很难学好。我那时并不东唱曲的诀窍,只是一股脑的“咿咿呀呀”。老师就从练气息开始,一点点教我。“好的,再来一次,吐长一点。”这样的话语不知道听了多少遍,经过不断地重复练习,我终于可以唱出足足四拍了。
如果只是会唱那还远远不够,还要学曲。
其实我当时还有点后悔自己的决定,非要来学,却坚持不下来。我其实有点儿五音不全,每次唱总是会起高了调,也经常数错拍子。老师就一次次地让我唱,帮我纠音。学了一周,终于拍完了曲子。
精益求精
排身段倒还好,没什么很难的动作。每次去上课课前跑圆场可不是白练的,不过说到跑圆场,其中也有一段痛苦的回忆啊。跑圆场,顾名思义,跑的就是圆形。那小小一间教室,正五圈反五圈跑下来,还是很累的。“半个脚,别忘了勾脚面!”耳边是老师的话语,“哒哒哒”的敲击声时时刻刻提醒着我要加快频率。
站上舞台
上好了妆油彩干了,脸上硬梆梆的,腰间的裙子系的格外的紧,勒得我有些喘不过气来。无暇去看前面的节目,强忍着头晕,在后台又排练了几遍。当时只有初春,贴上云鬓后就感觉凉凉的。和着心中的紧张与激动,我的脑袋里一片空白。
不过我想我真的是练到家了,心中的紧张蔓延,却仍然是行云如流水一般的舞动着,十分流畅。
【《昆曲》观后感】相关文章:
1.昆曲叶圣陶读后感
6.观后感
7.观后感
8.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