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议论文(15篇)

2024-11-06 议论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考议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议论文1

  —、孙膑访谈手记

  孙膑,战国人,我国古代著名军事家,著有《孙膑兵法》一部书。经多次邀约,我终于在两千多年后的一个秋夜采访到了他。

  梅子煮酒,梅雾氤氲,酒香浓冽。我与孙膑相对而坐,话题由“剜膑”切入。一、荒凉的枯泪

  记者:孙膑先生,您智谋过人,心思缜密。却遭庞涓毒手,被剜双膑,请问您对此有何看法?

  孙膑(深默片刻):我与庞涓,同师鬼谷,同习兵法,拜为兄弟,亲如手足。我从未设想过他会加害于我,作为一个谋士,我熟谙兵法,知道不可过于相信别人;但作为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有骨有情的人,我……(哽咽)我太信任他,从不疑他。然而,害我的恰恰是我最信的庞涓兄!……

  记者:如此说来,正是因为您对庞涓太过信任,感情上太亲而使您没有认识到潜在的危险,从而遭此大祸?

  孙膑(缓缓点头):灾萌于不疑……

  二、冰冷的铁血

  记者:那么,孙膑先生,在后来的两次交锋,——桂陵之战与马陵之战——您如何下此狠心痛歼庞涓之军,尤其是马陵一役将他逼死?

  孙膑(沉默不语)

  孙膑:也许是吧……我常想,自己在那次大战中扮演的到底是什么角色,是单纯的敌方谋士,还是一个有着冰冷铁血的复仇者。

  记者:复仇者?

  孙膑:剜掉的膑骨是仇恨的种子,我与庞涓的情谊彻底断绝了,这让我的心在刹那间变冷,我用冰冷的目光看待与他的交锋。用冰冷的头脑酝酿每个陷阱……

  记者:是感情上的疏远让您对与庞涓的战争有了一个新的定位?或者说,感情的疏远让您重新认识兵法,认识战争?

  孙膑(无奈一笑,拂袖而去)

  西风残照,落木萧萧,却又不知是哪朝哪代了……

高考议论文2

  发现美,阅读,学习,读书,专心

  川端康成

  凌晨四点钟,见海棠花未眠

  卡夫卡

  书必须是用来凿破人们心中冰封海洋的一把斧子。

  罗贝托波拉尼奥

  我们不会停止阅读,即使每本书总有读完的时候,如同我们不会停止生活,即使死亡必然来临

  智利作家

  刘向

  少时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西汉,《说苑》

  袁枚

  读书好处心先觉,立雪深时道已传。

  《随园诗话》

  黄庭坚

  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专不欲杂。

高考议论文3

  淡泊,乐观,豁达,镇定,沉默,明智,自由,心静

  洪应明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菜根谭》

  泰戈尔

  就算不快乐也不要皱眉,因为你永远不知道谁会爱上你的笑容

  梭罗

  不管你的生命多么卑微,你都要勇敢地面对生活,不要逃避,更不要用恶语诅咒他。

  《信念的种子》

  纪伯伦

  悲哀的创痕在你身上刻得更深,你越能容得更多的快乐

  弘一法师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廊儿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顾城

  执者失之

  王尔德

  奚落是庸才对天才的颂歌

  史铁生

  如果白昼的语言已经枯朽,就用黑夜的梦语,用诗的性灵

  《病隙碎笔》

  歌德

  才能是在寂静中造就,而品格则是在世间汹涌波涛中形成

  鲁迅

  惟沉默是最高的轻蔑。

  萧伯纳

  诸般美德首选沉默,它能让你窥见他人的缺点,同时掩藏自己的不足。

  庄周

  一人之断制,所见有限,犹一目之瞥,岂能尽万物之情乎?

