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作文

2021-06-23 民俗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民俗作文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民俗作文 篇1

  冬至节气早过了,天气异常阴冷,一连好几天,难得见太阳。田地里的活早就歇了,人们猫在家里,也懒得出去。这些日子里,最要紧的事就是打糍粑。

  打糍粑是平常农家的大事,也是喜事,打完糍粑就意味着要过年了。父亲老早就说,机器打的糍粑有股子铁腥味,不好吃。今年年成好,把大伯二伯、三叔四父都请来,一家人都出把力气——自己打。

  我长这么大了,还从来没有见过自己打糍粑,特别好奇,于是天天跟着父亲,看他在忙啥。

  石头凿成的粑缸是现成的,就在老屋的门背后卧着。父亲早就将它清理出来,并洗得干干净净;当他满怀希望爬上堂屋的倒楼。翻出那些不知何年何月用过的粑棍时,才发现那些木头棍子早就烂得不堪用力;不过这也难不倒父亲,父亲本就是一个半边把式的木匠。他找出他的大锯、刨子,不到半天工夫,六根用桑树新做的粑棍就妥妥当当了。

  白得像雪一样的糯米被母亲淘洗干净。父亲一边把一个人也难以抱得过来的木甑架在上满水的锅里,一边让我在灶下使劲地往灶膛里塞着棉秆、劈材,灶膛里一片光亮,红红的火苗扑哧扑哧地舔着黑乎乎的锅底,时而冲出灶口,差点就烧到了我的眉毛。锅里的水很快开了,腾腾地冒着热气,母亲挽起袖口,用铁瓢一瓢一瓢地把糯米舀进去,最后用木锅盖盖好!

  粑缸被移到了堂屋的中间,大伯二伯、三叔四父都脱了棉袄,拿起粑棍,摩拳擦掌;米饭蒸好了,叔辈们抬出饭甑,将米饭倒人粑缸中,大家围着粑缸一阵乱摁;摁了一阵,大家又围起来左转一转,右转一转,末了又是一阵乱摁。

  粑终于摁好了,父亲从面盆里取出浸过水的白麻布,将粑缸中的粑扯成一团一团的,搁在案板上。案板上早就铺好一层炒米粉,案子里面还搁着糖罐。我知道,这先揉出来的糍粑包上糖是要敬神敬客和送给左邻右合的。到淀粉拿上来的时候,揉出来的糍粑才是留着过年及平时享用的。

  大伯二伯、三叔四父,人多力量大,揉的揉,摁的摁,一甑米饭很快就变成了案板上大大小小、一块又一块的糍粑,让人的心里觉得惬意和满足!

  屋外寒风冽冽,屋内红红火火,我想,这也许就是农家日子的味道吧!

民俗作文 篇2

  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武进人年初一早晨,将先祖画像悬挂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礼,谓之“拜神影子。”他们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惟恐把“财气”、“如意”扫了出去,只能从外往里扫。

  江宁人有春节“打神鼓”之习俗,由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气氛热烈。

  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

  淮阴人还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之习俗。是夜带孩子到田头空地点燃火把,为孩子驱除病邪,边烤边唱:“烤烤头,醒醒脑,烤烤脚,步子矫,烤烤肚皮不拉稀,满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见。”

  无锡渔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庙之习,祈求水神保佑,祭鳌赕佛,谓之“上?”,禹王庙拆除后,此俗渐渐淡漠。

  春节期间,江苏地区的旧习俗中还有许多禁忌,诸如年初一不动剪刀,免得口舌之争;不动菜刀,以免杀身之祸;不吃稀饭,怕出门遇雨;不扫地,怕把财运扫光等等。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学的习俗也逐渐被人淡忘;健康有益的娱乐休闲活动,却一直延续下来。

  春节的江苏民间,除了贴春联、挂年画、守岁、舞狮子、大拜年等和全国一样的习俗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现辑录数则以飨读者。

