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导航的提示,沿着高速路人性化路标的导引,四个多小时的车程,“美丽的大同欢迎你”映入眼帘。
“大同”只听地名就令人为之一振,一种归属感,亲和感,一种大同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平和感,浸润心田。云冈石窟——大同的名片,更是以世界文化遗产闻名遐迩,吸引人们慕名前往。
带着虔诚,继续驶入大同市城西十六公里的五周山南麓,来到了心仪许久的云冈石窟游客接待中心。
下得车来,云冈的太阳敞开了炽热的情怀,肆意的挥洒着它的热情。整齐的树木难以遮盖水泥铺设的停车场辐射出的热浪,股股热浪驱赶着如织的游人买票进入。
踏入占地6000余平米的昙曜广场,一尊“马识善人”雕像——昙曜和尚像矗立于前。炙热的天气,或吹来一股微凉,善解人意的凉风,顿让人惬意舒适。听着导游的讲解,心驰神往。仰视追抚,不难想象,沙门统昙曜奉皇家之命,率领浩浩荡荡的百工,手拿刀斧、雕工,钢钎……身背行囊,开赴云冈,披星戴月,风餐露宿,凿山筑石,烟尘熏天,被风沙磨砺,任日晒雨淋,凭霜染雪盖……一批批石匠,一茬茬百工,历经70年,仅靠一双双布满老茧的双手,一件件简陋的工具……将一座山,一座绵延一公里的石山,掏空成一座座窑洞……用他们的善良,用他们的坚韧,为世人留下了无价的瑰宝,他们是创造文化奇迹的巨人。雄伟的云冈石窟,记载了他们杰出的贡献,卓绝的精神。
穿过经后人修建的“礼佛大道”,绕走“浮雕墙”,途经“山堂水殿”,越过长长的石桥,走在通往石窟群的路上。
进入。掀开。云冈石窟这套精美的史书,便似打开了一幅绝伦美幻的大善画卷。
本已是水泥铺就的路面,被打着木桩的一长方形拉绳圈绕,所圈地面呈现出硬石的黄土,想必是当时石窟地质泥土的再现。地面上安放着两匹躬身的石马拉着斑驳年老的木轮车,望着马匹那负重向前的身形,那木轮车深深碾压的印痕,耳畔宛若想起千年以前,回荡在葱茏武周山上空吱吱呀呀的车轮声,人马商队来往频繁的嘈杂声,仿佛窥到了位于内外长城之间,这条荆棘横生的山间险路,这条北魏通向北方的咽喉要道上,驻扎着重要的军队。这些戍边卫士,在这里带着一颗善良的心,遥拜北方,祈求神灵保佑国富民强的虔诚,北魏皇帝企盼江山社稷稳固的愿景,应就寄托在了神山上开凿石窟,创建寺院的理想之中了。
就地理位置而言,五周山坐北朝南,山清水秀,本就是藏风得水的好地方。据介绍,整个石窟分东、中、西三部分,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于洛阳之前(公元494年),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公元520——525年)。现存大小窟龛254个,主要洞窟45座,造像59000余尊。
放眼望去,土灰微白的山冈,并不巍峨耸立。绵延一公里的山体石壁上开凿的洞窟,冬暖夏凉,温适体贴,幽深静谧,禅意深沉。
石雕群像蜂窝一样有序密布,大中小石窟疏密有致地镶嵌在云冈半腰,给人以气魄宏大,外观庄严之势,又给人以神闲气定,不张不扬之感。
走进石窟,巨石横亘,石雕林立,蔚为壮观,被窟内石刻技艺所叹服。我虽不懂窟内石刻技艺具有上承秦汉现实主义艺术的精华,下开隋唐浪漫主义色彩之先河的功效。但领略到了早期的“昙耀五窟”气势磅礴浑厚、极具淳朴的西域风情;中期的石窟精雕细琢,装饰华丽,复杂多变,炫耀出北魏时期富丽堂皇的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更贴近生活贴近现实。
以精巧著称,被称之为“第一伟窟”的第六窟更是让我惊叹不已。仰视,这一尊尊石像着了色,论体积,或高大,大至十几米,或矮小,小至几公分;论神态,有的正襟危坐,面露慈祥;有的载歌载舞,神采飞扬;有的或击鼓或敲钟,或手捧短笛,或怀抱琵琶,悠然自得,栩栩如生。他们一并系统地演绎着经典的佛故事,笑迎游人,播撒善种。
