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作文

2021-09-10 民俗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民俗作文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民俗作文 篇1

  现在,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在民间流逝,而今天我要说的,就是这其中的一种——捏泥人。现在估计有些人都不知道捏泥人是什么,捏泥人其实就是捏橡皮泥啊!能把泥人捏得惟妙惟肖生动逼真栩栩如生的,也只有民间艺术家了吧。

  记得那一次,我见到了一位捏泥人的民间艺术家,他是一位老爷爷,捏泥人的东西也很简单:一大盒橡皮泥,一些刻刀类的工具。由于现在捏泥人的人已经很少了,所以捏泥人的老爷爷面前围拢了一群人。我凑上前去看,只见老爷爷面前的桌子上放着许多捏好的泥人,有手持金箍棒降妖除魔的孙悟空,有维护世界和平的奥特曼,还有呆头呆脑的猪八戒……真是惟妙惟肖,现在,老爷爷正在捏一条小金鱼,只见他取出一块红色的泥,东按按,西按按,不一会金鱼的身体就被捏出来了,老爷爷又取出两小块黑色的泥,用手指一压,两颗黑眼睛就镶上去了。最后,老爷爷给它按上了一条扇子状的尾巴,顿时,一条活灵活现的金鱼就跃然指间。老爷爷刚捏完,又有人邀请老爷爷捏一个猪八戒。老爷爷先捏了一个猪八戒的身子,又做了猪八戒的袈,九齿钉耙……我发现老爷爷的那双手虽然布满老茧,却灵活自如,短短两三分钟的时间,一个鲜活的猪八戒就引起了周围一片叫好声。这就是一位捏泥人的民间艺术家。我希望像捏泥人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被我们保护住,不被时间冲淡。

民俗作文 篇2

  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武进人年初一早晨,将先祖画像悬挂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礼,谓之“拜神影子。”他们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惟恐把“财气”、“如意”扫了出去,只能从外往里扫。

  江宁人有春节“打神鼓”之习俗,由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气氛热烈。

  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

  淮阴人还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之习俗。是夜带孩子到田头空地点燃火把,为孩子驱除病邪,边烤边唱:“烤烤头,醒醒脑,烤烤脚,步子矫,烤烤肚皮不拉稀,满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见。”

  无锡渔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庙之习,祈求水神保佑,祭鳌赕佛,谓之“上?”,禹王庙拆除后,此俗渐渐淡漠。

  春节期间,江苏地区的旧习俗中还有许多禁忌,诸如年初一不动剪刀,免得口舌之争;不动菜刀,以免杀身之祸;不吃稀饭,怕出门遇雨;不扫地,怕把财运扫光等等。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学的习俗也逐渐被人淡忘;健康有益的娱乐休闲活动,却一直延续下来。

  春节的江苏民间,除了贴春联、挂年画、守岁、舞狮子、大拜年等和全国一样的习俗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现辑录数则以飨读者。

  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武进人年初一早晨,将先祖画像悬挂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礼,谓之“拜神影子。”他们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惟恐把“财气”、“如意”扫了出去,只能从外往里扫。

  江宁人有春节“打神鼓”之习俗,由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气氛热烈。

  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

  淮阴人还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之习俗。是夜带孩子到田头空地点燃火把,为孩子驱除病邪,边烤边唱:“烤烤头,醒醒脑,烤烤脚,步子矫,烤烤肚皮不拉稀,满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见。”

  无锡渔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庙之习,祈求水神保佑,祭鳌赕佛,谓之“上?”,禹王庙拆除后,此俗渐渐淡漠。

  春节期间,江苏地区的旧习俗中还有许多禁忌,诸如年初一不动剪刀,免得口舌之争;不动菜刀,以免杀身之祸;不吃稀饭,怕出门遇雨;不扫地,怕把财运扫光等等。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学的习俗也逐渐被人淡忘;健康有益的娱乐休闲活动,却一直延续下来。

民俗作文 篇3

  “恭喜,恭喜,恭喜你呀,恭喜,恭喜,恭喜你!……”随着歌声,我们又迎来了新的一年——20xx龙年(是我的本命年哟)。今天有事大年初一,我们一家打算去拜年,这不,马上出发了!

