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思考作文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思考作文 篇1
当今社会,要说人类最离不开什么,那便是计算机了,有了计算机,生活变得更加方便,更加具有趣味性,而且随着人工智能越来越发达,人类的工作甚至生活,都变成了一连串输入计算机的文字,符号,指令。不可否认,计算机为人类社会作出了许多伟大的贡献,但也正因为如此,人类开始愈加依赖于计算机,这就不由地让我们想发问:人类离开了计算机还会思考吗?
前些日子,我在新闻上看到这样一则报道:一位七十多岁的老汉摔倒于马路中间,过路行人无一上前搀扶,老人最终昏迷被交警送往医院。一位记者采访了当时正在过马路碰到此事的年轻男子,该男子说:“现在老人摔倒讹钱的那么多,哪里敢扶?”其实这便是他的计算机式思考了。网上有关老人假摔讹人的新闻层出不穷,遇到老人摔倒,第一反应便是网上的各种讹人新闻,不去搀扶。计算机上成文的字眼太过“深入人心”,仿佛成了铁定的事实,以致于人们都忘了自己去思考一下事情的真伪,而保持计算机式的思考,变得麻木,冷漠。
现如今,买东西买什么牌子用哪种产品更好?不用多说,计算机上一搜便是一大片,各类品牌各色产品,五花八门,全都一一为你罗列出来,可你有过自己独立思考这些吗?恐怕大多数人都习惯性地借助于计算机来挑选了吧,计算机中说哪个好,便好;说哪个差,便是差,人类已习惯于用“看”来分辨好坏,却忘了用行动和实践去辨别,这类的计算机式思考数不胜数。
当网上评论一个人长得美时,下面往往跟着一大片赞叹声,可这些美是由计算机来定义的啊!美丑难道不应该是人类自己感官的思考吗?千篇一律的美,岂不过于大众化吗?由此可见人类的计算机式思考已是根深蒂固,盲目跟风,单调大众化。计算机中定义的东西实在太多,以致于人类忘了独立思考分辨美丑,善恶,好坏,用一条条数据输入自己的大脑,统一的价值观,失去了自身的特点。
苹果公司的总裁库克说:“我不担心人工智能会让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我更担心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失去了价值观和同情心,罔顾后果。”话说的真的没错,毕竟人工智能型计算机也是由人类发明的,可人类的计算机式思考却是由人类自己养成的,人类应该早早就重视这个问题,而不是听之仍之,且不顾之啊!要说人类离开了计算机究竟还会不会思考,恐怕没有一个人可以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吧!
思考作文 篇2
为了促进语文青年教师的成长,学校举行了“首届青年教师成才课”展示活动。活动倡导青年教师自我挑战,自愿报名,做一节语文公开课,学校组成评委团,对这些课进行评价和指导,希望青年教师在作课活动中,专业水平得到增强,业务能力得以提升。
“成才课”展示活动由三个部分组成,首先是“教师做课”,自选课题,做课时间为三十分钟;其次是“专题答辩”,从指定问题中抽出一个进行现场答辩;最后是“评课指导”,由学校的名师、学科带头人组成的评委团对现场做课及答辩进行点评。
这样的活动对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无疑是有好处的。我曾在一篇工作札记中总结促进自己专业成长的“三大因素”:读书学习、作专题研究和做公开课。做公开课是增进教师教学勇气,锤炼教师教学智慧,转变教师教学观念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但纵观今天第一场“成才课”活动,我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一、关于活动名称的建议:“成才课”不如称作“成长课”。
我觉得“成才课”不如称作“成长课”。虽是一字之差,却反映出理念的不同。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目的和意义不是为了“成才”,这未免太短视和急功近利,而是为了“成长”。专业化的成长是永无止境的,目标总在眼前,发展永在途中,正所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把目标定在“成长”上,方显心平气和、从容不迫。在不断的历练过程中,“成才”只是“成长”的一个副产品而已。
二、关于作课过程的建议:“个体作课”不如“捆绑式作课”。
这次“成才课”活动,学校要求青年教师自己备课,自己上课,教研组和有经验的老师不做辅导,展示一个“真实的自己”,“真实的水平”。这样做的目的可能是为了“公平”,因为为了激励大家,在活动结束时要评选出一二等奖;也可能是为了了解青年教师真正的专业水准,以便实施有针对性的帮助。但我觉得,我们活动的最终目的都不应该是这些,根本目的应该是“为了促进专业成长”,让青年教师在活动中获得最大的收益,得到最深的启示。所以,我认为应该实行“捆绑式做课”:一名青年教师和一名(或两名)导师组成合作小组,从选课到设计到上课,一路“捆绑”,对一节课进行深研细磨,打造一节精品课。这样做的好处是:
