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家乡的习俗作文

2021-06-18 习俗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咱家乡的习俗作文(精选21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咱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1

  说起咱家乡的习俗,那可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就拿春节来说吧!

  春节,就是每年的第一天,家乡人叫大年初一。大年初一这天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除旧迎新。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让人们感觉到欢愉和吉利。

  春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吃饺子。为驱邪恶、求吉利,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年年有余。一旦煮烂饺子,不可说“破了”,要改说“挣(赚)了”。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春节的饺子里多包有钱、枣、栗子等。吃到红枣,意味着新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栗子,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长命百岁;吃到钱,就能发财。不管谁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地祝贺。如果小孩吃到了钱,家长更是十分高兴,认为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励以外,还要赏钱,以示祝贺。

  春节还有拜年的习俗,大家互相拜年,旧时拜年要磕头,现在一般只是问好。晚辈向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压岁钱。还有用手机发短信拜年、打电话拜年。美好祝福:吉祥、平安、发财、健康之类的让人们开心的话!。……

  我觉得家乡的这些习俗蕴含了一个千古不变的含义:希望辛苦了一年的人们能开心的好好休息几天,调整好心情,再准备开始下一年的奋斗。人们都希望过上幸福、平安的好生活!

  咱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2

  我从小在农村,最忘不了的就是家乡的集会。

  会,人少时叫集,多到一定程度,就是会了。在我们镇,一年有两次会,完全是按照阴历来计算的。

  一年中只有两次,是一件稀少事。每到有会的那一月,月初就会有人用油漆、涂料在马路边先画上“占”字,先到先得,没赶上的就靠边站了。

  而我们到了这一天,也能玩得非常开心。记得有一次,会赶上了星期天,于是就可以去赶会了。

  会上人头攒动,水泄不通。耳边是叫卖声、歌声和游人欢笑的声音,虽然行动不便,但是非常热闹。

  自行车是进不去的,只能步行。这样一圈下来,几乎半天都走不完。

  走的过程中,购物倒是必不可少。但抬眼望去,卖的东西不过几样:衣服,花草,鱼,食物。会给我带来了许多乐趣。作为一个地区的民俗传统,这也非常具备地方特色了。

  赶会赶得很尽兴,但是年年如此,也难免有些枯燥。

  这几年,人们的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而会却越来越冷清了——会上的人稀稀疏疏,再也没有以前的热闹了。而集呢?为了建设文明城市,对集规定了位置,一些小商铺直接移走了。这样,城市的面貌光洁一新,可集,也许就永远消失了。

  我们一方面要努力搞建设,但是传统文化也不应放弃。一个地区人们喜爱的民俗文化传统,应得到保护。

  唉,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赶一次集会。

  咱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3

  说起习俗,相信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习俗。我的家乡在春节期间,有一项习俗就是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尘布新”的含义,其用意是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今年的腊月二十四,我家也不例外。一大清早,妈妈就喊我起床。我慢慢地睁开疲劳不堪的眼睛,因为小年夜实在玩得太开心了,导致睡觉时,一点儿睡意都没有。妈妈说:“我可不管你这么多,今天按规定是要扫尘的,赶紧起来帮忙。”被逼无奈,我只好起床、刷牙、洗脸、吃早饭,立马加入到除尘的队伍中。

  外婆是这次除尘的总指挥官,外婆命令爸爸去擦玻璃,命令妈妈去整理储物间。命令姐姐去擦鞋架,终于轮到我了:“外婆,我要干什么呢?”我兴奋地问道。外婆思考了一会说:“要不然你去扫地吧?”我惊叫了一声:“啊?”外婆说:“你可不要小看扫地,地板相当于一个家的脸面,如果地板干净了,那说明这个家也干净了。”我兴奋地说:“原来扫地这么重要啊!”随即,我飞奔到门外去拿扫把。开始认认真真地扫地。不知过了多久,家里终于打扫得一尘不染。我们看着干干净净的家,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这就是我们家乡扫尘的习俗。是不是很有趣呀?那么,小伙伴们,你们家乡的习俗是什么呢?

  咱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4

  过春节啦!春节是我国最传统的节日,各地的人们会用不同的习俗来欢度这个节日。唯一相同的是晚辈们给长辈们拜年,长辈会给我们压岁钱。你们知道压岁钱的来历吗?让我来告诉你们吧!

