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4年创作的一首叙事兼抒情的散文诗。作者采用象征手法,赋予秋夜后园中不同景物以人的性格,代表不同类型的社会人物。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鲁迅描写秋天的文章:秋夜,希望对你有帮助!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奇怪而高的天空。他1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2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3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几枝还低亚4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鬼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5。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着许多蛊惑6的眼睛。
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
我忽而听到夜半的笑声,吃吃7地,似乎不愿意惊动睡着的人,然而四围的空气都应和着笑。夜半,没有别的人,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我也即刻被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灯火的带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
后窗的玻璃上丁丁8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他们一进来,又在玻璃的灯罩上撞得丁丁地响。一个从上面撞进去了,他于是遇到火,而且我以为这火是真的。两三个却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那罩是昨晚新换的罩,雪白的纸,折出波浪纹的叠痕,一角还画出一枝猩红色的栀子9。
猩红的栀子开花时,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青葱地弯成弧形了……我又听到夜半的笑声;我赶紧砍断我的心绪,看那老10在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
我打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
创作背景
此文写于1924年9月的北京。当时,在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相互勾结实行统治的情况下,中国北方的民主革命处于低潮。同时,“五四”退潮后新文化战线发生了分裂,思想界起了巨大分化,原来“同一战阵中的伙伴”,“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而且北京的文化界和教育界又掀起一股提倡国粹、整理国故,妄图将青年重新拉回故纸堆的复古思潮。面对这些社会的变故和强大的统治势力,作者鲁迅不免孤寂、彷徨,时而感到一种“成了游勇,布不成阵”的苦闷,但他没有丧失勇气和信心,一方面急切地找寻生力军,一方面孤军奋战,坚忍地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这篇散文诗,正是作者在这种思想情感所作。
整体鉴赏
全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第七自然段)写室外景物,第二部分(第八至第十自然段)写室内景物。
第一段没有从较大场景着笔写秋夜,而是劈头一句即以奇特的重复修辞格凸现枣树,如奇峰突兀,赫然而立,十分醒目。这种特写镜头式的表现手法既强调了两株枣树傲然独立、凛然不可侵犯的精神风貌,又形成了全文整体意境中的骨脊,特别鲜明突出。
第二段写深秋的夜空,作者先点出并且突出了它的“奇怪而高”,难以捉摸的特点。然后写天空与人间难以弥合的距离,突出了它对人间的冷漠无情。再写天空“闪闪的鬼眼,冷眼”,更写出了天空的阴险狡诈,对人间的敌视态度。最后写天空”自以为大有深意”,其实是隐藏杀机的微笑。把繁霜洒在野花草上,自然是天空对人间生命的虐杀。这一段既是对深秋夜空自然景色的描写,又用拟人手法巧妙地勾勒出夜空阴险丑恶的神情,象征了北洋军阀统治及一切恶势力的黑暗、残忍、狡诈和冷酷。
第三段作者以简约而异常形象的笔触刻划了小粉红花的形象,善良、弱小而富有美丽的梦幻,她出身低微,不知道名字,而又十分柔弱。这是一个可爱而又可怜的形象,象征了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以及许许多多倍受恶势力摧残压迫的弱小者。对小粉红花的描写,不仅寄寓了作者对弱者深深的同情和鼓励,而且有力地衬托了枣树的刚强性格和韧性的战斗精神。
第四、五自然段是对枣树的赞美,是全篇的核心。作者饱含深情,不惜笔墨塑造枣树这一战斗者的形象。他泡经沦桑:不仅经繁霜的虐杀,还有孩子们来打枣,甚至给他留下皮伤;他清醒冷静: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也知道落叶的梦,他知道有希望,也有困难,因而,他不靠虚妄的幻想支撑自己,而执着于现实的战斗;他顽强不屈:他认准敌人,绝不放过,“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及其帮凶月亮;他坚韧不拔:不管情况有什么变化,面对顽敌“他都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映着许多蛊惑的眼睛”,绝不轻易退下来。正是有这样的无畏而富韧性精神的战士,貌似强大的敌人天空“不安了,仿佛想离开人间,避开枣树”,“月亮也窘得发白”,继而“暗暗躲到东边去了”。作者把憎恨和鄙夷刺向那夜空,把强烈的激情和赞美给了枣树,这是对韧性战斗精神深情的礼赞。那一无所有,无私无畏,满身伤痕而又不屈不挠的战士形象,给处在黑暗重压下的人们以力量的象征,这也是作者鲁迅韧性战斗精神的写照。
在对室外景物描写之后,一个转折过渡段,写夜游鸟和自己的笑声。夜游鸟指猫头鹰一类,从上下文的联系中可以理解为是枣树的助威者,是死寂的暗夜的破坏者。在重如磐石,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暗夜里,虽有枣树的默默地战斗,仍不免有孤独奋战的沉闷感,而夜游鸟“哇的一声”战叫如一道闪电,撕开了厚重的夜幕,如一声惊雷,震响在渺渺长空,陡然增添了战斗者的生气,与此紧密联系的是作者的“夜半的笑声”,如果说夜游鸟的叫声是反叛者的呐喊,那么,作者的笑声则是胜利者的宣言,在这回应在夜空中的笑声里,有对恶势力的嘲弄,也有对战斗者的赞叹。这人的笑声与鸟的叫声相应和,给以力量和希望。
文章最后三段着重写小青虫,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调,称颂小青虫为追求光明而不惜牺牲的精神,虽然小青虫有些莽撞,有的被烧死,有的“在灯的纸罩上喘气”,但作者对它们的斗争热情充满了敬意,因为时代需要的是“不问成败而要战斗的人们”,所以作者对小青虫活着的表示敬意,死了的表示祭奠。作者对小青虫的描写也进一步衬托了枣树的成熟、执着和刚强。表现了作者寄希望于广大的如小青虫一样的青年,更快地成长起来,同枣树一样进行更有力的战斗。
作者通过对秋夜所见所感的抒写,刻画了枣树敢于正视现实、敢于反抗恶势力的韧性战斗精神,表达了对恶势力的憎恶和蔑视、对弱小的被压迫者的同情,以及对追求光明的奋斗者的热诚赞颂。在艺术上,作者刻意将景物人格化,并借景物所赋予的特定象征意义,触及时事,借景抒怀,托物寓意,使其既符合自然景物的特征,又蕴含丰富的人生哲理。作者还采用环境烘托、正反形象对比等多种手法,着力塑造枣树的形象,从而深化了主题,增强了作品的思想性。
【鲁迅描写秋天的文章:秋夜】相关文章:
5.秋天,秋夜,秋月
6.秋天,秋夜,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