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阅读及答案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找出并解释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______________
(2)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
(3)其真无马邪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其真无马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文字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见通现,显露。
(2)食通饲,喂养。材通才,才能。
(3)邪通耶,吗。
2.(1)喂马的人却不懂得以千里马(的食量)而去喂它。
(2)又怎么能让它日行千里呢?
(3)马叫了,也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4)是真的没有好马吗?(意对即可)
3.排比;引用设问将食马者的愚妄写得淋漓尽致。
4.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马说》阅读及答案2
阅读《马说》,完成1—6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句中加横线的词语。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 (2)才美不外见 ( )
(3)策之不以其道( )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2.下列各句中的“之”与“虽有千里之能”中“之”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A.策直不以其道 B.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执策而临之
3.下列加横线词含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B.而伯乐不常有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策之不以其道 不以千里称也 D.一食或尽粟一石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食马者“不知马”主要是不能了解千里马的需求。那么该怎样对待千里马呢?请选用文中词语回答。
6.本文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渴望?
参考答案:
1.(1)受屈辱 (2)同“现”,显现 (3)驱使 (4)尤、尚且
2.B
3.B
4.尚且和普通的马一样都不能做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5.策之以其道,食之尽其材,鸣之而通其意
6.愿望封建统治者能识别人才、任用人才,不要让有才能的人被埋没。
《马说》阅读及答案3
阅读下 面两段短文,完成1—3题。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千金市骨
古之君王,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②,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③死马而捐④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⑤。马今至矣!”于是,不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战国策?燕策一》)
注释:①涓(juān)人:近侍之臣。②金: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③安事:哪里用得着;怎么能够。④捐:丢掉,白白扔掉。⑤市马:买千里马。⑥期(jī)年:十二个月叫“期年”,即一整年。
1、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
A、策之不以其道
B、是以谓之“文”也
C、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D、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3、阅读《马说》《千金市骨》,请你谈谈统治者应该具有怎样的人才观?分条陈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死马尚且用五百金来买下它,何况活马呢?
(3)苔藓的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
2、D
3、⑴要知人善任,对人才能够予以理解信任和支持;⑵要合理的优化配置人才,用好的制度发挥人才优势;⑶要有求贤若渴的态度,善待人才。
(意思对即可)
《马说》阅读及答案4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代文学家。
2.下列句中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B.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C.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D.策之不以其道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韩愈 唐
2.B
3.(1)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拿着鞭子,站在千里马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4.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以及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批判。
《马说》阅读及答案5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 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⑵策之不以其道( )
⑶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 ⑷执策而临之 ( )
2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3分)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1.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2.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2分)
【答案】19.⑴通饲,喂养(喂) ⑵鞭打(驾驭) ⑶通晓(知道、明白、懂得) ⑷面对
20.想要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1.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或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
22.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示例二: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马说》阅读及答案6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2)一食或尽粟一石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4)策之不以其道
【小题2】下列句子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食之不能尽其材
B.才美不外见
C.其真无马邪
D.安求其能千里也
【小题3】翻译下面句子。(2分)
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小题4】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作者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小题1】(1)只是(2)有时(3)犹,尚且(4)用鞭子打(4分)
【小题1】D(2分)
【小题1】喂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叫不能通晓它的意思。(2分)
【小题1】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和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2分)
解析【小题1】学生对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1】A中“食”通“饲”;B中“才”通“材”;C中“邪”通“耶”。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
【小题1】从自身的“怀才不遇”和“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愤懑”两个方面来作答。
《马说》阅读及答案7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 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④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比:副词,接连地。 ②还:通“环”,环绕。 ③朝:早晨。 ④一旦:一天。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含义。(4分)
⑴才美不外见。 见:_____________
⑵执策而临之。 临:______________
⑶愿子还而视之。 子:____________
⑷去而顾之。 顾: _______________
小题2:翻译选文中划“__________”的句子。(4分)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2)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小题3: [甲]文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小题4:当今社会,商家请名人作广告已成时尚。请结合甲、乙二文相关内容,简要谈谈“名人效应”的利或弊。(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⑴见,通“现”,表现。⑵临,面对。⑶子,你。⑷顾,回头看。(4分,每小题1分)
小题1:⑴不能用正确的方法使用它,不能按千里马的标准喂养它。(2分)
⑵连续三天在集市上卖马,没有一个识马的。(2分)
小题1:(3分)多出人才,人尽其才。(意思接近即可)
