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课堂教学体会

2021-09-10 课堂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作文课堂教学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作文课堂教学体会1

  一、实施过程(利用下午两节作文课进行,两课相连,教学比较完整)

  (一)早读促合作

  周一是语文早读,黑板上列出早读任务:小组读文,交流解释,三训讨论。二十分钟的时间,小组长带领下,各组书声朗朗,讨论气氛热烈。于我,只有微笑的份了。

  (二)资料对对碰

  提出要求:每组一人汇报,最多说三句话,听清他人发言,内容不得重复,视情况给提出有效的信息每条2分。

  要求一提出,孩子们信心满满,很多都拿出课前准备的资料,成竹在胸。我怎么会让他们那么轻易就得分呢?调整策略:人员由我定,理由是小组已经讨论过,资料信息和词语解释属于通用的应知应会内容。而每组,我都叫了平时不发言的孩子!那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啊!

  组织得好的小组,基本都能应战,还有几组,由于没有普及,一分未得的也有,那几个小组长唉声叹气,好不后悔。

  通过此轮交流,詹天佑的生平、学习情况、事业成就、历史地位,基本都讲清了,但对于坎坷的修筑过程还没有涉及,想着要将相关资料在恰当的时机道出。

  (三)小组共朗读

  朗读课文是检验预习的良好途径,而由小组同读一小节,是有一定难度的,声音必须都放开,字词必须都读对,有明显错误或断句不清或朗读不齐都得扣分。

  8组内容派发好,按序朗读。2组读下来,发现其余小组有人不在倾听,而在练习自己所读的内容,马上调整:不认真倾听者,有一个扣一分;准备自己段落者,有一个扣一分。收敛了,安静了,死心了,也认真听、评了,有两组得了满分,有一组扣了4分,其余扣1~3分不等,显示了课前准备的成果,适当拉开了分数差距。

  (四)词义大汇总

  原定的对答被我临时改成读哪节就由我提问相关段落中的词语,每个2分,一般一段提问3个,人员也是由我选择的平时默默无闻的学生。

  差异总是存在,但可以补充,补充者可为小组加1分,本组优先。

  所谓集思广益,孩子们使出浑身解数来应对我的提问,或用近义词,或用拆词合并,或用字典原话,字词关就在屡屡得分中过去了。

  第一节课的下课铃,在热烈交流中响起了,一下课,孩子们就迫不及待跑到我身边查看小组得分,为便于他们了解情况,将第一节课所得分数做一小结,排名在前的兴奋不已,排名在后的誓要反超。势头很好!

  (五)设计小标题

  下午第二节课有眼保健操,每组选一人板演小标题,结合三训练习,进入课文内容。

  不过,小标题情况不容乐观,对“典型事例”的概括有失偏颇,很多孩子将此题做成了分段,概括段落标题。有错必纠,且有错纠后印象更为深刻,如果孩子们都懂了,那要我这个老师干啥?

  于是,眼操过后,第二课时就从梳理文章脉络开始,点出“典型事例”为着重描写的内容,讨论得出了最后的小标题,我没有板书,孩子们反馈的更为精妙,原有“开凿隧道”被孩子们定为“巧开隧道”,多妙?!一个“巧”字,就将詹天佑的杰出才能表露无遗。

  孩子的能量,不可小觑啊!

  (六)寻文明中心

  本课时的主要任务是从文中找到能反映詹天佑“杰出”“爱国”的语句,加上自己的理解或搜集的材料加以说明,谈看法,也是本文探究的重点。

  首先,要找准中心句。方法:用手指表示,左右代表段落,右手代表句序,全员参与,一目了然。全班仅两位学生选错,其余都翘起了双手食指,意为第一节第一句。6组满分,2组被扣掉1分。喜悦的情绪弥漫在整个教室,为下阶段的课文研读奠定了活跃的思维基础。

