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教学设计背景说明文

2021-04-24 [第四单元]写一篇说明文

  篇一:新课改背景下现代教学设计的理念

  新课改背景下现代教学设计的理念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现代教学设计就是采用系统科学的方法,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的原理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学“系统”、“程序”和“标准”的动态生成过程。其根本目的是获得解决教学问题的最优方法和策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我个人认为:只有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从现代教学设计入手,转变日常教学行为,才能使先进的新课程理念与实践融为一体,才能为有效地落实新课程标准奠定的良好基础。

  一、现代教学设计的本质特征

  (一)发展性 教学由知识性功能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性功能转变,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如何实现知识学习与促进发展的良性互动和双赢呢?第一,从知识的维度看,知识应按其内在逻辑组成由简单到复杂的知识结构链,使学生具有发现、认知、形成结构的方法和能力。教学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复制和转移,而是知识的生产、建构、理解、体验和感悟的过程。学生的发展关键在于如何把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知识,把公共的知识转化为个体的知识。第二,从教师的维度看,教师应“激活”以符号为主要载体的书本知识,并对其进行个性化解读和诠释。教学如果没有创造性,也会影响学生的发展。第三,从学生的维度看,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建构、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学生应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第四,从教学活动的维度看,要遵照教学的基本规律,并在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发展,避免教学过程中的“急功近利”和“泡沫”等现象发生。

  (二)生态性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认为:教师、学生、教学媒介以及环境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诸因素相互之间犹如一条“生态链”。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和谐的“学习的共同体”,通过彼此间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从而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教学过程既非教师中心或学生中心,亦非以人为中心或以物为中心,而要实现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充分互动与交往。教师的主导作用、媒体的辅助作用更多的表现在创设一种有趣有味的鲜活情境,引领学生主动地思考和探索,使学生处于最大限度地

  动手、动口、动眼、动脑的主体激活状态。

  (三)生成性 众所周知,传统教学设计过分强调预设与控制,上课就是执行教案,师生教学最理想的状况就是完成教案中既定的任务,而不是“节外生枝”。而基于生成性理念的当代课程与教学实践表明:课程不再仅仅是那种预先设定好的内容(如教材、预定的文本等),教学也不再仅仅是预设的活动,而是师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对话、互动并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活动。教学设计存在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教学设计要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创设自由发挥和互动的机会。例如:教师在设计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时,应运用教学机智,不断捕捉、判断、筛选、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激发“蝴蝶效应”。一个问题解决了,教师再引导、激发出新的问题,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和探究,不断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

  (四)差异性 个体是发展着的独立的主体,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建构世界,不存在绝对的教学起点和终点,这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学习者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的矛盾,差异是使所有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真正地有所发展、有所成功的基本依据,是推动教学的动力。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根据学习者个体的学习方式、学习倾向对教学目标、内容、手段等进行选择、组合和管理,要设计“异步运行”的学习环节,既给“腿长”的学生放行,使他们能在班级“方阵”中超前领跑,又给“腿短”的学生提供相应的个别辅导,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

  (五)开放性 新课程倡导教学时空应从“有限封闭”向“无限开放”改变。一是开放的人文环境。要营造出民主、和谐、富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良好氛围。二是开放的时空环境。要向课堂内外开放,要考虑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世界、直接经验、个体知识、社会现实的沟通。三是开放的知识系统。要注重科学、技术和社会(STS)与教育教学的渗透融合,要注重吸纳现代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最新成果。四是开放的教学形式。应从单一传授、灌输式的教学向自主、探究与合作全面融合的模式发展。五是开放的训练内容。要多安排具有多种条件、问题、算法及结果的作业以及项目设计。

  (六)反思性 教学是一个连续的不断改进和提高的过程。教学设计,不仅是

  上课前的构思,而且是课上、课后的修改、补充和完善。要使教学设计展现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之中,融汇于具体的教学过程、教学情境和教学环节之中,完善于教学之后的自我校正、自我完善的动态思考中。教学设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二、现代教学设计的要素分析

