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在狱咏蝉》的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

2018-08-16 阅读答案

  蝉

  虞世南

  垂緌①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

  不堪云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①垂緌(ruí):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②南冠:借指被囚禁的人。

  1.两首诗从体裁看都是 诗,从题材看都是 诗。(2分)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蝉》中“居高”、“声远”等词语,准确地写出了蝉的特征。

  B.《蝉》中作者以蝉自比,表明自己确实有出众的才华,流露出清高自信之情。

  C.《在狱咏蝉》中“谁为表予心”,意思是向谁表达自己的内心真情,句中满含着无奈的悲苦。

  D.两首诗描写的对象相同,都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抒发的感情却截然不同。

  3.两首诗中都写到了“露”,对写蝉有怎样的作用?请简洁说明。(4分)

  【参考答案】

  1.(2分)近体 咏物

  2.(3分)D

  3.(3分)《蝉》中的“清露”,写出了蝉的生性高洁,才会有声高远播;《在狱咏蝉》中“露重”,写出了秋蝉艰难的生活环境,使它不能展翅高飞。对写蝉都起了衬托的作用。

  附蝉 虞世南/ 蝉 李商隐/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赏析及相关试题及阅读答案

  蝉

  虞世南

  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意散译 :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蝉儿栖身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这并不是借助秋风的飞传。

  虞世南(公元558~638),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令,享年八十一岁,赐礼部尚书。为人沉静寡欲,志性刚烈,议论正直。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饮緌清露”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蝉的头部有两根触须,形状似官员系在颈下的帽带;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因而用“饮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洁。其实蝉是靠吸食植物的液汁生活的,哪里可能只喝露水?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鸣声。为什么说连续不断的蝉鸣声是从枝叶稀疏的梧桐中传出来的呢?这是因为梧桐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种高贵而灵异的树,传说鸾凤一类的鸟非梧桐不栖,“王者任用贤良,则梧桐生于东厢”。诗人以蝉自比,则其鸣声也就不同凡响。“桐”前着一“疏”,既让人感到“流响”的易于流传,又与末句“秋风”相应。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的点睛之笔,是从上面两句引发出来的议论。意思是“蝉儿栖身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这并不是借助秋风的飞传”。这一托物寓意的名句,既是写景,也是抒怀。虞世南原是陈隋旧臣,入唐后以文才和德行受到唐太宗的器重,他生性耿直孤傲,不合于世,显示出一种内向、孤僻、深沉的性格特征,虞世南借蝉咏怀,表明自己立身高洁,不需任何凭藉,自会扬名。情景交融,显得十分和谐自然。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诗人的人格美,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表现了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读者可从中想像到人格化了的蝉儿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可谓巧妙至极。

  施朴华《岘佣说诗》曰:“《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其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同是唐人,又都是托咏蝉以寄意,由于作者的地位、遭际、气质彼此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形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

  二:

  在狱咏蝉

  唐·骆宾王

  西陆①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那堪玄鬓影, 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沾, 谁为表予心。

  蝉

  唐·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①西陆:指秋风。②南冠:指囚徒。 [僻字难典]梗犹泛:典故出白《战国策·齐策》中的一段寓言,说的是一个泥偶与一个桃梗做的木偶在对话,桃偶说:“你不过是西岸的泥土,被做成人的模样,到八月,大雨来临,洪水泛滥的时候,你就残破了。”泥偶说:“我是西岸的泥土,即使破了,也就回归西岸的土地罢了。你呢,却是东国的桃梗,被削为人形,八月的大雨把你冲入河流,那么你就会漂离家乡,不知道一直漂流到哪里去了。”这里用桃梗漂泊流离来比拟自己的宦游生涯。

  (1)咏物诗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物喻人,但由于各人的身世、处境的不同因而也自然感触各别,两首诗都在诗中表明白己的处境,前者是 ,后者是。

  (2)骆诗写环境恶劣的句子是 ,李诗写处境艰难的句子是 。

  (3)两人在诗中都表明自己的`心迹,骆诗表示自己的心迹的词语是 ,李诗表示自己的心迹是 。

  (4)对两首咏蝉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两位诗人都以寒蝉的清高来表现自己的志行高洁,以寒蝉所处环境的冷酷来表现自己的不遇于时。

