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桥作文

2022-03-25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家乡的桥作文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家乡的桥作文 篇1

  我的家乡重庆是名副其实的桥都,是目前国内拥有桥梁最多、桥型最多和种类最多的城市。到20xx年,重庆已建公路桥梁4400多座,长江上建成特大桥11座,在建的9座,嘉陵江上已建的和在建的公路大桥12座。

  家乡的桥种类繁多,有拱桥、斜拉桥、悬索桥、连续钢构桥、T型钢构桥等等,其中万州长江大桥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混凝土拱桥,巫山长江公路大桥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钢管混凝土中承式拱桥,菜园坝长江大桥是世界上公轨两用拱桥中跨度最大的,石板坡长江大桥复线桥则是钢横结构平桥中跨度最大的。

  家乡的桥越多,意味着家乡的建设和发展越快;家乡的桥越多,意味着家乡的变化日新月异;家乡的桥越多,意味着家乡的明天更美好。

  我爱家乡的桥,更爱我的家乡!

家乡的桥作文 篇2

  家乡的桥

  老家在六三年以前属于河北省吴桥县,后来以河为界,划归山东。河是碱河,也叫四女寺碱河。起先河上没有桥,来往要坐船,后来修了一座木桥,一场大水后,木桥被冲垮,又改坐船,直到一九七九年,修建起了现在的水泥钢筋结构的大桥。

  姥姥家在河北,所以对过河颇为在意,母亲年轻的时候回娘家基本以坐船为主,那时河水汤汤,河床宽阔,坐在小木船上,竟有风雨飘摇之感,母亲说哥哥小时候一上船就特别兴奋,而她自己却常常感觉眩晕,战战兢兢,桥的修建,对母亲来说显得更加迫切,所以等桥竣工后,母亲在桥头烧了香,保佑家人过桥平安。

  桥墩为圆水泥柱,简单朴实结实,小时候夏天几乎每天中午都会泡在河里,河水从南往北,蜿蜒入海,我们在桥下游泳,以桥墩为根据地,从桥墩跳下河,奋力逆水前游,然后放松全身,浮于水面,顺流而下,各人看准一个桥墩,冲到跟前,就抱住桥墩,如此反复,累了,就爬上桥墩,坐在桥墩上小憩一会儿。一个夏天,小伙伴们晒成了黑泥鳅,也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游水本领,直到今天,我在泳池里也还在吃老本。

  桥下的河滩,是我和小伙伴们的游乐场地,夏天,桥下特别阴凉,我们将草筐放下,在阴凉地里做游戏,游戏不像现在城里孩子们玩得这样复杂,经常玩的有三个游戏,捉迷藏、赢草和讲故事,捉迷藏就不用讲了,赢草,每人拿出一把草,以扔镰刀定输赢,用拇指和食指夹住镰刀头,旋转扔出,镰刀正躺在地上一分,反躺在地上两分;刀头插地,刀把触地,与地面形成三角,三分;刀头插地,刀把悬空,刀头与地面角度在九十度以内,五分,角度达到九十度以上一百八十度以内,八分;刀背入土,刀把直直挺立,十分。讲故事跟现在也不一样,确切的应该叫编故事,因为谁也不能讲听过的,必须新编,几个人轮流讲。讲的好的就成了我们的明星,讲得不好的就只能当听众了。那时的故事都是抗战主题的,故事编的越曲折越离奇就越吸引人,日本鬼子死的越惨故事就越成功。现在回想,如果当时有记录,会产生更多抗战故事,如果我的小伙伴多读几年书,说不定文坛会多几位耀眼的明星。

  桥面宽五、六米,两侧有水泥栏杆,那时乡下没有柏油路,大桥变成了村里人最喜欢走的路,平坦坚硬又不怕下雨。每年初秋碱河都会发一次大水,现在知道是上游泄洪所致,水涨到据桥面只有两三米的时候,村民们拿了长把的钩子和耙子,站在桥面上打捞上游漂下的东西,有木料、蔬菜、西瓜、蒲苇等,我从不敢在这时上桥,一是母亲不允许,二是因为站在桥面上看水,感觉桥在飞速移动,像要被水冲走,异常吓人。

  最初,走过大桥的多是行人和手推车,后来是自行车和畜力车,走在大桥上,远远望去,是一派悠然闲适的气象,有点世外桃源的感觉。再后来,改革开放土地承包后,农村闲置劳动力外出打工挣了钱,买了拖拉机、机动三轮车、农用汽车,大桥上显得热闹起来,也拥挤起来,桥栏杆不断被车撞断,桥面也显得不堪重负,出现了裂痕。过年回家,到大堤上散步,看到大桥,感觉像一位老人,以伤痕累累的身体,支撑在河面上,承载着由穷变富,由弱变强,由粗朴变洋气的村人的脚步,历经沧桑,无怨无悔。

  令人欣慰的是,三十年的大桥虽有些衰老破败,却依然屹立,不像现在,在建的大桥就可以垮塌,刚修好的路面就被压成花脸。走在桥上,脚步贴着粗糙的桥面,手抚摸着已被磨得光滑的桥栏,就像又走进了早已拆迁的老房子,倍感温暖。