  (一)教学任务及对象分析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是活动的灵魂。只有在明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学设计的方案和措施才能符合教学规律,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笔者这里主要阐述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知识、学生、学习和教学的基本观念,教学过程实施策略的构思等,这既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目标的归宿。从教学的背景来看,教学主要是从教师、学生、内容和环境等方面进行思考与设计。一是从行为主体——学生当前的学习特点、学习风格和人际交往特征进行分析。其中,学习起点是指当前学生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情感态度和动作技能水平等;学习风格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养成的对环境、时间、感知信息的通道、思考方式等方面的偏爱;人际交往特征是指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特点,如性格的内向与外向、冲动与沉稳、情感型人格与理智型人格等。二是从环境(软、硬两方面)的设置、教学媒体的设施、班级的设置、课堂教学理念、教师教学风格、班级学习氛围、学习团队及其构成规则和劳动分工、课堂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三是从教学过程中的即时状态进行分析。就教学内容来看,传统教学中教师思维活动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外部的学科知识上,教学设计的逻辑是知识成分间的达成结构。由于学科知识是显性知识,所以传统的教学在操作上过多地关注显性内容的运用。事实上,对于教学内容的分析,一是要确定学生原有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相关知识和技能。二是要分析技能目标及其出现顺序。从起点能力到终点能力之间,学生还有许多知识、技能尚未掌握,而这又是达到终点知识的前提条件。三是要分析支持性条件。除了必要条件(技能目标)的分析之外,还要进行支持性条件的分析。四是要把教材上死的符号式的信息内存且内化成教师自己的鲜活知识,实现对教材的二次加工和创新。五是要从对学生认知结构相互作用的形式、特点和规律,从对学习结果的类型、学习形式以及学生学习能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来确定教学内容,真正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是根据教材和学生学习的思维规律和特点等实际情况决定的。为此,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学对象进行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学生的思维特征、迁移能力;学生的思维障碍表现及其成因等。

  (二)教学目标分析

  从目标的主体和维度看,传统教学目标所体现的主体主要是教师而非学生,目标设置中较多地关注知识、技能的培养,缺少对能力和情感领域的设计。新课程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的追求,而不是由教师所操纵的,目标的主体应该是教师和学生;目标要有层次性、全面性和明确性。

  从目标的陈述内容和注意点看,传统教学设计一般只关注心理描述,如“了解”“理解”等,而忽视外化的可操作的行为样例。新课程在教学目标的描述上将心理描述与行为目标相结合,使教学目标的完备性和操作性都得以体现。教师在掌握目标的陈述技术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行为主体应是学生(或师生共同作为主体),而不是教师;2)目标必须是分领域、分层次陈述的;3)行为动词应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观察的;4)行为的结果必须表达,而且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5)必要时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的结果行为的条件;6)目标还应该是可操作、可评价的,并附有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

  (三)教学策略分析

  从教学的组织形式来分析,现代教学设计强调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发展学生潜能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注重自主学习中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探究学习中情景的体验和问题解决的结论论证,合作学习中增强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和互动等。

  从教学方法来分析,一是要以“自主、合作、探究”作为教学方法选择的基本参照,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养。二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传统媒体应当是“共生性”而不是“替代性”,是“相辅相成”而不是“有你无我”的关系。三是要符合学科特点,要因科而异,根据学科的重点选择教学方法。四是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如学生年龄、心理发展水平等均应作为教学方法选择的重要

  基础。五是要符合教师的个性。任何成功的教学方式都是有“个性特色”的,教无定法,乃为至法,难在创造。

  从学习方法来分析,新课程要求教师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学习方法的设计。一要制订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教师要让学生置身于民主的、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放飞思维、潜心探究、?快乐创造。二要制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教师要关注教学过程的问题性,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出发,创设—定的问题情境,通过组织多形式、多层次的课堂讨论、操作、演示等丰富多样的亲历活动来充实教学过程。三要制订促进学生创新学习的教学策略。教学设计要考虑让学生学会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学会探究,乐于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会评价,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和独特的见解;学会反思,敢于分析自身学习的得失,探索学习的规律。

  从教学媒体的运用来分析,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实现课程与教育技术的整合。由于新课程在关注学科知识基础性的同时,强调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的联系,强调实际应用,加强方法、应用、探究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学科间的综合,因此,媒体也要消除以往只传递知识信息的局限,在情景创设、思想方法的展开和过程体验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分析

  现代教学系统的运动变化表现为教学活动进程(简称教学过程)。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在以“目标—策略—评价”为主线安排教学进程的同时,出现了“活动—体验—表现”这一新进程。一方面,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纯粹接受、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同时考虑教学的意图、教学组织中活动的主体(学生、教师或是由他们共同参与)、行为(探索、思考、讨论、操作等)和媒体的使用、时间的分配以及对教学效果的预期等,所以在一定的单位时间内,教学的活动过程是呈立体或网状思维状态的,教学诸因素不是沿“教”这条单行线前行,而是在学与教中交错并朝着教学目标发展。