  我们来到了小外婆家。一进门,外公和外婆就热情地款待我们,又是倒茶有事招呼我们坐下,我们呢,又是喝茶,又是说谢谢!可真是其乐融融啊!我们和外公外婆聊了会儿天,就拿出我们买来的礼物——敬酒和牛奶。我把礼物亲手送到外公外婆的手中,一串串祝福的话语就从我口中蹦了出来:“外公外婆祝你们新年快乐,万事如意,心想事成,寿比南山,年年有余!”他们听了可是乐开了怀,两只眼睛都眯成了缝说:“哎呀,你们送我们这么多好礼,又有着一个嘴巴这么甜的‘开心果’陪我们过年,我们高兴还来不及呢!这样吧,晚饭在我们家吃吧。”我们也不客气地答应了。(毕竟又不是外人)

  我们在晚饭上举杯欢庆,这过大年的,我决定了,我一定要和所有人干杯!我一次的和所有人干了杯。这一夜多么难忘啊!我耳边又响起了动听的歌曲——难忘今宵,难忘今宵……

  愿你们也像我一样,讲礼仪!

民俗作文 篇4

  民族村游记

  我们美丽的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民族村是最能展现云南特点的地方了。民族村位于昆明的西南方,在美丽的滇池附近。

  今年,我们就要去那儿春游。下了车,我们看到了一座古色古香的旧城,旁边写着“昆明古城”四个大字。我们沿着石板路往前走,就来到了民族村。进去了之后,我看到了一个很大的圆形广场,广场的四周分布着一些民族乐器的雕塑,有葫芦丝、芋、笛子……还有一座台子,导游说那是敬酒台,虽然我不知道那是用来干什么的,但我猜,可能是过节日的时候用来祭祀的吧。导游还说,这个广场叫民族团结广场,象征的民族之间的友谊和团结。我们还在广场上玩起了“传递呼啦圈”的游戏。

  离开的民族团结广场,我们来到了彝族村。彝族的房屋是用土和瓦做成的,冬暖夏凉彝族人把这种房屋叫做“土掌房”。进入寨中,我们看到了很多小伙子、小姑娘穿着彝族的服饰,手拉手地跳着舞,顿时让人感觉热闹无比,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彝族人的热情。接着我们来到了白族村。我看到了著名的“大理三塔”,它的周围全是水,在阳光的照映下,大理三塔的影子倒映在水里,看起来一模一样。进到白族村里,我看到白族的房屋很规整,全都是“三房一照壁”,还有一条条小路把他们连起来。进入蝴蝶园我看到了很多栩栩如生的蝴蝶标本,但却没见到活的蝴蝶。

  我喜欢民族村,下次春游我还要来。

民俗作文 篇5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我的故乡浙江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过年时都有一样的风俗。如:

  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吃年夜饭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

  除这些以外,我的家乡还有一些不同的民俗。我就举其中一个来说吧。

  照田蚕

  也叫"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

民俗作文 篇6

  早就听说厦门是个气候宜人,四季如春的城市,又被人们誉为“海上花园”,这个假期,我们便来到了厦门。

  厦门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由厦门岛、鼓浪屿、西岸海沧半岛、九龙江等组成,陆地面积1699.39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90多平方公里。

  其中,最美的,非鼓浪屿莫属。鼓浪屿面积1.91平方公里,岛上常住人口只有两万人。岛上除了电动警车、救护车外,没有其他机动车。人们都是靠人力板车作为运输工具。

  9月30日上午,我们坐轮渡来到了与厦门隔海相望的鼓浪屿。

  一下船,我便看到了以欧洲古典建筑风格建成的优雅别致的红白两色小洋房,每一座小洋房内都有一座一年四季百花盛开、花团锦簇的小花园,这些五颜六色的花朵衬托着红色的墙,形成了一副连绵不断的画卷。再加上房前屋后那挂满棕色气根的巨大榕树,给人一副岁月沧桑的感觉。

  纵横交错的步行街上繁华昌盛,人头攒动,马路两旁的底层住宅都改造成了商店,每家商店的装修风格别具特色,别出心裁。

  另外,鼓浪屿上还有13个领事馆,有日本、德国、美国、英国等。厦门就是一个“公共租界”的城市。在当年厦门被占领时,步行街上可不像如今这样繁华昌盛,当时的步行街可谓是萧条。

  鼓浪屿上最有名的,非港仔后浴场莫属。那柔软的沙滩呈淡**,就像红糖一般。站在沙滩上,朝远处望去,是一望无际的蔚蓝色大海。大海微波荡漾,可以看见海底那**的细沙。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偶尔有几只展翅高飞的海鸥。

  披着围巾,在微风的拂动下,在那海水和沙滩交界的地方跑上几步,再加上扑上沙滩的海水,好飘逸!

