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河南作文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河南作文 篇1
我国因其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形成了许多带有地方特色的语言形式——方言,如闽南话、东北话、山东话、北京话、河南话等。各具特色的方言是中华文化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不同的方言中的音调和标识性语言成为地域文化的典型符号。“这疙瘩”生长的是东北人,山东人是好“伙计”,河南人常在嘴边徜徉流动滴落的则是一个“中”字。
我以为,在所有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标志性语言中,河南人的“中”如果不是最具深层文化底蕴的,起码也是最具文化底蕴的标识性语言之一。
河南人喜欢“中”字,爱讲“中”字,讲的时候甚至还带着几分得意和自豪。有的时候不假思索,讲的率直,率直中隐约着豪情;有的时候锵铿有力,讲的气度非凡,气度中充满着中肯;有的时候和风细雨,讲得随意随缘,随意中显现着包容;有的时候充满疑虑,讲得委婉,一个“这会中?”真切地表达了“我”的人生态度和对客观事物的价值判断……“中”之内涵是丰富的,丰富的鲜有可比,“中”的形式是简约的,简约得无以复加,“中”是富有的,也是干练的,因丰富而见厚重,因简约而透射凝练之美,形式和内容在这里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实现了高度的和谐,真是“中”。
“中”是一种地理区域的宣示。“中”是“当中”,“中间”、“居中”、“正中”的意思,看看今天的中国版图,河南几乎不偏不倚地雄踞中央,历史上古代九州,豫州居中,八州朝圣,至今“中原”依然故我地仍旧是河南之代称。我们的国家叫中国,其简称就是一个“中”字,如“中文”、“中方”等。河南人说“中”的时候,也就是在向世人宣示了自我——“明白吗?我是中国人,我是河南人,来自中华文明的故里!”,在河南人说“中”的时候,没有一丝的自卑,沁溢着的却是几分快意和自豪。
当河南人说“中”的时候,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哲学信仰。“中”就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适度,矫枉但不过正,恰到好处……从一定的意义上说,“中”是我们认知客观和人生道德实践的双重标准和目标。认知事物要不偏不倚,从容客观;为人处事,不失偏颇,不走极端。凡事之要务在酌“中”,立“中”,为“中”。河南人之所以把“中”挂在嘴边,对“中”的厚爱和执着追求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厚爱和追求是很自然的一个过程,因为它契合了河南人厚重而有容的品性。
当河南人说“中”的时候,既表达了自己对客观的人和事所持的立场和看法,在别人征询意见时,一个“中”字,同时也包含着对对方的一种肯定和赞许,那意思是说你对事物的认识不错,干得不错,很有本事,做的事中规中矩,得体适度。这种既善于表达个人意见,又特别注重肯定赞美对方的思维方式和人生实践,也当是一种美德。这种美德在河南人这里已经存在了几千年,风行了几千年,恒长持久,生命鲜活,其原因就在于它作为河南人的一种文化伦理信念一直在涌动着、生发着。
此外,当河南人表达“中”、阐述“中”的时候,又何偿不是一种提醒呢?既提醒自己,又提醒别人,做人做事以“中”为本,认识事物不偏颇,为人处事不偏激,干事创业不偏废,中庸守道,中规中矩,中标中的,中正和谐。这也正河南人的人文文化精神。
我不知道,是什么力量使河南人与“中”得到了粘合,是河南人选择了“中”,还是“中”选择了河南人,抑或相互倾慕、一见钟情,由相互吸引而自然地走到了一起。无论如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不管是谁选择了谁的,选择本身都透射着智慧的光芒,结合得如此紧密、天衣无缝,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河南作文 篇2
大海深处,毫不起眼的海蚌吸收日月光华,慢慢修炼自己,用血肉之躯磨砺出珍珠的灼灼其华。日夜的积淀是为了绽放永恒的美丽。