  《南华经解》

  曾国藩

  失意事来,治之以忍,方不为失意所苦。快心事来,处之以淡,方不为快心所惑。

  毛姆

  在你不知如何回答别人的话的时候就保持沉默,这是生活中一个很好的策略。

  《寻欢作乐》

  米兰昆德拉

  最糟糕的不在于这个世界不够自由,而是在于人类已经忘记自由。

  扁鹊

  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

高考议论文4

  你就是一道风景

  蜜蜂羡慕雄鹰能够搏击蓝天自由翱翔,却忘了自己能传播花粉,使大自然硕果累累;沙砾羡慕碧玉青翠欲滴价值可观,却忘了自己能垫基铺路以成就万丈高楼平坦大道;丑小鸭羡慕白天鹅洁白无暇万般美丽,却不知自己也有独特的风采;我们羡慕别人功成名就一路欢歌却不知自己也是一道风景。

  在人才济济的大学校园里,你可能很努力,但偏偏不被重视;你可能很要强,但偏偏相貌平平,才华不出众;你没有令人羡慕的成绩,也没有引以自豪的特长;面对意气风发的同窗,自卑像一座大山,压得你喘不过气来,无星无月的日子,也无人喝彩。

  其实,无人喝彩的你也是一道风景。人海茫茫,大多数人都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普通人,所以没有更多的喝彩者。生命原本是平等的,生于世界上,存在于宇宙间,你不比别人多,也不比别人少。同顶炎炎烈日,共沐皎皎月辉,心智不缺,心力不压,只要勇于展示自己的个性及风采,你就是一道风景。

  梅花有梅花的风韵,红杏有红杏的丽姿,河流有河流的随意,山石有山石的险峻,作为世上独一无二的你,总有自己的专长,自己的可爱之处。站在属于自己的位置,给苍白的四周以绚烂,给庸俗的日子以诗意,给沉闷的空气以清新,你就是一道风景。即使貌不及潘安,才不及宋玉,你也是一道风景。不必艳羡牡丹的高贵,百合的幽雅,作一朵不起眼的野菊花,在辽阔的田野里吸吮泥土的力量,默默地生长。春的萌动,夏的奋发,秋的成熟,冬的蛰伏,每一个鲜明的段落都贯穿生命的过程,终有一天,你会发现属于自己的精彩。

高考议论文5

  对于“体育是否该纳入高考”这个问题,我持否定观点。

  在学生受繁重学业重压而普遍不重视体育锻炼的情况下,将体育纳入高考能引起学生对体育的重视的观念是不错,但是将体育应试化却会带来许多问题。

  体育课是学生们最喜爱的课。在体育课上,学生可以通过运动的方式,来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来增强他们的凝聚力,来释放他们的学习压力,从而能更好的投身学习。然而,将体育加入高考这一举动,使得“体育”这一个本应该带给被学业压得苦不堪言的学生们以轻松、愉悦的名词,因为要入高考、算成绩,现在也将成为压在他们身上的又一个负担。从此,体育课上没有了同学们的欢声笑语,只有自己埋头苦练发出的沉重的呼吸声。再看那一些身体素质并没有那么好,但十分有上进心,对自己高要求的学生,他们不仅要在学习上苦下功夫,悬梁刺股,还要在体育上费尽精力,埋头苦练,我想就算他们的意志能承受的了这样的压力,他们的身体也未必能承受这样的压迫。体育入高考,不仅达不到提高学生的体质的效果,还会让他们更加憔悴,真真是雪上加霜。

  高考,本是一场公平的竞争,现在将体育加入其中,他似乎就变得没有那么公平了。设施,资源……是否能做到绝对公平,这些暂且不谈。一些先天体质较差或略有缺陷,却勤奋努力的学生,会是这个政策最大的受害者。他们学习不可谓不努力,理想不可谓不远大。他们整天都在教室埋头苦学,就是为了能考一个好的成绩,上一所好的大学,实现梦想。但“体育入高考”却会让本应属于勤奋努力能获得好分数的他们,因一些他们不可抗拒、先天性的因素而就此蒸发。他们所有的付出,都会因这一政策而付之东流;他们的梦想,因这一政策而灰飞烟灭;他们的前途,也因这一政策而渺茫。这样的政策好吗?它不好。

  高考所要筛选的是人才,而不是身材。

  政策层面所要做的,应该是多给他们一些运动的时间,多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而不是去加强他们的体育应试能力,加重他们的负担。不要将体育应试化,让那些患先天性疾病、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被“不公平的高考”束缚他们追梦的步伐。

  总而言之,“体育入高考”这一政策,加重学生负担,有损高考公平性,它违背了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初衷。所以我认为,体育,不应该加入高考。