  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武进人年初一早晨,将先祖画像悬挂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礼,谓之“拜神影子。”他们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惟恐把“财气”、“如意”扫了出去,只能从外往里扫。

  江宁人有春节“打神鼓”之习俗,由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气氛热烈。

  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

  淮阴人还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之习俗。是夜带孩子到田头空地点燃火把,为孩子驱除病邪,边烤边唱:“烤烤头,醒醒脑,烤烤脚,步子矫,烤烤肚皮不拉稀,满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见。”

  无锡渔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庙之习,祈求水神保佑,祭鳌赕佛,谓之“上?”,禹王庙拆除后,此俗渐渐淡漠。

  春节期间,江苏地区的旧习俗中还有许多禁忌,诸如年初一不动剪刀,免得口舌之争;不动菜刀,以免杀身之祸;不吃稀饭,怕出门遇雨;不扫地,怕把财运扫光等等。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学的习俗也逐渐被人淡忘;健康有益的娱乐休闲活动,却一直延续下来。

民俗作文 篇3

  今日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图书馆举行了猜灯谜活动。中午12点,在同学的电话声中,我出发了。

  来到图书馆,只见一排排的灯笼纸高高挂,上面写着各种各样的灯谜,有化学、物理、体育、明星、地名……唉,这些我都不懂,只好向成语与猜字方向努力。在我走马观花之后,答案源源不断地写在了我的作业本上,有蒙的,有推理的,还有确定后肯定拿稳的。

  我来到兑答案处,那里真是人山人海,挤得是水泄不通,我以老鼠的家传秘方——钻,顺利地到达了正点位置。我虽过来了,但心里却担心,对方能否看清我那龙飞凤舞的狂草写法。但并没如我所料,火眼金睛的对号员竟对出了两个正确,此时的我已经乐得手舞足蹈,奖品比较实用——厨房用的调料盒,嘴巴用的佳洁士。

  这边刚刚要继续,那里却催得急,只因母亲要领我上外婆家,如不这样,我还要大战三百回合。但母命难违,最终只能以知足常乐来安慰自己。好有趣的猜灯谜啊!

民俗作文 篇4

  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七日的时候,家户户都会去请年菩萨,用来请求来年平安、顺心、如意。不管男女老少,都会在那个时候拜上几拜。而且都会买好烟花爆竹,请完菩萨就放。那场面可了,烟花的灯光映着人们欢乐的脸庞,照着人们内心的喜悦。

  在请年菩萨之前,当然是最繁忙的准备福利了。福利的要求很多:猪头1个;猪尾巴1条、公鸡1只、连1条,这样可以象征连年有余,还要有酒、茶等,放福利的桌子最好是要八仙桌。注意,福利放完了,一定不能放椅子或其他坐的东西,做这些事情的必须都是男的,女的不能参加。参加请年菩萨的人最好净身,再把水果等放在床上,放上蜡烛台和香炉,同时放鞭炮和烟火,烧元宝。等这些全部都结束了,全家人围在一起吃猪头肉,其乐融融。 过年时参加一些民俗活动,比如:剪春花,舞狮子,祭祖,还有这里的请年菩萨都可以让我们体会到五千年的习俗,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要让中国的传统习俗传播得更久更远,让世界各地的人都想了解和研究我们的文化历史。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应该更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用现代化的方式将以前的民俗发扬出去。我们作为中国新时代的领航者,应该做好传统文化传播人的职责。

民俗作文 篇5

  元宵节,就是一个人知户晓的节日,每个人不管有多忙都会抽出一些时间去陪家人:元宵节,就是亲戚朋友从五湖四海赶来欢乐地聚在一块儿,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欣赏那夜空中的光彩夺目的火树银花。

  大街上车水马龙,到处张灯结彩。市中心周围四条宽阔的马路上灯火通明,使整个城市笼罩在灯的海洋里,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我们一家在花园里漫步,真舒服啊!

