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习俗作文

2021-06-18 习俗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家乡的习俗作文(通用3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1

  我的老家在河源紫金的农村。那里谈不上有什么十分特别或有趣的文化习俗,但对于像我这样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许多事情也确实稀奇了。

  寒假的时候,老家有一户亲戚盖了新房,装修好后,便通知各路亲戚,摆桌设宴。我家也受到了邀请,于是父亲便驱车前往,也带上我去见见世面,看看素未谋面的老家是个什么样子。

  到了目的地,还没下车站稳,耳边就响起了振聋发聩的鞭炮声,红色的纸四处乱飞,这在城市里是不可能见到的。父亲带着我紧赶了几步,向着前方一个大红棚子走去。棚子下摆着二十来张桌,棚子旁边就是那幢新盖的楼房。走进客厅,里面热闹非凡。父亲与他们一一握手,一边笑一边认人,让我给他们问好。还没问候几个人,我就已经被辈分搞得晕头转向了。

  请来负责烹饪的师傅们都在有条不紊地工作着。我初到农村,自然要趁着这点间隙,去看看周围的环境。乡下空气确实十分新鲜,有许多小道七弯八拐地通向山上。周围都是密密的大树、竹子。在这种地方,倒没人会想到竹子的优秀品质,编个簸箕或是烧个柴的却是好材料。林子里有些许鸟儿,不多,但叫声明亮,使人心旷神怡。

  到了开饭的时间,大家就要先喝一口酒,喝不了的以饮料代替,再动筷子吃饭。我小呷了一口米酒,随即一饮而尽。那酒的地道的醇香,不是市面上那些以“农家出产”为噱头的酒可以比拟的。再者就是吃菜。在南方,“无鸡不成宴”,每桌都摆上满满一大盘白切鸡,金黄的皮,肥而不腻,肉质鲜美爽口,让人欲罢不能。其余鸭、鱼、猪肉的丰盛更是不必说。

  我本以为简单吃个饭了事,没想到添饭都还大有学问。东家要为客人添饭,还必须让能劳动的妇女去添饭,而男子都必须留在饭桌上陪酒吃菜。饭必须高过碗边,以示主人家粮食充裕和待客热情。喝酒要有肉下酒,否则只顾埋头喝酒就是对主人家的不敬。吃完饭后还不能离席,要等个几分钟才能起身离开,并且不能端着酒杯离开,否则这会损害自己的形象......

  父亲一边开着车回家,一边不停地跟我说老家的习俗和礼数,我却还沉浸在那桌美味之中,哪还有心听这样枯燥的事情呢?

  乡下的孩子有些怕生,外出的亲人又不常回乡,能依靠这种活动维系家族之间的感情,我觉得很温暖。

  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2

  春节在人们忙忙碌碌的身影中拉开了帷幕,随着日子的一天天推进,过年的氛围也也越来越浓。进入二十几号,人们已经开始收拾房子、购置年货了。在这种热闹的气氛中,让我们成为生活的DV,去留意每一个独具风味的瞬间吧!Let’sgo!

  “二十三祭灶天,二十四写连对,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这种过年的顺口溜我们这儿的小朋友都会说,也正体现了我们这儿年前的风俗。阴历腊月二十三是中国传统的祭灶王爷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都会摆上灶糖供奉灶王爷,相传是为了让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以求得来年的兴旺和富裕。腊月二十四就要贴对联了。这天一大早人们就开始忙着打浆糊、贴对联,使整个家内外一新,红红火火,还要把“福”字到着贴,寓意“福到”。等到二十五、二十六,人们就忙着购置年货,而且年货中一定要有鱼,寓示着“年年有余”。

  转眼间到了除夕。除夕夜守岁是最重要的习俗。它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曾关,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到了晚上零点,大家都会拿着烟花、鞭炮到院子里去放,欢庆新年的到来,在一片爆竹声中给没能归来的亲人打电话问候。这真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只要在这天晚上开开心心,来年就一定能事事顺心。

  “初一初二磕头儿”,大年初一的早晨,人们早早起床,穿上新衣,整装齐发,去走亲戚串门儿,给各位长辈们拜年。当然,这也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刻,因为有压岁钱啊!大家聚在一块儿,叨叨家常,说说知心话,别提有多幸福啦。大年初二则是“闺女们回娘家”的时候。这一天是母亲们最开心的日子,出家的女儿回娘家,即使再远,女儿们在定会赶回老家,与父母团聚。

  “初三初四耍球儿,初五初六跳猴儿”不用说这几天出门游玩的时刻。一家人一起出门,逛逛庙会,玩玩游戏,一家子在一起真是“乐亦无穷”啊!

  这样浓的年味儿大约要持续到元宵节,过了正月十六,过年的氛围将会慢慢黯淡下来,人们就会重新投入到新一年的工作、学习中。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这几天里,人们一年的收获会有一个总结,新年的理想也会重新树立。人们会在每年的春节中,有更好的收获,更高的理想。愿大家在新的一年中更上一层楼!

  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3

  走进腊月,年的味儿渐渐地浓了起来。这味儿是从家乡喷香的腊八面里溢出来的。提起腊八面,现代都市里的人恐怕很少知道,拂去记忆的尘埃,往事便会清晰地浮现眼前…… 在我家乡,腊月里最重大的节日就是腊月初八,……

  走进腊月,年的味儿渐渐地浓了起来。这味儿是从家乡喷香的腊八面里溢出来的。提起腊八面,现代都市里的人恐怕很少知道,拂去记忆的尘埃,往事便会清晰地浮现眼前……

  在我家乡,腊月里最重大的节日就是腊月初八,也叫腊日。每年腊八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做上一大锅香喷喷的腊八面。家乡有句俗语叫“红白萝卜似疙瘩,母亲叫你吃腊八”,“疙瘩”是家乡的土话,意思是说吃腊八面先要做好的是“腊八臊子”,这是展示姑娘、媳妇心灵手巧、烹调手艺高低的平台。家乡的“腊八臊子”做起来非常有讲究,是将猪肉、红萝卜、白萝卜、白菜帮子、豆腐等八种蔬菜切成小拇指大小的方丁(也叫“疙瘩”),然后佐以大葱、蒜苗、茴香等调料,用文火烩炒在一起,其味醇色佳,别有一番滋味。

  做好了“腊八臊子”还要擀好腊八面。在家乡,新媳妇或小姑娘不会擀面是要被人笑话的。首先面要和的均匀,软硬适中,擀时要拿稳放平,用力要匀,先松后紧,先慢后快,富有韵律地一推一压,将面团擀成一张薄薄的面片。然后在摊开的面页上撒少许面粉,一层一层均匀地折叠。用刀切时,刀尖不离案,刀把缓缓抬,伴着“咯噔、咯噔”的节奏,面可以被切成长条形也可以切成菱形。然后,水开下锅,捞出面来,盛在碗里,再浇上提前炒好的“腊八臊子”,这样,一碗碗色香味形俱佳、冒着白生生热气的腊八面就能上桌了。若再往碗里滴上几滴红艳艳的油泼辣子,更会让你垂涎三尺,吃起来酣畅淋漓,吃完后意犹未尽。

  “母亲叫你吃腊八”说的是腊八这天,嫁出去的姑娘无论是十里八里、无论是忙还是闲,都要赶回娘家吃上一顿母亲做的腊八面。这天,在乡间的道路上,你会不时地看见穿着一新的姑娘、媳妇们高高兴兴地回娘家。腊月天寒地冻,为了迎接女儿回来,往往是做一大锅腊八面,初八一整天都吃它。这天全家人端着一大碗腊八面边吃边唠着闲话,围坐在热炕头或是灶火前,温暖而惬意。

  吃完面后,母亲还叮咛儿女们给猪儿、猫儿、狗儿留下一碗,给树上、粮仓等地方挂上面,据说,这样会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树木快长,人的身体也会更健康,这也寄托了家乡人追求平安、向往幸福的情愫。

  多想再吃上一碗家乡的腊八面啊!

  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4

  咱家乡的习俗,最大、最热闹的自然非举国同庆的除夕不可。

  这大节日“派头十足”,不只是从除夕早上开始准备,而早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五就开始了。准备食材一:芝麻糕。首先,将芝麻倒入锅中翻炒,等到“香气四溢”,便可把花生、糯米、白糖、麦芽糖按一定比例放入锅中,将它们进行“合体”后放置入模具,挤压、拍平,再用刀加工成长条状的糕饼,最后装入袋子内,拿上一个放入嘴中细细咀嚼,不仅香脆可口,而且“纯手工制作”包含着浓浓的年味。准备食材二:百变豆。看到这个名字,你会联想到什么?是超市里的某种豆类零食?NO!NO!NO!这可是原汁原味的农村美食,想知道它怎样“诞生”吗?注意看:首先挑选上好的黄豆,帮它们“泡个澡”浸上一天一夜,直至它们喝饱水,紧接着给黄豆们来个“粉末性骨折”——磨豆子,将它们肚子里的“渣”分离,留下汁儿——豆浆,加热、撒葱花、倒酱油,喝上一口,淳淳豆得,回味无穷。当然百变豆不止会一种变身,只要在豆浆上滴上几滴盐卤,它便可以凝固,成功变身为豆腐。再变,把豆腐切成块,放入油锅炸,于是变身的又一个名字诞生了——油豆腐。

  食材俱备,下面进入除夕前最后一项工程——谢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我们一家赶到乡下老家,把吃饭的大桌子搬到屋外,摆上酒菜,酒都是自家酿的烧酒,菜也是“无公害纯绿色”,自家做的豆腐、香甜的米饭、肉馅红豆馅的年粽子、鲜活的鲤鱼用红纸包着,最后一道大菜——“鸡叼葱”。烧元宝、放花炮,对过去一年的留恋尽显其中……