  四个典型事例,学生或找词或摘句,或引用资料事例,都谈出了自己的理解,谈到了詹天佑的品质。相比而言,第一部分“接受任务”花时最多,因为在文后要探究的内容太多,言下之意要理解的太多。孩子们在找到了“帝国主义的狼子野心”和“地理环境十分恶劣”之后,认为对詹天佑所面对的困难已经分析透彻了,我继续追问“还有吗?”稍做思考,个别学生找到了来自国人给他的压力。困难越多,人物形象就越高大,压力越大,人物爱国心就越突出。感谢徐可同学,在所遇困难中补充了我想补充的内容——关于穿越祖坟的困难,资料运用恰到好处,为理解课文中心又增加了一针催化剂。

  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分析,孩子们驾轻就熟,朗读也比较到位。

  演示开凿法和人字形路线行驶,给了有一项得分为空白的小组,由于课文描写清晰,演示明了,这部分内容就没有细究。

  重难点也在孩子们自我探究中解决了!

  (七)作业定胜负

  分数就此定格?不!还有作业反馈呢。作业情况也可加分,满分十分,有一个错处扣一分,扣完为止,以小组累计获得作业分,加上课堂得分作最后总得分。

  课堂的最后几分钟是完成三训作业,但不得交流,下课铃响全收,没有及时交的不加分。

  有逆转吗?有!

  上课结束,第一小组分数领先,孩子们沾沾自喜,以为今天的免做券已定心收入囊中,谁知第八组凭借作业加分反超他们2分,夺得冠军!

  看着第八组孩子上台领免做券,其余孩子只有羡慕嫉妒恨了!

  (八)日记吐心声

  这天的家庭作业,是自由日记,凡有免做券的都可使用。

  第二天反馈,有四分之一学生写的是语文课,但都是总结经验教训的,因为第一名的小组都用了免做券!

  日记中,小组落后的焦急,同伴得分的喜悦,自己错失分数的遗憾,小组总体情况的反思等,写得有深度,有细节,又为我的“行动作文”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二、理性反思:

  (一)收获

  1、小组学习促进乐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课上单向问答式较多,学生自由争论较少,循着教师的教学思路一步一步达到所预定的教学目标。本案例中,教师提出任务,小组经过合作探究,课堂反馈,达到思维碰撞、新知巩固、探究重难点的初级目标。小组成员在讨论交流中分享所得,提高了学生对新知的探求欲望,后进生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初步知识普及,受惠良多。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激励教育永不过时

  案例中,无论是积分方式,还是各环节的点评,都有激励教育的痕迹,学生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刚结题的脑科学课题也告诉我们,激励和赏识能促进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此时的分数,不仅仅是分数本身,而是小组集体智慧的积累,让分数拥有了温度,学习就有了更大动力。

  3、历史人必有历史感

  本单元的教学,彰显了课文相关资料的强大作用,一则可以丰满人物形象,二则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状态,三则可以对课文中心理解更为透彻。透过文字背后探究历史,是学习历史名人的必要环节,且历史感的恰当运用也会转变为爱国情愫和励志情愫,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案例中,詹天佑的事例凸显了中国人经过奋斗而获得了成功,学生为之欢欣鼓舞,作为中国人感到骄傲自豪,又一次经历了爱国主义教育。

  (二)缺憾

  1、备课的全面性、针对性需提高

  了解学情很重要,在早读课小组交流时,应该深入各组了解情况,指导组内有效讨论,否则,小组间的差异在一开始就产生了。作为教师来讲,小组间的差异越小越好,这是今后准备工作中需要注意的环节,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半扶半放必须注意时间把控

  课中学生自由交流,踊跃热烈是好事,但课堂教学需要讲究实效性,要注意学生对于信息提取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明确有限时间内做精事情的道理,本案例中,朗读课文时间相对少了些。

  3、设置奖项要人性化、全员化

  全体学生都参与了课堂,最终只有一组胜出,面较小,虽然竞争性利于激发学习积极性,但收获成果的面太小会给学生以挫败感,以致在上课的最后环节有学生出现消极情绪:“反正得不到第一了,无所谓了!”激励措施如何使用才能更加有效需要进一步研究。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是灵动丰富的课堂,是受学生喜爱的课堂,是考验教师教学机智的课堂,是能获得师生共赢的课堂。在今后的教学中,只要有适合的教学内容,不妨多开展一些语文综合性学习,将活动移入课堂,让课堂焕发生命、人文光华!