这些石佛,从窟内雕刻的位置,面貌衣饰的修饰,再加导游的讲解,就可以分出佛像、飞天、赞助者、供养人等之间的主次之别,等级划分,地位高低。但观之,他们无论处于何种位置,何种级别,均没有表现出对尊卑贵贱的不满,没有流露出怨天不公的沮丧,没有显示出前行路上的懈怠,也没有目标无望的颓废,都是一副自得其乐积极向上之态,一律充盈阳光乐观正能量之形。
不禁觉得,在进行洞窟挖掘时,在当时生产工具极其落后的情况下,完全靠廉价的劳动力,一镐一镐地挖,一斧一斧地砍,一锹一锹地铲,一筐一筐地运……山草树木,见证了他们的无私劳作,见证了他们的生老病死,见证了他们的宽容隐忍……在进行石窟一系列造像工序时,在昏暗的洞窟里,摇曳着一盏盏如豆的油灯,一张张饱经风霜的脸上,嵌着一双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一只只崩裂伤口的大手,握着一把把精致的刻刀……他们爬上爬下地穿行,在几乎不留白的石窟里雕刻出热闹拥挤,琳琅满目的佛国世界。日月星辰,见证了他们的聪颖,见证了他们的智慧,见证了他们劳动的结晶……
佛心广阔,能容天下难容之事,默然静寂,笑意盈盈,带着温和,俯视着面前一切世俗凡人。佛心宽厚,能忍天下难忍之事,沉静无言,意象幽深,带着犀利,审视和洞察着人世间的风云人情。
相由心生。
我更觉得,每一尊佛像里的每一条纹理,都镌刻着先人的汗水,流淌着先人的心血,浸透着先人的心魂。正因此,才有了佛像安然的神态,慈祥的微笑,超然物外的大度。
1600年来,当季节的风从石窟的头顶刮过,当无情的雨打湿佛像们瘠薄的衣衫,当寒冷雪冻释放出蚀骨的冰,我们看到,这些自然的风化在佛身上留下的是岁月磨砺的痕,是苍老的凉,是匀称的伤。而当看到几尊被砍头的大佛,残缺的躯体,却是人为的劫难。这些刽子手,为了蝇头小利,举起凶狠的'屠刀,砍下佛首,挽布成包,飘洋过海,以胜利者的嘴脸慢慢欣赏……想到此,不禁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真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可,再次回望这些残留的肢身,佛像依然那么庄严,那么温润,那么坦然,荣辱不惊,从容淡定,将善字发挥到了无人可及的境地。站在他脚下的我们是那么的渺小,怎能理解石佛们善良的心路历程?
而在佛教里沐浴生长的大同人,为了生存,掘地数丈挖煤百年,也毁坏过五周山的植被,也曾在石窟门前的道路上,车声隆隆,颠簸出煤灰黄土的雾龙,也曾让大佛遭受煤渣烟尘的污染,却没动过毁佛的恶念,没动过佛的一根手指,没有用无价换取有价。这应该是佛缘佛性的善良,代代传承,流淌不息,植入骨髓的善念之故吧!
特别惊叹的是近年对石窟的保护,这应该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杰作,也应该是历届政府应有的修为。
当石佛像看到对面的园林、人工湖、假山、复制于洞窟的13对千佛列柱,窟前平整的路面……当石佛像再也听不到窟前路面的轰隆声,闻不到呛鼻的煤土烟雾味,再也不用经受牛羊随便出入的骚扰,路人肆无忌惮的攀爬时,眼里沁着的应该是欣慰的喜色。
佛虽不言,但佛有所愿。要不他们为何千年以后还依然慈祥地微笑,是因为他们相信会有这一天……
青山绿水,花草树木,曲径通幽,优美的自然环境与悠久的人文景观相融合,一张一弛,相得益彰,更让石窟富有了宁静的禅意,极高的善意。
千年稍纵即逝,再过百年,乃至千年以后,云冈,应该更是一个大善的云冈,因为善念已扎根于那片土地,必定会铺张繁茂旖旎成缕缕善丝。
【大善云冈散文】相关文章:
小举大善作文07-28
论善05-05
以德育人,善治善学10-16
日行一善04-23
善与爱12-06
真情永恒,大美最爱散文03-30
日行一善作文07-01
小善的温度05-21
李时珍自幼善对11-02
善喻的庄子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