  传说古代有一个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他每年年三十夜里出来,专门摸睡熟小孩的脑门。小孩被摸过后就会发高烧说梦话,退烧后也就变成“祟”。有一大户人家,夫妻老年得子,十分珍爱。在年三十晚上,为防小偷,两人将钱币包了又拆,拆了又包,睡下前,把红纸包着的八枚铜钱放在了枕边。半夜里,一阵阴风吹过,黑矮的小人正要用他的白手摸孩子的头,突然孩子枕边迸出一道金光,祟尖叫着逃跑了。于是祟不敢再来侵扰了。很快,这件事就传扬开来,大家纷纷效仿,在大年除夕夜里用红纸包上钱放在孩子的枕头下面,祟就不敢再来侵扰了。因而人们把这种钱叫“压祟钱”,“祟”与“岁”发音相同,日久天长,就被称为“压岁钱”了。

  这就是压岁钱的来历了。今年我给长辈们拜年,收到了许多的压岁钱。我想用压岁钱请婆婆爷爷吃顿火锅,再用剩下的压岁钱送一副手镯或一条项链给婆婆。

  压岁钱是长辈们对我们的关心和爱护,可不能乱花哦!要用在一些有意义的地方,小朋友你们的压岁钱会怎么用呢?

  咱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5

  大年三十是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家家户户都忙碌着,我家也不例外。一大早,爸爸妈妈就忙得不可开交。

  只见妈妈利索地把全家上下都被妈妈擦洗地闪闪发光。爸爸用透明胶小心翼翼地把“福”字倒着贴在大门上,我便问爸爸:“为什么要倒着贴呀?”爸爸告诉我:“福倒、福到,意思就是福气快点来到。”我恍然大悟,哦!原来贴春联也有这么多的学问哪!

  我们一家人忙完楼上就急匆匆地回爷爷奶奶家了。

  我和爸爸回到老家之后,就开始忙着贴春联,爷爷奶奶和妈妈就忙着做饭,我们一家人分工明确,就又开始忙碌起来了。我和爸爸已经是贴春联的“老搭档”了,配合地简直可以用天衣无缝来形容,所以说,不大一会儿,我们就贴完所有门上的春联了。即使贴完春联,脚步也闲不下来,一会儿东走走,一会儿西跑跑,根本停不下来。

  好不容易到了下午,我们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团圆饭,欢聚一堂,谈着一些开心的话儿。到春节联欢晚会了,我们兴致勃勃地看起了晚会。“咚”天上露出了笑脸,我赶紧催促爸爸快点放烟花。首先,放了一挂大地红,他像一条巨龙,舞动着身上的金鳞片;接着,又放了好几种烟花,它们像一朵朵金菊、一颗颗流星、一串串珍珠……天空中绽放出一个个笑脸,把夜空装点得无比美丽。声响过后,各色烟花在空中飘落,如同天女散花,五彩斑斓,真是漂亮啊!

  春节的气氛热闹非凡,春节的人们兴高采烈,春节的孩子更是欢天喜地,我爱过春节!

  咱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6

  家乡的年俗和很多地方一样,每年春节,一家人坐在一起快快乐乐地吃一顿团圆饭。团圆饭的菜式特别丰富,有红有绿也有橙。

  春节这天,亲戚们互相走访,说一些客套话,街上的树上都挂着彩灯,家家户户门前挂着灯笼,贴着新对联。如果幸运的话,春节这天会飘走雪花,孩子们可以打雪仗、堆雪人。然后,大人们便开始放鞭炮,“霹雳啪啦”几声响后,便可以闻到一股火药味。

  孩子们穿上新衣服,收拾得漂漂亮亮的。有一次,我去表弟家拜年,谁知表弟太淘气了,把家里的花瓶打碎了,那可是让人认为不好的象征,表弟非常害怕,脸痛苦地扭在一起,最后还是姑姑解了围,就凭一句——“岁岁平安”就这样,缓解了气氛,这也算是小孩子的优扶待吧,这天,爸爸妈妈决不会吵孩子,怕冲破喜庆的气氛。

  新年这天,我们也会一家人去看烟花,这烟花持续不断,仿佛各家各户都在争谁家的烟花最美一样。看够了烟花,我们便去看灯,在认为好看的景点拍起照留作纪念,尽管小脸冻得通红,但却非常的高兴。

  而且在今天,一结人也会自动组织一个组,在公园里尽情地歌唱,有时路人听到了,也会加入到她们其中。最后,我们小孩子会美美的睡上一觉,第二天醒来,赚来的压岁钱就可随意使用。

  有时春节这天,也有一家人出去挑个好看的景点为自己画像或者画全家福的。春节这天,其乐融融,这是我家乡的节日,也是中国的节日,有的国外也过春节,春节真是一个盛大的节日啊!