  (五)教学评价分析

  现代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转变。在评价功能上,弱化甄别、选拔与评优,强化促进发展;在评价主体上,从单一主体转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

  篇二:新课改背景下教学设计基本理念

  新课改背景下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摘要]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在这种理念下,教师崇尚钻研教材,视处理好教材、教好教材为教学艺术,而要达到以上的目的,首先要搞好教学设计。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学设计

  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根本任务是“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完成这一任务,落脚点在课堂教学。课程改革如果不能把改革的理念和思想融进课堂教学,并以此统摄和改造教学过程,再好的课程也只能是空中楼阁;而课堂教学如果不能从根本上顺应课程改革的趋势,也只能是无本之花。

  传统的'课堂教学的特点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单向平面地讲授教科书的活动,“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是这种传授活动的金科玉律。”在这种理念下,教师崇尚钻研教材,视处理好教材、教好教材为教学艺术。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创造性地开发教学资源、开放性地规划教学过程,以达到生成性实施课程的目的。

  要达到以上的目的,首先要搞好教学设计。这里我不论述什么是教学设计及其基本程序,单单讲其以下几个基本理念:

  一、创设“学习环境”

  新课程所指的学习环境,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四要素:“教师”、

  篇三: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对于这个问题,站在教学系统的不同角度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目前比较普遍的一种说法是: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过程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教学设计一般包含有下列5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对象、目标、策略、过程和评价五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1、教学任务及对象分析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想的一个基本着眼点。因此,教学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以往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教”问题,那么现今教师应关注的首先是“教什么”问题。也就是需要明确教学的任务,进而提出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策略。

  ①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以往我们仅关注教材分析,在这种分析过程中,教师将教科书作为主要依据(也有的考虑大纲的要求),教材的分析基本关注教学的重点、难点及考点方面,比较注重显性教材的运用而忽视隐性教材的挖掘和利用,较少关注与学习教材内容有密切关系的认知和心理因素,以及教材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而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只是阐述其内容,没有做进一步的分析。事实上,对于教材的理解,一方面,教师内心所组织的内容及课堂中由于师生间思维相互碰撞而产生的各种现象,都将是一种隐性的教材(或者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学的载体已不仅仅局限在教材,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教材应该二度加工,是一种再创造过程,因此,对教材也不仅仅局限在显性方面,不再仅是教材的分析,而是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

  ②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是分析教学任务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分析学生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完成教学任务。教学难点是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思维规律和特点决定的,通过从学生实际出发,对学生学习心理、思维障碍的表现与成因的分析,结合学情考虑学生在学习此内容时的心理特征及遇到的困难是什么?根据学习心理特征考虑是什么原因造成学习困难?这里,学生的知识准备、思维特征、迁移能力以及学习态度和方式,都值得我们去仔细分析。

  从以上对教学任务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分析同时,可以借助教学理论去思考为完成教学任务,学生需要做好哪些学习准备和教师为学生提供哪些学习帮助,教学的策略也因此酝酿而成。

  2、教学目标设计

  由于有了教学任务和对象的前期分析,教师对教与学的基本情况做到了心中有数,接下来就可以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了。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教学目标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了依据;教学目标为教学的组织提供了依据教学目标同时也为教学评价提供了依据。

  教学设计中对于目标阐述,能够体现教师对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的理解,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归宿。因此,科学教学目标的设计就必须符合<科学课程标准>所设定的目标。在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和陈述上,与以往传统教案相比应该有较大变化,具体体现在目标的维度、目标陈述的主体等方面。

  ⑴教学目标的主体和维度

  教学目标以学生的学习目标为依据,学习目标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指向性,同时还可以作为学习效果的检测标准。所以制定准确、适合学生的学习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新课程标准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师所操纵的。因此,教学目标的主体显然应该是学生。而传统的教案对于目标的设计中,所体现的主体是教师而非学生。

  从教学目标设立的维度来看也更加全面,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 1

  的课程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它与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是截然不同的。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因此在教学目标的描述中,要把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考虑到。而传统的教案中,目标的设置较多地关注知识、技能的培养,缺少对于能力和情感领域的设计。

  ⑵具体教学目标的陈述形式

  具体教学目标的陈述有三种形式:第一、采用行为术语的教学目标陈述方法。第二、采用内部过程和外显行为相结合的教学目标陈述方法。第三、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法

  3、教学策略的设计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它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作用就是根据特定的教学条件和需要,制定出向学生提供教学信息、引导其活动的最佳方式、方法和步骤。