高考议论文6

  高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这是我从百度上看到的定义,也是大家普遍都知道的高考的定义。那么高考对于我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呢?今天我再来说一说我对高考的理解和看法。

  高考本质上是现在普通人唯一能逆袭跨越阶级的一条道路,它代表的是一个希望,一个机遇给的是普通人一个从底层爬到底层的机会,它就像一条楼梯连通了顶层和底层。他给我们的实际上是一个站点,站点是什么?就是一个战斗的机会,让你去拼搏的机会,最可怕的不是你拼搏之后失败,也不是那个对手这么强大,而是你连那个对手都没有遇见到你,根本就没有任何可以拼搏的地方,根本不需要你去拼搏,这才是最可怕的。也许有人经常在抱怨自己在成功路上的苦难,却没有想过他能够踏上这条道路已经算是幸运了,很多人一辈子没一个踏上这条道上的机会都没有。在我看来,所谓高考其实是国家为了给生活在社会中较底层的人一个机会而提供的一条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也许困难重重,也许你通过这一条道路,你需要舍弃很多东西,但是无论如何你都拥有了一个机会摆在你面前的一个机会进去,也许你不能说百分百成功,但是他仍然给你提供了一个斗争的机会,仍然给你提供了一个战斗的机会。

  高考是一场客观公正的考试,他不太在意你是否有钱,或者说你天赋是否足够,只要你答对了我考卷上的题目,我就会给你相应的道路,也就是说高考本质上是在对整个社会进行分配,一代的人老了,新的一代人也必须要经过高考的分配,高考过后,我们似乎就已经没有能够认识使到社会各阶层的机会了。有人经常会问大学基本就靠自己自学,所谓的学霸基本上都是在自习室和图书馆练就出来的,那还要设真的绝干什么呢?我现在可以给出了答案,我认为大学真正的能够给我们提供的资源并不在于它本身能够给我们直接的提供的资源有多少,而在于在他身上有着和你阶层相似的学生,你融入他们,有了一个属于你自己的圈子,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如果找不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真正的圈子,那他的进步速度其实是比较缓慢的,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圈子圈子,把你往上托,然后你融入一个新的圈子新的圈子再把你往上托,最终你才能不断提升,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而这个良性循环的开启点就是你必须要通过高考打出一场属于自己的实力,甚至是超越自己实力的答卷,赢得那一场胜利,这就是高考和大学的意义所在。也许我一个初中生在这里谈论高考的意义,听上去有点可笑,但是在我认为一个人真正的能力与他所对应的战斗,其实匹配的你永远无法完成,你认知之外的事情,哪怕是奋斗也不例外,你之所以能够遇到这么一个让你拼搏的机会,要不就是你的能力配得上,要不就是别人送到你面前,而高考无疑是国家送到我们面前的,这其实也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一个重要的体现。

  来吧朋友们,在高考这一场战斗中,每一个人无论是什么社会地位,无论能力如何,无论天赋够不够都是绝对平稳的,在这场战斗中,不管你是通过什么样的手段,只要你是觉得公平的,那么高考就认可你经受住了高考的考验,前面等着你的是阳光的大道,也许你会抱怨此时的寒窗苦读太辛苦了,但是高考一定是一场,相对公平客观平缓,且不是那么残忍的战斗了,离开了高考这个战场,还是会有其他更加严酷的战场,到时候公平性甚至都无法保证!

高考议论文7

  沧海霁月,落崖惊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在灯红酒绿的都市中,在余音绕梁的低回处,在清风送爽,点点星光之下,人,如同窗外的帘燕,在归途中几度徘徊。

  能见证人类在现代化的大路上越来越远的一个代表性群体之一便是猫。曾几何时,猫已经从肩负重任的卫家战士蜕变成养尊处优的宠儿。当我们高唱“老鼠爱大米”的时候已激不起猫的半点儿斗志——它早已转变了习性,爱上了鱼。是什么使猫失去了捉老鼠的本能?又是什么使猫从猎人变成猎物?我想说“不”,猫决不是坐享其成的观望者,它的体内还潜存着奋斗的本能。