1、过程即成长。“导师”必定是有经验的老师,好多还是经过大赛锤炼的.老师,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专业水平都要胜人一筹,在过程中的具体指导比作课后的评课指导要更有针对性,更有效,而且在作课指导的过程中成长的不仅仅是青年教师,还有“导师”的成长。
2、成功体验促成长。在导师的指导下,青年教师会上出一节“超越自己”的课,除了收获具体的能力和方法外,还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促进自己对教学的热爱。
3、“捆绑式作课”中的竞争不再是个体对个体的竞争,而是团队对团队的竞争,在这样的竞争中,合作能力,团队精神,共享品质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青年教师的成长就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全方位”“多角度”的。
三、关于答辩的建议:“一问一答”不如“互问互答”。
活动的答辩环节是这样的:事先出好答辩题目,做课老师现场抽出一个问题进行解答。答辩的形式看似很正规,实则收效不大。许多青年教师为答辩而答辩,并没有真正触及自己的教学实质,解决自己的教学问题。我觉得答辩可以这样进行:评委针对青年教师的课现场提问并给予指导,作课教师也可就自己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向评委质疑,把“答辩”和“评课”融为一体,在互问互答中,对一些教学问题的看法更清晰,对疑难的解答更有针对性。当然,答辩的实效性也就更强了。
四、关于活动评价方式(结果呈现形式)的建议:“获奖证书”不如“成长建议”。
活动结束后,学校将依据作课教师的综合表现和评委团的意见评选出一二等奖,颁发荣誉证书。这种评价措施无疑会使比赛的竞争更激烈,老师们更有压力,更加投入。可这种分出等级的活动评价意义何在,作用有多大?值得考量。我认为,与其给青年教师颁发“荣誉证书”,不如给青年教师提供“成长建议”或“发展规划”。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老师们会展示自己的优势,也会暴露出自己的不足,结合每位教师自身的情况,评委团经过综合考虑,向参与活动的每位青年教师提供一份“成长建议”,肯定其优点和长处,指出其缺点和不足,建议通过一定的措施和方法谋求改进和发展。这样的一份“成长建议”会使青年教师更清醒地认识自己,更清楚自身的发展目标与方向,有针对性地制定改进措施和计划,从而促使自己更好更快地发展。比起一张只会让自己一时“兴奋”或“失落”的荣誉证书,无疑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青年教师永远是学校教师队伍的生力军,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永远是值得关注的话题。如何为他们提供专业化成长的平台和机会,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值得研究和探索。
思考作文 篇3
中医学院早就把《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划入选修范围。对此,有些人感到不解,而更多的人认为理应如此:时代在发展,西医在突飞猛进,中医如果还死抱着过时的所谓经典,显然不是“与时俱进”,而是“自甘堕落”。
认为传统经典对中医极端重要的人也是振振有词。最有说服力的理由是:近2千年来,凡是妙手回春的名医,无一不来自对经典的深刻领悟。为什么中医里庸医占多数,其原因就在这些人没有领会经典的精髓,没有很好地把经典的原理应用于实践。历朝历代名医代出,同时也出产了更多的中等或下等水平的医生,这说明经典是可贵的,而领悟和应用经典,同样可贵。这个事实充分证明,中医永远离不开经典。
我赞同后一种看法。平心而论,中医除了经典与历代名医外,还有什么可值得骄傲的?把经典划入选修,无疑否定了经典的重要性,所以名医的产生也必然被视为偶然现象。既然如此,还要中医干什么?何必选修经典,干脆废除中医,大家都学西医,岂不是省事多多。要开办中医学院,但又把中医赖以生存的经典视为可有可无,实在属于脑子进水的行为。
但如果肯定经典之于中医的至关重要性,那势必要解决这样一个理论问题:为什么所有的学科都与时俱进,而中医却止步于近2千年前?所谓经典,应该是发现了这一学科的所有关键原理。比如物理学,牛顿的经典物理似乎穷尽了主要原理,但不料半路杀出相对论,使得物理学大踏步地前进了。为什么中医经典这么久了还没有遇到程咬金杀出?是尚未杀出?还是根本不会杀出?这个问题怎么来解释?