  咱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7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年过春节,人们总要贴春联、放爆竹和吃团圆饭。

  每个地方的春节习俗都不一样,藏族人跳神舞,北方人吃饺子,而南方人吃团圆饭。土家人吃团圆饭时要关着门,不让外人进来,半夜的时候才开始吃,一直吃到天亮,预示来年越来越旺。

  而我们家乡的春节过得可有意义了。年三十爷爷写春联、写福字,爸爸忙着贴春联和福字,妈妈和奶奶忙着做米粿。许多人家还做米羹,说其它,这是我们家乡的特色,你们知道米羹怎么做的吗?让我来说说吧!把浸泡过一晚的大米用石磨磨成米浆,再加入干菜和肉类,最后煮成一锅,香气扑鼻,味道鲜美,我一次能吃上好几碗。整个下午,大人们都忙着准备年夜饭。到了傍晚,放过鞭炮以后,我们围坐在一起吃个团圆饭。

  正月初一,我们早早的起了床,打开门放了新年的开门炮,随着鞭炮声的响起,我们迎来了新年的第一天。我们穿上了新衣服,早上吃上一碗长寿面,意味着来年的长寿,长命百岁。早饭后,我们再去祠堂祭拜“老爷”。我们拿着猪头、黄豆、大米等,给老爷祭供。在头一年,人们把猪养得肥肥的,这是对老爷的尊重。

  正月初二,我们带上礼品去走亲戚、看望长辈。大人们聊聊过去一年的工作和新的一年计划,说说小孩的学习成绩。小孩们可以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玩游戏和放火炮。

  家乡的春节过得特别甜,不管出门在外的人有多远,每年都要赶回家吃一顿团圆饭。

  咱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8

  我们家乡的端午节少不了要吃粽子。最会包粽子了,因为奶奶包的种子特别好吃,所以我们每年吃的粽子都是奶奶亲手包的。包粽子首先要准好包粽子的食材:糯米需要提前一天晚上泡好,再准备好包粽子用的粽叶和猪肉、泡好的绿豆等一些。食材准备好了,我们就可以包粽子了。先把粽叶叠在一起,放上一层拌好酱油的糯米,再放一层绿豆和腌过的猪肉,最后放上一层糯米盖上猪肉,就可以把粽叶包成一个长方形和或者是三角形的,再用包粽子用的绳子把它绑紧,就大功告成了,一家人围在一起跟着奶奶学包粽子,不一会儿一大盆粽子就包好了。

  包好的粽子被奶奶送进了高温蒸笼里,当粽子蒸到五分熟时,我在院子里都能闻到厨房飘出的粽香,芳香浓郁。这时,我就会跑到厨房里一个劲的问:奶奶粽子熟了没有?奶奶笑着说:你这个小馋,再等一会就可以了。我又跑去院子里玩了一会儿,奶奶就喊我吃粽子了。我赶忙连走带跑的进了厨房,拿上一个粽子,解开绳子,剥开粽叶,那红红糯糯的粽肉,看着就馋,轻轻地咬上一口,细细的咀嚼,那真是美味极了!

  家乡的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外,插艾草也是一大特色。每到端午节家家户户门上、窗户上面都会插上艾草,因为艾草可以杀菌驱蚊和消除病毒,起到辟邪和预防疾病的作用。艾草在我们当地可是个好东西呢!可以用来做食物、做药材等等。

  这就我们家乡的端午节,有你也来感受一下我家乡的习俗吧,我们欢迎你哦!