古人云:一女一室谓之安。女人总是在这个世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真正美丽的女人,是靠自己修炼出来的。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金岳霖
她是浅吟低唱的诗人,在那个女性地位极其低微的年代,她敢于冲破封建思想的残酷枷锁,在文化运动中抹下一笔绚丽的玫瑰红;她是睿智爱国的建筑师,在战火纷飞的时候,她和丈夫一同舍命保护这个国家的生命之躯。人民英雄纪念碑是她的倾力之作,国徽之上闪耀着她智慧的光芒。有人说,民国时代,我们常常要借助一个男人的光线,才看到他背后的女人。但是,她是个例外,她是林徽因,美丽的林徽因。在她的墓碑上这样写着:这里长眠着林徽因,她是建筑师、诗人和母亲。林徽因,一个静水流深的明媚女子,终其一生,她用那举世无双的傲人才情修炼出传世的美。才华横溢是永不褪色的美丽。
“美都是从灵魂深处散发出的。” ——别林斯基
她的《野火集》将匕首直指台湾政坛的黑暗,她的《亲爱的.安德烈》又让人看到母爱的万丈光芒。她用那双单眼皮的小眼睛洞察到了台湾社会最深处的痼弊,她用那支最犀利的笔写出了世间最温柔的情。她没有美丽的容貌,甚至有些平凡,但是她有一颗大爱的心。她笔下台湾的腐化与丑恶,源自于她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她将给儿子坦率得几乎痛楚的信发表,让我看到在这个外表强势的女人心里也有一份饱含深情的母爱。她是龙应台,美丽的龙应台。其貌不扬的她,用一颗无比坚硬而又细腻柔软的心,去阐释她对这个世界的爱,她用爱去修炼独一无二的美。爱是灵魂深处的美丽。
“一个缺乏自信心的女人,永远也不会有吸引人的美。” ——索菲亚·罗兰
彼时,她还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大学毕业生,却拥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志气。当其他人都在为毕业任务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她毅然决然地选择可口可乐总裁来完成她的采访任务。她去哈佛等待他1小时的演讲,她用勇气换回5分钟的采访约定,她自信地在演讲进行了55分钟时递上纸条:请记住您与一个女大学生的约定。总裁被她的坚定与自信感动,从未接受过长时间独家专访的知名总裁为一个不起眼的女大学生破例。日后在凤凰卫视,美女云集,而只有她能在最重要的时段保持最高的出镜率,展现她的自信与魅力。她是吴小莉,美丽的吴小莉。知性智慧的她,用坚定的信念与过人的勇气筑起了自己的媒体梦,用自信去修炼成功的美。相信自己是最珍贵的美丽。
在几十家知名媒体发起的“中国最美的50名女人”评选中,杨澜名列第一,于丹入围前十。于丹说过,“每个女人的前二十年是靠美丽的外表生活,后半生是要靠自己的修炼的”。不错,我们会偶尔想起奥黛丽·赫本在《罗马假日》中的清纯可人,但我们会铭记她60多岁在非洲看望孤儿时那饱含深情的双眸。总有人把漂亮的女人比作花瓶,虚有其表。而真正美丽的女人确实是一只瓶子,一只经过炉火修炼,岁月涤荡的青花瓶,无须点缀,哪怕盛的是清水,也能在心中吐露生命的芬芳。
光鲜的外表或许可以赢得暂时的倾慕,但内心修炼出的美丽定会延续到永远!
河南作文 篇3
有这样一幅漫画:第一个孩子因考了100分而被奖励一个吻,后来却考了98分,被惩罚一巴掌;而另外一个孩子因考了55分而被惩罚一巴掌,后来考了61分,被奖励一个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分数难道就真的重要到要家长以巴掌来惩罚,以亲吻来奖励?
按常理,第一个孩子已经很优秀了,即使有小小的退步,也是大多孩子学习的榜样。第二个孩子虽基础薄弱,但在慢慢进步,也该值得肯定。两个孩子的这些整体的或局部的优点,岂能由巴掌来惩罚?
漫画里的两位家长,真的应该引起我们反思。
第一位家长的奖励是多余的,惩罚是错误的。因为他只看到孩子的退步,而看不到孩子的优秀。可见,家长机械的奖惩势必伤害孩子的心灵。
第二位家长稍微有可取之处。孩子成绩不及格,家长的焦虑是可以理解的,此时很多家长可能会和漫画里的家长一样惩罚孩子。姑且不论这位家长惩罚的一巴掌是否有效,单就他因孩子微小的进步而奖励的做法,还是值得家长们学习的。我们的孩子也有自尊,都希望得到来自家长和老师多方面的肯定和鼓励。恰当的奖励,是孩子成长路上的阳光雨露,可以使孩子更健康、更快乐!
