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习俗》作文

2021-06-26 习俗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节习俗》作文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春节习俗》作文 篇1

  说到永康的春节习俗,那可真是多啊!让我给你细细道来。

  掸尘:农历腊月二十四,这一天各家各户都要掸扫去室内、家具及厨房各角落的灰土尘埃,以免留下魔鬼的爪印,于来年不利。

  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每逢春节,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添加喜庆气氛。

  倒贴“福”字:在贴春联的同时,大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人们干脆把“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谢年:在除夕,永康城乡各地鞭炮阵阵,家家户户按照传统习俗摆出了方桌,点上了红红的蜡烛谢年,祈福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祭祖:在咱们这里,正月初一,不是先拜年,而是先去祭祖。每拜完一个祖坟,就在坟前放鞭炮,为了让祖宗保佑咱们。

  拜年:祭完祖,就是拜年了。人们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怎么样,看了咱们这儿春节习俗,才知道各地习俗每什么太大的差别吧。

《春节习俗》作文 篇2

  南北各地都有自己过新年的方式,那么接下来,就看看我家乡是怎么过年的。

  过年前总是要置办些东西的吧,这不,我爸爸就已经买回来了,一大块猪后臀,我一直在问爸爸为什么要买猪后臀,爸爸对我说,猪身上的肉最好的地方就是猪后臀了。看,爸爸开始割肉了,今天又有口福了,想起那刚煮出的热腾腾香喷喷的大块猪肉,我就“口水直流三千尺”,嘿嘿,作为一个小吃货的我,是绝对不能不吃的。

  今天煮过肉,那明天就要炸老家最出名的食物――面坨了,面坨呈圆形,金黄色,刚出锅的合格面坨应该是这样的:最上面鼓出空空的一块,圆乎乎的,活像一个金色小胖子,这才算合格。

  炸过面坨过后,就该炸焦花了,把发过的面擀成薄薄的饼,然后切成长方形的样子,放上白芝麻,等油锅里的油热了以后把做好的焦花放进去,炸成金黄的颜色,这就出锅了。

  那么,接下来就应该请我最喜爱的美食――牛肉丸登场了。刚刚炸出来的牛肉丸,外焦里嫩,着实让人喜爱,再看它的造型,圆滚滚的,真是可爱呀。

  我家的春节就是这样过的,你家的呢?

《春节习俗》作文 篇3

  爸爸是个南方人,妈妈却是个地道的北方人,作为一个“南北混血儿”,对于两地风俗、生活习惯等,自然也都有一点了解。今天我就先给大家介绍一北方过年的习俗。

  大年二十九,爸爸妈妈上完一年中的最后一天班,我们一家就连夜赶到了位于皖北宿州市的姥姥家。因为在这里有一项很重要的一个习俗,春节前夕,人们都会准备好贡品祭祀已故的亲人,表示对他们的怀念,并希望他们保佑自己一家人在新的一年一帆风顺。

  贴春联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大家要在大家三十的早上,在门两旁贴上寓意吉祥的春联,会给节日带来喜庆之气。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门神像画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是在皖北,如果在这一年中家中有人去世,就不能贴大红纸写的春联了,只能在门芯处贴上A4大小的白纸,或者什么也不贴。第二年可以贴黄色的春联,第三年是紫色的纸联,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

  在贴春联的同时,北方人还注重贴门神,听姥姥说,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有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现在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

  采购年货是我最喜欢的一点,面对着琳琅满目的商品,我和表弟自然是飞奔到最爱的零食区,美味的巧克力,香甜的饼干,诱人的薯片……一点点地搬运到购物车上。大人们也买好了各种蔬菜,鸡鸭鱼肉和红枣糕。足以让我们大饱口福。

  皖北的年夜饭必须在大年三十中午十二点之前完成。在古代,过了正午还没有吃上年饭都是揭不开锅的穷苦人家,所以在一年中的最后一天,忙忙碌碌一年的人们想方设法也要吃上一顿饱饭,而对于饿了一年的人们来说,早一点吃饱代表着下一年都能吃饱穿暖。现在这个习俗一直在延续,往往才九、十点钟,就有手脚麻利的主妇做了满满一大桌子美味佳肴。

  年三十的晚上,要吃扁食。这是一种像元宝一样的食品,里面包上韭菜、鸡蛋等素食,既和中午的大鱼大肉营养搭配,也是寓意来年发财的意思。

  大家初一吃饺子,“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皖北的春节要一直过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算结束,在这里,正月十五还有一个独特的习俗—蒸面灯。十五这天,早早的,妈妈们便用豆面揉好面焖在锅中,到了下午,面发起后,开始捏一个个小面灯。手巧的人家还会捏出龙灯灯、鸡灯灯、兔子灯等生肖灯。

  把捏好的面灯放进锅里蒸,蒸完后,有的面灯窝窝里有蒸馏水,有的很多,有的少,还有的却干干净净,滴水不见?据说,这是个很灵验的预言呢,存水的那个月份灯会被认为代表着来年那个月份里一定雨水充沛,水多的可能会有涝情,水少的当然就代表干旱了。