  咱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9

  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最喜欢过的传统节日,比如说:有的'人喜欢过元宵节,有的人喜欢过端午节;有的人喜欢过中秋节而我最喜欢的是家乡的春节。

  春节的到来使乡亲们都非常开心。这一天早上,我们一家人起得很早,因为要做很多事情。首先,我和妈妈要去超市买年货,每一次过年买年货是我最开高中英语作文心的时候。这样可以买自己喜欢的新衣服,还有吃的。我们买了非常多的东西,有:衣服、零食、干果、鞭炮、对联

  在除夕来临的前一天,家家户户都要贴福。不过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每一家都要贴福字。我问爸爸福字为什么要倒着贴?爸爸说你看到这个字会怎么说?我说我就想提醒别人,福字倒了,爸爸说是的,福字倒着贴,意思就表示福到了,这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转眼就到了除夕夜,家家户户围在一起吃团圆饭,从中午饭后,爸爸就开始忙碌着,做了非常多的菜,差不多全是肉类,有:鱼、扣肉、鸡肉、鸭肉、红烧肉那满满一桌,色香味俱全,让人看了很有食欲。团圆饭到,一家人围在桌前边吃边聊,多美好的画面。

  吃完了饭,我们就去放鞭炮了。家家户户的孩子们竞相把鞭炮放上天空,那烟花犹如春日的繁花,在黑夜中绽放,如同宝石,一闪一闪的,亮的耀眼!放完烟花该做什么呢?是的,没有错,人人必看的春节联欢晚会,老老少少围坐在客厅里,一边天南地北地聊着,一边看着小品,一边守岁。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我们的诗词接龙中,我们又度过了一个的春节。

  咱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10

  我的家乡在新疆,是少数民族的聚集地。新疆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也有特别的风俗习惯:新疆的服饰非常优美,富有特色,只是现在城市居民一般穿时装。

  少数民族有着较高的艺术水平,他们制作的地毯、刺绣、乐器,尤其是服饰制作的十分精湛。

  各个民族的人都有不同的时装,比如:蒙古族的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蒙古袍,富有特色的蒙古袍上,一粒粒晶莹剔透的盘扣,像珊瑚碧波中闪耀,装饰在图案古朴的蒙古袍上,犹如锦上添花。而服饰上有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那就是腰带。腰带不仅抗风抗寒,方便携带蒙古刀,而且还是一种漂亮的装束。

  乌孜别克族的传统服装,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样的小花帽为特点。小花帽为硬壳、圆形或四楞形,带棱角的还可以折叠。花帽布料采用墨绿、黑色、白色、枣红色的金丝绒和灯芯绒,帽子顶端和四边绣有别具匠心的几何和花卉图案,花帽到处珠光闪闪,帽子的四周围都是闪闪的珠片。在灯的明光下非常的美丽,五颜六色闪闪发光,比喻不出的绚丽多彩。

  新疆服饰非常优美,富有特色,而且色彩鲜明,工艺精湛,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随着时代的前进,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作为带有民族风格的服饰,自然也发生了变化,这种风俗习惯会逐渐加有现代化。

  咱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11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见来?”元宵节明月当空,处处张灯结彩,好不热闹。

  说起元宵节,还有个不小的来历呢。

  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一天,东方朔看见一个名叫元宵的宫女因无法尽孝而准备投井,阻拦下后便决定帮她回家。于是,他用计使民众以为有天火降世的焚身之灾。传到皇宫后,他便让汉武帝让民众在十五晚上挂灯,放烟火来躲避“天火”。

  之后,由于没有天火,汉武帝大喜,便有正月十五的元宵节。

  春节过后,元宵节很快就到了

  这天一大早,我便和妈妈做起了元宵。小小的元宵圆圆的,白白胖胖,十分可爱。

  “咕嘟咕嘟——”元宵在沸腾的水中不停打滚,如同鱼跃龙门般七上八下。一颗颗晶莹饱满,馋得人垂涎三尺。

  晚上,便到了一天最重要的环节——灯会。大街上火光四射,将人们的脸庞照得红通通,尽显一派生机。

  街旁,四处挂着大红灯笼,各式各样的纸灯、纱灯。“卖灯笼喽!”小贩一声吆喝,孩子们便一窝蜂围了上去,你争我抢,气氛顿时变得热闹起来。

  “哗——”一朵烟花穿入漆黑的夜空,绽放出美丽的火花。夜空顿时布满了成千上万的火花,如天女散花,又似牡丹盛开。盛开、落下……随即,便又是一轮优雅的绽放。

  元宵节,愿你在那灯火阑珊处,与家人共度欢乐!

