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说过一句至理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其实,知识也会带给人困扰。早在诗经中我们的先人便洞悉到这种苦恼。《诗经檜风》中诗人与植物对话,抒发人不如物的感慨。人为什么不如物呢?因为植物没有思考,没有困恼。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人的智慧和思索。有了知识,我们便会运用它去观察,判断和思索,而世界有幽冥的一面,人的自身也有先天的罪恶,所以我们看透人生看穿世界到达本质的时候,往往会被那黑幽幽的阴暗而吓一大跳,随而陷入痛苦之中。
所谓站得高看得远,知识越多,视野也越开阔,困惑也会更多。当然,我觉得这里的知识主要指人文知识。人文知识区别于自然知识的最大特点是强烈的主观性。我们都知道,自然知识旨在告诉我们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人文知识则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因为主观性的烙印,它并不像自然学科那样客观公正,那样循规蹈矩而按部就班,而犹如一个魔方,在不同人的手中会呈现不同的样子。当一个人积累了耐以生存的基本知识后,他会通过观察和触摸世界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他已经有了自己的人生哲学。这时候,四面八方的繁复冗杂的观点和知识就会扰乱他的内心。就像一个人在决定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过多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就会思想困顿,甚至最后连自己本要做出的决定都给混乱了。
有那么一部分人并不适合学习人文知识,他足够天资聪颖,他有自己的思维和判断,保持那份洁净和纯粹,同样可以在世界上生活得很好。而已经习得知识的人,犹如跳进了浩荡的深海,只有熟练掌握各式各样的泳姿才可以畅游翱翔,犹如蚕作茧,升华自己才有破茧成蝶的那一天。我们常常说“半桶水”的层次是最恐怖的。凡事一知半解,还不如一无所知。
曾经,我们“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那时候是孩子的宛若水晶透明的眼光和赤子般圣洁的心灵;后来,我们“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或者我们该庆幸掌握一定的知识,我们已经可以分辨世界深的`浅的层次,可以分辨出某些表象仅仅是假象,试着去揭开本质的面纱。可是,人生经历的浅薄和客观对象的复杂往往让我们措手不及,踟蹰不前。遥远的以后的某天,或许,我们能足够幸运地到达“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的境界,那是一种淡泊和智慧,是雨洗后的晴朗的天,是雪洗过的明丽的心。纷纷扰扰的一切都以看尽看透,那样的思考弥漫着超脱的心境。
人生就是一个谜,最中心的那个“一”(一生万物),是痛苦,困顿,思考,抑或其他,我们说不清楚。西方的哲学家多对人生持悲观的看法,甚至连解脱之道都无法给出。滚滚红尘,欲望横溢的世界,也许唯有出家才是脱离苦海之径。有那么一些人,浑浑噩噩地看似光鲜地存在于生活的表层,而有那么一些人,终年反反复复的纠缠于苦痛之中。每个人有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力,就像有些人选择做一只快乐的猪,有些人选择做一个痛苦的哲学家。如果可以选择做一个快乐的哲学家,那似乎是两全其美了。
【学生作文:知识是痛苦的根源】相关文章:
1.记忆是痛苦的
5.学生的痛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