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习俗作文

2021-03-05 习俗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清明节的习俗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明节的习俗作文1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当吟起这两句诗时,然后我总会想起刚刚过去的清明时节的情形。

  4月4日,我和爸爸、妈妈及亲戚们从三亚回老家,坐在车上,一想到要拜见已去世的爱我的老太公,我的情绪忽有些激动、悲哀。经过一个多钟头的奔波,最后回到了爷爷家。爷爷家里人很多,有大人、小孩,热闹极了。

  吃完午饭,大人们开始拿起锄头、铲子云坟地给坟墓“大扫除”,然后妈妈和婶婶们忙着煮拜祭祖先的饭菜。下午二点多,我和表弟跟着大家去坟地。

  来到坟地,爸爸、大伯、叔叔等人忙着给坟墓打扫、贴红纸;我和表弟绕着老太公、老太婆的坟墓追赶打闹。这时,表哥陈泽鼎戴着草帽扛着锄头忽然大喊一声:“我就是关羽,谁敢欺负我!”惹得我和表弟哈哈大笑,但一想到老祖宗,我就停止了笑声。大人们干完活后,便在老太公等人的坟地上摆上丰富的菜肴、点心、牛奶、水果等等,然后待烧香后,我们子孙便在草席上跪拜祖先。我悄悄地观察大人们,只见他们的表情很悲伤,我心里也很悲伤。看到这样的情景,我在心里自创了一首诗:“清明时节阳光烈,此人回乡过清明。摸了坟墓看墓碑,此时想起老祖宗。”

  当拜祭完老祖宗后,我心里想:明年我还要来拜老祖宗。

清明节的习俗作文2

  清明节就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它主要的传统文化活动有:上坟、踏青、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即扫墓)之俗,就是很古老的。清明节,它作为传统文化,就是个布满神秘色彩的节日,在这个日子里,路上的行人都在思念去世的人们,表达对他们的尊重与哀思!

  过清明节,在海南的许多本地人中称其为做清明。中年人对清明节十分看重,即使不就是作为法定假日,他们也会抽空回老家做清明。这说明清明节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成为了一种后人对已故之亲人表达思念的一种方式。

  清明,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认可及尊重。清明就是古人传统习俗中十分重要的一个节日,也就是最重要的祭奠节日,就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奠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就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非凡气氛。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而且越加受到人们的重视。

  中国人受自身文化的影响,使清明成为了国人追思先祖的节日。在清明人们纷纷回乡祭拜祖先,这已就是一种文化,一种习惯。

  踏青去,踏青去。

  这就就是中国悠久的清明传统文化。

清明节的习俗作文3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多彩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相传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一起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在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清明节有个插柳习俗,此俗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的。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让晋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晋文公亲率群臣爬上山来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老柳树居然死而复生。晋文公当下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从此以后,群臣百姓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因此,清明插柳戴柳成为纪念介子推的一种象征。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小孩子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总会有一些忽大忽小的风,在这样的天气情况下很适合放风筝,小孩子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星辰,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用剪子剪断牵引风筝的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一年的好运,由于好玩儿,后代也有人把它流传了下来。

  不过在给亲人们焚烧纸钱的时候千万要注意,一定要等灰完全失去亮光的时候才能离开,不然死灰复燃的时候会引起火灾,那样这个清明节可就充满罪恶了呢!

清明节的习俗作文4

  清明节快到了,爸爸叫我星期天同他一起去上山,给祖坟添土。

  清明节这天,家里会煮许多鸡蛋,还要在房檐下插柳,最重要的是给祖坟添土。

  星期天,我和几位叔伯一起,我带着妈妈准备好的纸钱,爸爸和叔伯们拿着铁锨和抬土用的布兜上山了。路上,许多人都和我们一样,他们都相互说:“上山哪?”“回来了?”“该添土了。”

  山上,人们都在忙碌着,相互间说着话,不时还传来笑声。我们上山时,经过一座新坟,大伯说是邻居李爷爷的,得了脑血病,到医院没让抢救就过去了。大人都叹气,说李爷爷是个好人啊。