  “铛铛铛”除夕的钟声敲响了。男女老少就开始忙活儿起来,妇女们成了“厨房中人”一会儿切些青菜,一会儿在锅里翻炒几下,一会儿做几个肉丸……当然她们并不是“孤军奋战”,老人们也会帮着买些菜、买些鱼肉,有时还会在厨房里搭把手……真是忙得不亦乐乎。相比与厨房内的繁忙,亲密“接触大自然”的孩子们可是悠闲多了,放会儿鞭炮,玩会儿游戏,累了坐下来吃会零食,室外是孩子们的天地。

  到了晚上,看着一碗碗“美味”,把孩子们的馋虫都钩出来了,可还是得忍住,得等拜了菩萨,一家人就可以上桌吃饭了。老人们说,不论菜的好坏,每种菜都要吃上一口。于是,我就一碗碗“品尝”了——香脆的藕象征着“路路通”,鲜美的鱼象征着“年年有余”,细长的面条象征着“长寿” ……

  吃完团圆饭,分压岁钱、看春晚、放鞭炮等活动接踵而来。守岁让整个城市昼夜不眠,鞭炮声让整个城市格外热闹……

  除夕,一个全家团圆的日子,也是一个举国同庆、中国人民海外华侨心连心的日子。

  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5

  “今天是什么日子?”刚一回到家,妈妈就急忙问我。我不解地说:“八月十五,中秋呀!怎么了吗妈妈?”“哎呀,我就记得好像是过节!可是我忘记买月饼了!”妈妈懊恼地皱了皱眉。我听了妈*的话,顿时明白了,原来是我这个忘性极大的妈妈把今天这个重要的节日给忘记了。

  中秋节由来的传说有很多种,有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不过我最喜欢的是嫦娥跟后羿的神话故事。这么重要的团圆佳节妈妈居然也能忘记,我无奈地叹了一口气。“我想起来啦,今天我买了饺子皮跟鲜肉、香菇,还有你最爱吃的马蹄跟虾!我们干脆包饺子吧!”妈妈兴奋地说。包饺子?我疑惑地看着妈妈。妈妈得意的告诉我:“饺子表示了一家人团团圆圆。饺子中的肉馅就代表了我们,用饺子皮来包饺子就代表吧我们和起来——团圆起来!”哦,原来这样,我恍然大悟,对妈妈竖起了大拇指。

  包饺子咯!

  妈妈先把这些菜切成菜泥,肉泥跟不同的菜泥混在了一起,这样就可以包出:马蹄虾仁跟香菇肉馅的了。只见妈妈左手拿着饺子皮,右手拿小勺子把调好的馅料舀一勺放到饺子皮中间,再用两只手熟练地包了起来。哇!眨眼间,一个个白白胖胖的饺子就在妈*的手中诞生了!妈妈把它们整齐地码好了放在了盘子里。我在一旁看着,心里一直在嘀咕:这么容易,我一定也行!我对妈妈说:“我也要包饺子而且我包的饺子一定比您报的饺子更漂亮千百倍!”妈妈听力我的话,狡猾地冲我笑了笑:“好呀!你先去洗手。”于是我高兴地洗了手,在椅子上包起饺子来。

  我心里默念着妈妈刚刚包饺子的步骤:左手拿饺子皮,右手把馅料舀到皮的中间,接着用皮把馅料包起来……呀!我的饺子怎么开膛破肚啦!好可怕!我完全没想到这竟然是我的“作品”!我羞愧地说不出话来,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我以为妈妈准会笑话我,结果妈妈只是摸摸我的头说:“你想包好饺子,一定要静下心来,不能急躁,要慢慢学习,熟能生巧,什么事不能想着一蹴而就。”我惭愧地点点头,妈妈见我听懂了,就手把手地再教我包起饺子来。

  在我跟妈*的努力下,一盘盘美味又漂亮的饺子很快就诞生啦!虽然我包的没有妈妈包的好,但是也是有模有样,可爱的胖胖的。我正欣赏着我自己的得意之作,妈妈却突然“噗嗤”一声笑了出来。我疑惑地看着她,妈妈忍着笑说:“刚刚妈妈不小心把面粉摸到你头上了,这下我们家有一个世界上最大的饺子啦!”

  噢,原来是妈妈把我当成“饺子”包起来了!唉,我这个粗心大意的妈妈!

  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6

  年的脚步一天天近了,春的气息一天天浓了,年前年后的一个多月里的日子里,几乎浓缩了家乡的风俗。

  在我的家乡,一进腊月人们就充满了迎春的热情。第一个节日当是过腊八,每年的这一天早晨,各家的主妇们就早早地起床,忙着洗糯米、捡各色豆类、选各种干果,备齐各种佐料,用文火慢慢熬制腊八粥,等到热气腾腾,香味弥漫整个房间的时候,腊八粥就熬好了,那份精致,那份温暖,是商店里买来的八宝粥是无法媲美的,在寒冷的冬日早晨,喝上一碗香甜可口的腊八粥浑身热乎乎的,好像年一下子就窜到了眼前,就连行走时的脚步也加快了几分。接下来的日子就匆匆忙忙起来,腊八过后,接着就是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有一个很传统的仪式,就是“祭灶”,送灶王爷上天,各家各户点上香烛,摆上贡品,在香案前念念有词:“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来”“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这时有一种食品必不可少,那就是全家人都要吃的麻糖,其用意是粘住灶王的嘴,不让他和玉皇大帝打小报告,说家里的坏事。沿袭了几千年的风俗,在现代化的今天也赋予了其新的含义,因为每年从这一天开始,在外奔波的亲人们无论身在何方,都会加快回家的步伐,于是“祭灶”也就演变成“聚灶”,送灶王上天变成了迎接在外游子的回家。紧接着便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日子了,打扫卫生,准备年货,家里要收拾得窗明几净,一尘不染,厨房里备足鸡鸭鱼肉各色水果,按照老规矩要吃上七天,这就叫夹年饭,预示着丰衣足食,年年有余。除夕之夜把过年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剪窗花,贴对联,挂灯笼,包饺子,穿新衣,放鞭炮…在一派热闹非凡、忙乱有序的气氛中迎接年的到来。一家人边看电视边聊天,细数一年中的收获,分享一年里的快乐,这是全家人一年中最难得的相聚时刻,等到午夜时分砰砰啪啪的爆竹声响起时,人们怀着不舍的心情,带着幸福的期盼,在除夕之夜守岁,按当地的风俗,除夕之夜睡得越晚就会越健康长寿,有的甚至守岁到凌晨,一夜无眠。

  迎春纳百福,过年求吉祥。正月初一,是最热闹的最幸福的日子,大人小孩三五成群,结伴团拜,小辈要给长辈行拜年礼,长辈给孩子们发压岁钱,在一片寒喧声中,互致祝福。夜幕降落,各家各户红烛摇曳,大街小巷彩灯高挂,兴奋了一天的人们进入了甜甜的梦想,讲究个“早晨起得早,晚上睡得好”,预示着一年的平平安安。接踵而至的便是走亲戚访朋友马不停蹄,直至红红火火闹完元宵,随着年的脚步款款前行,年的感觉越走越远,越来越淡了…

  家乡的风俗还有很多,希望各位来我的家乡旅游,体验民间风情。

  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7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不知不觉中,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

  清明节,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节日,还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不仅有利于传递亲情、尊崇孝道、弘扬正能量,而且有利于传承文化习俗。所以,在清明节的时候,人们都要祭奠英烈和先辈。

  还记得,小时候,跟着家人一起去扫墓时,经常看到人们在烧香、烧纸钱、燃放烟花爆竹。大量焚烧纸钱造成灰烬遍地,浓烟纷纷,甚至引发了不少山林火灾。这样我们所赖以生存的空气质量还能好吗?

  令人欣慰的是,这几年,在国家的号召下,在新闻媒体的宣传下,在学校的教育下,家乡的祭扫习俗悄然发生着变化。

  镜头一:网上祭祀

  清明节快到了,我们五年级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安海烈士陵园开展祭扫烈士活动。在烈士墓前,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献上自己亲手制作的小花,齐唱歌曲《烈士墓前》,缅怀烈士们抛头颅、撒热血、挺身而出的革命精神。

  在老师的号召下,我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在网上绿色祭祀,感悟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将“鲜花”献给烈士,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表达我们对英烈的缅怀。

  镜头二:绿色祭扫

  清明节这天,爸爸妈妈一大早就带着我们去祭扫祖宗。在祭扫时,我却发现,周围的人都没有什么人在烧纸钱、烧冥物、燃放鞭炮了。

  我好奇地问爸爸:“今年怎么跟以前不一样啦?”爸爸笑着说:“过去,人们上坟烧纸、燃放鞭炮,不仅污染环境,还容易引发火灾,给社会公共安全带来隐患。现在,不是都在提倡绿色祭扫吗?大家都很自觉配合啊。”说着,爸爸在爷爷的坟前敬了一杯酒,妈妈把一束鲜花摆放在坟前。接着,爸爸给我们讲起了爷爷生前的故事,我们听得入了迷,心里对爷爷充满了敬重与怀念。最后,全家人一起动手,在爷爷的坟前种了一棵树,爸爸说:“明年我们再来的时候,这棵树就长大了。”离开时,我恋恋不舍地回头看了一眼,“爷爷,小树,明年再见……”

  网上祭祀、绿色祭扫,真好!家乡的绿色习俗,我为你点赞!