  咱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12

  今年,我是在广东(外婆家)过年。俗话说的好“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全国各地的民族风俗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家家户户都会张灯结彩,喜气洋洋。

  每到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会早早的忙碌起来准备丰盛的团年饭。而且会杀一只最大的鸡用来祭拜祖先,寄托思念,祈求他们庇护和保佑的话语,能给家里人带来幸福和安康。鸡已成了广东人过年时不可缺少的一部份。既可以招待前来拜年的客人,又可以做成团年饭中的美食,也祭拜祖先的祭品。在家里每次拜完祖先,妈妈就会把用来祭拜祖先的鸡重新出一道菜,端上餐桌,给解决掉。我为此感到不解,于是我问妈妈:“妈妈为什么鸡给了祖先吃,我们还要吃掉呢?”妈妈笑着回答说:“祖先吃完了,我们再吃呀。”可我还是感到困惑,为什么祖先吃了鸡,可盘子里的鸡却纹丝不动,毫发无损?

  这里年年春节前都会举办迎春花市。花市的花五颜六色,争相开放,有水仙、有大大小小的盆桔,有百合、有梅花、绿萝、甚至还有可爱的多肉植物,等等。美丽的花朵吸了大批人,花市里人山人海,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挂满了灿烂的笑容。有人买了富贵竹,禹意节节高升,有了买了马蹄(指一种植物的果实),表示马不蹄停,仿佛,花市里的每一盆植物,都代表着每一种精神,给大家带来好运。许多人希望过所能开个好彩头,所以一般他们都会购买一些有好禹意的花盆植物回去,这也成了广东的一个习俗。

  广东还有很多好玩的习俗,我还得慢慢的探索……

  咱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13

  春节到了,我们家又忙碌了起来,姥姥姥爷包饺子,爸爸去买年货,妈妈剪窗花、挂灯笼,弟弟在搞破坏,而爸爸给我布置的任务是贴对联。

  我刚接到这个任务,觉得非常简单,而他告诉我,你不仅要贴对联,还要写对联!哦,好吧,我爽快地答应了!练习了那么久的书法,今天我就要大显身手了!让我这个未来的“文学家、书法家”考虑一下,该写什么呢?一定要把我们全家对新年的美好祝福都写进去!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不行,这太俗了,我看邻居就贴的这个。突然我想起来爸爸以前给我讲的故事,人们贴春联是因为在东海有一棵大桃树,树下有神土玉蝶,二神能避百鬼。

  人们将两位神刻在桃木板上,就是春联,从此春联就变成了人们普遍的习俗,王安石在元日中写“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对,这两句诗就不错,既引用古代诗人的名句,又不落入俗套,成为一股清流。我去拿姥爷的毛笔用正楷,认认真真的抄在两张对联纸上,但哪幅是上联呢?我又认真的上网查了资料,发现上联是三四声,下联是一二声,刚好合适,我将对联从左向右贴上,因为上联是在门的右边,也就是在我的左边。而横批贴什么呢,没有什么事是比家人在一起更重要的了,所以我就选择“相濡以沫”,希望全家永远都要互相帮助、扶持、、理解、包容。

  春联红红火火寓意“辞旧迎新,辟邪除灾”,借它表达了我们全家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看,中国的习俗多有学问啊!

  咱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14

  在我的家乡重庆,大部分的人们都会在立冬后腌腊肉。我的外婆也是如此,她腌腊肉,让我嘴馋。

  “妈,妈,那个天上掉下了一滴水!”这时我的外婆带了一捆柴过来,“幺儿,让一下。”原来是早上外婆腌的肉挂在天上掉下来的呀。

  早上一起来,我便迷迷糊糊地看见外婆在厨房繁忙地工作着,身前有一盆一星期前腌的腊肉,加入了盐、白酒、花椒的肉,看起来白白胖胖,现在则看起来有了一点味道,在加上花椒的衬托,更显得有味了。

  然后吹风晾干,就像现在那样挂在天上了。

  “妈,妈,那个天上的肉好久才能吃呀?”