  到了我们的祖陵地,大人开始挖土,给每个坟添上点,还挖几个圆疙瘩,做坟头。我在旁边替他们运坟头。干完后,就把纸钱拿出来,每个坟前烧一些。做完这些就带着工具回家。

  回家时,经过李爷爷的坟地,李家也来人开始添土了,他们每个人都很悲伤。我记的我爷爷刚去世的那几年,爸爸没次从山上回来,也是很悲伤的,现在就好多了。现在上山,我感觉就像去了趟亲戚家一样。

  我想,清明节给祖坟添土,就是对故人的怀念,是对亲人的怀念,过几年后,李爷爷的家人也会不在悲伤难过,也会像爸爸一样。清明节的作文600字清明节的作文500字关于清明节的作文550字

清明节的习俗作文5

  4月4日,一个举国悲痛的日子——清明节。到了那一天,心就会特别悲愁垂涕。这一天是给逝世的亲朋好友、革命先烈送去自己对他最诚挚的祝愿。

  看望逝者时,忌嬉皮笑脸,这是对逝者的最大敬意。装束一定不要太过艳丽,颜色最好为黑色,因为这样最为尊重逝者,也可以更加体会出人们因为失去亲朋好友背痛的心情。

  清明节,是中华儿女认祖归宗不忘故土的重要节日。清明节祭祖和扫墓一般都会给祖坟铲除杂草,添加新主,称为培坟;用彩纸剪成纸串,挂在坟前,插上香烛,焚烧纸钱,跪拜叩首。简单的祭祀仪式俗称“插青”或“上坟”,以此表达对祖先的追思和怀念。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全国各地的风俗不同,祭扫的日期也不同,农历清明节的时间一般在公历每年的4月4分至6日之间。

  在我的家乡,放鞭炮也是清明节时不可缺少的。这并不是过年时的喜庆声音,而是一种思念,对亲朋好友、革命先烈的思念。清明节那几天,天空总会下起毛毛雨或者是淋漓大雨,可这也无法挡住人们纪念逝世人的脚步。他们沉着脸,踏着沉重的步伐向墓地走去,小雨淅沥,这情景,正应了杜牧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一个落雨纷纷的季节,亦是心情压抑沉痛的季节。

清明节的习俗作文6

  今天是4月5日,转眼间,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已到来了。清明节有许许多多的习俗,如祭祖、扫墓、踏青、植树等。清明节这天呢,要纪念逝去的先人,还要去给他们扫墓。

  一大早上,奶奶买来“三生”——鸡、鱼、肉,奶奶把这些菜蒸好,准备了一些酒杯、酒、纸钱、香,还有剪好的清纸,就带着我们就出发了。

  一路上,我看见了小河里面,一条条活蹦乱跳的小鱼儿,在清澈的河水里游来游去;看见了那盛开着的桃花,在春风中摇曳着、微笑着;还看见了那路边的小花,在阳光的沐浴下还传来一股清香。我便摘了几朵小花儿,编成一个花环,准备放在老外公的坟前,来表达我对老外公的思念。这时我想起一首关于清明节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可今年的清明节却意外地没有下雨,反而艳阳高照。真奇怪呀!

  当我们来到了老外公的坟前,奶奶便拿出菜和酒,舅公公扫掉墓碑上的灰尘,然后用刀砍了一根树干,插进坟旁的土堆里面,把清纸挂上去,然后倒了三杯酒,用打火机把香点好,烧了一些纸钱,双手合十的同时嘴里还说了一些想念和保佑的话,最后我们都鞠了三个躬表示哀思。