错误的奖惩,对孩子百害而无一益。被称为“神童”的魏永康曾是他母亲曾学梅的骄傲。魏永康两岁掌握1000多个汉字,4岁基本学完了初中阶段的课程,8岁进入县属重点中学读书,13岁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又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曾学梅对儿子的奖励不仅是亲吻,还有更多的大包大揽。这样的奖励直接导致“神童”魏永康自理能力的缺失。“神童”20岁时,因生活自理能力太差,知识结构不适应中科院的研究模式被退学,连硕士学位都没拿到。曾学梅失望之下,指着中科院的大楼让儿子跳楼,并说“这么好的条件不争气,你去死!”这又该是多么重的一巴掌惩罚啊!这一巴掌严重伤害了作为儿子的魏永康的感情,导致母子隔阂好多年!母亲曾学梅对儿子这样错误的奖和惩,多令人痛心啊!
古有“伤仲永”,因父亲的一味奖励,泯然于众人;今有“神童”魏永康,因母亲的奖惩失当,而寂寂无闻。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个人是不主张对孩子的成绩进行奖和惩的。因为,比奖励和惩罚更有效的做法,应该是让孩子认识到学习、生活都要尽心尽力的道理,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比孩子分数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勤勉努力、善良正直和健康快乐等美好品质。
因此,如此奖和惩,可休矣!
河南作文 篇4
四月二十六日中午,一路风尘仆仆,由苏皖两地五百人组成的旅游团,终于到达河南省辉县境内的万仙山风景区。
景区门口不远处,新乡市旅游局举办的小型欢迎仪式正在举行。这是由新乡市旅游局与苏皖两地旅行社共同举办的一次活动,旨在对外宣传太行山下的万仙山风景区,宿州市也是首次推出这一新的旅游景点。
此时,天朗朗,风暖暖,旅途的疲劳于这一刻,顿减许多。
欢迎仪式结束后,根据预先的日程安排,先游览万仙山绝壁长廊,接着郭亮村,再去南坪等景点。
在车进入景区大门时,就遇到了麻烦。原来,山路狭窄,过往车辆错不开,造成道路阻塞,疏导的保安没有经验,以至车辆越堵越多,上下山的车辆都停滞不前。
导游只好劝大家下车徒步向前,并说,什么时候道路通了,什么时候上山接人。
虽然大家埋怨,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总比原地等待要强一些,谁知道要等多久。
好在路不太远,山不太高,大家结伴同行,互相打气鼓劲。有人沿之字型山道缓慢上山,有人穿树丛,攀山石,直接爬过一段一段陡坡。
我们车上的地导和全陪导游起先还看地到,后来全不见了,尤其地导,跟着也没起什么作用。她是一名大二的在校学生,被旅行社急招到此,第一次来这个景区,第一次正式带团,并且对景点丝毫不熟悉。这是她在车上做自我介绍时如实告诉大家的,她说不忍心骗大家,是经理要他们一定装做会讲解的样子。单纯而诚恳的小姑娘就这样开始了她一天的惴惴不安,并且接受了大家的许多责怪和不满,在她向大家连连道歉之时,眼泪呼之欲出,楚楚可怜。我的眼泪也差点落下来,想,若是我女儿第一次参加工作就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要是我看到该多心疼啊。我和同事王姐坐最前排,对女孩小声说,小导游,不要紧,以后多学习,多练习就好了,责任不全在你。其他人也都这么说。
的确,责任不全在她,当地旅游社在接待能力有限的情况下,面对500人的旅行团,急招了十多名在校学旅游专业的大学生,而这十多名大学生也是首次带团,既没经过培训,也没来过景点,怎能不出乱子?当天晚上全部被解聘,徐州来的组织者连夜重新安排讲解员。这是后话,不提也罢。
自此,我们开始了一盘散沙似的东一伙西一伙的旅程,还好,看到哪里有讲解员,我和王姐赶紧跟过去,不论是哪个团的,反正回来都在一个大门集合。
等我们爬到绝壁长廊时,已是气喘嘘嘘,但却不得不慨叹这一人工奇迹的产生!
绝壁长廊是郭亮人用生命和血汗在120余米高的丹崖绝壁上开凿的一条长1300米,宽6米,高4米的人工通道。别说眼见,就是听着也不可思意,而这一人间奇迹就在眼前!