  “还早,要等到春节才能吃。”这句话让我着急死了。

  “幺儿,去捡柴和柏树丫……”

  “我要去,我要去。”于是我就上山捡柴去了。

  “外婆,这是不是柴呀。”我拿起一根湿木棍在外婆面前得意的晃荡。

  “这不是,这是湿木棍。”我有点失望,但是依旧兴奋,就蹦蹦跳跳往前走,一个稍微陡点的地方我就手脚并用爬上去。“咦?外婆,这个长得像扇子的长了很多叶子的是什么呀?”“这个就是柏树枝!”这句话让我更加兴奋起来,于是,我一看见长这样子的树枝就拣,一看见长这样子的树枝就收,一小时后回家后,我妈说这些柏树枝可以烧两年了。

  柏树枝燃起来了,熊熊的火苗跳跃着,浓浓的烟雾升起来,萦绕着一串串红扑扑的腊肉,我牵住了我的目光。小时候感受过很多春节的习俗,但腌腊肉最好玩了。

  咱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15

  我的家乡在田萍,那里空气清新,风景优美。元宵节、舞龙、春节、国庆节……都是我家乡的习俗。

  那我先说说春节。春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说实话,春节就是过年。很多人来买菜,准备晚上吃。新年早上吃饺子代表团团圆圆。除夕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光。晚上,孩子们匆忙吃晚饭,和其他孩子聚在一起。他们把早上买的烟花拿出来放好。声音很大,但孩子们还是忍不住笑了。成年人聚集在一个人的家里打牌。到了之后,大人拿出家人的行礼,然后煮饺子吃。

  元宵节其实就是元宵节。大人早起买灯笼,买香,买纸。晚上,大人去亲戚坟前跪下生火。火烧一点,然后烧他们买的香和纸,然后在树上挂灯笼点亮。

  如果有人不买灯笼,可以把三根竹子放在一个三角形里,然后用纸把三角形围起来,在里面生火,这样也可以当灯笼照明。在村道上挂一盏灯笼。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我问我爷爷,他告诉我是给鬼点灯的。听到这里我点了点头。

  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每个家庭都要包粽子和饺子。他们口味不同。粽子甜红豆,饺子甜咸。味道好极了。不管是咸的还是甜的,里面都是白色的馅,红豆露在外面。甜的饺子是白色的,咸的是绿色的,色彩鲜艳,味道鲜美。

  每个人的家乡风俗都不一样。家乡的风俗虽然没有完,但却是家乡最重要的风俗。

  咱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16

  除夕夜,我们按照北方的习俗,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

  我问爸爸:“为什么在北方大年三十要吃饺子呢?”

  爸爸告诉我:除夕这天,北方地区有包饺子的习俗,饺子的形状像元宝,寓意来年吉祥如意;南方地区做年糕,和年年高升同音,寓意“年年高”。我们全家都是北方人,春节吃饺子是一个隆重仪式。

  吃饺子要和面,‘和’就是‘合’有一家人团聚的意思,饺子的‘饺’与‘交’谐音,象征着新旧交替,新的一年开始了。

  妈妈告诉我,年三十我们都要吃福饺,有的人家会在饺子里面包硬币,有的人家会在饺子里面包糖果,今年我们全家就包了几个带有硬币的福饺,寓意着吃到硬币的人,来年会好运连连。

  一家人在浓浓的节日气氛中有说有笑,不一会就把饺子包好了。我也亲手包了一个放了硬币的福饺。外婆就带着弟弟到厨房忙着为大家煮饺子,我和爸爸妈妈开始看春节联欢晚会。

  饺子煮好了,一盘盘的饺子像一堆堆的小元宝摆放在餐桌上,我和弟弟马上跑到餐桌前,往自己碗里夹了几个福饺。我吃的第一个福饺就吃到了硬币,开心极了。弟弟边吃边偷看我,嘴里不停的说:哪个是有硬币的饺子呢?我怎么还没有吃到呢?正说着就突然大叫起来,“妈妈,妈妈,我也吃到了。”弟弟和我都雀跃欢呼起来。

  这个春节让我知道了团聚对一家人的意义,以后每年春节,我都要跟家人团聚,一起吃福饺,一起过充满亲情的中国年。

  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开始拜年了,祝大家20XX年春节好!

