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千里马作文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千里马作文 篇1
我认识了韩愈,是在小学课本的“名言警句”模块。如“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据说是他给一个学校写的对联。韩愈的警句与行为,到现在依然指导着我们。
韩愈耿直。然而他运气好。他当上了监察御史之后,主要工作就是提意见(挑刺)。这时候他就碰到了一群志同道合、政见相同的人,如柳宗元、刘禹锡等。结果他们天天一起上奏提意见把皇帝搞烦了,柳宗元、刘禹锡什么的都被贬了,就韩愈一个人好好的。在结合其他几个例子,可以发现跟韩愈有来往的人,大都被贬了,唯独韩愈没有被贬。说到底他不就是个“煞星”嘛。
玩笑归玩笑,不要以为他们一帮子人每天都毫无顾忌、大大咧咧地提着奏折就上了朝。风险都很清楚,只是“大义战胜了私心”,帝国的发展还是最重要的。韩愈只是因职务之特殊性(好比明代的言官)而没有被贬。
他其实也被贬了。毕竟一个“直肠子”,说话总归有太过的时候。
韩愈谏迎佛骨,是一件极其著名的事情。当时宪宗说要迎佛骨(也不知真假),满朝文武,没一个敢上书反对这荒唐事。韩愈像以前一样,即使没了那些朋友,照样洋洋洒洒写了一篇长文,做了一番艰难的思想斗争后,就“大义战胜了私心”,弓着背,双手托着奏折与笏板,“一步一颤地走上大殿,又单人瘦马,形影相吊地走向了海角天涯”。
韩愈到了潮州,他的事迹不用多说,就说他的文章。他在任上一共写了十三篇文章,除了三篇短信,两篇上表之文,其余都是些为民祈福、祭天或者搞基建之类的作品。由这点可以看出韩愈是干了不少事情的。他带领民众驱赶鳄鱼、兴修水利,教民众精耕细作,又释放奴婢、禁止蓄奴,还办学堂、推广教育,让民众都说官话。他的这些举动都被他记录进了文章里。要我说,很难想象,这是一个被贬(流放)后的官员在短短八个月内所干的事情。韩愈被贬到潮州,然后他却把这次贬官看作是一次调动,就像新官上任一样,觉得可以用自己的才学与能力为百姓做点事,改善一下潮州人民的生活。
这让我想起了柳宗元、林则徐等人。同样是下放的罪臣,同样是衰老的书生之体魄,他们都像新官、钦差一样,干了许多的“分外之事”,为帝国边远地区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朝廷下放他们,而他们以同样、乃至更甚的工作热情投入到国家的建设中去。他们没有自怨自艾、消极怠工,等待赦免诏到来,而是发扬了敬业精神,就像一匹好马,犯了错而被主人鞭笞,然而却继续卖力地为主人奔跑着。
韩愈就是一匹千里马啊!他虽然是一匹名马,卖力干活,报效主人,却“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遭到责罚,险些“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然而他仍旧卖力干活,虽然皇帝不认可他,但他的汗水润泽了潮州人民,让潮州人民为他修祠,还让潮州河山“异姓换名”,足以体现他的敬业和爱民。
韩愈,无论在朝中,还是在荒夷,都是一匹敬业的、爱国的千里马!
千里马精神永存!
千里马作文 篇2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绝对是一个伟人+智者+看破红尘之人,这句话太深刻、太精辟了!
“我的伯乐啊,你快出现吧!”我第N次号叫,趴在桌子上,我浮想联翩,如果哪天,一堆人冲到我面前,来上一句:“你是人才!”那该是怎样的画面啊,想想就让人兴奋,可是,远得很。
我第一次登上舞台是在三年级的时候,在英语小话剧《小红帽》中饰演小红帽,于是我开始在学校崭露头角,后来在我的一位热情、积极的班主任的步步引导和帮助下,我开始参加从学校到东台和盐城的各种各样的活动,也得过不少的奖。初中以后,我一度认为自己再也不会亮相舞台了,可奇迹般地被音乐老师拉进了少年宫。可以说,我对舞台并不害怕,反而有些喜欢,我尤其喜欢那种闪光灯打在身上的温暖,并享受那完美谢幕后的舒坦。然而,我并不打算把这个作为我的终身职业,这只是特长吧,也算是我的人生阅历。
我喜欢写作,这个得益于我的语文老师,她指导我写作,并对我的文章精心修改,直到变成铅字。这学期,我拿到了三张来自不同杂志的稿费单,也让我得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看到同学们流露出的羡慕眼神,更增强了我写作的欲望。老爸看到那些铅字,跟捡了宝似的,成天跟我念叨莫言、史铁生之类的作家。我奢望着这样的生活:一座安静整洁的小木屋,我坐在窗边,看风景、听音乐、写文章,那算得上世外桃源吧,多好啊。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只要是人才,就会被伯乐发现的。
千里马作文 篇3
从前,有一匹奄奄一息的千里马,在翻越太行山时由于感激伯乐对它的赏识和体贴,竟能一跃而起,嘶声直抵云霄!这就是千里马遇伯乐的故事.由此我从故事中有一所感——世间“千里马”再多,也需要“伯乐”去发现,并且对待它们要“策之以其道,食之要能尽其材,鸣之要能通其意.”这样“千里马”的日行千里之能才能表现出来.