  最值得引人注目的,还是那“非花却比花甚之”的烟花了。一颗颗五彩的烟花腾空而起,一粒粒“金砂”喷射而出,在空中傲然绽放。烟花炸开以后,一颗颗亮闪闪的东西飘落下来,真好像一颗颗彩色的流星;有的烟花炸开以后是双层的,接着变成美丽的形状了;有的炸开以后就好像下起了流星雨,刷刷地往下落;还有的如同一道道彩色的金环,把天空变得光彩夺目,几声脆响,夜空又绽放出几朵美丽的花朵。它们的形状和颜色各不相同,有五颜六色的满天星,金黄色的蒲公英,紫色的牵牛花,火红的玫瑰花,粉红的月季、银色的百合……,绚丽多彩。开放的礼花如一个个彩球,似一朵朵雪花,好像一颗颗拖着彩带的流星,把漆黑的夜空照的如同白昼一样,把元宵之夜变得无比美丽,赤橙黄绿青蓝紫,样样俱全,姹紫嫣红,把夜空装点得美丽、婀娜,把大地照射得如同白昼。“通!”山上又升起个通体发红的大火球。它飞到半空,“啪”的一声,化作千万颗小火星飞溅开来,拖着长长的、闪光的尾巴缓缓落下,好似翩飞的蝴蝶,从空中旋落;又好似被风吹散的蒲公英,不知是哪个调皮鬼,给它们涂上七彩的颜色……“通通通!”“嗤嗤嗤!”看!一颗颗发亮,五颜六色的火焰拖着长长的尾巴,争先恐后,前仆后继地蹿上夜空;瞧!那边升出了“天女散花”,这里出现了“孔雀开屏”!哇!再瞧瞧那里的“含苞待放”……天空中顿时成了“花”园,“花”的海洋,璀灿夺目,火树银花,多美呀!整个镇区都沸腾了……

  随着一声声的炮响,人们在惊呼,在赞叹,夜色中,人们微微扬起的脸上也变幻着多姿的色彩,也露出了幸福的笑容,他们不也好像一朵朵美丽的烟花吗!

民俗作文 篇6

  寒假回到了故乡——千岛湖。在奶奶家我发现了很多好吃的东西。有辣豆腐、米羹,米果,长寿面……

  一样又一样的新鲜东西令我百吃不厌。尤其是辣豆腐,听奶奶说豆腐也是自己做的,我的好奇心立马涌上心头,追着奶奶问这问那。奶奶乐呵呵地说:“我正在做豆腐,快过来看吧!”话音刚落,我就放下手中的东西,飞奔厨房。以前我听说过做豆腐,也吃过豆腐,但就是从未见过做豆腐,今天终于可以亲眼见到了。

  爷爷提着满满一桶乳白色的磨好的豆浆,将它倒入锅中,奶奶往土灶里添加柴火。我的眼睛瞪地跟铜铃一样大,丝毫不放过一点蛛丝马迹。过了一会,锅中开始冒热气,接着开始沸腾了。我着急地问奶奶:“豆腐做好了吗?”奶奶不紧不慢地说:“别急,慢慢看。”这时,奶奶飞快地把豆浆舀到水桶里,又将它舀到铺了一层纱布的竹篮里,这个竹篮可是架在锅子上的。豆浆从缝隙里流了下去,但有一些东西依然留在了纱布上。我问奶奶:“留在纱布上的是什么?”奶奶边舀边说:“那是豆渣子,是不要的。”

  等豆浆全部流进锅子,奶奶飞快地拿掉篮子之后,转身拿起一个大勺子,轻轻地在锅子里搅拌。奶奶边搅拌边从杯子里倒了一些像油一样的东西。我好奇地问:“那杯子里的是什么东西?”奶奶解释说:“那叫碱,加了这个东西,豆浆就能变成豆腐了!”我高兴地又蹦又跳!仔细一看,咦!锅中有着一块一块的豆腐花。我急切地问:“是不是做好了?”奶奶无奈地说:“还没好,别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灶边,爷爷早就准备好模具,奶奶把豆腐花全部舀进模具里……