  随着历史的飞跃和时代的变迁,人类用双手创造出生生不息的文明。文明的力量是伟大的,它不仅存在于精神,更渗透进政治、经济等物质生活的各个领域,这不仅仅大幅度提高了人类的生活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类的生活环境。我们不否认这种变化带给人类的优越,但伴随着进步而来的种种矛盾也日益突显。而对优越的物质环境,人们失去了奋斗的本能,越来越不愿劳动,甚至耻于劳动。各种高端科技产品及机器都以代替人类劳动为主要目标。殊不知,双手的解放引发了思维的惰性。奋斗与劳动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本能,而自然的本能在逐步褪去了,也标志着人类作为一种自然的生物却脱离了自然,离自然越来越远。

  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这便是自然留给我们的本能。情感也是如此。

  “住在布达拉宫,我是雪域之王。

  走在拉萨城中,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这是仓夹嘉措留下的诗句,也是他对于人性本能不可抗拒的写照。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全是为这种本能而活。他不贪恋权位,更不为财富而诱惑,他的心,时时刻刻寻找人间最真实的情感,他把人间的至真至爱,把人间最美好的天性释放得淋漓尽致。

  问佛:为什么总也遗憾?

  佛曰:没有遗憾,无法体味幸福。

  问佛:为什么下雪总在夜里?

  佛曰:美好的东西总在不经意间流走。

  仓夹嘉措这样问,人类也这样问,因为我们总是在美好中留下遗憾,正如我们已淡去的本能。

  猫被诱惑蒙蔽了双眼,忘记了本能。但我相信,人不会在科技的溺爱下失去追逐真性情的天性,更不会失去奋斗的本能。人是一只帘燕,在自然的窗前徘徊,依然如泉般清澈,依然如茶般香醇,也依旧满身花雨又归来……

高考议论文8

  俗话说得好:人无信,不能立。国无信,不能兴。这里的“信”,就是指诚信。诚信是人类所拥有的一种高尚品质,也是人们所需要的。

  现代有很多人都不明白诚信的作用,而在历史上就早已说明了诚信上的事件。我就先举两个例子:立木为信和烽火戏诸侯,这两个例子,一个是说诚信的,另一个是和它做个对比。立木为信: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战争频发,人心惶惶终日惶恐不安,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情能够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的了五十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出来将木头抬到了北门,商鞅等他完成后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而同样在商鞅立法的地方,在早它四百年以前,却曾发生过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周幽王有个宠妃叫做褒姒,为了博她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要召诸侯来救援时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爱妃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了。褒姒看到平日里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五年后,西夷太戎大举攻周,周幽王再燃烽火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意来上第二次当了。结果,周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因为貌美也被俘虏了。

  一个“立木为信”,一诺千金;一个帝王无信,戏玩“狼来了”的游戏。结果前者变法成功,国势强盛;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国亡。可见,“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高考议论文9

  写作步骤:

  “总——分——总”式,这是总分式的完整式。这类文章往往在序论部分首先提出中心论点,而在本论部分将中心论点分成几个基本上是横向展开的分论点,一一进行论证,最后在结论部分加以归纳、总结和必要的引申。简言之,即是“提出论点——用论据证实论点——做出结论”。

  例文

  诗意地生活

  湖南考生

  太阳每天东升西落,行人每天匆匆而过,我们都在看似乎静的生活里奋力地拼搏。若说诗意地生活,在我看来并非海明威仰望乞力马扎罗之雪时的浪漫,不是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寂寞。而是在纷繁现世之中,留一方净土种理想,然后一刻不停去奋斗,直至收获人生一片金黄麦田。

  这种生活的诗意正是王国维《人间词语》中人生三境界。

  理想。是第一层境界:“独上高楼,望断天涯略”。是理想点燃星星之火,是理想洗去茫茫尘埃,是理想让我们一眼望断天涯,开始追寻之旅。泰戈尔曾说:“我诗中的天堂正是我心中的理想。”正是心中有理想才会奋力去追诗意的天堂。诗意地生活,首先要有一个理想,不论它是黯淡还是光辉,也不论它是渺小还是伟大,若无理想,春天的繁花如何盛开出绚烂,夏日的星辰如何闪烁银辉,人生之路,如何扬帆起航,冲得一片诗情到碧霄?

