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在消逝作文

2021-03-16 故乡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故乡在消逝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故乡在消逝作文1

  故乡是一座小镇。我的童年就在那小镇中度过,四户人家住在一起,公用一个院子;院子里空荡荡的,从不散发出泥土的香气,因为那里只有一大片的水泥地,本是有一口井的,可不知为何被堵上了,自我有记忆以来都是这样。

  我家对面的人家里,有一位和我年龄相仿的小女孩。她的名字我记不大清了,幼儿园毕业后她就再没有回来过了,说是去城里读小学了,我们只是在一起玩过了一个假期。

  那时候我和太婆住在一块儿,她很是宠我,早上带我去房屋后的早餐店里吃了早餐,再送我去幼儿园。

  说是小镇,其实我只记得那一块的住宅区和镇口进来的小公园,小公园再进来点就是我的幼儿园了。出了住宅区会有一排的商店,我的母亲在那里开了家文具店,没有上学的时候我都会跑到她的店里玩。那里很是热闹,商店前有一座竹桥,走上去“吱吱”地响,竹桥对面就是菜市场,每天都喧闹个不停。

  每每玩累了,我就会回去,太婆就会带我去小店里买吃的,那家小店并不大,除了日常用品,只有糖和薯片了。不过我一般会去隔壁的阿婆家玩,阿婆有一个女儿,对我很好,一来她那里就招呼我坐下吃,然后又和我一起看电视......

  这样的事情每天都会发生,但好景不长,我的父亲和母亲离了婚......

  住在城里的姑姑要父亲把我接来,在城里给我找关系转了一所学校上学。

  相比于大城市,我还是很怀念我和太婆住在一起的日子。那时,母亲给我租了一辆电动三轮车每天那师傅把我送回家,太婆便会递给我一个水果。我就从家中搬了一张长木凳和小小的板凳到院子里做作业。那时,放学后天还很亮,从外面作工回来的阿公阿婆见到我就和我打声招呼,然后进屋忙活去了。

  天色渐暗,当父亲从外面回来,我就会把作业递上去给他看......。到了大城市后,只能坐在高高围起的墙内写作业,放学也没那般早了,作业也加多了。

  自此,我很少再回小镇,再回故乡看看。即使回去,也是去吃酒,不论喜酒还是葬礼。

  当我从小镇搬来城中,那年太婆就去世了。我连她的最后一面都没见成,那个待我最好,最宠我的太婆说走就走了。

  而今,我再没有回到那个小镇,再没有回到那片我曾经玩耍过的院子。每次我的奶奶回去看望镇里我曾住过的房子和隔壁的阿婆时,我提过要去看看,都被拒绝了。

  再没有回去过,那片童年住过的故乡,就这么在我的.记忆中消逝了,连着童年的快乐。

故乡在消逝作文2

  一人号啕大哭,问究竟,答:把钱借给一个朋友,谁知他拿去整容了。

  其实每个故乡都在沦陷,每个故乡都因整容而毁容。

  2006年,在做唐山大地震30年纪念节目时,一位母亲动情地向儿子描述:“地震前,唐山非常美,老矿务局辖区有花园,有洋房,最漂亮的是铁菩萨山下的交际处……工人文化宫里可真美啊,有座露天舞台,还有古典欧式的花墙,爬满了青藤……”

  大地震的可怕在于,它将生活连根拔起,摧毁着物象和视觉记忆的全部基础。做那组电视节目时,竟连一幅旧城容颜的图片都难寻觉。

  比地震更可怕的,是一场叫“现代化改造”的人工手术。一次城市研讨会上,有建设部官员忿忿地说:中国,正变成由一千个雷同的城市组成的国家。

  如果说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只能指认和珍藏一个故乡,那么,面对千篇一律、形同神似的一千个城市,我们还有使用“故乡”一词的勇气和依据吗?我们还有抒情的可能和心灵基础吗?

  昆明诗人于坚曾写了很多美文描绘故乡。但10年后,他叹息:“一个焕然一新的故乡,令我的写作就像一种谎言。”是的,“90后”一代肯定认为于坚在撒谎、在梦呓。因为他描述的内容,现实中根本没有对应物。

  “故乡”,不仅仅是个地址和空间,它是有容颜和记忆能量.有年轮和光阴故事的,它需要视觉凭证,需要岁月依据,需要细节支撑,哪怕蛛丝马迹,哪怕一井一石一树……否则,一个游子何以与眼前的景象相认?何以肯定此即梦牵魂绕的1日影?此即替自己收藏童年、见证青春的地方?