  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8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就像五十六朵盛开的鲜花,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习俗与传统文化。

  我是一个彝族女孩。我给大家介绍彝族的风俗习惯、文化艺术。

  中国有大约有776万彝族,有4500年的历史,主要生活在我国的西南地区。

  彝族的风俗习惯——食俗,彝族在过年过节时都要宰羊,宰猪宰鸡,而平时一般很少杀生,除非款待客人。彝族有杀猪过年的食俗,大部分给自己吃,少部分请客人来家中吃。年猪多用来腌制,挂起来,晒干后成为腊肉或火腿,成为一年的主要肉食来源。过年过节时还要吃糍粑、饵块、喝坛子酒。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时,家家户户宰羊杀鸡。用羊肉拌和,向四周泼撒,表示祭祀,祈求风调雨顺,庄稼丰收,无灾无病,平安大吉。晚上,点燃火把,载歌载舞以驱散毒蛇和害虫。彝族喜欢喝酒,而且用大碗喝酒,喝酒时必须一饮而尽,把彝族人的豪爽、好客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酒分甜、辣两种,过去都是在自己家中酿造。甜酒用糯米、辣酒用高粱或玉米酿制。有“客人到家无酒不成席”的传统。

  在我的家乡,男女老少喜欢跳左脚舞,每当夕阳西下,男女老少聚在一起,唱起左脚调,手牵手、肩并肩,围成一个个几十乃至上百人的大圆圈,跳着左脚舞。伴着铮铮作响的弦音,和着高亢清脆的歌调,他们时而折步跌脚,时而甩腿对脚,时而摆手转身,舞步整齐统一,舞姿轻盈健美。特别在过年时和立秋时节,大家都穿着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尽情歌唱。

  彝族盛大的传统节日——火把节,:“火把节”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晚上举行。届时要杀牛、杀羊,祭献祖先,共祝五谷丰登。火把节一般欢度3天,头一天全家欢聚,后2天举办摔跤、斗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然后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当夜幕降临后,人们挥动火把,成群结队绕村串寨,翻山过田,互相往对方的火把上撒松香粉,打火把仗,满山遍野照耀得如同白昼。照彝族的习俗,在火把上撒松香粉,使火把“嘭”地腾起一团绚丽的火花,并扬起一股香气,是表示一种美好心愿:后辈对老辈撒,是尊敬,祝福长寿;长辈对晚辈撒,是爱抚,祝愿吉利; 同辈互撒,是亲密友爱;青年男女互撒,然后对歌。

  彝族的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各地不同,这只是我家乡的一小部分,欢迎大家到我的家乡做客!

  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9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期间的活动更是数不胜数。

  吃团圆饭是春节习俗中最重要的。那么春节为什么要吃团圆饭呢?原来是因为很久以前,有一种凶猛的怪兽,住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长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吃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人们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每到这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吃过饭后,谁也不敢睡觉,坐在一起闲聊壮胆。不吃年夜饭是熬不过年的。久而久之,过年吃团圆饭的这个习俗就保留下来了。当然,过年吃饺子也是很重要的。其实饺子蕴含了许多美好的寄托。一是过年守岁时包,辞岁时吃,即到子时吃,此时为两年之交、迎新辞旧的时刻,具有特殊意义,取“更岁交子”之意。二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

  吃腊八粥是我们这儿过年的前奏,农历腊月初八这一天,杭州市民一般都要用胡桃、松子、莲子、枣子、芡实、桂圆和荔枝做成腊八粥,并馈赠亲友,这碗粥起源于南宋寺庙,原本为僧家斋供用品,称之为“七宝五味粥”。这不,我们家早早的就熬好了腊八粥。一出锅,香气四溢,我这只小馋猫一眨眼间,从十米外跑到了这儿。口水都馋的流下来了,实在忍不住啦。我就趁奶奶不注意,喝了一勺。啊,那香气充满口腔,刺激着味蕾,我从来不知道一碗粥竟能如此的好吃。

  在我们杭州,扫地一定要“扫进来”,不能“扫出去”。就是在清扫的时候,笤帚千万不能从里往外扫,而要从外往里反扫,意思就是把如意、财气往里收,这是杭州对来年家中吉祥、财富不断增加的美好期望。

  春节的由来也是家喻户晓的故事了吧。传说古时候有一种怪兽叫“年”,它头上长着触角,十分凶猛,每到岁寒将尽,就要出来掠食噬人。人们为了防御它,一到此时,便聚在一起,燃起篝火,投入一根根竹子,使其发出“劈劈啪啪”的爆裂声,把“年”吓跑。一夜过去,大家平安无事,于是就高高兴兴地互相表示祝贺,拿出丰盛的食物在一起吃。这样年复一年,就形成了欢乐的节日——“过年”。

  过年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每个地方的习俗也是各不相同,我们要尊重我们的传统节日。

  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10

  我的老家在广东肇庆,那里的过年是非常隆重和有气氛的,只是现在不可以放鞭炮了,现在的人也不包角仔和裹蒸粽了,这些东西满街都有得卖,这个真是完全没有了过年的气氛。

  首先,快过年了,还离春节一个月呢,家家就开始了办年货,全家人都买新衣服,买糖果、桔仔、水仙头等,还有买好面粉、花生、绿豆等。最好玩的就是家家都包角仔和包裹蒸粽(这个是肇庆特产),提前预约人手,一般都有十几个人一起包。就讲我吧,一个月都排满了期,白天和晚上都约好了去哪家哪家包,我也好乐意去,因为有得吃嘛,自己亲手包的,做个记号,一会就可以找回自己的作品吃,因为一班人在包,屋主就会一边在油窝里炸,哈——。试食嘛。裹蒸粽就要放在自己用砖头在路边搞起一个大灶,用一个或二个大窝或大水缸煮裹蒸粽,要煮12个小时才行,不能断火,好多人都要守到天亮呢。在以后的日子里每隔一星期就要回煮一次,不然就会发莓。

  街上的行人多起来了,热闹起来了,特别是阴历二、五、八是墟日,那种景象真是让人开心,街上的彩灯、彩花、灯笼、红旗全都挂出来,小孩子开始叫爸妈买好鞭炮烟花等着过年,有些小孩子已等不及,晚上出来放鞭炮烟花啦……

  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吃团年饭,吃完饭后就把长鞭炮挂起来,一到零点,家家户户都准时放长鞭炮,代表开始过年,那时候的夜晚真的象打仗一样,”辟辟啪啪”声,感觉整个城市都震耳欲聋。过年日子是不准扫地和不准说不吉利的话,大人也不准骂小孩子,这个要到开了年才行,开年每家都不同,日子可以在年初二、四、六都行。放完长鞭炮家家户户都出去走大运,就是围着城里走一圈子,不准走回头路,呵呵……那时候的人多得不得了,鞭炮烟花满街都是,还有一些人就拿鞭炮烟花你扔我,我扔你,全都笑哈哈的,好开心。走完大运就回家或者跟朋友去玩,小孩子更是放鞭炮烟花一直到天亮,大多数人都不会睡觉的。大年初一早上,家里就要煮粉丝和汤圆吃,吃完就去街上玩,到公园玩,初二以后都是到亲戚朋友家拜年,小孩子看到大人就要利是,那边收到利是那边就跑去买鞭炮烟花玩。

  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11

  我的家乡是清丰,各地过年的习俗也是不同,五花八门,但都有幸福美满的欢乐寓意。

  农历十二月是最冷的天气,我家乡的腊八节差不多就算是春节的开始,也就是说开始准备过年的年货了。特别是家乡的农会,商店的老板会把店里的商品都搬出来,给客人们选购。家乡的腊八节标志着春节的慢慢到来,同时家乡还有说这样一种说法“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一天还要喝上一碗香香的腊八粥,胃里热热的,心里暖暖的,在这个粥里放入了各种豆、米,足足有八种以上的谷类进行熬制,这不仅是粥,而是小型农业展览会。

  现在农民生活好了,鸡鸭鱼肉是必不可少的,而孩子们最喜欢的却是那甜甜糖果儿,有的晶莹剔透,有的“红红火火”,这也是春节必备之一。再有就是买花炮了,那包装精致的柳叶鞭,更是我们男孩子的最爱。还有就是增添新衣服了,这是家乡的孩子所盼望的,穿着新衣服,心里那个美呀!

  年三十那天走在大街上更是热闹,孩子们成帮结队的在大街上放花炮,无忧无虑的跟朋友们走街串巷。特别是各家各户都做着美味的佳肴,散出的那个味道,那真是香味扑鼻呀。下午黄昏时,火红的对联 开始上门了,喜气洋洋的对联迎接着祝福,迎接着春天,迎接着各路大神的到来,晚上的除夕大餐就是饺子了,我们在家门口放鞭炮,而奶奶们却在自己家的院子里烧香拜神,烧元宝,拜五神,企求他们保佑我们一家平平安安。吃着香香的饺子,看着好看的春晚,一家人其乐融融,快要睡觉的时候,长辈们会在我们的枕头下面放上盼望已久的压岁钱。

  正月初一的早晨四五点钟,老家还有起五更的习俗,我就跟在爸爸、妈妈、叔叔、婶婶后面就开始先给袓爷爷们袓奶奶们磕头,然后再给爷爷、奶奶磕头,哈哈哈,小孩子们就可以得到更多的糖果了。吃完早饭,我们就开始去逛庙会、走亲戚了,我们小孩子就可以跟在大人的后面,去买好吃的东西,在亲戚家还可以挣到压岁钱,呵呵,心里那个美呀!真希望天天过大年!晚上的节目就是放烟花了,看着那一朵朵绽放的花朵,真是心花努放。这就是我农村老家的春节,是不是很美呀!