  今天的观看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也让我知道了:做豆腐是民间的一大习俗。

民俗作文 篇7

  瑶族人民饶有风趣的民俗有“挂袋子”。客人到了瑶族的人的人家中,只要把随身带的包或袋子往堂屋的正柱上一挂,主人就知道客人要留下来用餐,都不用事先说明,主人自然会把客人留下了就餐,如果不懂这个规矩,老把包或袋子放在身边,主人就认为你还要去别的地方,吃饭往往落空。

  在达山瑶中,去别人家吃饭,主人家会敬客人三杯酒名曰:“一碗疏,二碗亲,三碗见真心”。

  客人一般到主人家做客时,主人家就会把金黄厚实的腊肉为上品,吃饭时主人会把大块大块的腊肉往客人的碗里夹。

  瑶族普遍禁食狗肉,猫肉,蛙肉,凡是生产过的妇女头几天是不能吃猪油的。

  到瑶族人家做客,吃饭时桌位也很讲究,一般是老人和客人坐头几位,一些瑶族人还会把鸡冠给客人,老人给客人敬酒,其实是一种尊贵。

  瑶族人的民风民俗还有很多,大家可以走一走,看一看,瑶族人天性好客会热情接待你的。

民俗作文 篇8

  今天是国庆长假第二天,我们去丽水民俗乐园玩。

  到了民俗乐园,只见大门上的两条充气巨龙在戏珠,龙珠上写着“浙江民俗乐园”六个大字。进了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气象观测台。我三步并做两步跑上观测台,看见许多气象仪器:有风向标,有雨量器,有百叶箱,还有一些我不认识的仪器,我知道天气预报要通过科学仪器的测量。

  站在气象观测台,我转身眺望,民俗乐尽收眼底。游乐设施有太空漫步激流勇进、划船、、、、、、

  我下了气象观测台,选了刺激又惊险的激流勇进。一分钟、两分钟、、、、、、终于轮到我们了。我兴奋的跳上船,爸爸也跟着上了船。开始船儿在水泥河道蠕动着,“呜——呜”小船随着输送带缓缓上升,到了最高点船快速的往下冲向水池。“啊”一声尖叫。顿时,天连水,水连天,漫天的水像雾,白花花的水花毫不犹豫地朝我们劈过来。

  待我们从惊恐中逃出来时,衣服已从头到尾湿了一片。接下来我们去排队划船。我和爸爸配合默契。爸爸开船,我一边指挥爸爸及时调整方向,一边拿起激光枪射击目标,每次击中后,水上的'浮标会冲起两米多高的水柱。玩了一会儿,我让爸爸休息,自己一边开船,一边射击“敌人”。玩的正高兴时,“三号船时间到了,三号快开过来”播音员用话筒说道。我依依不舍的把船开到了“码头”。

  民俗乐园,good bye!

民俗作文 篇9

  木制的隋圆型的窗户,高高胖胖的门槛,长方条的琴桌,八仙方桌两边摆着太师椅,琴桌上的木质灯架,灯架上圆圆的灯窝,点亮了漫长的乡村岁月,灯下母亲纳鞋底发出的“嗤啦”声依然在脑海里闪过。熟悉的场景勾起对儿时乡村生活的追忆。这是我最初走进河西民俗村最初的体验,仿佛时空倒转,我又走进那温馨的乡村岁月里。穿过长长的丹霞大道,走进红山口,感悟临泽乡村千百年来浓浓的民间民俗文化氛围,就从河西民俗村起始。

  催人的锣鼓点子从云雾里落下来,从旷野随山风穿越树林飘了过来,密集的锣鼓声催得我们还在丹霞大道上就脚步匆忙起来。车轮飞转,眼前飞檐翘角挂着大红灯笼的民俗村彩门映入眼帘,彩门口不是很大的小广场,满溢的人潮已经漫到周围的渠旁和裸露的土地上。