  咱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17

  我们每当端午节,人家江湖都要包粽子,吃粽子,这就是我家乡的习俗。

  端午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说到粽子,它的形状不是方的,也不是圆的,而是三角形的粽子,是用绿色的粽叶包裹着雪白的糯米和香嫩的五花肉做成的,先得把粽叶洗干净,然后把最底下先放一些糯米压平,再放黄了,再放一些糯米,一定要压平,要不然会不糯的,包好后放锅里煮,随后从锅里散发出诱人的香味,不禁让人"口水直流三千尺",盼着能早点吃到这软弱香甜的粽子。

  但是只怕我们都喜欢吃粽子,却不知道他背后的故事,相传在战国时期,其中有一个叫楚国的国家,因为大臣他的名字叫屈原,他不仅聪明,还热爱自己的祖国,他为了让祖国变得更好一些,经常想国君提出好意见,可是一些丞相却不这么认为,他们合伙起来,要把屈原赶走,他们经常在楚王面前说他的坏话,楚王相信了把屈原给流放了,最后楚国就被敌国吞并了,听说自己的祖国灭亡了,屈原非常伤心,五月初五这一天,抱着一块大石头来到了泪罗江边,跳进了滚滚流淌的江水中,再也没有上来。

  因此,人们为了纪念他,为了使他的尸首不被鱼虾吃掉人们便用粽子来喂鱼虾,相传至今便有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粽子是我们家乡的传统习俗,是我们的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习俗,我们不能忘记,更不能忘记屈原"结分端午为谁言?万古传颂为屈原"。让我们一起把这风俗永远传承下去吧,这就是我们家乡的习俗。

  咱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18

  说起我们家乡的风俗,三天三夜是完不成的。就拿春节来说吧!

  春节是每年的第一天。我的家乡叫元旦。大年初一,有“放鞭炮”的说法。也就是说,新年到了,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用爆竹声去旧迎新。燃放鞭炮可以营造喜庆活泼的气氛,是节日里的一种娱乐,可以让人感到幸福和幸运。

  春节的另一个习俗是吃饺子。为了驱邪求福,饺子要煮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多,饭后要把馒头放在锅里,意思是每年都要有余。曾经煮过的饺子,不要说“坏了”,而要说“赚了”。用餐时,除了每人一碗之外,还应该多盛一两碗,以希望人们繁荣昌盛。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气氛。春节饺子里塞满了钱、枣和栗子。吃红枣意味着在新的一年里早起努力致富;吃栗子,意味着在新的一年里可以付出很大的努力和汗水;吃花生,可以长寿;吃了钱就能发财。不管谁吃哪一个,大家都衷心祝贺。如果孩子拿到钱,父母很高兴,觉得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励,他们还想奖励金钱来表示祝贺。

  春节也有互相拜年的习俗。以前人们磕头拜年,现在一般只是打个招呼。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要给压岁钱。还有发短信打电话拜年。祝福:好运、平安、财富、健康等让人幸福的话语!……

  我觉得我家乡的这些风俗蕴含着一个永恒的意义:希望努力了一年的人,能愉快的好好休息,调整好心情,然后准备开始下一年的奋斗。人要活得幸福平安!

  咱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19

  不同地方有不同的文化风俗,而且各有千奇百怪的习俗。潮州的习俗,今天我来跟你说说吧。

  春节时,有个习俗十分奇怪,初一或者三十时,全部潮州人要七点至八点起床,一家人把家里所拜的神抬出来,米碗里面插着三根又粗又大的红蜡烛,摆上的供品有很多:鸡、鸭、鹅,还有各家自制的食物。你可以想象一下,门口摆放的神千奇百怪,有土地公、观音大士、王母娘娘……只有你想不到的。

  正午一点时,潮州人禁穿花花绿绿的衣裳,只能黑、白或者蓝。然后一家人一起去祠堂拜祖先。不过,奇怪的是,以前,拜祖先时是没有女人在里面的,而且女人禁拜祖先,只有男丁能进去。为什么女人禁拜祖先呢?因为,潮州人认为男丁才能使家族兴旺,女人一进去,就算对祖先不敬,所以,潮州人都有些重男轻女。