  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12

  我的家乡西樵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每到腊月初八,最早熬腊八粥的人家,福运将是最早来的,也是最旺的。我们也信,过年了,谁不想福运当头?因此腊月初八天一亮,家家户户鞭炮纷纷响起,一声声犹如擂鼓般响彻大地,震耳欲聋。这天的粥,非常香,香过了百花芬芳。

  过了腊八就是年。从这天起,年味就渐渐浓了,人们陆陆续续地开始购置年货,宰猪杀羊,蒸糕炖肉,扫屋擦窗,裁剪新衣,为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新年准备着、置办着……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明。不绝于耳的鞭炮声响彻天空,过去的烦恼和悲伤被炸的灰飞烟灭,荡然无存。辛苦了一年的人们在这一天得以团聚,天南地北赶回家的亲人围坐在一起,吃着香喷喷的年夜饭里,谈笑风生里,饱含着快乐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酒足饭饱之后,一家人高高兴兴的围绕在电视机前,欣赏着精彩的春节联欢晚会,欢声笑语不断,甜蜜的声浪弥漫着整个夜空。

  午夜12点,新年的钟声敲响,一朵朵烟花飞上天,像一颗颗流星散落天际,在深蓝色的天幕映衬下显得格外灿烂,格外美丽。劳累了一天的人们熬不住了,接了年之后纷纷睡去,当他们进入梦乡的时候,仍然有烟花络绎不绝的飞着,烟花把家照亮了,也照亮了每一个孩子的心。

  初一不出门,据说是在家中守着“福”。大年初一,人们都不外出,一家人在家里看着电视,包着饺子,团聚的甜蜜之情溢于言表。大街上冷冷清清,没有一个人,满大街都是烟花爆竹的碎纸屑,家家门窗上都贴着红红的新对联,处处都是吉言祥语,对生活的美好期望尽在其中。

  到了正月初二,那些嫁出去的姑姑,姐姐们都回来看望家中的父母和其他的亲戚朋友,一句句温暖人心的祝福,整日回响在耳边。人们在一起吃饭、喝酒,进行着各种娱乐活动,亲戚与相邻们今天聚到这家,明天在那家,和乐相处。大家共叙离情别绪,开心的共话新年打算。这样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

  家乡的春节最数热闹的日子就是正月十五闹元宵了。四面八方的人们聚集到体育场上,参加元宵节民俗活动。燃孔明灯,放焰火、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人们玩的不亦乐乎。这一天也会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日子,因为这一天可以和父母一起把新年所得的红包拆开,一部分由父母保管或存入银行,另一部分,将会变成他们的零花钱。

  “吃过是午饭,下田把活干。”正月十五过后,随着各种各样的拜年活动陆续结束,这个年才算结束,新的一年又开始了,大家又开始各忙各的,又陆陆续续为更美好的生活奔波着、忙碌着。

  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井然有序的日子里,充满了祥和喜庆的气氛,人们幸福欢乐。

  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13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是王安石之作。每当读到它,我就会不由地想到春节。它可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各地的习俗也都不一样。今年我来到了我的家乡——浙江丽水港口村过年。

  在瓯江边,座落着一个美丽宁静的小村庄。那里的水清澈见底,那里的山绿得发青,像一块块碧玉。对了,还有一座大桥耸立在大江之上。没错,这就是我的家乡——港口村!

  腊月二十七,我和妹妹随着爸爸妈妈一起兴高采烈地回老家过年。一推门,一股浓浓的香味扑面而来。一看,啊,原来是爷爷奶奶,正在做我最爱的美食——冻米糖呢!我们迫不及待地开始帮忙了!首先我们把糖浆倒入大锅中,等到糖浆变得粘稠时,就把事先准备好的炸大米、炸花生、炸面条、熟芝麻等食材放进糖浆里,继续翻炒,等到一锅的东西都融为一体时,就把火关了,把翻炒好的食材一股脑儿倒进撒满了黑芝麻的模具里,然后用滚轮把糖浆滚平,再静等一些时间,等到糖浆变硬,你就可以去掉模具,最后,还可以随心所欲地切成你想要的形状。冻米糖制作起来很方便,而且非常美味。我和妹妹两只小馋猫一口气吃了四、五块,停都停不下来。“别吃了,要不,年夜饭该吃不下了!”爷爷笑着说。

  吃完了冻米糖,已经快六点了。只见奶奶已经准备好了一大桌年夜饭,我们一大家子围在一起,个个喜笑颜开,一边干杯,一边互相祝贺新年快乐。

  年夜饭过后,我们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一年一度的春晚。春晚的节目依旧那么的丰富多彩,有搞笑的小品,有激动人心的歌曲,有优美的舞蹈,还有见证奇迹的魔术……各个节目都非常精彩,我们的眼睛被牢牢地吸引住了,生怕漏掉了最精彩的地方。

  “三、二、一,到!”随着春晚主持人一声呐喊,一声声鞭炮声也响了起来。我和妹妹跟着爸爸也该去放鞭炮了。这里不比杭州,放烟花是允许的。我们兴奋地放着各式各样的鞭炮,有会飞的火箭鞭炮,有会转的转盘鞭炮,还有惊天动地的“红地毯鞭炮”……但是最震撼我的还是“黄金万两”鞭炮了。一开始,它喷的火花又小又低,像一座“没力气”的火山,但是最后,它又“大发雷霆”,每一点火花突然爆发成了好几点,“劈劈啪啪”的声音好像再说:“哈哈,竟敢小看我!”五彩的烟花直冲夜空,带走了我们的烦恼,寄托着我们对20xx年无比的企盼,愿所有的人都健康、快乐、幸福……

  朋友们,这就是我老家的春节习俗。那你们老家的春节习俗是什么呢?赶快告诉我吧!

  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14

  外婆家在宜兴,那里过年家家户户除了买上瓜子、花生、糖果等等各种年货以外,还有用糯米面包团子的传统习俗,新年吃团子,寓意一家人团团圆圆。

  今天是除夕,我早早地就起床了,我想和外公外婆一起包团子过新年。吃完早饭,外公外婆就开始忙活起来了,外婆负责剁肉馅、青菜馅、萝卜丝馅,还要煮红豆做豆沙馅。外公的任务是和面,他先把雪白的糯米粉放进盆里,倒入热水后,使劲地揉成一个大面团,然后再搓成一个个乒乓球大小的小面团。还有一部分面粉是用事先准备好的艾叶汁去和,雪白的面粉很快成了草绿色,外公说这是要做豆沙馅的青团。两人配合多年,显得非常默契,外婆把各种馅料拌好了,外公也正好把糯米粉都拿捏成了白的和绿的小面团。

  开始包团子了,我也跃跃欲试,想一起参与进来。征得外婆的同意后,我说干就干,洗干净手,卷起袖子,加入包团子的队伍。我照着外婆包团子的方法和步骤慢慢地学起来。首先把小面团搓圆了,再用手把面团捏成圆圆的、扁扁的小碗状,接着放入一勺菜馅,轻轻地把小面碗在掌中一边旋转一边用右手封好口,捏紧,捏尖,菜馅都被包进面里,一个圆圆的团子就包好了。外婆为了区别菜馅的不同,还会在萝卜丝肉馅的尖顶上捏个小凹槽。我也学着捏一下,做个记号。看到自己的成果,我高兴极了。在大人们的鼓励下,我又继续尝试包了几个团子,还用同样的方法包了一些豆沙馅的青团。外公把我们包好的团子排在蒸笼里,放到灶上去蒸。我焦急地在灶台边转了十多分钟,热气腾腾的团子终于出锅了。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香喷喷的团子吃起来,又粘又糯,还有菜和肉的鲜香,味道好极了。外公外婆也都夸奖我的“手艺”不错。

  宝马腾飞迎福至,灵羊起舞报春来。新年即将来临,一家人聚在一起开开心心做着美味的团子,过个团圆年,其乐融融,真是开心。

  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15

  我们家乡有个习俗,只要谁家小孩满十岁了,准在初八那天请所有的亲朋好友吃饭,什么七大叔,八大姨,都要来,今年刚好赶上,又有人过十岁生日了,我和妈妈带上礼物,一大早便出发了。

  这个亲戚属于那种不是特别熟的,不熟到什么程度呢?见了面,我连他叫什么,该怎么称呼他都不知道,毕竟,一年就见一次面啊!到了他家,很龙套地向他拜了拜,说了句“新年好”!主人便把我一人请进了里屋,留我妈妈一人在客厅,至于干什么,不看我都知道,要交礼金,也可以理解为份子钱,但未成年人是免费的。哈哈。

  过年时,中午饭吃的特别迟,一般是在一点或者两点时才吃的,这时,大人们可以聊会天,把小孩子们放在一边,小孩子们这会无非就是看看电视,玩玩游戏,轻松自在。

  要到吃午饭的'时间了,但你吃饭总不会站着吃吧,你首先得会“坐席”坐席也有讲究,辈分越低就要坐在离门口越近的地方,在吃的时候也有讲究,不能翘二郎腿,这样对主人们不尊重。不能大声喧哗,会影响别人,也很不礼貌,吃完饭后,更加要注意,不可以擅自离位,必须等大家都吃好了后才可以离开。吃完饭后,要把筷子放在桌子上,千万不要放在碗上,这是一种非常没有礼貌的行为。因为只有在有人去世的时候,才会这样摆放碗筷,如果没有人去世这样摆放碗筷,可以说是客人对主人的诅咒,是非常没有礼貌的表现。

  上完菜后便没有过多的规矩,反正就是吃,吹!吃饭时大家谈的很开心,什么话题都有,说说你今年的工作如何,孩子的成绩如何,一派和谐,从话中透出的是对亲人的怀恋与关心,主人将鞭炮烟花燃起,在这本不安静的和谐中增加了几声重重的喜悦。桌上的菜有很多,各式各样,但少不了鱼,年年有鱼,年年有余!

  也许桌上并没有山珍海味,也许在一起吃饭的都是普通人,但是,在年中,在平常的菜也是被大家所喜欢的,家人在一起,哪都有年夜饭。

  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16

  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每逢二月初二这一天,家家理发店都是顾客迎门,生意兴隆。这不,今天老爸老妈便带着我和妹妹来剃龙头了。

  一路上我好奇地问:老妈,为什么要剃龙头啊?今天是龙抬头的日子,在这一天里去理发,亦有鸿运当头,精神饱满,时时吉祥之意。大地回春,万物更新之际,理发迎新年呢。那妹妹为什么又叫剃胎头呢?俗说,因胎发沾染有母体的血污及秽气,不剃的话宝宝的头发又黄又稀疏,为了让以后的头发更黑更亮更秀丽,必须要剃胎头,头发还可以做成毛笔,多有纪念意义!老妈一本正经地说。要怎么剃,待会儿你就知道了。我的心里哼了一声,故弄玄虚!