  当眼前事物与记忆完全不符,当往事的青苔被抹干净,当没有一样东西提醒你曾与之耳鬓厮磨、朝夕相处……它还能让你激动吗?还有人生地点的意义吗?

  那不过是个供地图使用、供言谈消费的地址而已。就像北京的车站名,你若以为它们都代表“地点”并试图消费其实体,即大错特错了:“公主坟”其实无坟,“九棵树”其实无树,“苹果园”其实无园,“隆福寺”其实无寺……

  地址是死的,地点是活的。地址仅仅被用以指示与寻找,地点则用来生活和体验。

  当一位长辈说自个儿是北京人时,脑海里浮动的一定是由老胡同、四合院、前门吆喝、六必居酱菜、月盛斋羊肉、小肠陈卤煮……组合成的整套记忆。或者说,是京城喂养出的那套热气腾腾的生活体系和价值观。而今天,当一个青年自称北京人时,他指的一定是户籍和身份证,联想的也不外乎“房屋”、“产权”、“住址”等信息。

  前者在深情地表白故乡和土壤,把身世和生涯溶化在了“北京”这一地点里。后者声称的乃制度身份、法定资格和证书持有权,不合感情元素和精神成分。

  沈从文说,“一个士兵要么战死沙场,要么回到故乡。”没有故乡,没有身世,人何以确认自己是谁、属于谁?没有地点,没有路标,人如何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这个时代,我们头也不回地疾行,而身后的脚印、村庄、影子,早已无踪。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

故乡在消逝作文3

  王开岭说:“每一个故乡都在消逝。”

  每一个回乡的人,都带着归人的身份。然而回乡后,却发现故乡和其他城市大同小异。记忆里,青石的街道向晚,庭前的小扇轻摇的时光,追扑流萤的景象与跫音一同烟消云散。“你生活在故乡,但是你完全不认识这个地方。这种陌生感是强加给你的,强迫你变成一个陌生人。”这是于坚对于乡愁的解读。是的,我们都在成为那一方故土上,熟悉的陌生人。

  人们之所以对故乡有说不出的眷恋,是因为家乡有它独特的风景和人。绵延的马头墙,傍水的吊脚楼,冰雪王国里的小屋,辽阔草原上的蒙古包,都是一方水土,继承着人们厚重的思念与情感。然而,推土机的轰鸣声响彻云霄,高耸的吊桥摇头晃脑地宣告着又一个现代都市的产生,而底下仰望的人们,却在叹息又一个故乡的消逝。当所有的地方被改造成差不多的样子,人们再也感觉不到记忆里的感受,便都成了过客一般的陌生人。一个地域的建筑特色,蕴含着地方性知识。地方性知识被消灭掉了,也许只有语言和住在那里的人还留着最后的记忆。

  伴随故乡的地方性知识一同消逝的,自然还有故乡的生活方式。我国的社会从传统来讲就是群体性的,但却逐渐扣上冷漠的弦,互相不认识,只做个毕恭毕敬的陌生人。或许还是一张张熟悉的脸庞坐在一桌吃饭,从嘴中吐出的却是华丽而没有温度的客套逢迎,一个个手机屏幕隔开交流的眼神。人们都在浑然不觉的高冷里,一步步走向孤独。故乡的生活方式,也在人们于屏幕上飞扬的手指上渐渐消失。

  难道我们注定要成为本应最亲切的故土上最熟悉的陌生人吗?不。城市现代化发展固然重要,但现代化和故乡应该是并存的。故乡在文化上被否定了。我们必须把思想认识矫正过来――故乡,与“落后”“土”“沉溺过去”绝不能画上等号。人们因为无知,因为追求表面的光鲜亮丽,忙着抛弃故乡。大多数人以背井离乡为目标,一味地认为外面的世界比故乡好。于是乎我国大量故地人去楼空。殊不知,被自己忙着抛却的,恰是这一生最珍贵的根基。请在追求新物质的时候,在心底给故乡腾出足够的位置。我们都应是故乡的儿女,而不仅仅是站在那片土地上一群熟悉的陌生人。

  城市化建设,高科技发展,这些进步带来的弊端,却都化为风雨雷电,有意无意中侵蚀着“故乡”这座古老的城墙。为了护住乡愁,护住回忆,让自己在叶落时分有一个身心的归宿,让我们众志成城,成为真正的故乡人!

【故乡在消逝作文】相关文章:

1.消逝的故乡散文

2.在消逝中行走

3.幸福在风雨中消逝

4.时间在消逝流淌作文700字

5.在故乡

6.秋天在故乡作文

7.故乡在远方作文

8.感动在故乡作文

上一篇:故乡的冬天作文 下一篇:故乡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