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想起老街里的那家茶馆,茶馆里的那些陈年往事一直沉淀在记忆里,总让我时时反顾。
五、六十年代郭西街的那家老茶馆的开得好红火,三开间的门面,摆放着五六张大方桌,一色的长条凳。进屋左边靠墙的地方是一个烧开水的大老虎灶。从早至晚灶堂里柴火总在熊熊燃烧,开水在闷子锅里翻腾着,热气在茶馆的屋顶上弥漫。还记得茶馆大门上的一幅对联:“金鸡未唱水先沸;旭日初升茶溢香”。老茶馆就如同一张黑白照片深藏在岁月深处。
童年我常拎着两个篾壳水瓶去茶馆老虎灶上打开水,茶馆里烧的水,不是井水,是从清溪河挑来的河水,河水比井水好喝。挑水的是住在东街里的一个哑巴,家里只有他和一个老娘,全靠他给茶馆挑水过日子。不管晴天还是刮风下雨,总戴着一顶破草帽,赤脚穿一双草鞋,裤脚卷到膝盖上,即使下雪天也要到齐膝深的河里挑水,两个脚杆常年浸泡在水里,粗糙得象两根老树桩。一想起老茶馆,他挑水的身影就浮现在眼前。
茶馆,历朝历代都是平民百姓理想的共享空间。每天天不亮,茶馆已经苏醒,伙计得起来烧老虎灶,到五六点钟光景,水刚刚烧开,最后几块排门板未及卸下,第一批老主顾已经踏进门来, 待到天大亮茶客已经坐得满满当当,这些客人大多是附近西、北二门的菜农,为赶早市,把清晨刚摘来的新鲜蔬菜,摆在茶馆门口,边喝早茶边卖菜。伙计拎着大铁壶忙着给客人斟茶倒水,茶客们谈笑风生,就着美味早点喝着开茶,油条花生米外加香干子酱生姜,细嚼慢咽,口口生香。再端起茶碗啜一口开茶,那一刻,茶客们的神情真可谓飘飘欲仙了,在奔波操劳的日子里“又得浮生半日闲”。
茶馆是街头做生意的小摊小贩,修鞋补伞的手艺人聚集的地方,他们每天清晨花一角钱在茶馆喝点早茶,带看着街边摊子等生意,也是四街八巷男人们最重要的社交场所,最大的价值倒不是茶有多香,关键是看市面、通感情,大家聚在一起,三人一伙,五人一帮,交头接耳,气氛通常是松快热闹的,家里事、街上事、天下事,无所不谈,热烈的气氛感染着这里的每一位茶客。
茶馆带动了饮食业,行成一条龙服务,把老街的清晨闹得沸沸扬扬。卖小吃的小贩,有的头顶着笼屉,叫卖米粉蒸糕,有的手挽着木桶,吆喝五香蚕豆,在茶馆里来回穿梭叫卖。屋内弥漫的空气里飘荡着各种小吃的香味。
在茶馆的斜对面,是一家回民开的'清真小吃店,牛肉锅贴包子和油煎饼很好吃,大师傅每天半夜起来和面,面和得不软不硬,在一口大木盆般大小的釉钵里和面是要一把力气的,大师傅系着白围裙,卷着袖子熟练地在和面,面揉到恰到好处时,和面的大釉钵四周一点面粉也不沾,柔软的面团透出光泽,象一卷绸布卷在那里,还散发出面的香味。和好的面放在案板上揉成一长条,用刀切成一个个面团,只见大师傅拿起一个面团,抻平洒上葱花五香精盐猪油又揉圆,用擀面棍三下二下就擀成了饼,操起擀面棍將面顶起旋到锅里,象一块白缎子平平整整地铺在锅底,他那毫不费力得心应手的样子让人折服。
锅底下炉火熊熊,先在锅里放一瓢水,不一会热气腾腾,揭开锅盖洒上芝麻用油刷子把香油刷到煎饼上,待锅里水烧干后用长长的铁铲子将油煎饼翻边,两边都煎得金黄金黄,那香味扑鼻而来,萦绕在街头。许多茶客很喜欢吃这样的油饼,用荷叶包几块到茶馆边喝茶边吃,很是惬意。
茶馆里不仅白天熙熙攘攘,晚上也是座无虚席,天刚黑,店堂里就亮起汽油灯,说书人端坐桌前,一个木架子上摆放着一个盆大的鼓。鼓锤是木的,右手拿着竹板,看看来的人,约莫四、五十人,他开始清了清嗓子,喝了口水,右手一扬,左手的鼓锤“咚咚”地敲了起来。他先唱开了。开首一般是“竹板打,打竹板,少叙闲言书正本,今天不把旁的说,说的是,民族女英雄,她叫穆桂英......” 来 听说书的人都会给说书人一点钱,每晚说书人都有可观的收入。我们几个小孩子,住在茶馆附近小巷里,喜欢听说书,早早就挤到进茶馆站在角落里听,当然我们可没有钱给说书的哟。因为常常去听说书,《岳飞传》、《水浒传》里面英雄的故事早就耳熟能详。记得有段日子听了《聊斋志异》,此后多少个夜晚都不敢出门,害怕真的遇上了“狐狸精”。
老茶馆的这些故事,如今渐渐湮灭在时代发展的尘烟中,可是当年要是没有这些简陋却丰富的老茶馆,我们父辈祖辈的生活该是如何的平淡,回忆老茶馆,回忆远去的岁月。
【老街茶馆散文】相关文章:
藕塘老街散文12-10
茶馆好词好句02-23
读《茶馆》有感02-18
老街作文(精选21篇)06-11
老街印象1500字叙事作文12-15
老街印象的作文1500字12-15
老街印象优秀作文1500字12-14
《茶馆》电影观后感04-18
茶馆 老舍 读后感08-12
茶馆读后感800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