唐代韩愈通过《马说》强调了一个观点:千里马需要伯乐去发现.恰巧在当时,作者就是一匹没被发现的“千里马”.他在初登仕途时,就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然而,宰相没有“伯乐”慧眼识英才的能力,更没有伯乐一样的胸怀,终于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
在《马说》中,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而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比喻自己怀才不遇明主的遭遇,实在再恰当不过了.联想当时,正如作者所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像李白、杜甫等一批怀着“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千里马”最终却落得“浪迹天涯”,也不得不感叹道:“天生我才亦无用”!虽然早在隋朝就推行了科举考试,广纳人才为国效劳,可是在****的统治之下,又有多少“千里马”能被“伯乐”相中呢?像作者一样的“千里马”也只被埋没在庸愚的“食马者”手上,而真正像“伯乐”一样能慧眼识英才的明主又有几人呢?他们不但不能识别良驹,还妄自感叹:“天下无马矣!”这是何等的荒唐!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联系现实,不难看出:在知识爆炸的今天,的确有无数的“千里马”得到“伯乐”的赏识,使自己的能力得到了发挥,例如现行的各行各业的机构改革、结构调整,它就彻底打破了传统的“铁饭碗”,形成了能者居之的大好形势.给了“千里马”以施展的空间,还有许许多多的“伯乐”——大公司、企业和国家科研机关等也在求贤若渴地招募“千里马”.例如,最近西安某单位就辞去了那些有资格而没有能力的工人,而不惜重金去聘请那些虽无资历却很有能力的人员.
同样,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有像韩愈一样的有日行千里之能的千里马不遇“伯乐”的现象.但是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存在的是博学多才的“千里马”得不到“伯乐”的赏识;而那些不学无术的富家公子及高门权贵子弟却能凭着金钱权势在官场上谋得个“一官半职”!这是为何?这难道就是所谓的“社会进步”吗?——由原始社会进步到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以至将来的共产主义!难道社会就是这样进步的吗?不!这只是因为社会中存在着少量的心灵被腐蚀了的“食马者”,他们面对金钱的诱惑,会对国家利益、前途视若无睹,以谋求物质上的优越;面对“权力的压迫”,他们也会“不得已”而干出违法乱纪的事情来.
同时,现代社会中仍然有“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的浅薄愚妄的“食马者”.他们总是怀着“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的思想到处去“访贤”.如此的“食马者”安能觅到“千里马”?即使找到了所谓的“千里马”,那一定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酒囊饭袋.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就需要的“千里马”为她的繁荣富强付出的努力,这中间就需要“伯乐”去慧眼识英才,所以,我真心的希望在未来的时间里能有的“千里马”能在“伯乐”的发掘下,真能“日行千里”也!
千里马作文 篇4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是出自于文学家韩愈的《马说》。无可否认,作者此时所阐述的是识别人才的人和人才之间那种微妙关系,他们在很多时候似乎总一前一后出现,而且识别人才的人(伯乐)对于人才又决定性的作用。正因如此,当一个时代的“伯乐”稀少时,那么“千里马”不就要“骈死于槽枥之间”吗?这对于那些“千里马”来说多可悲呀!但是,这些“千里马”就只能依靠别人来找你吗?他们自己就不能站出来毛遂自荐吗?一个人才的悲哀莫过自己不具备这种精神啊!
你我都知道,“伯乐”是个人,一位你我一样的凡人,只不过他熟悉马,了解马罢了。仅此之外,他也没有特别之处,那么,作为你——一匹有日行千里能力的好马。你能把自己的光明前途全部寄托给伯乐吗?你敢保证,你认定的伯乐不会在芸芸众生的大世界里去找其他千里马吗?要知道,世上的千里马不是仅你一匹啊!与其做这样没有把握的选择,还不如自己把才美外现出来,尽管在有些“千里马”和“伯乐”眼中看来,那样做等于自傲,自以为是,但是,只要自己的作法对自己,对国家都有利,能让自己有奉献才能的机会,又怕别人说什么呢?好歹自己不枉上天给自己的恩泽,没浪费自己的才华!天底下的“千里马”们,你们何乐而不为?
一个时代的“伯乐”是有限的,而一个时代的“千里马”是数不清的,因此自然避免不了有大部分“千里马”没有被“伯乐”发现的可能了,那么既然不被发现,那些“千里马”们就一定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吗?答案不是唯一的,关键在于你自己的选择!
“千里马”们,在自己没被“伯乐”发现的时候,请你们抛开那份怕他人道长短的心理!做一个“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的大智“千里马”吧!