  扫完墓,我们收拾好东西,等纸钱烧成灰烬,才离开了老外公的墓地,清明节是我们可以拜祭和怀念祖先的节日,同时也可以欣赏和拥抱大自然。

清明节的习俗作文7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祭祖扫墓的传统节日,清明又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在我的家乡,清明节的主要习俗就是扫墓祭祖。所以又把清明称为“鬼节”。民间还有上坟、添坟的习俗。晚辈带着烧纸,供品等,到已去世的亲人坟上,烧纸磕头。最后给坟墓上添新土,还要在坟头上压白纸条。听老人们讲这是给已去世的亲人修房屋,防备夏天,下大雨漏水。以此来表示对死去亲人的悼念。此时我想起大诗人杜牧的一首《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正值春天,万物复苏,春光明媚,桃红柳绿,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除扫墓之外,还有踏青郊游的活动。这时,人们就会带着家人到野外去游玩,以此来放松放松自己因工作而紧张的情绪,还可增加家庭的和睦气氛。古代也有踏青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就生动形象的描绘当时清明节都城人民郊游踏青的热闹景象。

  清明节还是植树的好季节。因此又有插柳植树的活动。听老人们说旧时候有“清明不插柳,来年变黄狗”的谚语。

  除以上的风俗以外,还有吃蛋的习俗。这就如同春节吃饺子,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一样。这些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有的已经被淘汰,有的流传至今,有的还增加的新的内容。

  清明除这些习俗之外,还有我们小伙伴的欢乐活动,荡秋千,放风筝。最好玩的要数放风筝。大家在一片宽阔的空地上,跑来跑去,欢声笑语,共同把风筝送上蔚蓝的天空,大家一起放飞欢乐,放飞梦想,放飞希望……

清明节的习俗作文8

  清明,是一年中的第五个节气,按公历来说是在每年4月5日和6日,按农历在三月的上半月。古人算节气,都从冬至起,从冬至到清明,中间整整隔了七个节气。每个节气按15天计算,整整105天,交清明节则是106天。所以古人说:“冬至百六日为清明”,又说:“春分加十五日则清明风至。”

  清明,在遥远的周代已经流行。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历代的诗人词家都有关于清明盛况的描写,自古以来人们在清明节留下了很多习俗。

  清明扫墓,追祀祖先,由来已久,相沿成习。扫墓,又叫墓祭、祭扫、上坟。清明扫墓是因为惊蛰、春分已过,冰消雪化,草木萌生,人们想到了自己的祖先坟莹,有没有狐兔穿穴打洞,会不会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所以到坟上一方面清除杂草,整修树枝,给坟上添几锨土;另一方面准备一些祭品,烧几张纸钱,给树枝上挂些纸条,举行个简单的祭扫仪式,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

  古代二月,三月三有踏青之俗。“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肝闻吹笙”、“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记述的就是唐人踏青盛景。古代每逢这一天,人们聚亲约友,扶老携幼,乘大好春光到郊外踏青,然后围坐野宴,抵暮而归。

  清明前后还流传着很多传统的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拔河、荡秋千、放风筝、打马球、斗鸡等活动。清明节的习俗丰富多彩,历代的记载十分浩繁。诗人怀清明之作更是争艳夺彩,不可胜记。从这些意义上讲,清明既是节气,也是一个传统的节日。是寄托哀思的一个契机。各地青少们成群结队向烈士陵园献花致敬,或邀请革命先辈作报告,讲革命故事,或组织参观、旅行、访名胜、采标本,丰富了节日内容。

清明节的习俗作文9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正如唐代大诗人杜牧的名诗一样,每年的清明都是伴着蒙蒙细雨而至,它给人的感觉总是忧愁的。

  这不,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伴着蒙蒙细雨到来了。

  这天早上,又是浓郁的天,徘徊了一会了,感到分外忧愁,仍是不适宜!被爸爸拉去吃了早饭,拿起香纸,扛起锄头扫墓去了。

  踏着路上的荆棘,顺着泥泞的小路,我们来到了老爷爷、老奶奶的坟前。爸爸把坟四周的杂草除掉之后,我在上面贴黄纸,插上香就离去了。

  众多亲人的坟前都去过了,我们又冒着小雨,准备去爷爷奶奶的坟前。一路上,花呀,草呀,我无心欣赏;鸟叫声,虫鸣声,我无心聆听,只顾着早些来到坟前。一会儿,我们到了。望着孤零零的坟墓,我不禁满腹忧愁。待爸爸锄完草,贴完纸后,我们又拿出纸钱(清明节习俗作文500字)跪在坟前,将它们全部撒在坟上……