  奋斗。是第二层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在《凤栖梧》中诉说对伊人的思念,生活的诗意,等待奋斗去实现理想。现世中,诗意地生活,便是拿起奋斗的斧劈开理想的石,卷起千层浪来比万丈豪情。昔秦始皇定下一统天下的理想,便每一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南制百越,收为象郡,奋斗的脚步一刻都不曾停止,终于待得麾灭六国,横扫中原的壮观场面。奋斗让理想熠熠生辉,让人生之路越走越宽,承起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潇洒自由,踌躇满志,擎起人生一片艳阳天。这等人生,谁人敢说不诗意?!

  收获。是第三层境界:“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奋斗之泉浇灌理想之田,秋天,便是收获的季节。这一片金黄的麦田,折射出一段闪亮的人生之路。且不论这“麦田”是大是小,也不说这收获是否等值付出,只要是收获,便已是一种结果,成功了,便收获鲜花与掌声,失败了,便收获一段经验几多教训,然后从头再来。就像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说:“人活一世,就像作一首诗,你的成功与失败都是那片片诗情,点点诗意。”收获,是收获理想,收获奋斗,收获一段诗意的人生。

  我们的生活虽不似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但理想让它明亮,奋斗让它真实,收获让它有一片金黄的款款诗意。

  用执著打破命运的锁,把生活活出诗意,种下理想,不懈奋斗,相信终会有“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的收获!

高考议论文10

  不易走题,写好不易

  金陵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喻旭初分析,其题型仍然是“提示语+题目”。题目是个偏正短语,中心词是“生活”,“绿色”是修饰语,是个形象的说法。 他认为,这个题,题意比较明确,不大会走题。这个题,可实(如低碳等具体的生活方式)可虚(如绿色所象征的精神生活),可供发挥的空间较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科学精神。这个题,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注每个人的心理健康,关注人类和地球的命运。这无论对学校还是整个社会,都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此外,题目的内涵十分丰富,它涉及到生物、化学、地理、气象、历史等多种知识,任选一个角度都有话可说,但要写得好就不容易了。

  具体如何写法呢?喻旭初说,如果写记叙文,可以记某个人、某个家庭,乃至某个城市的绿色生活,写出它的状况和人生活其中的乐趣。应该有若干细节。如果写议论文,写法就多了:(1)一般的思路:什么是“绿色生活”———为什么要提倡“绿色生活”———怎样才能拥有“绿色生活”。(2)从反面来说,从现实出发,举例揭示非绿色生活的种种弊端,由此反衬出绿色生活的重要。(3)用对比方法来写,把绿色生活的好处跟非绿色生活的危害进行对比,从而充分肯定绿色生活这个崭新生活理念的深远意义。(4)可以从“绿色”的象征意义说开去,歌颂平静、和谐、充满生命力的精神生活。另外,作文甚至可以写成说明文。你可以为“绿色生活”作些具体的设计。并逐项加以说明。

  喻老师说,他相信聪明的江苏考生一定会想出比他更好的写法。

高考议论文11

  现实世界申,理智往往容易被情感淹没,那么,怎样才能驾驭住自己的情感呢?

  ——题记

  理智,是一朵花,盛开于智慧的春风申;情感,是一阵雨,常常将这一朵花摧残。情与理,对立而又共生于现实世界。

  一、渴望真情

  情感、这一人类与生俱来的元素在一代仁人贤士的一生中抒写得淋漓尽致。他们将真情吐露,活得满满洒洒,坦坦荡荡,屈原便是这样一位真性情的人。他高唱"长太息以掩涕今,哀民生之多艰"。他高呼"亦余心之所善今,虽九死其犹末悔",他将一个臣子的心掏出来呈现在众人面前,不矫饰,不造作,终于,他的性情铸就了他的英名,他从此不朽。李白,面对贵姐研墨,力士脱靴,他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莆人",从此寄情山水,便有无数华彩奇章流传于世,他亦不朽。

  冰心先生说:雨后的青山,像泪水洗过的良心。她告诉我们:惟有真实的情感,才是一生无悔的追求。倘若将自己的情感囚禁,人生便失去了光彩。

  二、超越感情

  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令人点燃烽火,戏弄诸侯,终至亡国。

  唐玄宗宠幸杨贵妃误国,终遗恨千古。

  这些,都是没有超越感情的结果"理智是一座堤坝,感情的潮水如不加控制,必定会造成堤坝的坍塌,行为的迷茫,以至酿成大祸。

  人们常说:三思而后行,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三、驾驭感情

  感情犹如一匹野马,需要你去驯服。理智则是它的缮绳。以理智面对世界,人生便增添了一份自信,一份豁达。

  范仲淹遭贬,然而他仍旧胸怀天下,以理智的大脑,平静的眼光向人们昭示了一个智者的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何等宽广的胸怀啊!