作文课堂教学体会2

  课堂教学是每位教师最基本的工作,教师遇到的许多困惑都直接牵扯到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教师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但是,我们必须对课堂教学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对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有一个准确的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舞台上游刃有余;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只有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了,教育的质量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当前,由于对新课程所倡导的有些理念理解不到位,以至于我们产生了认识上的模糊和困惑,继而引发了教学实践行为上的偏差,出现了一些形式化、片面化做法:比如,有时我们在教学中力争使课堂上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热闹繁荣”的景象:学生忙于活动材料的搜集、整理,小组忙于热热闹闹、旁若无人地讨论,我们则忙于一个一个活动的组织、展开,在各小组间转悠。然而:怎样让我们的课堂里不光有热闹的活动,还会有教学的时效性呢?成了大家的热门话题。余文森教授主讲的《课堂教学》本着“从一线出发,从实际出发”的宗旨,围绕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分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的生成性、三维目标、教学情境、教学关系五个主题,从案例与理念、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角度进行深入浅出的探讨和分析,为解决教师实施新课程遇到的困惑提供有针对性和说服力的解答。专题讲座中余教授问题抓得准、案例生动、切入点低、观点鲜明、阐述简明。通过这一课程的培训,让我真正明白了课堂教学的真谛。现在谈谈我的几点学习体会:

  1.怎样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

  “所谓优质教学,即高质高效、高水平高境界的教学,优质教学当然是有效教学,但有效教学未必是优质教学。有效教学只是我们对教学的基本要求,优质教学才是我们的追求目标”。是的,优质教学才是我们的追求目标,准确地说应该是最高目标。我们期待这样的教学:见解深刻、独具慧眼、旁征博引、循循善诱、充满智慧、精益求精。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也就意味着教师从一般教师走向优秀教师;从普通教师走向教学名师;从经验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任何课程改革、教学改革都是对优秀教师、教学名师、专家型教师的呼唤! 精彩!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2.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预设和生成这两个相互对立的理念越来越多地融入到了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从“预设”到“生成”是课堂教学观念的发展与超越。“预设”是预测和设计,是教师课前对课堂教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和安排。“生成”是生长和构建,是师生在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以及师生对话互动中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二者是相对而言的。生成的动态性,意味着上课不是执行教案而是教案再创造的过程。生成是师生的“即席创造”,是“无法预约的美丽”。这就意味着课堂并不是老师在课前的预设所能够支配的。课堂教学应以预设为基础,从而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备课时不但要备祥案,还要备学生,从学生现有的体验水平、理想、情感、态度现状出发。尽可能多的将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预设到,为课堂生成奠定基础。为了有高水平的预设与精彩的生成、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加紧锤炼自身吧。

  3.全面落实三维目标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也不知由谁发明,一种教学用语伴随着一种教学模式开始蔓延起来。其内涵都离不开“喜欢”二字,如:“你喜欢怎么赌就怎么读”、“你喜欢读哪段(句)就读哪段(句)”、“你喜欢背哪段就背哪段”……表面看来,都是为了实践“学生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权利”的理念。其实,对于这一股“喜欢”热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冷思考。