  到了理发店,向老板交代了此行的目的后,便开始剃胎头了。只见老板弯下身,在熟睡的妹妹的脑袋上轻轻地抹了一层爸爸剃胡子那样的泡沫。我纳闷:要这玩意儿干什么呀?老板一只手拿起小刀片儿,一只手轻轻按住妹妹的小脑袋,在妹妹的头上小心翼翼地刮了起来。那小刀片儿犹如一辆推土机,在妹妹的头上来回推着,推过的地方连一丝头发也看不见,像一块白纸,滑滑的,可谓所剃之处,寸发不生。

  突然间妹妹动了一下。我和老爸老妈都吓坏了,生怕妹妹被小刀片划中。只见阿姨轻轻站起身,走到跟前来抚摸着妹妹的头,低声细语地说着:小妹妹,不要哭,不要哭,马上就剃完了。话音刚落,妹妹果然又沉沉睡去。

  不一会儿,妹妹的头发剃完了。老板洗走了小刀片上的头发,在妹妹的头上又一遍又一遍小心地清理。妹妹突然醒了过来,可出人意料的是她睁着个大眼睛,不哭也不闹,一副很享受的样子。妹妹的头皮渐渐变成红色,便开始露出黄色的橡皮屑不,是胎渍呀!

  老板刮走了胎渍,我们就匆匆地赶回家。我本以为这就算剃完了。可一回家,老妈就把鸡蛋泡在了艾叶水里。泡好后,拿着鸡蛋在妹妹的头上滚来滚去。老妈好像知道我要问什么,微笑着对我说:哥哥,这艾叶可以排毒。哦,原来如此!

  这就是我们家乡剃胎头的习俗!

  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17

  一说到元宵节,大家一定都不陌生,才刚刚过去呢!

  大家知道元宵佳节的来历吗?它在西汉时受到重视,与佛教有关。从唐代起,元宵节便成为法定事。

  元宵这天,我和妈妈一起包汤圆,我说“我们包的元宵肯定很好吃。”妈妈却告诉我元宵是滚出来的。我拍拍手上的糯米粉问到“那元宵与汤圆有什么不同呢?”“汤圆吃起来光滑而Q弹,而元宵吃起来口感软糯中带点嚼劲,偏硬一点。另外,汤圆是把馅料包在里面,而元宵就比较特别了,要把凝固的馅料沾上水之后,在糯米粉上疯狂翻滚,就像滚雪球一样。”

  我一听便乐了,“我要滚一个超级大的元宵”结果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我的元宵以失败告终,因为外貌实在太丑了,好在口感还勉合格,也让我些许失落的感觉一扫而过了。

  晚上,爸爸带着我来到老街,已经九点多了却依然人山人海,还有一些小朋友骑起了人头马。我和爸爸随着拥挤的人潮来到了一家店门口,我瞬间迈不动步子了,被眼前的糖画深深吸引了,爸爸看出来我的小心思,便果断给我买了一个糖画,是一头牛,那糖丝晶莹剔透,只见老师傅手向左一抖,向右一飘,完成了牛身的一部分,又抖了两下,我还没来得及看清楚,一头栩栩如生的牛便出现在我眼前,好像随时都会发出叫声,我真是爱不释手,舍不得舔一口。

  接下来我们又去了灯会,人流没有一丝褪去的样子,依然是水泄不通,,走近一看,花灯上还贴着灯谜呢!只听一位工作人员说道:“只要猜对答案,花灯就是你的了!”人们都异常兴奋,一个个都跃跃欲试。

  “耳朵长,尾巴短,只吃菜,不吃饭”我一下子就猜到了,我说:“谜底是兔子。”不一会儿,好多人的手上有了或多或少或大或小形态各异的花灯,我提着我的奖品—-一只超萌的小兔花灯和爸爸回家了,心中虽然依依不舍,但实在是太晚了。

  我度过一个十分愉快的元宵节,在这里,我也祝大家元宵佳节快乐!

  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18

  说起我的家乡呀,那真的是有许多特色呢。如盐水鸭、桂花糖芋苗等等一系列美食,说到这里,你一定猜到了吧,那就是南京,虽说南京的美食非常有特色,但是我们这里的节日风俗那就更有特色了。

  其中最让我喜欢的就是端午节了,每当这时,大人们都忙着包粽子,粽子的种类也很多,有白粽子、肉粽子、咸蛋黄粽子、红豆粽子等等。小孩们也不闲着,跟着大哥哥、大姐姐们学习做香包,据说香包能达到驱虫的效果。

  去年,端午节的前一个星期,我们社区通知将在端午节期间组织一次包粽子,做香包的活动,要求社区的小朋友也要参加。看到这一通知我十分期待这天早日到来。

  期盼已久的活动日子终于到了,我们来到社区,几位老爷爷和老奶奶已经将包粽子所需要的材料准备好了。活动开始了,先由一位大姐姐讲解了端午节的由来,再由一位奶奶给我示范了如何包粽子。现在该我们上场了,我按照老奶奶教我们的方法,首先,将两片粽叶拼在一起,把它们理平整;接着,把它们卷成一个带柄的漏斗;然后,放入事先准备好的糯米和配料裹好,再拿一片粽叶封口;最后,用一根细细的棉线在粽子底部和封口处绕几圈扎紧。可是不管我怎么包,粽子都会漏米。这时,一位老奶奶看了之后就说:“你包的粽子米多了。”我恍然大悟,原来是米放多了。经过几次练习,我终于包好了一个粽子,它像一只小号的靴子。等我包好五个粽子,已经满头大汗了。

  我们还学习了如何做香包,就是用热熔枪将两片带有图案的布片的三边粘在一起,再往里面放入一些干花和中药材,最后把口封好,这样一个香包就做好了。

  活动快要结束了,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会把我们包的粽子和做的香包送给社区里的孤寡老人。这时,我感觉家乡的风俗不仅给大家带来了快乐,还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家乡的风俗我爱你,你带给我汗水和快乐。

  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19

  美丽的焦作,那儿是个有山有水的好地方,焦作的云台山最为有名,还有四大特产,怀菊花是去火解毒的。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清明节、元宵节、端午节、植树节、建军节还有重阳节……春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不同的地方过春节的习俗会不一样,民间流传: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食物,残害生灵。有一年的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村里,两个牧童在比试牛鞭子,“年”忽闻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了。它又窜到另一村庄,又迎头望见一家门口晾着件大红衣裳,里面灯火昏黄,刺得他偷头晕眼花,它莫名其妙,夹着尾巴慌乱的逃窜了。后人通过他的这个弱点,想出了对付他的办法,慢慢的演变成了现在的习俗。我家乡的春节是这样过的。

  还没过年,大人们就开始打扫卫生,收拾东西,贴好火红的对联,赶往老家和家人们团聚准备过年。即使再忙的人也要回家过年。

  大年三十,准备好包饺子的材料,家家户户都会包饺子,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各有分工,大人们擀饺子皮,包饺子。小孩子就端着盘子一趟趟的把厨房的大人擀好的饺子皮,送到客厅包饺子的大人们那。当然,饺子里是会包硬币的,谁吃到的硬币多,就寓意着新的一年就会有福气。孩子们互相攀比自己吃到硬币的数量,一发现别的孩子比自己吃到的硬币多,就会拼命的吃,直硬币吃完为止,大人们吃到的硬币通常会给自己的孩子,他们也会拼命帮孩子吃。晚上,家人们会坐在一起看春晚,共赏歌舞,共同欢笑,除了两三岁的小孩子,谁都不睡觉。

  到了初一,人们就会提着大箱小箱,四处去串亲戚,有时候亲戚们会摆一大桌鱼肉请我们吃,关系好的亲戚来拜年,我们也会准备一大桌好菜款待他们,亲戚有时还会给孩子们带来糖果。我们见到大人只要说新年好,就可以得到压岁钱。

  家乡的春节充满年味,我喜欢我的家乡,我喜欢过年的滋味。

  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20

  年了!过年了!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做年夜饭,放鞭炮……要做的事情很多,还有很多“规矩”,怪怪的习俗也很多。弄得我二丈和尚——摸不着头脑。无奈之下,我只好去问知道习俗最多的外公。

  我和妹妹一起来去找外公,妹妹看外公贴“福”贴倒了,急忙说:“外公,‘福’贴倒了。一听,我耐心的解释道:“没贴错,将福贴倒是一种习俗,倒着贴,说明了——福到(倒)了。”妹妹一听,恍然大悟。妹妹说“那还有什么习俗呢?”外公停下手中的活儿,耐心的给我和妹妹讲。

  过年还有好多种习俗。外公说“把鱼蒸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而且三十晚上的鱼千万不要吃完,要留到初一再吃。”我和妹妹异口同声的说“为什么呀?”“因为这是象征着年年有余、五谷丰登,辣椒当然代表的就是红红火火了。”外公说。“原来如此!”我若有所思的说道。

  “过年还要大扫除”外公说。我和妹妹疑惑不解:“为什么要大扫除呀,我们家很干净呀?”外公笑着,不紧不慢地说“大扫除是为了扫除去年一年的晦气,这是好兆头!今年 就可以开开心心的度过了!”“真是越来越不懂我们家乡的过年习俗了。”妹妹说道。