  在实际教学中,人们设计教学策略时往往在两者之间寻找某种平衡,人们希望使用替代型策略来减轻学生的认知负担,同时希望用生成型策略来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不可能出完全的替代型策略,也不可能出完全的生成型策略。那么两者的平衡或结合以什么为标准呢?教师将依据:学生的先前知识,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能力,学生的认知策略,自我动机,学习任务的紧迫性,进一步的学习要求等因素,来设计两之间的平衡点。

  具体教学设计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加以考虑。

  ①教学组织形式

  由于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的增加,在班级授课制中,传统的单一的课堂组织形式显然不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出现了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发展学生学习潜能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因此,符合新课程理念和教学目标要求的新的课堂组织形式,也成为教学设计不可忽视的一个要素,

  ②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教学有规。面对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哪些是教学设计中应优先考虑的方法?这些方法又该如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些都是制定教学策略的基本问题。在教学策略与方法的选择上,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化地学习,这是新课程带来的变化之一。虽然,教学方法灵活多变-,但是教学还需遵循一定的规律,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还需遵循选择的原则,一般教学论著作中对选择教学方法的原则均有过论述,认为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学科特点、教师特点、教学环境、教学时间、教学技术条件等诸多因素来选择教学方法。此外,除了需要依据一定的原则,还需要考虑适当的选择程序。

  我们应该注意到,以往教师在设计这些教学方法与技能时,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对学法不重视。既然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就应该既包括教法也包括学法,但是,目前的教学方法都是仅仅从教师活动来说的。第二,教学方法的设计过于一般化,缺乏针对性。如“讲解”和“讨论”, “归纳”和“演绎”,“发现”和“接受”等。第三,对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方法缺乏研究。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不可能完全照搬已有的教学方法,这是没有人能够否认的,但是,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方法到底有哪些?很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探索。因此,在考虑教学方法的同时还需考虑学法指导。

  我们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既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动机的激发,重视教学过程的情感化,还要考虑学生学习方式的养成,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更要考虑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策略来考虑学法指导。

  (1)制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是把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放在首位,重在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营造一个可以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学习环境,让学生置身于民主的、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放飞思维、潜心探究、快乐创造。

  (2)制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教师要关注教学过程的问题化,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出发,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时间和空间;要关注教学过 2

  程的活动化,通过组织多形式、多层次的课堂讨论、交流、辩论、竞赛、操作、演示等丰富多样的亲历活动来充实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自我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3)制定促进学生创新学习的教学策略。教学设计中要考虑让学生学会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学会探究,乐于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会评价,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和独特的见解;学会反思,敏于分析自身学习的得失,探索学习的规律。

  ④教学媒体

  媒体可以是作为教学环境设计的一个部分,也是教学活动中教学呈现的一种载体,他们不是独立地存在于教学之中,而是与教学方式结合在一起成为教学策略的主要因素。

  新课程的一个理念就是实现课程与教育技术的整合,同时,在教学内容上,克服旧的唯理智主义的知识观,在关注学科知识基础性的同时,强调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的联系,强调实际应用,加强了方法、应用、探究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学科间的整合和综合。因此,媒体应该也相应地改变以往只传递知识信息的功能,在情景创设、思想方法的展开和过程体验等方面也应有它的一席之地。随着多媒体这一新型教育技术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媒体的设计比起单纯板书设计多了丰富性和生动性,因而,设计也更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更需要有一定的专业要求。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对媒体运用设计存在的问题,如,所选择或制定的教学媒体与本节课的主题联系不当、华而不实、喧宾夺主引起注意的混乱,从形式上看很生动、很美观,而内容却无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运用多媒体呈现教学内容时的节奏和速度以及次序掌握不当造成学生认知的脱节;等等。

  特别要指出的是,板书作为传统的、常规的媒体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应该有一席之地,而且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以在设计媒体时千万别忽视了对板书的设计。

  ⒋教学过程的设计

  众所周知,现代教学系统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等四个要素组成,教学系统的运动变化表现为教学活动进程(简称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媒体的选择,课堂教学结构类型的选择与组合等,都将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那么怎么样在新课程理念下,把诸因素很好地组合,是教学设计的一大难题。