  静下心来,聆听海的声音,也是别有一番风趣。

民俗作文 篇7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在我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

  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朝。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在唐朝,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欢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民俗作文 篇8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非常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正月十五元宵节还有一些鲜为人知已经失传的民间活动,这里列举二三。祭门、祭户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非常简单,把杨树支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好死。

  迎紫姑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民俗作文 篇9

  年初七,我和妈妈来到了湖南路的狮子桥,去体验了这里举办的民俗庙会活动,感受了荡漾在南京城的浓浓民俗风。

  刚到狮子桥门口就感到一种喜气洋洋的氛围。人头攒动的美食街两边搭上了长长的红色帐篷,各个民俗艺人在这里一展才艺,得意地展示着他们的“拿手绝活”。瞧,棉花糖的摊位面前围着一群小朋友,他们兴高采烈地等待着师傅做出一个个又大又软,五颜六色的棉花糖;我和妈妈来到了一个做糖艺的摊位,只见老师傅用勺子舀了一勺金黄的糖浆,娴熟地在加热的铁板上伸缩活动着手腕儿,糖浆顺着师傅的手滴到铁板上,一会绕个弯,一会果断地直伸向前,不到一分钟的功夫,铁板上就呈现出了精致可爱、栩栩如生的动物图案,有抓耳挠腮的小猴子、展翅欲飞的仙鹤、腾空驾云的巨龙……我为自己挑选了一个小蛇图形,师傅很快就做好了给我,看着普通的糖浆瞬间变成了这精美绝伦的小动物,我都有点不忍下口吃它了。

  除了各种小吃,这里还有许多琳琅满目的小工艺品,它们很多都是现场制作的。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民间的剪纸艺术。一张张普通的红纸,在师傅们的剪刀下,很快变成了一幅幅千姿百态,风格独特的窗花艺术品。

  这次精彩的庙会活动,让我见识了能工巧匠的高超民间技艺,民族工艺品的精致奇妙。更让我真切感受到了弥漫在南京城的浓浓民俗风和过年的味道!

民俗作文 篇10

  我的家乡有许多传统的节日,我最喜欢的就是春节。

  按照家乡的习俗,春节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腊月二十三被家乡称为小年,这天,大家就开始打扫卫生,把房间的里里外外都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杀羊杀猪用来祭灶。从这天起,大家就开始办年货了:买对联、买糖果有些人家还要炸东西。

  到了除夕就更热闹了,家家户户都在包饺子,到处都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上了飘亮的新衣服,出门在外的人赶紧回家团圆。到了晚上,大家都要吃年夜饭。

  从大年初一到初十,是大家走亲访友的好日子。大家都要互相拜年,祝福亲朋好友新年快乐,全家平安幸福。家里来了客人,大大家都要拿出好吃的东西来接待客人,小孩子们也都非常开心,因为他们都可以收到压岁钱。

  到了元宵节的时候,到处都张灯结彩的,整条街道都挂满了灯笼彩旗,非常好看,小孩子们都高兴地唱起来跳起来,高兴极了,家家户户也都挂上了火红的灯笼,吃着汤圆。这都寓意着我们大家都团团圆圆。生活和和美美。晚上,大家有的放着美丽的烟花,有的在放许愿灯,美丽极了。

  过了正月十六,春节就这样结束了,大家又开始了忙碌的工作,我们也开始认真的学习了。

【关于民俗作文汇编10篇】相关文章:

1.关于民俗作文汇编8篇

2.关于民俗作文汇编9篇

3.关于民俗作文汇编八篇

4.关于民俗作文汇编十篇

5.关于民风民俗作文汇编7篇

6.关于民俗作文汇编七篇

7.关于民风民俗作文汇编9篇

8.关于节日民俗作文汇编6篇

上一篇:民俗作文400字 下一篇:民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