络绎不绝的游人眼看着底下的万丈深渊冷汗飕飕,感叹如此长廊怎样造就。我们站在长廊的崖边洞口,望向峡谷对面的绝壁,一样峭立笔直,一样直入云端,不说攀登,就是看着也令人望而生畏,头晕目眩,可想当年那些开凿者是如何艰难完成。
千百年来,郭亮人仅以会寨天梯与外界沟通,几乎与世隔绝。1972年郭亮人申明信带领村内12名壮士,历尽艰难,苦战6年,打烂了4000把8磅铁锤,消耗了12吨六棱钢钎,硬是在坚硬的石英岩绝壁上,打开了通往世界的希望大道。这,该是怎样的量化概念?!
听另一团队导游讲到,当年开凿这条通道时,这十三位壮士,每天以玉米面糊和野菜充饥,吃住在山上。最初,人先登到绝壁顶,由顶上系下一根缆绳,绑在腰间,吊在半空中,一点点凿打岩石,日久,凿出一洞,人进入,再一点点向四周凿开去,历尽千难万险终于凿出这条道。而这其间,第一年,一人在凿壁中,坠下崖身亡,第三年,也在凿壁过程中,顶上掉下一方石块,砸中一人,也身亡。而今,历经沧桑岁月,活在世上的还有四人,不知他们该是怎样的老人,又怎样的生活着。
听着讲解员的讲解,看着洞内数以千万计的一道道凿痕,我心中涌满酸楚和悲凉,难以想象他们完成的艰难程度,内心由衷地对这些英雄充满了崇敬和景仰之情。
绝壁长廊数十年过去了,山外世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这里也靠着旅游业带动了当地的经济,而多少年来,必经之地依然是当年的那条通道。
造物主是不公平的,它在地域上造就了贫穷与富饶,落后与先进,同时,它又是公平的,给了你这样,就不会给你那样。
这些开凿者们堪称是世界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创造力达到了人类的极限。他们付出了难以言说的艰辛,创造这人间奇观,造福子孙后代。多少人享用他们的劳动成果,多少人还记得他们的名字。
忽然大家看到对面的悬崖绝壁下,有三人在攀岩,宛如三只小小的蚂蚁在蠕动,肉眼几乎看不清,如果不仔细看的话。
感慨万千,一步步踏入郭亮村。
这真是名副其实的石头村,石桌石凳,石屋石院,古朴厚重,颇具特色,一栋栋,一桩桩依山顺势,高低错落,房前屋后,峰峦叠嶂,满目苍翠,山花浪漫,溪水淙淙,人们悠闲地或坐或走,安闲而宁静,宛如生活在世外桃源。
而今,这个位于1700米崖上的小山村,正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人,画者,文艺工作者。作为影视基地和100多所美院的写生基地,郭亮村,正向世人展示着它纯朴的民风和奇特的景观。
沿途但见三三两两的写生者散落各处,或坐或站,如入无人之境,静静地描摹山水石壁这别样的奇景。看着他们专注的神态和美丽的画布,羡慕之情油然而生,忍不住想起了自己很久以前的中学时代,也曾迷恋过画画,但终没有坚持到底。
出了村,顺着弯弯的石径,往西走,越往里,山色越秀,树木越葱茏。赏着夹岸的山峦叠翠,清潭溪水,渐入佳景——喊泉,顾名思义,站在一凹陷的崖壁下,对着上方喊,就有清清的山泉滴落下来,且声音越大,山泉越大,引得大人孩子都仰头高喊,回声也荡漾在山谷。我和王姐则坐在喊泉下清幽的潭边,歇息片刻,看着别人喊,只觉神清气爽。
下来时,已五点多,还想去别的几个景点,却晚矣,只好坐了游览车匆匆返回停车坪。导游集中好人后,又去南坪村,到那儿时,已临近黄昏,我和王姐累的实在走不动了,就在村前一店门口坐下,看来来往往的游人。约一小时后,去的人返回,说景色和喊泉途中类似,我们也不再遗憾。
第一天就这么匆匆忙忙过去,回到辉县百泉宾馆时,人很累,饭也不想吃,洗洗休息了,主要是上山那段路耽误时间消耗体力,加之坐了一上午的车。
【【必备】河南作文四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