  ①过程设计意图

  课程改革首先是教学观念的变革,而教学观念的变革带来的是教学过程的解构和重构。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进程安排上,在以“目标——策略——评价”为主线安排教学进程的同时,出现了“活动——体验——表现”这一新进程。现代教学更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中,在情感的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一方面,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师传授知识,学生纯粹接受和掌握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教学不在封闭的状态下进行,教学更趋向于多维的、开放的教学形态的呈现。在这样的新理念下,教学过程的设计与以往教案编写那种单一、线性、主要设计教师教学步骤和方法的思维形式和编写格式有很大的不同,它在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同时考虑教学的意图、教学组织中活动的主体(学生、教师,还是由他们共同参与)、行为(探索、思考、讨论、操作等等)和方式、媒体的使用、时间的分配以及对教学效果的预期等等。所以在一定的单位时间内对于教学的活动过程是呈立体或网状思考状态,教学诸因素不是沿“教”这条单行线前行,而是在学与教中交错朝着教学目标进行着。

  ②过程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

  教学过程考虑的因素,从表3可以看出,教学活动的主体对象更加具体、明确,除此以外,设计中增加了预期效果这一因素,因为设计的引进是为了将一个现存的情境改变成为所期望的情境,谋求这种变化正是教学设计的目的。教学设计是以目标导向的,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目标的达成与否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反馈调控来实现的。而预期效果的设计便是实现反馈调控的一个关键的手段。另外,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能够使教师在目标指引下理性地进行教学,因此,对于每一环节中的教学目的也应该有充分的认识,所以在过程设计中,增加了教学目的这一要素。

  ⒌教学设计自我评价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功能与传统教案有所不同的在于它不仅仅只是上课的依据。教学设计,首先能够促使教师去理性地思考教学,同时在教学元认知能力上有所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体现教师与学生双发展的教育目的。

  为了实现这一功能,教学设计的自我评价是教学设计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如果把教学设计作为一个系统来看的话,它是一个在开发、设计、利用和评价四个方面全面研究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理论与实践”。在时间上,教学设计分为了三个时间段,即课的准备的设计、课的实施中的再次设计(即兴发挥和创造)、课后的反思性的设计修正。因此,教学设计除了包括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分析,策略制定和过程设计以外,最后应该对教学设计进行评价。这是教师的一个不可缺的元认知活动。 教学设计的评价,可以通过两条途径进行。一是在设计完成之后设计实施之前,对自己的设计进行预测,这样能够帮助设计者在设计的实施过程中更好地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教学事件,更好地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设计的二度创造。二是在教学活动之后进行的教学设计的评价,目的在于总结设计的得与失。因为,任何一个设计都是为了更好地帮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况且设计与实践活动本身会存在一定的误差,理论上再合理的设计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才能真正有效。所以,—只有通过这样的反思性评价的设计,才是一个完整的、成熟的和有效的设计,从与传统教案的不同功能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它与传统教案不同的是,教学设计不是封闭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时空上都更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也更具有先进性。

  三、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及书写内容

  ⒈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是:

  ①分析教学任务,阐述教学的预期目标;

  ②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包括他们的原有知识水平、技能和学习动机、状态等;

  ③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渡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与行为习惯;

  ④考虑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

  ⑤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应并提供反馈;

  ⑥考虑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与评价。

  ⒉教学设计的书写内容

  ①教学设计说明:写出本教学设计意图和整体思路(突出新课程特点);

  ②教学分析:包括教学内容的分析和学情的分析;

  ③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④教学策略(或学法指导):选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媒体及板书设计;

  ⑤教学过程;

  ⑥教学反思、评价。

  书写说明:

  (1)书写的形式。由于课堂教学设计是非线性的。因此,教学设计的书写也应该体现这一特色。书写可以是文本的,也可以是表格的,也可以将文本和表格二者结合。

  一般文本形式可以比较充分地表达思想和具体的内容,信息量大,但不宜直观地反映教学结构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而表格形式能够比较简洁、综合体现教学环节教学诸因素的整合。因此,我们认为,或者以表格书写,或者将文本和表格书写形式合二为一,后一种方式是比较理想的呈现,采用文本形式书写前端分析,教学过程则一般以表格形式或教学流程图书写,从而组织成为一篇教学设计方案。

  (2)在文本的书写中为了便于对教学程序的清晰了解,在方案的最后再加上教学流程图和板书设计图:由于这两项的简洁明了,对于教师在课堂教学时的使用帮助最大。

  (3)教学设计书写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具体的内容要求灵活展现,所以不拘一格,写出个性,写出创意,写出风采,教学过程中流程设计方面可详可略,但对有些学习内容,如引用资料、资源、新知识信息等方面则要详细。教学目标的叙述应简洁、准确、精炼,概括性强,包括对象、行为、条件和标准四个要素,对于学习目标的具体描述,只要用动宾短语来说明与学习目标相对应的学习行为就可以了。教学目标与各教学环节中的教学目的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又不是所有教学目的简单相加。

