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学时光在我们村里的小学度过。我们村是一个自然村,叫“上庄村”,很小,人口最多的时候也就一百来口,共20余户。地处武乡县的最东边,翻过一座山就是黎城县了。不过现在村里只有30多人了,年轻人大部分都举家迁到别的地方去发展,现在的村里变得非常的冷清。我真不敢想,若干年以后,这个村子会不会在人们的视线里消失。
学校里共有4个年级,准确地讲应该是5个年级,每个年级的学生也只有几人,没有独立的幼儿园。达到学龄的儿童先送到学校的“小一年级”读书,我们哪里叫“小一年级”,类似于现在的学前班,上“小一年级”的学生都分在教室的最前面靠右边的角落里。不过只上一年,没有现在城里面的小班、中班、大班、学前班等。上满一年后如果学习成绩不是很差的话就可升到“大一年级”,考到及格分数后可一年升一级,一直升到4年级,上5年级后就要走5里路出村去读。
学校里唯一的一个老师姓赵,也是我们附近村子里的人,个子不是很高,常戴一顶鸭舌帽,戴帽子的原因是不是秃顶,我真有点记不清了。我也没有仔细观察过,应该是吧,因为夏天他总也戴着。反正人很和善。
赵老师一个人代五个年级的课。学校里没有电铃,也没有钟之类的东西。上课时,老师在院子里喊一声:“上课了”,同学们就会跑回教室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老师会拿着4个年级的教科书分别给每一个年级的学生上课。
学校用的黑板是用木头做的,因为我们哪儿靠着大山,所以木材不是问题。在黑板的.上方左右两侧分别钻一个洞,另外在墙上钉两个大钉子把它挂起来,上面刷上墨汁就可以使用了。时间长了的话掉色就会很厉害,需要重新刷上一遍。
学校没有操场,更没有体育用品,上体育课也就很少,课间操也不做,一般一年只上三五节。上体育课的内容也仅限于按个头儿从大到小进行列队或在十米见方的四合院里跑上几圈,偶尔做广播体操。但是,赵老师会在下课时和我们一起玩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老师当老鹰,我们当小鸡,常常是跑的满头大汗、气喘吁吁的,大家都很开心。因赵老师的个儿比较矮,腿也就短,跑起来左右摇摆,特有意思。
村里给赵老师分了自留地,一共2块,不是很大,每年只种玉米和土豆两种农作物来解决部分生活所需。自留地老师一般都自己去种,只是到秋天收获的季节才会带我们到地里干活儿,大家帮赵老师一起把丰收的果实背回来。赵老师从不让我们白干活儿的,完成任务后,他会把历年定的一些旧的杂志、书籍等按每个学生的情况分给我们。有半月谈、故事大王、教学参考书等,也有旧的课本儿。这是我们最兴奋的时刻了,老师端着厚厚的书从教室门口走进来,我们都高兴极了,心里砰砰直跳,想着老师会把哪一本书分给自己。我们在上课时一般不做笔记,老师在讲完课文后会把语文教学参考书上课文的中心思想、词语解释等红笔勾划出来,同年级的几个学生凑到一块儿抄在红旗本上算作笔记,老师再给别的年级上课。红旗本大家都知道,就是皮皮上印着3面大红旗的那种,现在超市里也有卖的,每当我逛超市看见红旗本儿,就感到非常亲切。
学校里冬天取暧靠生火炉来解决,主要是烧柴禾,偶尔烧煤,因为煤需要花钱去买,太贵。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嘛,在放秋假前老师都要带上学生去附近的山坡上去拾柴,然后再打些煤糕,供过冬所用。放秋假估计城里的孩子们都没有听说过,在我们哪里非常普遍,一般暑假只放一个月的时间,剩下的一个月时间改在秋季,帮助家里收拾庄稼。
村里的孩子都没有午休的习惯。吃过午饭后都会早早地来学校“写仿”,“写仿”就是练习写毛笔字,到供销社买上几张毛纸,折成6格儿,底下印上老师写好的“影格儿”(注:“影格儿”为我们当地的叫法,就是老师预先写好的字贴,一般有6或12个字的,学生把它印在折好的毛纸下面描着写)。每天中午写好一格儿后交到老师哪里,老师会拿着红毛笔在写得好的字后面画一个红圈,叫“判仿”,学生们叫“吃圈”。吃的圈越多说明写越好,每天中午我们都会堆在一块儿看谁吃的圈最多。
还有一件事情要说一下,就是过年的前夕,全村的家家户户都会找赵老师来写春联儿。现在都买印刷好的,以前都买红纸,回来后拆成一条一条的,送给老师来写。赵老师也很乐意帮大家写,写春联儿的时候,叫1至2个学生来帮忙把写好的春联儿一条一条的放在炕上,炕上放满后就摆在地上来凉干。
……
这些都是20多年以前的事了。
最后,说说我最想说的一句话:“赵老师,无论我今后走到哪里,我都会记得您”。
【忆我的小学生活作文】相关文章:
2.忆我的老师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