  “农历三月初三,有以地菜煮鸡蛋当节日食品的风俗,说是吃了‘明月’。”外公说。“什么是地菜呀?”妹妹疑惑不解。“地菜就是荠菜”我解释说。“它有清肝明目,调理脾胃之功能。三月三气候一般都反常,所以你外婆常教导你们说‘三月三,九月九,无事莫到江边走’。你们去年就因为这吵了一架呢。”外公说。我和妹妹吐了吐舌头,说“我们又不知道是真的,以为外婆逗我们的。”马上妹妹拉着我二话不说道歉去了。

  今天我们知道了过年习俗的知识,我觉得太不真实了,不过还很有趣的。只要开心就可以了。何必真实不真实呢。

  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21

  农历腊月二十三这天,是春节前的一个重要的民间节日,人们称之为“祭灶节”。这个春节,我随爸爸回老家河南有幸一起过了这个有趣的节日。

  路上,爸爸就神秘的告诉我,有可能会赶上过“祭灶节”?什么是“祭灶节”,那个做饭的炉子有什么好祭奠的?看着我一脸的狐疑?爸爸告诉我,传说灶王爷是由玉帝指派,下界监管人间是非,为此每当这一天到来,人们敬请灶王爷吃灶糖,希望用糖把灶王爷的嘴黏住,回到天宫后不再搬弄人间是非,向玉帝多说好话,以求来年可以五谷登丰,人人都可以吃饱肚子。以前环境十分恶劣,田地有时颗粒无收,人们都吃不饱,因此祈求上天。哈哈,看来这个灶王爷是个贪嘴的老头。

  好不容易盼到晚上,我与父母来到灶神庙前,人们恭敬地跪在灶王爷面前,脸上展现出崇拜的神色,看到这一幕,我不禁感到好笑,觉得这只不过是迷信而已,只有辛苦劳作,才会有好的收获。但为了不失礼节,我赶紧随着妈妈一起跪在灶神面前。爸爸把事先准备好的公鸡放入我怀里,这是一只红公鸡,看来灶王爷要骑红马上天了。因为据说鸡是灶王爷升天之马,故鸡不称鸡,而称为马,若为红鸡即为红马。奶奶说接下来就要到高潮了,为的是让灶王爷在走的最后时刻依然对我们保留着好印象,因此专门举行仪式,为灶王爷送行。我跪在灶王爷面前,看着爸爸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将酒浇在鸡的头上,鸡在我怀里扑棱扑棱发出声响,我惊讶的看着爸爸,爸爸微笑的说了声:“噢啦!”我松了口气,将鸡还给爸爸。祭完灶,爸爸给我和妹妹一人发了一块灶糖,吃着甜甜的灶糖,望着散去的人们,我突然想到,这并不是可笑而愚昧的迷信,而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我不该嘲笑他们。他们使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对美好未来的寄托。

  这一次我领略到了劳苦人民用自己那独特的方式表示自己对来年大丰收的期待,在这无形的鼓励下,用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期望变成现实。

  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22

  中国是一个有56个民族和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大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不同。我的故乡灵宝,汉节习俗大致是这样的:

  在农历十二月,新年的气氛越来越强,成人和儿童正在为新年做准备。在农历十二月初八(通常称为腊八节),??每个家庭都在清晨制作腊八粥。腊八粥包含大豆,绿豆,河豆,花生,小米,大米,红枣和饺子。将它们放在锅中煮熟后,倒入同时准备的浇头(豆腐,胡萝卜,白萝卜,调味料)。将粥放在院子中部准备好的桌子上,以崇拜神灵。之后,我和家人一起吃饭。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通常称为新年。在这一天,每个家庭都会做饺子和买甜瓜。到了晚上,古老的厨房神将被送往天堂。整个家庭都应该将准备好的对联粘贴在旧的厨房神雕像的两侧。对联是:上帝讲好话,回到宫殿带来好运。在古老的厨房神面前的桌子上,放置了诸如甜瓜之类的牺牲品。整个家庭还不得不在旧的厨房神雕像前烧香和敬礼,最后将旧的厨房神雕像烧掉。

  在第十二个农历月的二十三个月之后,人们变得更加忙碌:杀猪,宰羊,买菜,磨面条,蒸面包……

  在新年前夜,人们忙于清洁和粘贴春节对联,每所房屋都必须在门口放上财务指挥棒。人们还必须煮饺子。除夕晚餐准备好后,他们必须张贴新邀请的厨房神。贴纸完成后,他们必须崇拜神灵并放鞭炮。最后,全家人将一起吃除夕晚餐。长者吃完饭后会给孩子新年钱。这个晚上,人们不得不熬夜,叫寿穗。

  新年的第一天,在拜神并放鞭炮后,全家人开始吃早餐。饭后,人们开始互相称呼新年,并祝愿彼此新年快乐。

  从新年的第二天开始,人们会互相拜亲以庆祝新年。

  农历正月十五,这是一年一度的元宵节。每个家庭都吃元宵节,把灯笼挂在门上,孩子们则提着灯笼。聚在一起比其他人的灯笼玩得更好。

  转眼之间,农历正月十六日到了,这一年结束了,人们再次开始忙碌的生活。

  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23

  “春节”是中国一个十分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春节期间,全国是上下举国欢庆,处处洋溢着欢乐和谐的气氛。

  佛山的春节一般在农历的二十几就开始了。主要的活动包括逛花街,办年货等。佛山人喜爱逛花街,久而久之,这便成了佛山人过春节必不可少的活动。所以,按历代习俗,都会举行一次年宵花市。

  “年廿八,洗邋遢”这句是广东话。佛山人会在农历二十八的时候把家里的每一个角落打扫得干干净净。把这个年不好的东西去除掉,迎接新年的来临。年前,佛山人还会开油锅、蒸年糕。开油锅炸蛋散、油角、煎堆等,寓意来年的日子像只油锅,油油润润,富富足足。佛山人还爱蒸年糕,寓意年年高。在年三十晚这个天,是整个春节的高潮。

  这个天,孩子们都会到处燃放烟花爆竹。不但如此,大家还会忙于做年夜饭。佛山人对年夜饭的菜色十分讲究,既要美味可口,还要好意头。一般的年夜饭都会有鸡,俗话说“无鸡不成宴”,所以,鸡是少不了的。其次,就是一些应景的菜,例如:鱼,代表年年有余;发菜,代表发财;蚝豉,代表好事……吃过晚饭,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去逛花街,越接近十二点,人气就越旺。大年初一,大家都会睡到近中午才起床。吃过午饭后,佛山人会到公园去看表演或到亲友家去拜年。拜年时,不论带了多少礼物都不能是单数,因为俗话说“好事成双”。

  进了门,首先要对象说不同的祝福语。对老人要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对有工作的人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而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拜年时,长辈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利是给未成年人,表示把吉祥和祝福带给他们。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是春节的另一个高潮。在佛山,有这么一个俗语“行通济,无蔽翳”。这意味着在正月十五那一天,人们都会拿着行运风车和与“生财”同音的生菜走通济桥,祈求身体健康、财运亨通。

  除此之外,这个天还要吃汤圆,寓意和和美美,团团圆圆。

  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24

  我的家乡在广东省汕头市,那儿是一个繁华美丽的城市。有古朴自然的古钟园,有整洁美观的住宅区,有热闹非凡的自由市场,有……但是,值得一谈的还是我老家的文化习俗。

  每到重要的日子,我们的习俗还真不少。端午节我们有称五月节,最主要的是赛龙舟。这既是民间的一种传统习俗,也是一项体育活动。

  还记得在老家最后一次过端午节的情景,那天很早,我很弟弟就到岸边等待看龙舟,出乎意料的是,岸边不是稀稀落落的几十个人,而是那些和我们一样,怀着期待的心情在等待。

  迷雾紧缩得大江上,隐约传来嘿咻嘿咻的号子。一排排人划着浆,随着节奏,整齐而有力。身形狭长的小船,巧妙的集中了人力,昂首破浪,逆流而上。

  这时才发现,岸边已是人山人海了。欢呼声,喝彩声,震撼运动员的心。显得更有气势了。

  近了,近了……我看到龙舟上的人了,他们个个精神抖擞,响亮的口号声,伴随着龙舟在激流中穿梭,来去自如。不禁让我陷入思考,这一刻,我才明白,团结就是力量,集体才是我们发展才能的地方。一滴水,不融入大海,总有干涸的时候。就像我们一样,不也需要集体的力量吗?

  赛龙舟正进行激烈的比赛中,我的心情随之激动起来,我想看到,团结后的成功;我想告诉自己,团结的力量是巨大的:甚至,渴望自己,也拥有一个团结的集体,一起向成功的顶峰出发。

  那一次,最后一次看赛龙舟了,我不再是以前那个懵懂的女孩,只在一比赛的结果;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赛龙舟已是一个象征了。

  “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这首流传千古的歌谣,作为文化,他已遗失了很多,但它的含义却被人们流传下来了。也许,当我无意间唱着这首歌谣,心中找已渴望,自己能亲身去体验赛龙舟,也只有龙舟矫健的身影,才能充分显示出我心中的那一份渴望。

  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25

  我的家乡在安徽,在我们老家,过节都是有讲究的。端午节这天,家家在院子里摆上一个桌子,桌子上放着包成各式各样的粽子和好吃的咸鸭蛋,这时候,最开心的当然就是小孩子了。

  我最喜欢吃母亲包的粽子了。每个端午节,母亲便早早起床去把已成熟的粽叶泡在水盆里,约莫一个小时后就来擦洗一遍,擦洗时不能用粗粗的硬物,只用头软的布条,以免把粽叶们损伤了或擦破了,把粽叶擦洗好后一一摆放整齐。

  端午节用的米是糯米,母亲泡糯米只选大粒饱满的,把它们洗得白白净净,然后放在水里浸泡,过了一个小时后,它们变得肥胖了一些,健壮了一些。做完这些后,母亲就开始要加调料了。很小的时候,家乡里都很穷,所以调料只有单调的碱,加了碱之后,米酒变黄了,再用粽叶包起来。现在可不是这么单调了,现在的材料一年比一年丰富了。开始,家乡人只在粽子里加入豌豆和红豆。后来,生活富了起来,家乡人开始在粽子里放进一大块鲜肉,从此,粽子的味道就变得与众不同起来了。

  每当我看到院中人家的粽子在锅中焖得不住欢叫时,我的口水就会留下来,我迫不及待想尝尝粽子的新味道,当然,每户人家的粽子焖好后第一个就是给小孩子吃的——不管是自己家小孩子还是别人家的孩子。

  从小时候的端午节开始,母亲就开始给我讲为什么要吃粽子,原来,有一个典故: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位名叫屈原的大臣,他是一个诗人,他很爱国,楚国有危难的时候,楚王被俘获了,他想要和楚国同生死,他来到江边,面对着滔滔大江作了一首感人肺腑的诗后,毫不犹豫地跳进了江河。后来,许多人知道了屈原感人的事迹,都被感动了,许多渔夫自告奋勇地要去捞屈原的尸体,但一无所获。从此,人们为了防止屈原的身体被海里的鱼虾吃掉,就用竹叶包着大米丢在江河里,从此,它就被称为“粽子”。听了屈原的故事让我也深受感动,下次我一定好好珍惜粽子,不再乱扔了!