  (4) 除应简明地说明重点、难点的内容外,更重要的是考虑如何突出和强化教学重点、突破和化解教学难点。应把考虑的具体内容简要地进行说明。

  (5)说明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媒体,特别是媒体使用的方法及作用或预期的结果。

  (6) 教学反思评价作为教学设计来说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教学设计内容和形式应该根据需要而定,如果为了同行间探讨、交流而进行设计,则应选择较为详细和较强的理论展现为主要内容和相应的形式,如果是教师本人为了作为上课前对课的理解和策划,则可以相对淡化理论色彩并简化分析要素,更多地关注过程方法策略以及教学流程和板书的设计。总之,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的多元化和创新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

  四、教学设计的功能

  1、在教学目标方面,可以使教学目标明确周全,为教师提供在教学活动实施中的心理参考框架,以切实地达成教学目标;

  2、在学习材料方面,它有助于教育实践工作者在教学前针对学习主题,选取合适的学习材料,以满足教学活动的需求;

  3、在教学方法方面,可引导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学习者的特点、学习内容的性质,选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配合必要的教学策略,安排教学活动;

  4、在教学时间方面,它有助于教育实践工作者依据教学过程的具体情况分配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5、在教学对象方面,通过教学设计,促使教育实践工作者更具体、全面地关注、了解学习者的基础、兴趣、能力和需要;在教学评价方面,可用来衡量教学活动的效果及教育实践工作者教学观念的运作情况,为进一步修正或调整后续的教学活动提供参考和依据。

  五、教学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策略

  (一)、目标确立策略

  确立目标的策略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目标要求,结合学生年龄特征,挖掘教材、教法、教学环节中的教育因素,对其加以细化、筛选、甄别,列出每次教学活动中优先考虑的目标。

  1、确立总体目标。即确立各年段、各科、各课的总体教学目标,使目标既包含学科目标,又有创新目标。教学中要坚持情感教育渗透始终,因材施教体现始终,反馈矫正贯穿始终,注意六个结合:教育与教养结合;学识与学力结合;主体与主导结合;教法与学法结合;苦学与乐学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

  2、确立分类目标。新课程实施要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基础上有所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照顾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制定分类、分层、有序的教学目标,照顾差异进行教学。

  (1)教学目标分类要求将教学目标分为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使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能在教师启发下,随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去思考和解答问题;中等水平的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判断一道题是一步题还是两步题;使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能用分析法分析问题,找出题目隐蔽条件,确定解题步骤,独立解答多步题。

  (2)课堂训练分类要求,学生练习可以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际分类要求,操作时可采取以下步骤:同一练习内容,分类要求;提问要有层次性,先易后难,中差生优先回答;创造条件,让中差生有参与课堂练习的机会;把分类要求的策略落实到课堂教学全过程。

  (3)作业分类要求。

  (4)评价分类要求。

  (二)、优化结构策略

  优化结构的策略,是指凸现教育目标,使教学过程内部诸因素形成比较稳定的联系,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产生出积极的整体效应,激活学生创新能力。这种联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横向组合方式,二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教材的纵向活动程序。

  1、优化纵向结构。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和智能发展水平出发,对教学、对学生进行调控,尽可能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并按学生认识过程将每节课分为几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阶段:传授知识——启迪思维——开发智力——调动积极性——激活创新能力。教师要在传授知识中调动思维,在启迪思维中开发智力,通过开发智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主动探索、总结、归纳、推理、提炼的创新性学习。教师主导作用在于传授知识中精心设疑、巧妙点拔、激励思维、鼓励创新。每节要设计1—2次思维高潮,开展1—2次创新活动,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既受到德育的熏陶,又提高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

  2、优化横向结构。即课堂教学进行到纵向的每个阶段时,教师要把全班教学、小组或成对学习、个别学习的师生交际形式恰当地组合起来,以保证每个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最适合于他的教学要求的学习时间。最终达到上、中、下三类学习水平的学生都有较大收获的教学目标。

【什么叫教学设计背景说明文】相关文章:

关于什么叫贬义词01-04

叫蝈蝈09-13

背景06-04

什么是孝顺说明文作文08-14

如果不是你,我也不懂什么叫友谊700字作文10-28

雪化后是什么说明文12-11

鸟儿为什么能飞翔说明文04-24

叫花鸡作文04-23

有种力量叫传递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