  雨越下越大,花草被打得东倒西歪,周围一片死气沉沉。此情此景,使我一股思念之情油然而生:想想他们生前对我的关爱,带给我的欢乐,想到他们临终前的遗嘱,我不禁一阵惆怅,顿时泪流满面。此时,爸爸也流泪了。雨势并不减退,我们已经哭成了一个泪人,好久才站起来。

  这时,我看见了远处火红的杜鹃花。听妈妈说,杜鹃花又称清明花,它之所以在清明时节开放,是因为它是纪念和安抚亡灵的最佳物品。于是,我跑了过去,摘了几束插在爷爷奶奶的坟前,希望他们都能得到安抚……

  年年都有清明,年年都有不同的忧愁。这忧愁,不是任何人都能感受到的。我向往在这雨中的忧愁,所以我向往清明节的光临!

清明节的习俗作文10

  4月4日这天,就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清明节。清明节就是要祭拜去世的先辈的,表达了子孙们对先辈的尊敬与思念。

  清明节前几天要准备做清明馃的草,这种草到一定时候会开出花,花谢了以后,会结出一颗颗金黄色的小果实。据说所有植物都不能结出这样金子似的果实,唯独这种不起眼的小草能够结。清明馃就用这个做,是因为表示着富贵、吉祥与安宁。

  做清明馃的程序非常复杂,首先把采来的青草洗净,在用石灰水浸泡,不过石灰水是不能有石灰的残渣的,否则吃了会了苦。泡了一个星期后,再把它捞出。捞出时是黄色的,可是用清水冲洗干净后,又呈现出耀眼的碧绿色,然后又放进石墩中捣碎,如有残茎未碎,再用菜刀切碎,又混进糯米、麦大米等食物,搓成团,直到搓到青色为止。然后分成小块放到锅上煮,煮好又取出来搓,搓软,晾至十二小时,干了之后,再做成小面饼,中间放上馅,做成包子状,蒸熟后,就可以了。

  清明节这天早上先要吃清明馃,继而上坟。上坟的时候要带上肉、酒、纸钱和黄色或白色的菊花,献给先辈,在上坟的路上如果身后有杂草,就要除掉。上坟时,要让小孩先烧纸,表示让先辈先看看自己的后代,自己未来的接班人。

  清明节还要放风筝。放风筝是在晚上,要选择没有大风大雨天气好时,放飞风筝时,要在风筝后边挂小灯笼,风筝飞上高空时,看起来就像一颗颗小星星。到一定高度时,就要剪断线,任凭风筝随风飘到天涯海角,据说这样会带给自己好运。

  清明节的习俗,同样也显示出了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厚久远。

清明节的习俗作文11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号,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要谈清明节,须从古代一个非常有名的',现在已失传的节日??寒食节说起。

  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距清明不过一天或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就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寒食节相传是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为了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子推。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外国19年,介子推护驾跟随,立下大功,重耳返国即位,即晋文公。介子推便背着老母,躲入绵山。晋文公前往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于是他放火烧山,想把介于推逼出来。不料介子推却和母亲抱着一株大树,宁愿烧死,也不出山。晋文公伤心地下令把绵山改称介山(即山西介休县境内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年年岁岁,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

  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周礼?秋官?司煊氏》:“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可见当时是摇着木锋,在街上走,下令禁火。这司煊氏,也就是专管取火的小官。在禁火之时,人们就准备一些冷食,以供食用,这样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风俗了。以后,才与介子推的传说相联系,成了寒食节,日期长达一个月。这毕竟不利于健康,以后便缩短日期,从七天、三天逐渐改为一天,唐之后便融合在清明节中了。