  把面灯里放上香油,用棉线做出捻子,点亮的面灯好漂亮!我们会端着灯在屋子里四处照照,照到的地方毒虫、臭虫什么的就都不敢出来了。大人们还会用灯在我们小孩子的全身上下照上一照,说是一年内保管百病全无,吉祥如意。面灯点着可不能吹灭哟,要让它自己燃尽,因为红红的灯火代表着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旺,越来越红火。

《春节习俗》作文 篇4

  春节是我国各民族的传统节日,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这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定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这个节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风首春节的风俗,但当时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xx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在我国最古的文字记载中,有许多关于岁首的故事,腊月和新春,正是“秋收冬藏”以后的农闲季节,汉郑玄也说过,岁未年初“劳农以休息之”。拿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劳逸结合的意思。

  那么春节到底是怎么来的呢?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想把节令定准,一天,他上山砍柴,坐在树阴下面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日晷仪。可是,天阴雨雾,影响测量,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他的兴趣,他又动手做了五层漏壶,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遍。

  那时的国君叫祖乙,天时风云的不测,使他很苦恼,一个名叫阿衡的大臣,为讨好皇上,奏称要设天台敬祭天神,祖乙认为有理,便带领百官去祭天,却无济于事,万年知道后,忍不住带着日晷仪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派了十二童子服待万年,祖乙对万年说:“希望你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传旨要阿衡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写了一些字,阿衡看见后,知道万年的历法已研究成功,怕皇上重用他。于日派人刺杀万年,结果刺客被士卫抓住了,祖乙知道后,惩处了阿衡,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道,就叫春节吧。”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后来,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了准确的太阳历,后来为了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日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传说就是为了纪念万年的。

《春节习俗》作文 篇5

  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春节是寒假的开始,是在美味佳肴里流连,是拿压岁钱的日子。而对于大人们来说春节又是一个忙碌的开始……

  中国人的春节不同于外国人,在外国1月1日元旦后便是新一年的开始,而在我们中国,到了农历正月初一才算真正的过年。当然,在中国每一个地方的春节习俗都是不同的。

  就拿我们余姚这个鱼米之乡来说吧。农历中的最后一天被称之为“除夕”,在这一天里,全家人要坐在大圆桌前吃一顿年夜饭,寓意“团团圆圆、和和美美”,餐桌上都要留下一条鱼,寓意“年年有余”。吃过年夜饭,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1983年央视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已成为了中国人的“新民俗,新文化”,是每年除夕夜必看的电视大餐。)华丽的舞台上火红的灯笼高高挂起,绚丽的红绸在半空飞舞。雅俗共赏的相声让人开怀一笑,惊心动魄的杂技让人叹为惊止,宛转悠扬的歌声让人萦绕耳畔,优美动人的舞蹈让人浮想联翩……当屏幕上出现一个个跳动的数字——“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零——”新年的钟声在此刻敲响,十三亿中国人民一起欢呼起来,窗外的礼花似乎在为新一年的到来而欢呼喝彩。天空,在那一刻不再是一片黑暗的,礼花把它照耀得是如此绚丽多彩。在那一刻我们也又长大了一岁,以更加矫健的步伐迈向我们的黎明……

  辞旧迎新,当太阳迫不及待地探出脑袋要在这新年的第一天散发出他无穷无尽的光芒时,勤劳的人们已经在自家的门前贴上了春联、贴上了“福”字。当然这贴春联和贴“福”字也有很多的讲究:由于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而“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人们就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在这一天,走亲访友当然也是少不了的。父母都会带着孩子们到亲戚朋友家给长辈拜年。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相传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而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传说中,中国古时候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在吴曼云《压岁钱》这首诗中写道:“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

  放爆竹也是中国的民间习俗之一,爆竹亦称“鞭炮”、“炮仗”,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相传最早的爆竹是人们焚烧竹子而发出的巨响,用来吓走“年”。而现在,放爆竹这个历史悠久的传统已经成为我国人民(尤其是孩子们)欢度春节的一种不可缺少的形式。这种活动,虽然可以给节日增添欢乐的气氛,可是却大大影响了自然环境,严重的还可能引发火灾,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少燃放烟花爆竹,以保护自然环境,同时保护我们的自身安全。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很多描写春节的古诗比如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文征明的《拜年》: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还有林伯渠的《春节看花市》:“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推荐】《春节习俗》作文五篇】相关文章:

1.春节习俗作文【推荐】

2.【推荐】春节习俗作文

3.【推荐】春节习俗的作文

4.春节习俗的作文【推荐】

5.春节习俗小学作文推荐

6.春节的习俗作文【推荐】

7.【推荐】春节的习俗作文

8.【推荐】春节习俗作文6篇

9.【推荐】春节习俗作文三篇

上一篇:家乡习俗作文 下一篇:节日习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