  端午节家乡的习俗各种各样,我都喜欢!

  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26

  今天,我坐在老爸的车里,窗外景色迷人,但我无心欣赏,只回味着昨晚看到的奇特的“游神”仪式。

  所谓“游神”,简单地说,就是抬着菩萨的雕塑满大街的走。小时候只是听爸爸妈妈说“游神”只是为了祈求平安和得到神的帮助保佑,是封建迷信,没什么好看的。但我好奇心就是那么强,没有亲眼见到过“游神”我就心痒痒,今年的初十晚上,我终于见到了!

  正所谓“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风”,我家乡的“游神”会怎样的与众不同呢?想着想着我就迫不及待地左顾右盼起来,越来越近的锣鼓声引来我的一阵欢悦,太好了,“神”快游来了!慢慢地,“神”“游”了过来,我也看清了大致形状。

  两个人拿着铜的锣和皮做的鼓在整个列队的最前面吹吹打打,四个人抬着类似于古代花轿的轿子,里面坐着一尊菩萨,后面还有两个人拿着喇叭在吹。花轿前面的下方挂着两个筒,里面插满了香。我还注意到,四个人很有默契,抬花轿的肩膀都是一起一落,上下起伏的,菩萨在中间摇晃。菩萨雕塑也随着轿子一起一落的,远看就像真人一样。四周都是静悄悄的,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庄重二字,这种逼迫感倒让我这个小孩子不知所措了。我无意间把目光放在了菩萨身上,我发现,菩萨的脸竟然是红的!那也难怪,世人做了那么多违反天理的事,菩萨不生气才怪呢。菩萨的眼睛就和普通人的眼睛差不多大,脸上都没有一丝表情,嘴唇微抿着,好像还为世人犯错的事情耿耿于怀呢。菩萨他昂首挺胸,左手优雅地放在大腿上,右手拿着一把铁锤。这把铁锤,仿佛可以把世间所有的坏人锤死,仿佛可以把冤枉好人的铁笼锤破。正在浮想联翩之间,猛地感觉……有人推了推我,我结束了我的联想。

  我睁着茫然的大眼睛,不解地看向了打扰我的人。妈妈笑着说:“我看你一直睁着眼看着窗外,还不眨眼,以为你和鱼一样可以不用闭眼睡觉嘞。”听完后我哈哈大笑,对妈妈解释说:“我在回想昨天晚上的“游神”呢。”“喔……”妈妈似乎也沉淀在回忆之中。

  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27

  大年初六是个好日子,六六大顺啊!这天也是堂哥结婚的大喜的日子。

  婚礼是在我们邳州老家举行的。那里的结婚风俗和南京大不一样。在举行婚礼的前两天,就开始闹喜了,闹新郎新娘自是不必说,就连新郎新娘的叔叔、姑姑也是大家闹喜的对象,我爸爸是堂哥的叔叔,而且还在南京工作,在农村人的眼里是“有钱人”,所以更是大家闹喜的对象,几个给爸爸叫叔叔的胖小伙突然过来“擒获”了爸爸,爸爸的两只胳膊被两个人抱住,后面还有人推着走,旁边还有几个跟着走,大家的目的就一个:去超市买烟买酒。到了超市,不想买或买便宜货都是不允许的,否则大家不会给你走,爸爸没办法,买了两条苏烟,旁边的小孩还喊着要买糖,爸爸也答应了,我的乖乖,平时无比节俭的爸爸一下子花了一千多!闹喜闹喜,不闹的话还不喜呢!大家都这么说。

  婚礼的前一天晚上,在堂哥家门口搭了一个戏台,有小丑表演杂技,有人表演魔术,还有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姐姐们唱着好听动感的歌曲,台下的孩子们兴高采烈,在台下蹦蹦跳跳,整个晚上玩得开心极了。

  初六这天,随着新娘被十部轿车接来,热闹进入了高潮,从新娘子下车到婚礼舞台的几十米像走了几公里,闹喜的人可不能放过这个机会,新郎要是不掏红包不拿喜糖,很多关卡是没法过的。当主持人让新郎新娘接物时,害羞的新郎对主持人说:这个就免了吧!,谁知他刚说完,几个小伙子不干了,他们冲上台大喊,不进行这一步可进不了洞房啊!话说到这个地步,哥哥和新娘子只得顺从,在大家的鼓励和叫喊中,表演了儿童不宜的节目。舞台周围挤得里三层外三层,笑容快乐洋溢在每一个人的脸上!

  到了中午开饭时间,是正席,鱼、虾、鸡肉……,样样不少!连我最爱吃的猪蹄也有,真是丰盛啊!邳州老家的婚礼真热闹啊!

  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28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1、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2、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的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3、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29

  在我的老家安庆,有一个习俗,那就是“清明节祭祖”,别认为这很普通,其实我们全家人对其是非常重视的。

  在离老家几十公里处,有一个小镇——许岭镇,是我们每年都要去的地方,那有一座山—许岭,安葬着我们徐氏几十代先人们。

  山上,数不清的树木,荒草和荆棘,证实了他的古老。可是他也阻碍了我们前进的脚步,为了祭拜祖先,我们也不会屈服,折断多余的树枝,踩平多刺的荆棘,一步一步向前走。到了坟地,我们看见了大大小小的坟。爷爷带路,先找到我们最亲近的先人,然后爸爸和叔叔除去坟上的荒草,爸爸拿着三根香串上六张纸钱插在坟头上,接着叔叔拿出一叠纸钱在墓碑前点燃,我当时亲眼看见墓碑上玄孙一栏里有我和两个弟弟的名字,还有几个没见过面的堂兄弟的名字,当时我的心情很沉重,为什么他们没有来祭祖呢?也许是他们在外地过年,没有回来。然后就是放炮竹了,接着我们就要给祖先叩头了,叩头时,先要双膝跪下,然后双手触地掌心向上,叩头三次,这样重复三遍才是对祖先最恭敬的礼节——三拜九叩大礼。最后,我们要把祖先“请回家”。

  回家后,要将祖先供奉在牌位上,在牌位前还要摆上供品,这供品也是有讲究的,鸡、鱼、肉、豆腐、糕点、水果、酒、茶等一样都不能少,而且鸡和鱼的头要向着牌位。拜完祖先才能吃年夜饭,在吃年夜饭时,餐桌上也要空一个座位,那是留给祖先享用美食的。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初四之前,祖宗牌位前的香火是不能断的,否则寓意香火不旺!

  到初四的早上,我们就要送祖了,送祖时要将供品移到餐桌上,鸡和鱼的头也要向着门外,我们要先向牌位拜三拜,再向门外拜三拜,以示将祖先送回到极乐世界。这样整个清明节祭祖仪式才算结束。

  就像奶奶祈祷时说的那样,祖先们时时刻刻在身边保佑我们,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种幸福吧,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让我们也时时刻刻怀念他们吧!

  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30

  我的家乡有很多独特的习俗,炸油角和炸煎堆是其中之一。

  俗语都说:“煎堆碌碌,金银满屋”每到过年时,放糖果等零食的桌面上总少不了两种食物,那就是——油角和煎堆。过年前,我和奶奶都会一起做油角、煎堆,而且总会炸一大锅。炸完后,无论谁到我们家来拜年,都会把油角、煎堆和糖果等拿出来,给客人们吃,如果油角、煎堆太多的时候,还会把其中一些送给客人们带回家吃。因为,它们都寓意着好兆头。

  除夕一大早,我们就回家乡帮奶奶制作过年必备食品——油角和煎堆。虽然它们看起来很平凡,但是制作起来可不简单呀,必须经过许多工序,才能把它们做的好吃又好看。做煎堆要准备:爆谷、糯米粉、粘米粉、花生、砂糖、芝麻等多种材料。煎堆的陷做起来比较复杂,要将花生、砂糖和爆谷加热搅拌在一起,然后趁热用双手把它们捏紧,把它们捏成一个个圆球状。这是一个考验人的功夫,只有奶奶才能做好。我们就只能做简单的油角陷,只要将花生和砂糖碾碎混在一起就行了。制作完内陷,就要做外皮了。将粘米粉和糯米粉按一定的比例混在一起,用开水搅拌,搓成粉团备用。

  最令人开心的制作马上就要开始了。每个人都要动手,奶奶就小木棍把粉团搓成薄薄的表皮,然后我们用它把内陷包起来,搓成一个个的圆球。包油角更可笑,每个人的手法都不同,形状各异的油角很快就把桌面摆得满满的。由于我的手上沾满了面粉,不一会儿,就把小脸蛋弄成一个大花脸,引得他们哈哈大笑起来。