  无数事实告诉我们,情与理相伴相生,互为两极。理智需要情感的润泽,人生才显灵动,情感需要理智的依托,人生才显智慧,愿人人都能用情感之雨浇灌理智之花。

  "情"与"理"的和谐统一

  情理结合,是的最大特点。题目涵盖话题的核心,吻合命题意图,简洁明了,具有情感与理性的双重韵致,情感表露与理性抒发相结合,奠定了全文写作的基本格调。渴望真情,超越感情,驾驭感情,逐层推进,进而升华。

  点面结合,是的又一特点。善于选材:屈原的性情铸就他的英名;李自的洒脱,使他的华彩奇章流传后世!这是真情的体现。周幽王亡国,唐玄宗误国,这是没有超越感情而酿成的大祸。范仲淹驾驭感情,以天下为己任,体现智者的用情。从不同侧面对"情与理"作了准确的论释,是为点,而三点连缀成面,文字简约却大气磅磅,为收束全文蓄满情理之势。全文由点及面,内容拓展有序,主题开掘极深。

  作为散文。语言的典雅、凝练、流畅,体现了良好的语言功底。另外,题记的令人深思,小标题的提纲享领,都为文章增色不少。

高考议论文12

  充分论证,是高考议论文成功的关键之一,而善解“己”意,是做到充分论证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解题目

  解题目,即“破题”。试题的要旨不明确限定,文章便无法做。只有通过“解”题,把相关概念按照自己的用意进行界定和诠释,才能据题生议。它是后文“议论”的前提,是“议论”的基础,它起着统领全篇、烛照全篇的作用。

  如《谈学习中的“入”与“出”》,对“入”与“出”作明确的解析。那么,“入”与“出”的含义如何规定呢?

  例:我们每天都在学习新知识,每天又都在用新知识解题和做事。我把学习新知识称为“入”,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称为“出”。学习中的“入”与“出”的关系是辩证的,“入”是“出”的基础,“出”是“入”的延续,两者相互促进,“学”与“用”相结合。

  从应考文章的构成内容上讲,是我们发表自己见解的前引,是用概念解析法具体阐明我们对考题的看法。

  解观点

  所谓“解观点”,就是把表述自己主张、看法的话语,更加通俗地解释出来,使读者明白并接受其内在的道理。用“所谓”、“也就是说”、“通俗一点儿说”、“是指”、“就是”、“换句话说”等连接话语表述的具体内容往往都是“解观点”。

  例: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的行动向导。 解理由

  所谓“解理由”就是分析作者的观点赖以成立的理由,也就是作者持论之故。

  例: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作文时,以评论王杰舍身救战友为例,提到“这一瞬间的伟大选择,有选择,无过程。‘瞬间’的行为非‘瞬间’的行为。乃是此前无数‘瞬间’做人的体验、积淀使然。”——说明这个道理,就要讲清“瞬间”不能允许有复杂的“翻江倒海”的斗争——虽说“一瞬”是一个过程,但在人的感觉上可以说没有过程,这一切也不过在三五秒之间。这就足以说明王杰的人生境界已经达到了一种至境——千钧一发之际,能够自然而然地作出舍身救人的举动。(从而解释了自己立论的理由)

  解事例

  要突破“观点+例子”这种简单的论证模式,关键是要有切中要害的分析,要掌握分析事物的原则:将“论点”与“事例”(论据)之间的一致性揭示出来。

  例:以“变”为话题,在谈到“强”与“弱”的对立中,“强”者转化为“弱”者,往往是毁在自己身上,不能战胜自己的“弱”,也就是通常人们说的“自己打败自己”。为解释这个道理考生选用了一则寓言故事——一只雄狮逮着了一只狐狸,但没有吃它。因为狐狸答应每天会逮几只小动物贡奉给狮子。于是在很长时间里狮子足不出户,天天享受着狐狸送来的食品,舒适得很。可是有一天狐狸什么也没有带来,狮子正要责问狐狸时,狐狸扑向它,将其咬死。