  傍晚六点时,潮州人必须要去一个地方,那就是寺庙。如果你来过寺庙的话,会发现潮州人的寺庙跟其他的不一样。别人的是拜佛,而潮州人却是拜菩萨,菩萨脸上呈现出一副解救世人的面孔,一只手托着一个玉瓶,另一支手拿着一条树枝,树枝上还有几滴水,仿佛快要掉下来,我想水有可能是净化世人的心灵吧。拿香也很讲究,不是拿七支、九支,而是十支。菩萨三支、门前两支、皇天后土三支、土地公、土地婆各一支。听说这样可以保家族香火兴旺、平安、逢凶化吉。

  虽然各种地区的风俗、习俗不一样。可是,我还是觉得潮州人的习俗最古老,很奇怪,使人很想去了解一下。

  咱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20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会有不迥的新年习俗,让我来带你们走进我的家乡—陆河,这个风景优美的地方,走进家乡的新年习俗。

  按照我们这里的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开始的。那忙碌的景象简直无法形容,腊月,人们要大扫除一次,要把屋里屋外打扫得一尘不染,寓意要把不好的东西扫走,企盼来年吉祥如意,事事顺心。

  过了初旬,大家更忙,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过年了,过年了!家家户户赶做年夜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到处玩耍,爸爸在门外巾对联,我帮妈妈贴”福“字。

  胶水已经抺好了,刚要贴上云的时候,妈妈急忙阻止我,并且说“贴反了,福倒了,福这就应该倒着贴嘛”,听妈妈一说,我便马上将福字倒过来贴,仿佛一刻也不想怠慢了“福”大人。

  贴好了,就要准备年糕、鸡、酒给神拜年,拜完后就直接吃团圆饭,桌上弥漫着各种菜的香味,爸爸也不惜拿出自己最富贵的酒,看样子是准备大干一场了。菜到齐了,大家都欢欢喜喜地坐在桌子前,津津有味地品尝着年夜饭,一大家子有说有笑,其乐融融的。

  这天,除了很少的小孩,很少有人睡觉,因为要放开门炮。绚丽多彩的烟花飞入了漆黑的天空,仿佛天空长着一朵花,把天空照亮,勾勒出一道美丽的风景。谁能说除夕不是最美丽的呢?

  我爱我的故乡,我更爱家乡的除夕夜。希望你们能来我的家乡玩,我也乐意当你们的向导!

  咱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21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十里乡俗就不同。”这句话说得真没错。今天,妈妈就带着我参加了她朋友的婚礼。

  天气是如此的好,湛蓝的天空像被刚洗过一样,万里无云。好似老天爷也在为婚礼锦上添花呢。

  激动的时刻到了——婚车来了!但车停后新娘并没有急于下车,则是男方派一个人拿着烧旺的干谷橞的茎绕婚车走了一圈。听人说:好像是烧邪气。我真的要尖叫了!因为新娘终于穿着雪白的婚纱出来了。(不知为什么,我看到美丽的新娘总是很激动,也许这就是小女生的天性吧,嘿嘿!)妈呀,这又是要干什么——只见两个人抬着一个大火盆出来了,放到新娘跟前,让新娘从上面过去。这又有什么讲究,也许是红红火火吧!此时,新娘有点不知所措了,笑容凝结在了脸上,她害怕火会烧到自己,就这么傻傻的站着。忽然,新郎抱起了新娘,还没等人们反应过来,他们已经逃回“洞房”了。(不然,等新娘过了火盆,大家一定会缠着小两口要喜糖的。)新娘从“洞房”出来时,已经换掉了婚纱穿上了礼服。媒婆把她领到了灶神前,给她蒙上了眼睛,然后把筷子和针放到了地上让新娘找。“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我摇了摇头)筷子代表着媳妇光吃不做;针代表她真心实意跟丈夫过日子。妈妈当时结婚还找到了针呢!”说着,妈妈幸福地笑了。接着就没什么意思了:入席,当听众,吃饭,喝酒,走人。

  也许有些人会认为我的家乡的结婚习俗很无聊,但你们错了,这是古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呀!

【咱家乡的习俗作文(精选21篇)】相关文章:

1.咱的家乡是龙乡作文

2.谁不说咱的家乡好作文

3.家乡的习俗作文精选

4.精选家乡的习俗优秀作文

5.家乡习俗的作文

6.家乡的习俗作文

7.家乡的习俗作文

8.★家乡的习俗作文

9.家乡的习俗作文精选15篇

上一篇:端午节的习俗作文300字 下一篇:端午节的习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