千里马作文 篇5
古语:“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用现在的观点说,不光是老板选择人才,人才也在选择老板。这种双向选择恰好体现了社会的一种公平竞争。
徐晃在三国武将中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名将。他原是董卓手下的一个地位低下的无名小将。徐为杨奉部将,而杨是李傕的部下,李傕才直辖于董。由此可想,徐想在董处出人头地是相当不易的。后徐弃杨投奔曹操,原因是杨“非成业之人”,而曹“当世英雄”“好贤礼士”(三国演义第十四回)。时曹操根基未稳,前程未卜,之前闻达于世的只有“发矫诏讨董卓”一事。徐毫不犹豫地弃暗投明,足见其胆魄和果敢。
张辽在三国中是一位文武双全,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关羽曾对张飞说:“此人武艺不在你我之下。”在三国将领中,能让关羽心服的人并不多。由此可见张辽的本事。张辽是吕布手下的一员战将。但他在吕布手下并不被重用,常屈居高顺之下,受高顺领导。关羽曾说张辽:“公仪表非俗,何故**于贼?”“张辽低头不语。”关说的“贼”就是吕布(第十八回)。后张辽被曹操擒获。关羽下跪向曹操求情,留用张辽。张辽遂为曹操所用。
从关羽“温酒斩华雄”来看,徐晃和张辽的武艺都在华雄之上。因为董卓、李傕、吕布不会用人,他们的失败就不足为奇。
张合,袁绍部将,河北四大名将之一。颜良、文丑、张合、高览四人中,论本事,张合武艺当数第一。因为颜、文二人死于关羽之手,并没花费关羽很大力气;高览死于赵云之手,也未花赵云很大力气。而张合,曾在诸葛亮的心目中认为只有魏延可敌——也就是打个平手吧。张合在袁绍处排名第三,可见袁用人不明。后张合因郭图的诬陷和离间判袁降曹,更见袁的不智。袁亦非立业之人,人才在其手下难展平生抱负。
徐与二张到曹操那里后,皆成为开魏元勋,施展了自身才能,实现了人生价值。
赵云原为“袁绍辖下之人,因见绍无忠君救民之心”(第七回)而投了公孙瓒。后见瓒与绍是一路人,很是失望。瓒死后,流落江湖,满世界寻找刘备。他寻不到刘备,宁可占山为王,后终在刘备处实现了人生理想。还有魏延,在刘表处不被用,投韩玄又不被所用,后投刘备,虽被诸葛亮压制一生,但最终封侯,成就功名。
甘宁,投刘表不用,被黄祖(就是杀弥衡的那莽夫)所留,仍不被重用,后投孙权,终于建功立业。
以上人等皆有安邦定国之才,不能为原老板所用,也是原老板败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千里马寻找伯乐,汽车呼唤高速公路。
人才投奔明主(老板),都是在寻找一个施展才华和抱负的平台,助君成就大业,从而实现生命的价值。心胸狭隘、胸无大志的老板是留不住人才的。即使有人才投奔,也只能埋没人才,扼杀人才,制造人才悲剧。如袁绍手下的田丰、沮授、审配、辛评,还有投奔吕布的陈宫等。
千里马作文 篇6
韩愈的笔下,把千里马的命运和所谓的伯乐捆绑在一起。尽管老先生是想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但看问题未免过于偏激,以至于让很多人为自己的无能、无为找到了牢骚、抱怨的借口。
何谓千里马?今天看来,人人都是才,人人能成才。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潜能,都有不同于别人的优点,只要主观上努力,只有善于抓住机会,只要有合适的舞台,都能施展自己的才华,都能有一番作为。这样看来,人人都是千里马。这样看来,不是“千里马常有”,而是“人人都是千里马”。这样的理解才会让每一个有底气、有勇气去追求自己的领域,才能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才会推动我们的事业不断地进步。
何谓伯乐?今天看来,只要是心胸阔达、能赏识别人并且愿意等待别人成功的人都是伯乐。也就是说人人都是伯乐,眼光在于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只要每一个人愿意修炼自己,他就能逊色从容,他就能成为伯乐。说个最简单的现象,很多民营企业的老总并没有什么高学历,也没有什么专业技能,但他们的事业做得很好。为什么,因为他们善于调动每一个人,让员工能人尽其才、人尽其力。
既然人人都是千里马,人人尽可以成为伯乐。那为什么不能相携相扶、互为倚重,在和谐的氛围中把事业追求推向良好的境界呢?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争做千里马,把该做的事、能做的事做到极致。如果人人愿做伯乐,不狭隘,不偏激,积极传播正能量。那么我们既不会像韩愈那样慨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也不会无聊而妄发牢骚了。
我想,每个人都有千里马的追求和伯乐的境界,那么我们的人生会到了一种美好的境界。
【【热门】千里马作文锦集6篇】相关文章:
【热门】千里马作文锦集7篇01-21
【热门】千里马作文锦集九篇01-18
【热门】千里马作文锦集5篇11-16
【热门】千里马作文锦集八篇12-16
千里马作文锦集8篇12-28
千里马作文锦集10篇11-17
千里马作文锦集六篇10-28
【实用】千里马作文锦集9篇01-26
【实用】千里马作文锦集五篇01-25
关于千里马作文锦集九篇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