我们不妨换个思路看看:有没有什么知识或学问并不是与时俱进的,就是说,有没有这样的知识,并不因为历史悠久了而越来越先进和高级的?当然有,特别是文学艺术。唐诗宋词自不必说,没人会否认那是中文诗的最高峰,胡适、郭沫若等名动一时的白话诗,与之相比,说是沙粒之于泰山也不为过;19世纪的音乐绘画恐怕也是西欧艺术不可企及的巅峰;还有比如道家理论,《道德经》问世后,后来的道家人士只有如何实践的份,在理论上已经不可能再越雷池了。
由此看来,并非所有精神产品与知识学问都必须与时俱进的。但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有些知识能够与时俱进,而有些知识却会早早进入巅峰、后世无法再前进了呢?
我以为这取决于知识对象的性质:如果对象的宏观性涵盖了所有的重要特性,其微观的发展也改变不了宏观显示的特性,那么关于这个对象的知识就容易早早穷尽。比如文学,文学的表现对象是人的情感,而历朝历代人的喜怒哀乐基本差不多,现代人的大怒与秦朝人的大怒不会有本质的差异,因此,“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之表现牢固的爱情,至今并未出现“与时俱进”的胜过它的诗句。
但如果对象的宏观性不能涵盖其所有的重要特性,那么随着对对象的微观性深入认识,这个知识必然与时俱进,必然后浪推前浪,必然出现知识更新的现象,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都是如此。
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不是人体本身,而是人体与外界的互动关系。如果人体与外界的互动关系几千年没有变化,那么这个知识就可以早早进入巅峰。大怒之下有些人血管爆裂,千年之前的人如此,现在依然如此;孔子受寒会发热咳嗽,中山医院现任院长受寒也会发热咳嗽。从这个意义看,人与外界在健康层面的互动现象早就完全呈现出来,千百年来即便出现新的病毒,但人体与外界的互动形式并没有根本的变化,没有出现过去没有的新的症状,所以在千百前出现的知识就可能没有实质性的发展,——这就是中医经典迄今未被超越的原因。正如军事科学,研究的是敌我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在春秋战国时期早就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孙子兵法便是军事知识的巅峰。尽管后世的武器有了巨大变化,但只是改变了军事行为的方式,没有改变互动关系的本质,所以围魏救赵、攻其必救等,现在依然是有效良策。不战而屈人之兵,迄今也还是军事的最高境界。
中医经典当作如是观。
思考作文 篇4
也许是近来输入太少了,总觉得写得东西有点词不达意。
脑中的逻辑变得差了很多,本来就不是很优秀,这阵子更是感觉退步了太多。
以往,写东西之前,脑中就有涌涌不断的词语想法在冲击,如今真的有点词穷的感觉。
即使有想写的东西,可是写出来,就是不对味,难道真的写的少了,语感就弱成了这般。
人还是要有比较的。
以前只觉得追剧只是一种视觉心灵的享受,可是当看到了一些高手追剧写的分析文之类的,真心觉得自己看的是一部假剧。
原来,懂得思考的人,是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的。
看的是同一部剧,你看的是颜,是情节,跟随喜怒哀乐,结束了,感叹上两句,也就不了了之,最多就是对喜欢的角色演职人员多了一份关注。
可真正的高手,同一部剧,他们看出的是细节,演技,更有甚者能分析角色心理活动,他们所提供的心理分析,让看过同一部剧的你竟有了更豁然开朗的感受,有的更是能搬出技术贴,写背景,写道具,写行为......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原来爱思考的人,什么都能成为他们努力提升的对象,优秀从来不是突然形成的。
【【推荐】思考作文4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