清明节的习俗作文12

  俗话说得好:“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是个特别的日子,我们可以踏青还可以做清明果,下面我就来说说清明果是怎样做的吧。

  奶奶先把青剪回来,接着把青选二遍,过滤一遍,然后用100度的高温水把青煮成糊状。等它完全冷却下来,再煮一下,就可以开始做清明果了。

  想要做好清明果,首先当然是馅料豆沙和菜要好。菜是奶奶当天就剁好的,豆沙是要煮过,把它煮成泥一样时在加糖,这豆沙是算成馅料了。材料都准备好了,“开始做清明果喽!”我激动万分地叫着。

  爸爸拿来一个大大的盆子,盆子的表面银光闪闪,足有两个篮球那么大。爸爸吃力地把糊状的青倒在盆子里,好像那一盆子有4斤重。

  爸爸又倒了入许多面粉,那面粉,犹如天上的繁星那么多。接着,我用上了喝奶的劲把盆子压住,爸爸用手反复揉捏清糊,清糊全黏在爸爸的手上。但一阵青草的香味扑鼻而来,爸爸把手往上一提,用力往下推,重复这种动作,那一开始淡淡的青草香,顿时便随之而去,紧接着是一股春天的香味,那香味里交杂着花和草的香味,让人沉浸在这美妙的世界里。

  最后,就是包清明果了,我从青团上捏起一个小团,搓成一个圆,再把圆用大拇指从中间慢慢往下压,边压下去还要往外慢慢延伸,最后成一个碗状,就可以用来包馅料。我勺了一团豆沙放进里面,用手封住口,“不好”我大叫起来,“我的馅料漏出来了”怎么办,妈妈对我说:“别小看做清明果,它是有方法的。”在妈妈的指点下我又试了一下,这次成功了。我高兴地一蹦三尺高。

  妈妈把刚做好的清明果放进锅里蒸,吃着自己包的清明果,我心里比吃蜜还甜。

清明节的习俗作文13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节的习俗作文14

  每年的阳历4月5日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清明节除扫墓祭祖外,其风俗也是丰富多彩的。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年的这个节气,我们都会在心里默默地吟诵这首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来表达我们对先人的思念之情。

  一大早我和爸爸妈妈怀着感恩的心去扫墓,一路上风景真是美不胜收,春姑娘悄悄的来到我们身边,让大自然变得更美。看,金色的油菜花粉色的桃花洁白的梨花都张开了笑脸,柳树姑娘将它碧绿的小辫探进了清清的小河里。春姑娘轻轻地吹,小草慢慢地醒。百花齐放万物复苏,好一幅美丽的景象。

  景象虽美 ,可我们却是怀着沉重的心情去给太爷爷太奶奶扫墓,此时的天空一下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挺拔的大树仿佛失去了翠绿色,这一段时间,时光仿佛停住了,大地万物都沉默着,不知不觉我们已来到太爷爷太奶奶的墓前,摆好供品,点上蜡烛,默哀三分钟,烧上好多的纸钱,借此表达我们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并在心里默默地为他们祈祷,祝福他们在天堂的那边能够和我们一样幸福和快乐的生活着。接着我和妈妈清除了墓边的杂草,摆上了美丽的鲜花,墓地顿时焕然一新。

  在回家的路上我心里默默地想着,明年的今天,我们还会来看太爷爷太奶奶的。

清明节的习俗作文15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扫墓]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按长期形成的风俗习惯,旧时,北京人多在清明扫墓,但祭扫仪式并不在清明的当天,而是在临近清明的单日举行。据说,只有僧人才在清明当天祭扫坟茔。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

【清明节的习俗作文精选15篇】相关文章:

1.清明节的习俗作文(精选15篇)

2.清明节的习俗作文(精选36篇)

3.清明节的习俗作文

4.清明节习俗的作文

5.清明节习俗作文(精选24篇)

6.清明节习俗作文精选15篇

7.清明节习俗作文(精选15篇)

8.清明节习俗作文

上一篇:清明习俗作文 下一篇:元宵节的习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