  作者叙述完故事之后,并没有把它摆在那里完事大吉,他继续分析道

  只怕这只狮子到死也不会明白自己身为百兽之王怎么反被一只小小的狐狸咬死。长时间的养尊处优,已使它失去了往日的威风。健壮的肌肉已松弛下来,肥胖、笨拙已使它丧失了跳跃、格斗的能力可以说害死它的不是狐狸,而是它自己的“懒惰”。

  这分析,简练明确地点出了寓言的实质内涵。文章从狮子之所以被狐狸咬死的原因进行分析,指明是懒惰使狮子的本领弱化,甚至不能抵御小小的狐狸。这样,事例便与论点完全契合,紧紧扣在一起了。

高考议论文13

  安徽砀山县的李娟,10年前患上脊髓空洞症,体重仅25公斤,全身只有脖子以上部位能够有限活动。可她没有向命运低头,手不能动,就用嘴咬住触控笔,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拼写,努力经营着自己的微商小店。过去一年,李娟通过电商销售水果超过40万斤,成了带动乡亲共同脱贫致富的“电商CEO”。李娟的故事感动无数人,她也成为第二十二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高考议论文14

  说:“传统文化是我最好的精神食粮。”生于斯,长于斯,浑金璞玉,天然美质。文化盛宴,浸了你的魂,摄了你的魄,卒成丰富的内在。是的,文化是我一生的行囊。

  也曾“之乎者也”翩翩儒雅风度,也曾大碗喝酒,畅快案酒果子刀切牛肉。文化熏陶渲染、陶冶心性,养育情怀。情感丰富来源于文化的底蕴。正如古语“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恰似朗月清风,不知不觉文化融在了品性里,成为一生的底色。就好比沙龙孕育了林徽因这样的奇女子,骨子里都带着一种动人心魄的柔美。亦或是沈从文笔下的翠翠“好似山里的黄鹿,从不想痛苦的事,从不发怒,从不伤心。”眸子里显现着山水的灵性。这种无法否认又不抗拒的文化的力量,会让异域之人赛珍珠在晚年念念不忘曾养育她的中国,带着一种文化的忧伤。

  文化是一个人的魂魄,无论是信天游还是沂蒙小调或是闵音,都在生命里唱响。《雅舍谈吃》中,梁先生大谈令他魂牵梦绕的正阳楼的烤肉,薄如纸的烧饼和一鸭三吃的北平烤鸭。老北京的文化符号连同胡同与冰糖葫芦刻到了他的脑海里,在内心中未然成杯。

  抑或是叶子说她发了疯地想念南京,想念路边摊的虾皮小混沌,想念夜晚柏油马路上油沆气混着半酸半甜的果皮的味道。嗔怪南京人将车站修在周围绿得不像话的群山。这是石头城的美,南京人的品性。文化地域的美及魅力让生活丰富且安详。所以说,鸿蒙之初接受教育文化自然而然得了地域的灵气。

  传统教育中《颜氏家书》更是以“令熟读经史子集”为教育目标的,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我们成了文化的一部分或者或者说文化成为自我的内在。而这种巨大的影响,是夏怀骂虫,玩物成痴的壬世襄的率性人生,是沈从文念念不忘的凤凰古镇,是莫言传奇魔幻的山东高密乡。今生今世,定时和骨子里的文化白首相依,不离不弃。而罗素感概“参差百态而幸福本源。”那就和鲜活的文化一起,幸福到老,行囊永恒。

  点评:

  1、主题突出。文章围绕文化是我一生的行囊,写出了文化对自己的影响。文章开篇以的话作为引子,指出文化浸润了人的魂魄,成为人生成长的一种底色。然后例举林徽因、翠翠、赛珍珠等为例,说明各种文化对人的影响。再以梁先生为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个人的生命的作用。最后点题:与文化行囊一起,直到永远。