家乡的桥作文 篇3

  在区域版图上,家乡黎水的地理位置没变,但却感觉与外界更近了,是因为家乡与外界连接的路发生了变化。

  家乡的路称得上四通八达。沟的这面与那面、山的这边与那边,隔沟隔岭、隔村隔乡甚至隔县隔省,均有路连通。只是以前多为山路、小路,乡民们走个亲戚、称点油盐或卖个鸡蛋,无论到周边哪个集镇,全都要步行十多二十公里以上;而现在则为公路、大路,不仅奔跑着摩托车、三轮车,也不乏小轿车、客运班车。由主干道伸展到院落、村组,以至别的乡镇的支路纵横交错,那些翻山越岭、崎岖曲折的山路就少有人走了,野草疯长、野兽出没。

  家乡与外界特别是与县城连接的路是几经波折的'。其变化也有迹可循:由小变大,由远变近,由窄变宽。解放前,家乡是渝鄂边境的物资集散地、进出长江水道的北部大通道。自然,也有一条经渝鄂之边的道路连通县城。清代知县张九章“壬辰冬令,窃盗未靖,予下乡点团”,即经现中塘、大路坝、蛇盘溪抵达黎水,再沿新花、黄溪、白石返回,并“途次口占”多首诗。后来,县城到黄溪公路修通,乡民多数时候选择走路到黄溪后再坐车进城。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黄溪经新花到黎水的公路始贯通。“要想富,先修路”。上个世纪90年代引种烤烟、蚕桑后,家乡开始大修村道路、入组路。但很长一段时间,路途遥远、弯多车少,家乡仍然没能甩掉全县最偏远乡镇的帽子,乡民们依然为路所苦、望路兴叹。直到进入新世纪后的几年前,通往湖北咸丰蛇盘溪的出境公路连通,与数年前热闹的步行线路大体吻合,再逐步水泥硬化、安装防护栏,进而开通县城经小南海到黎水的客车,才奠定了黎水直通县城的捷径,比原来的路线缩短三四十公里,有的地方甚至达五十多公里。这条路有如七彩飘带,吸引着一批批人来路边建房、经商、办产业园,“黎蛇路通后,醉美入云霞”,成了带动一方经济腾飞的要害。

  但路与桥不可分割。大路需要大桥,小路需要小桥。桥就是架设在河流、溪沟上面特殊段落的路。没有桥的衔接,路就不可能越溪过河,就成了断头路。“我过的桥都比你走的路多”,说这话的未免有倚老卖老、夸大其词之嫌。试想,桥不就是路么?桥再多也不及路长,桥再宽也只是路的一段。

  家乡的溪河多,桥也就多。除了木头桥、吊索桥、石拱桥、风雨桥,乃至石步、木笕在必要时皆可扮演桥的角色。连通渝鄂边区的五里峡大桥,因其雄跨滔滔郁江之上,把分属于不同省(市)的悬崖峭壁串联成平坦通途,更成了一道壮观而又亮丽的风景。家乡往些年留下来的石拱桥,大多由当地富户、开明绅士出资修建,或大家集资建造,石料考究、经久耐用,造型别致、远近有名。后来修公路时,好几个地方的桥就是在原先的石拱桥基础上铺垫起来的,桥的价值得到了更大体现。想想那时的人是多么有先见之明,把桥修得既宽大、又结实,还具有美感。“前人修桥,今人享福”,不仅造福当时,也惠及后世。

  说起来,家乡是有修路修桥传统的。在徒步走山路的年代,村里雷锋式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每天早出晚归,到附近山上义务修路,把不好走的地方扩宽挖平,把挂衣衫、刷眼睛的荆棘砍掉。凭着一己或众人之力,修出了乡,修过了省,砍坏了数把镰刀,砍去了几百活路。这样的人会被乡民长时间念叨、感激。遇到哪里桥烂了,或需要添一座新桥,他们会自动自发地从自家的山林里砍几根树子搁置于溪沟之上,再挑些泥土垫平夯实,修成一座简易的人行桥。“修桥补路,必有官做”。一直以来,乡民们就以这句话作为对修桥筑路善行美好的祝愿。

  时至今日,家乡的路还在不断向外拓展、延伸,或者硬化、扩宽。高架桥梁,是空中的路;穿山隧道,是近捷的路。路与桥的转换,将会越来越普遍、多元。我真切地希望,家乡的道路越来越直而宽,家乡的出路越来越多而广。

【关于家乡的桥作文3篇】相关文章:

关于家乡的桥作文4篇03-09

关于家乡的桥作文三篇02-06

关于家乡的桥作文(11篇)12-20

关于家乡的桥作文5篇11-20

家乡的桥05-23

家乡的桥07-31

关于家乡的桥的作文3篇01-21

家乡的桥话题作文12-29

关于家乡的桥作文(集合11篇)12-21

家乡的桥作文(3篇)10-18

无形的桥作文 我的桥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