  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是通过一定的教学任务完成的,三者密不可分,相互关联,互为表里。比如写字与识字相关,通过书写,既可以巩固识字,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结构美,从内心喜欢汉字,既要教给学生写字的方法,又要通过一定量的训练才能形成能力,怎么能让学生随心所欲得象学啥就学啥呢?又如背诵,即使内化语言文字的过程,又是体验情感、培养态度、自我构建的过程,或背全文,或背重点段,皆有教学的.三维目标决定,怎么可以放任到想背哪就背哪呢?再说,那些该写而难写的字,该背而难背的段都被学生回避了,你所预设的目标能实现么?你的教学质量又如何体现呢?其实这样做的结果,教者不会不知道,之所以有如此一招,纯粹是为了作秀。

  我认为,积极参与侧重解决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而有效参与侧重解决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问题。要实现语文课程教学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要通过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来达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全面落实。

  “教学中,我们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我觉得余教授的这段话对三维目标关系诠释得非常精辟。

  4.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

  我认为,教学情境的核心内涵是运用具体活动的场景或提供学习资源以激起学习者主动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情景设置就是让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理论性。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图象和声音来进行思考的。”情境教学法能牢牢把握和促进儿童发展的动因——情感。因此,尤其是在小学的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很重要。

  我国古代有个“伯牙学琴”的故事,就是情境教学的典范:伯牙拜成连学琴,三年后成连谱了《高山流水》的乐曲。伯牙演奏此曲,虽然音调很准,但表现不出高山流水的气魄。于是成连将伯牙带到东海的一个岛上,眼前只见“海水汹涌”、“山林杳冥”;耳边只有大自然深邃美妙的音响。伯牙面对大海,鼓琴而歌,十天后,成连来了,再听伯牙弹奏的《高山流水》,那真是“耸高而激荡,如江水奔腾无羁”。伯牙当初实在算不上“千里马”,学琴三年不成。但是成连用移情造性之术,催动了伯牙的艺术灵感,使之鼓琴放歌,对音乐产生了认识上的飞跃,最终成为天下妙手。我们教师必须具备激活孩子的能力,必须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比如:运用多媒体软件把丰富的教学内容和优美的背景音乐、亮丽的视觉效果有机的统一起来,寓教于乐,形成完美的课堂情境。

  5.让每一个学生沐浴在爱和希望的阳光里

  小学生对教师怀有的特殊依赖感的心理咨询状态。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听自己的话,教师说什么他们都听,这就是向师性的表现。小学生表现出来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就是独立性的表现。教师越是注意尊重和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越能得到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和爱戴,学生就更加明显地表现出强烈的“向师性”;相反,教师越是压抑学生的“独立性”,越会造成学生背离教师,使“向师性”消失殆尽。

  我想,老师的爱是处理好学生“独立性”和“向师性”的关键。

  爱自己的孩子是一种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的师魂。 要“让每一个学生沐浴在爱和希望的阳光里”,具体表现为:一是热爱学生。既不是基于亲缘关系,也不出功利目的,而是来源于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责任感,来源于对学生的期望和热忱。在实际教育中,我们以“师爱”平常心对待学生。一段精彩的讲授,一个亲切的招呼,一个友好的眼神,一个关怀的手势,充满浓烈的爱生之情,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二是理解学生。即全面客观辨证地分析学生,看到学生既有“向师性”的一面,又有“独立性”的一面。三是尊重学生。首先是尊重学生的人格,不把自己的话当作金科玉律,对于自己的缺点,及时提醒和改正;对于有意见的学生心平气和,正确采纳。其次是尊重学生的感情,对感情脆弱的小学生,我们点滴保护,引导他们把对老师的感情移入到知觉和想象中去,进入教师的课程中去。最后是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小学生自尊心强。平时,我们要鼓励他们自爱、自律、自重,做了错事勇于自责,开展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自我教育,以激发积极性,收到理想的效果。

【作文课堂教学体会】相关文章:

1.学习《课堂教学》心得体会作文

2.高效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3.聚焦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4.政治高效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5.有效课堂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6.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7.生物课堂教学大赛心得体会

8.【精品】课堂教学心得体会四篇

上一篇:别样的课堂作文 下一篇:这也是课堂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