  欢腾的锣鼓打着激越的节奏,从外地赶来的摄影爱好者已经让航拍器腾空升起,退休的民俗学者党校老校长正在人群里宣布惊牛表演的次序。

  我刚找到一个高处作为拍摄的视角,惊牛的前奏表演就拉开了序幕。三支舞狮的社火队从红山口丹霞大道开始先来的接后来的,直到三支社火队到齐汇合在一起,迎接惊牛。惊牛在前,社火队在后,在惊牛的带领下一路敲锣打鼓来到民俗村前的小广场,掀开民间民俗活动惊牛的高潮,迎蒸牛娃子,两个穿着汉唐服饰一红一黑的宫廷卫士,高举高杆灯笼编制的福结杆在前引路,九个穿着牛头服饰的青年,拉起三辆河西乡村常见的大轱辘牛车装扮的花车前往路口迎接临泽乡村十二户家庭妇女蒸好的牛娃子。车把式检查了车毂,拿起膏油瓶往车毂上镐了些油,拿起钉锤敲打了敲打,圆车的议程也已完结。车队在前,惊牛其次,社火队敲锣打鼓紧随其后,紧接着民间献牛娃子仪式把活动推向新的浪潮。戏剧惊牛的演出燃爆了观众的激情,台上表演,台下欢声雷动,演出广场记着无处下脚,直好把飞行航拍器放飞在空中。丹霞大道红山口段人山人海,交通一度中断。台上紧锣密鼓的节奏像是惊醒了七彩丹霞,也惊动了祁连群山,惊醒了沉睡的梨园河,惊醒了河西的云天,整个表演场上开始沸腾。那是一个能让时间静止的晴朗的天气,惊牛表演着把自身放置于欢声雷动的海洋里,让曾经农家的生活细节演绎成民俗艺术的气场,撼动千万庄稼人喜悦的心灵。 民俗村四合院,院落瓦房飞檐翘角,全是明清的古宅,没有掺杂一丝现代建筑。灯笼和春联红得耀眼,映红了街门也映红了宅院翘翘的屋檐。念宝卷活动正在这里举行,念者声情并茂,听者鸦雀无声。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波澜壮阔,跌宕起伏,把人引入无我两忘的境界。四合院门外的大院里石碾石磨古香古色,白玉珠一般的元宵在十几口大铁锅翻滚,热气腾腾的元宵沽熬得蜜一样香甜,六千多人围到大铁锅前竟然井然有序,啖元宵,看惊牛、听宝卷、观秦腔,整个红山口,不,应该是整个梨园堡、七彩镇一带沸腾起来。夜晚,华灯绽放,几千条谜语引来了无数猜谜爱好者,猜灯谜成了临泽民间文化人一年一度欢度元宵佳节的盛大聚会……从一踏进民俗村开始,随便你抬脚走进哪座古老的宅院,你都会感受到浓得化不开的过年气氛。

  在红山口,在梨园堡,在七彩镇元宵节是过年的收尾,元宵节是一种乡村的希望,是一种乡村的信仰,是一种乡村的习俗,是一种乡村的情感,更是一面乡村生活照古照今的镜子。对着这面乡村民俗生活的镜子,你可以在临泽人的脸上真切地读到今天这个有梦的日子。

【【推荐】民俗作文合集9篇】相关文章:

1.【推荐】民俗作文合集八篇

2.【推荐】民俗作文合集8篇

3.【推荐】民俗作文合集六篇

4.【推荐】民俗作文合集6篇

5.【推荐】民俗作文合集7篇

6.【推荐】民俗作文合集5篇

7.【推荐】民俗作文合集10篇

8.【推荐】民俗作文合集九篇

上一篇:民风民俗作文 下一篇:春节民风民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