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对崇高的认识与思考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崇高的认识与思考作文1
帕斯卡尔说,人是能思想的苇草,人因为能够认识自己的可悲,而能成就其伟大。
是的,直面苦难,追求理想,人便有了成就崇高的可能。
苦难的背后站着理想、事业,无论大小,都显示出了我们战胜苦难、理解苦难的意义;我们用一次次对理想的不懈追求,证实了我们的伟大与崇高。
仪式正是这样一种精神的落款,它昭示着我们的胜利,使我们感悟崇高,享受崇高。我们见过大大小小各种仪式,无不蕴含这样的精神内质:成人仪式,表达了我们对自己人生旅途中弃旧迎新的积极意识;入团仪式、入党仪式,表达了青少年对组织对国家的忠诚;授牌仪式,是我们的工作得以肯定的无比荣光;开幕式、闭幕式,寄托了我们对活动的美好祝愿与圆满庆贺……
从本质上说,仪式相对于其形成背景——苦难与理想之途中的历练而言,分量轻得多;但它在一件事情的起点与终点处,却能让人的灵魂暂得清明,从而增强使命感与神圣感。
崇高从奋斗中来,也从神圣中来。
同一目的的仪式,往往形式单一,接受者随时代的变化慢慢失去了对这种仪式背景的了解,于是其神圣感便会为人淡漠:十六七岁的青少年只会应试,而无社会实践经历,不知生活艰辛,难以感受到成人仪式的意义;生活于太平时代、衣食无忧的当下青年,自然也难以在升旗仪式中心潮澎湃……这样的一些人,他们在仪式中可能会觉得这里或那里可笑:为什么仪式中要说“奋斗”“我愿意”之类千篇一律的话呢?升国旗的时候为什么要双手放于两侧裤缝行注目礼呢?为什么无情无绪,要跟着唱那几句歌呢?
没有苦难的历练,没有为真正伟大事业奋斗,没有为更多人的幸福而工作奋斗的理想,就会把“仪式”仅仅看作是“仪式”;那么,感受不到崇高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没有崇高的追求,最终会让自己陷入滑稽与渺小。
当然,我不否认,有些仪式原本就有搞笑的成分。纯粹沦为求滑稽的仪式,肯定在某种程度上是会被看成落后的表现的。当仪式戴上了“落后”“无聊”等帽子之后,就有了滑稽的色彩,就远离了崇高的本质。
放大“滑稽”的味道会成为一种亵渎。放大苦难不是在苦难前臣服,而是认清问题所在,绝不得過且过,那是达成理想的良剂,也是让人走向崇高的态度。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才可能算是一个追求崇高的人。有崇高的情怀,任何工作,我们都不会觉得渺小。
崇高的濡染,离不开历经苦难与理想洗礼的仪式感!
对崇高的`认识与思考作文2
星辰,总以独有的璀璨闪耀在浩瀚的星空中;飞鸟,总以腾游时空的魄力徜徉天地间。沧海桑田,崇高的姿态穿越历史帷幕,经风烟洗礼后,如壁立千仞般让人凝视而难以忘却。
阳光下,风雨中,紧闭双眸,内心涌起阵阵激流,不经意间触碰到时光掩盖下却光芒依旧的崇高,是自我,是无我,是灵魂。
是谁,如诗者,盛开在唐繁荣岁月里,力士脱靴、贵妃研墨,他不曾以卑躯姿态迎合朝中权贵,不曾让自我之心遭受世俗凌虐,他毅然骑马奔腾,举杯邀月,吟诗行遍天下间。“绣口一吐,便半个盛唐。”是他至高地位的再现。而如今追名逐利的人群熙熙攘攘,奴颜婢膝地围绕着利益奔跑,有谁真正认识到内心的宁静,敢于抛弃功名利禄的纠缠,去寻求真正的自由去畅快,是李白,教会后人自在,宁静与尊严,倾吐遨游山水的欢乐,那大山一般的胸襟,那大海一般的胸怀,正是世俗之人对崇高的向往与追求。崇高者,认清自我,放手追求,活得一世潇洒与轻松。
是谁,如天使者,悄悄飘落于凡间,歌唱着善与爱的悠美歌谣。奥斯卡影后,奥黛丽·赫本不仅有出色的演艺技能,更有一颗博爱的心灵。她将自己的爱播洒在战火纷飞,饥贫苦地的国度里,她到过非洲,索马里,中亚等多个国家,去帮助那些失去父母命运悲惨的儿童。临死前,疼痛中的赫本依旧不能忘怀那些第三世界的儿童。跨越国度与民族,翻越肤色与语言的爱诠释了人性的善良与崇高,将人类最光辉闪耀的灵魂本性展露世人眼前,是一种无我而揽天下的境界。
是谁,如毅者,重塑自我命运,绽放幸福的花朵。贝多芬—一个被命运捉弄的人,一个用痛苦换来欢乐的英雄。他以不朽的创作和不屈的人生经历,给世世代代的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是人类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集古典音乐之大成,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他所创作的《第九交响乐》是乐坛的巅峰之作,是人类对光明和欢乐的伟大赞歌。但他的一生坎坷多难,天生的禀赋和后天的勤奋,使他从8岁起就登台演出。成年后,厄运却突然降临—他的双耳失聪了,但坚强的贝多芬受住了这致命的打击,最终战胜了不幸,用“磨难”铸就了崇高灵魂。
草长莺飞,杨柳依依,花开花落里,亘古不变的是崇高的情怀,也许是一种自爱抑或他爱,总能沉淀出人生价值的意义,抬头仰望,崇高如这般美丽而圣洁的姿态。
【对崇高的认识与思考作文】相关文章:
3.做生活的崇高者
5.我对两操的思考
6.科技与思考
7.快与慢的思考
8.语言与思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