小题1:(4分)联系“伯乐”、“马”(2分),“名人效应”的利或弊(分析言之有理即可得2分)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强调重点词语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了解文本内容,理解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小题1:紧扣文本内容,联系“伯乐”、“马”的人才观,说出名人做广告的效应的利弊,分析有理即可
《马说》阅读及答案8
【甲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文】鹿畏貙(1),貙畏虎,虎畏罴。罴之状,被(2)发人立(3),绝有力而甚害人焉。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寂寂(4)持弓、矢、罂、火而即之(5)山。为鹿鸣以感其类(6),伺其至,发火而射之。貙闻其鹿也,趋(7)而至。其人恐,因(8)为虎而骇之。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捽搏挽裂(9)而食之。今夫不善(10)内而恃(11)外,未有不为罴之食也。柳宗元《罴说》
【字词释义】
(1)[貙(chū)]兽名。
(2)[被]同披。
(3)[人立]像人一样站立。
(4)[寂寂]悄悄地。
(5)[之]往,到。
(6)[为鹿鸣以感其类](猎者吹竹)模仿鹿的叫声来感召它的同类。
(7)[趋]快跑。
(8)[因]于是。这里的因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中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9)[捽(zuó)搏挽裂]揪住扑搏撕咬,撕得四分五裂。
(10)[善]使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1)[恃(shì)]依赖,仗着。
1.解释下列词语。(2分)
(1)等:(2)安求:(3)尽其材:(4)伺其至:(5)亡: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个划线句子的意思。(4分)
(1)策之不以其道。(2分)
(2)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2分)
3.选出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2分)【】
A.甲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道出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
B.甲文开篇即点明伯乐对于千里马的命运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了识马的重要性,概括了全文的主旨。
C.乙文告诉我们猎者要学会比罴更厉害的动物的声音才能摆脱被食的命运。
D.食之不能尽其材,因为虎而骇之,捽搏挽裂而食之三句中的之都为代词。4.根据千里马和猎者的遭遇,请你为当今找工作的人提点建议。(2分)
【附答案】1.等同,一样;怎能要求;竭尽它的才能;等到它到了;逃走2.⑴驱使它不按正确的方法⑵黑的形状,披着长长的头发能像人一样站立,非常有力但对人伤害极大3.C4.既要抓住表现自己不能坐等伯乐来发现、任用你,还要善内,增长自己的真才实学。
《马说》阅读及答案9
【甲】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5.下面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可爱者甚蕃 B.食之不能尽其材 C.徐公来,孰视之 D.汝之不惠 E.子墨子九距之
6.解释下面加点的词。(3分)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亵: ②宜乎众矣 宜: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7.下面加点词意思最相近的一项是( )。(3分)
A.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不饱 B.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C.鸣声上下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
8.用自己的话描述甲文划线句的内容。(5分)
9.乙文说,对待千里马要遵其道,尽其才,通其意。请结合甲文内容分析,对“莲”如何做到这样?(3分)
参考答案
5.(2分)A(B.材→才 C.孰→熟 D.惠→慧 E.距→拒)
6.(3分) ①亲近而不庄重 ②当然 ③等同,一样(各1分)
7.(3分)C(鸣叫)(A.读shí,吃/读sì,通“饲”,喂养。B.动词:驱赶/ 名词:鞭子D.少/ 鲜艳)
8.(5分)莲花虽是生长在河沟、池塘积存的污泥中,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也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远传散开来,更加清香,洁净地挺立在水中。
(“濯”、“清涟”、“通”、“蔓”、“枝”、“益”、“亭亭”、“植”各0.5分,句意通顺1分。)
9.(3分)示例:我们不能因为莲花生长在污泥就看不到它高洁的品质,我们要敬佩莲刚正挺拔的气概,清香流芳的品德;也不能因为它长得好看,就想随便玩弄它,要尊重它。
《马说》阅读及答案10
马说阅读训练及答案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一食或尽粟一石( )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3)策之不以其道( )
(4)安求其能千里也( )
提示:此题主要考查对文中实词的掌握情况。
答案:(1)有时 (2)等同,一样 (3)方法(4)怎么
2.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和________家________(人名),字_________。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________,因官吏部侍郎,又称________。文学主张上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________、________的口号。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________;苏轼称他________。他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起称为“唐宋八大家”。
提示:此题主要考查与课文相关的文化文学常识,可根据书中注释完成。
答案:《昌黎先生集杂说》 唐 文学 哲学韩愈 退之 韩昌黎 韩吏部 文以载道 文道合一 以道为主 “惟陈言之务去” “辞必己出” 杜诗韩笔 “文起八代之衰” 柳宗元王安石 苏轼 苏洵 苏辙 欧阳修 曾巩
3.“说”是一种文体,可以________,也可以________,但都是为了说明________。比如________、________等作品。
提示:此题主要考查“说”这个古文体。
答案:记叙 议论 一个道理 《爱莲说》 《师说》
4.《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韩愈《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其他三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此题考查关于韩愈的文学知识。
答案:《龙说》 《医说》 《崔山君传》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骈死于槽枥之间
C.马之千里者 D.虽有千里之能
提示:C项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其余都是结构助词“的”的意思。
答案:C
2.对《马说》一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该文托物寓意,以千里马喻人才,以伯乐喻识才之人。
B.作者在呼唤伯乐的同时,也强调了人才应有不断进取的精神。
C.千里马受辱与“骈死”的不幸遭遇,可以认识到封建社会对人才的埋没和扼杀。
D.地位低下的“奴隶人”由于忌恨千里马,所以在精神上侮辱它,在物质上亏待它。
提示:B项,文中没有强调“人才应有不断进取的精神”。
答案:B
3.文章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那么你认为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伯乐?
提示:第一,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是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所以作者劈头就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连词“然后”,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后事续前事而起,没有前事就没有后事。第二,世上先要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接着的第二句从反面承接上文,转入论述。本来千里马是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是经常有的。表明千里马多伯乐少。第三句的“奴隶人”并非奴隶,而是指地位低下不识好马的养马人。因为没有人识得好马,即使有了好马,也只是交到他们手中一般地对待。所以说先有马而后有伯乐。
参考答案: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
4.《马说》的论点是怎样的?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
提示:作者在首句提出论点后即举社会上“伯乐不常有”以致千里马常遭埋没的客观现实,以证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接着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从反面论证了论点。第3段又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第二个原因——使用不当。从另一个侧面论证了论点。本文写作意图并不在于论证论点,而是在论证过程中突出了“食马者”的“不知马”。
参考答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就是本文的论点。作者的意图在于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示了极大的愤慨。
5.你读了本文受到什么教育?
提示:此题主要考查对文章主题的认识,以及对文本的感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来说。
参考答案: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今天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马说》阅读及答案】相关文章:
4.马阅读答案
6.说勤阅读答案
7.《说帘》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