  最后的工序就是下油锅了。首先用猛火烧开油锅,然后改用慢火,将包好的煎堆和油角放进油锅慢慢翻滚,让它们受热均匀。不一会儿金灿灿的油角和煎堆就出锅了。

  制作油角和煎堆既费时又烦琐,但却是我们的春节习俗之一,人人都乐意去做。

  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31

  每个人的家乡都不一样,而且都拥有其独一无二的习俗特点,如绍兴的黄酒节、内蒙古的“那达慕”、山西的黄河灯会……我的家乡是湖北,那里最独特的习俗就是结婚。你可别小看这结婚的习俗,它可是我家乡最隆重、最热闹的习俗。

  在结婚前夕,男方要在家里祭拜天地、祖先等,告知他们有婚事要举行,祈祷他们保佑自己婚事美满、幸福。

  结婚当天,男方出门去迎娶新娘之前还要再祭拜一次祖先,以示自己要出门迎娶了。男方乘坐迎亲车队去女方家中迎娶,迎亲车队最好是六的倍数。在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以表示庆祝。每每这时,同村的人也会同新郎一起燃放鞭炮,以表示祝贺。新郎到达新娘家后,先向新娘家人问好,接着持捧鲜花给新娘。每到这个重中之重的时刻,新娘的姐妹或好友总是会刻意阻扰新郎。每每看到这样的情景,小孩子都会躲在一旁“咯咯”直笑,快乐极了!经新郎苦苦哀求后,新郎最终以九百九十九元的红包礼成交,比喻新娘新郎在一起长长久久。新郎给予新娘捧花后,将新娘挽出大厅,要带新娘去新郎家了!

  新郎与新娘一起上香,接着祭祖。新娘向父母叩拜、道别,新郎只要行鞠躬礼就好了。所有人都要离开新娘家时,绝对不可以向新娘家人说再见。我有一次参加姑姑的婚礼,和姑婆说了声再见,就被姑婆敲了一下脑袋。回新郎家的路上也要燃放鞭炮。到达新郎家门口时,家人也要燃放爆竹。新娘下礼车时,应由新郎家的一个长辈扶持新娘进入厅堂。进入厅堂是不可以踩门槛,因为门槛代表门面,新人应横跨过去。新娘入厅后,也要跨过火盆,然后踩碎瓦片,代表岁岁平安。

  将新娘介绍给家中的长辈认识后,新人开始祭拜了: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洞房内,应以竹筛覆盖床面,桌子上摆放铜镜压制惊吓。新人共同坐在预先铺有新郎长裤的长椅上,以表示两人同心,并且祈求以后生男孩,然后新郎与新娘合饮交杯酒,以及吃甜汤,象征早生贵子。不过,结婚当天任何人都决不允许坐新床。

  结婚,可是非常讲究的,一刻都不得马虎。家乡的结婚习俗俨然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一个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32

  春节,是我国一年当中最热闹,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早早的,街上“展览”的对子、“福”字、窗花、糖果等年货给我带来了一丝丝“年味”。

  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官”吃芝麻糖开始,大家就开始准备过年了。这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我们小孩馋的总想先尝尝又酥又甜的芝麻糖。可是总要等到奶奶先到厨房的灶王爷前祭祀一翻,才能吃到哟。据说,这样灶王爷才能上天言好事。

  腊月二十四,家家户户扫房子。妈妈要早早的把屋子收拾干静,这是为了新年有一个新气象。过了二十四大人们忙着杀鱼、肫肉、蒸花馍,准备年货。

  每当二十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春联也叫门对、对联、对子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到了大年三十,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把节日的气氛装点的更加浓厚。吃过午饭后,端出香喷喷的肉馅,一家人就包起了饺子,男同志擀皮、小孩们当运输员,妈妈们就负责制作精美的水饺。奶奶还要在饺子里放进硬币,看谁最有福气。当一盘盘挺着肚子的水饺端上桌时,大家找到自己满意的饺子,张口就咬,希望自己能走好运。最后,那个带有福气的饺子还是被爸爸吃掉了。

  除夕,家家户户吃的都是饺子,我们早早的吃晚饭,守在电视前看春晚,也是“守岁”。

  初一到初六这几天,就是我们小孩子“挣钱”的最好时机。天天不是呆在爷爷家,就是泡在姥姥家,用妈妈的话说,就是“整天不着家”,但我们仍然乐呵呵的东跑西窜。

  我们这的春节一般到“二月二,龙抬头”的时候才告一段落。虽然濮阳不算大城市,但是它也与许多大城市一样,热热闹闹的迎来春节,又热热闹闹的把它送走。

  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33

  在鞭炮声中,我们又迎来了新的一年,我们沉浸在压岁钱的喜悦里面,沉浸在看全家团圆的氛围里面,这些都是我们中国的习俗,也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候。

  外面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让我在睡梦里面醒来,淘气的表弟在楼下大喊着,姐姐你不去土地庙吗?我不耐烦地捂住自己的耳朵,可是土地庙这几个词在我的脑海里面徘徊,我立刻就跳下床说来了来了,然后手忙脚乱地穿起衣服,打着赤脚就冲进卫生间,开始洗脸刷牙,然后和表弟牵着手就去土地庙了。

  刚到土地庙,我们便冲到大门后,急切地用眼睛寻找彩旗。忽然,我的眼中闪现出两面彩旗,幸好,老天可怜我,给我了两面彩旗,我的心中呵呵直笑。我迅速地把它们紧握在手里,跑去告诉表弟。

  “当当,当当”乐队开始演唱起来,欢乐的歌儿在我们的耳边响起。我们拿着彩旗在她们的前面奔跑。鞭炮在我们的身边连连响起,我们连忙左蹦右闪。在快乐的气氛中,我们连走路走了很久了也不知道。

  “咕噜,咕噜”,也不知道,是不是我表弟的吃饭铃响了,正巧,我们劳作了半天,终于可以到一户人家蹭饭了。这也是我最不解的地方,因为,就在上一年,我们是到我外公家。后来我才知道,原来,这一习俗是一家轮一家的呀!

  中午时,下了一场小雨,但依旧没有影响我们蓬勃的兴致。我们下午的目标是一家饭店,还听说他们家的手艺是一等一的好,我的吃货表弟已经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口水了。因为在饭店在半山腰,所以在泥泞的山路上走,十分得难走。但我们又寻找到了一些乐子,我们把彩旗举得高高的,用力的挥舞着彩旗。在绿油油的山林中,忽然出现了十几只小鸟,有红,有黄,有蓝,有黑……它们在山林中穿梭着,嬉戏着。在我的家乡这也代表着一个寓意:自己就像一面彩旗一样,跑得快,看得远,就是成绩好,有见识,成为社会中的一个亮点。

  彩旗是一个很普通的东西,但是在我的眼里,它有特殊的意义,它代表一个美好的愿望,我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一样有本事,虽然这只是我自己的一个虚构的含义,但是在我自己的眼里面,他是一个可以实现的愿望。

  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34

  我的家乡是清丰,各地过年的习俗也是不同,五花八门,但都有幸福美满的欢乐寓意。

  农历十二月是最冷的天气,我家乡的腊八节差不多就算是春节的开始,也就是说开始准备过年的年货了。特别是家乡的农会,商店的老板会把店里的商品都搬出来,给客人们选购。家乡的腊八节标志着春节的慢慢到来,同时家乡还有说这样一种说法“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一天还要喝上一碗香香的腊八粥,胃里热热的,心里暖暖的。在这个粥里放入了各种豆、米,足足有八种以上的谷类进行熬制,这不仅是粥,而是小型农业展览会。

  现在农民生活好了,鸡鸭鱼肉是必不可少的,而孩子们最喜欢的却是那甜甜糖果儿,有的晶莹剔透,有的“红红火火”,这也是春节必备之一。再有就是买花炮了,那包装精致的柳叶鞭,更是我们男孩子的最爱。还有就是增添新衣服了,这是家乡的孩子所盼望的,穿着新衣服,心里那个美呀!

  年三十那天走在大街上更是热闹,孩子们成帮结队的在大街上放花炮,无忧无虑的跟朋友们走街串巷。特别是各家各户都做着美味的佳肴,散出的那个味道,那真是香味扑鼻呀!下午黄昏时,火红的对联 开始上门了,喜气洋洋的对联迎接着祝福,迎接着春天,迎接着各路大神的到来。晚上的除夕大餐就是饺子了,我们在家门口放鞭炮,而奶奶们却在自己家的院子里烧香拜神,烧元宝,拜五神,企求他们保佑我们一家平平安安。吃着香香的饺子,看着好看的春晚,一家人其乐融融,快要睡觉的时候,长辈们会在我们的枕头下面放上盼望已久的压岁钱。

  正月初一的早晨四五点钟,老家还有起五更的习俗,我就跟在爸爸、妈妈、叔叔、婶婶后面就开始先给袓爷爷们袓奶奶们磕头,然后再给爷爷、奶奶磕头,哈哈哈,小孩子们就可以得到更多的糖果了。吃完早饭,我们就开始去逛庙会、走亲戚了,我们小孩子就可以跟在大人的后面,去买好吃的东西,在亲戚家还可以挣到压岁钱,呵呵,心里那个美呀!真希望天天过大年!晚上的节目就是放烟花了,看着那一朵朵绽放的花朵,真是心花努放。这就是我农村老家的春节,是不是很美呀!

【家乡的习俗作文(通用34篇)】相关文章:

1.家乡的习俗作文(通用10篇)

2.家乡的习俗作文通用15篇

3.家乡的习俗作文(通用28篇)

4.家乡的习俗作文(通用21篇)

5.家乡的习俗作文(通用15篇)

6.家乡的习俗作文(通用33篇)

7.家乡的习俗作文(通用37篇)

8.家乡的习俗作文

上一篇:《春节习俗》作文600字 下一篇:《春节习俗》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