  2、文化底蕴。这是一篇典型的文化作文,与山东丰富的地域文化非常匹配。文章有大量的历史底蕴、名著底蕴、饮食底蕴、民俗底蕴、名言底蕴等,共同组成了文化方阵,加上语言优美,文采飞扬,自然成为阅卷场的亮点,获得高分。(得分点底蕴深厚文采飞扬)

高考议论文15

  从抓关键句入手

  命题者在命制试题时,往往将自己对材料的理解认识融合在材料与提示中,因此,要想准确恰当地审题立意,必须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仔细分析命题者的意图。如:

  燕子是一种候鸟,起初人们并不是这么认为的。冬季燕子在池塘的冰下越冬——这是古希腊伟人亚里士多德得出的结论。天经天义,人们尊奉了2400多年。18世纪,瑞士巴赛尔城的一位修鞋匠,看到棚下筑巢的燕子,好奇心使他写了一张纸条——“燕子,你在何处越冬?”,并将它绑在燕子的腿上。第二年春天,当这只燕子翩然而归时,鞋匠意外地发现了一张新的字条:“雅典,在安托万家越冬”。鞋匠的好奇使一个被信奉了2400多年的谬误终于得以澄清。

  同学们很容易找出这则材料体现主旨的词语“好奇”。材料三次用到这个词语,“好奇心使他写了一张纸条”,“鞋匠的好奇使一个被信奉了2400多年的谬误……”再加上材料的标题《鞋匠的好奇》,而抓住了关键词语的同学很容易明白本材料的主旨:好奇,往往是发明和创新的原动力。

  从分析原因入手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盲子过涸溪》:有盲子过涸溪,失坠,两手攀木盾,兢兢握固,自分必坠深渊。过者告曰:“无怖,只要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木盾长号。久之,手惫,失手坠地。乃自哂曰:“嘻,蚤知是实地,何久自苦耶?”

  译文:有个瞎子经过一条干涸的小溪,在桥上(突然)失手坠落。(他)两手攀住桥栏,胆战心惊地抓得紧紧的,自认为(一旦)失手,一定会坠入深渊。过路的人告诉他说:“别害怕,只管放手,(下面)就是实地了。”瞎子不相信,握紧桥栏大声呼号。过了很久,力气(渐渐)消失了,失手坠落在地上。于是(他)嘲笑自己说:“嘻!早知道(下面)就是实地,何必(让)自己辛苦这么久呢?”

  本文的主要对象是盲子,作者对他的态度是讽刺,盲子“久自苦”的原因是不信忠告,兢兢握固,死不放手。在这样理解的基础上就可以得出“放下即实地”、“学会放手”、“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等立意及命题了。

  从作者的情感倾向入手

  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

  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他们提出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材料中的情感倾向十分明显。“好事之徒”、“趋之若鹜”等词贬斥之情溢于言表。对想接上断臂的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据此可立意为:应顺其自然,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如果不注意分析情感倾向,立意为:坚持就是胜利或攻书莫畏难就明显偏离题意。

  从辨明关系入手

  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辨明这些关系,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如:

美国阿拉斯加州涅利斯自然保护区内,曾发生过引狼逐鹿的故事。原先人们为了保护鹿而把当地的狼消灭了,于是,鹿没有了天敌,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十几年后,鹿群由四百只发展到四万只。然而鹿的体态愚笨,失去了昔日的灵秀,植物也因鹿的迅速繁殖和践踏而凋零了。鹿由于缺乏充分的食物以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体质衰弱而大批死亡。于是人们再次把狼请进来,鹿又奋力奔跑了,保护区恢复了昔日的勃勃生机。

  从材料中看,鹿和狼的关系,鹿和周围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只有狼和鹿共处,相克相生,才能保证它们不失本性,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据此可立意为:生态平衡是自然界的规律,人类亦如此,自然规律不可违。从鹿和周围自然生活环境的关系看,鹿没有了狼这样的天敌,生活太安逸、舒适,于是体态愚笨;后来又有了狼的介入,鹿因躲避狼的捕食而奋力奔跑,终于又恢复了生机。可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总之,根据材料写作文,审题立意,不能偏离材料自行确定立意,而要全面仔细地阅读材料,从材料出发选择立意的角度。上面的几种方法不是孤立运用,而是相互联系、综合使用的。每则材料都可从多个角度分析立意,然后再选择构思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