  B.骆诗的首联“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两句,写出自己在特殊处境中,听到秋蝉的悲鸣,引发心中的深沉悲恨。

  C.李诗的颈联“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两句,笔锋一转,离开咏蝉,纯写诗人遭际,体现出此诗物我分合的灵动笔法。

  D.在结构上,两诗采用了咏物——抒情一一咏物——抒情的结构方式,层次清晰,富有条理,四联着眼点不同,感情却是一致的。

  答:

  (1)南冠 薄宦

  (2)器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3)高洁(举家清

  4)D(李诗不是采用这种结构方式。)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 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 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 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 我亦举家清。

  古人有云:“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这首咏蝉诗,就是抓住蝉的特点,结合作者的情思,“为情而造文”的。诗中的蝉,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首联出句“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由“难饱”而引出对句的“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但这样的鸣声是白费,是徒劳,因为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这是结合作者自己的感受来咏物。蝉,本来没有什么“难饱”和“恨”,作者这样说,只是借蝉来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只要“高”和“声”是和蝉符合的,作者就可以写出他对“高”和“声”的独特感受。

  接着,从“恨费声”里引出引出颔联,把不得志的感情推进一步,达到了抒情的顶点。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蝉声的疏欲断,与树叶的绿和碧两者本无关涉,可是作者却怪树的无动于衷。这看似毫无道理,但无理处正见出作者的真实感情。“疏欲断“既是写蝉,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就蝉说,责怪树的无情是没有什么道理的;就寄托身世遭遇说,责怪有力者本可以依托荫庇而却无情,是有道理的。咏物诗既以抒情为主,所以这种无理在抒情上就成了有理了。

  接下去来一个转折,抛开咏蝉,转到自己身上。这一转就打破了咏蝉的限制,扩大了诗的内容。要是总写咏蝉,有的话就不好说了。作者在各地当幕僚,是个小官,所以称薄宦。经常在各地流转,好象大水中的木偶到处漂流。这种不安定的生活,使他怀念家乡。“田园将芜胡不归”,更何况家乡田园里的杂草和野地里的杂草已经连成一片了,作者思归就更加迫切。这两句好象和上文的咏蝉无关,暗中还是有联系的。“薄宦”同“高难饱”、“恨费声”联系,小官微禄,所以难饱费声。经过这一转折,上文咏蝉的抒情意味就更明白了。

  尾联又回到咏蝉上来,用拟人法写蝉。“君”与“我”对举,把咏物和抒情密切结合,而又呼应开头,首尾圆合。蝉的难饱正与我也举家清贫相应;蝉的鸣叫声,又提醒我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想到“故园芜已平”,不免勾起赋归之念。

  咏物诗,贵在“体物为妙,功在密附”。这首咏蝉诗,“传神空际,超超玄著”,被朱彝尊誉为“咏物最上乘”。

  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 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 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 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约619-约687),唐代著名诗人。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传说他七岁时,就写出了著名的《咏鹅》一诗。有“江南神童”之誉。仪凤三年(678),入朝为侍御史。武则天当政时,多次上书议论朝政,常含贬刺讥讽之意。触忤了武氏,获罪入狱。狱中作《在狱咏蝉》,托物寄兴,抒发悲愤,是感人至深的名篇。

  首联承题而来,正切主旨。“西陆”,秋天。“南冠”为用典。《左传·成公九年》记,晋景公到军府检查,见有一个官员模样的人被囚系着,便问那个被捆着的戴着楚冠的人是谁。有司回答说是郑国献来的楚国囚犯钟仪。后世遂称絷囚为“南冠”。此处的南冠是作者自指。“客”指“坐牢”,称坐牢为“客”,可见冤愤殊深。首联两句十字用工整的对仗描绘了这样一副图景:深秋里,寒蝉发出了阵阵凄楚的叫声,打动了囚絷在牢的骆宾王的心弦,引起了他深深的思虑。“思深”二字,是作者的苦心所在,是全诗之“源”。诗中的“玄鬓”“白头”“露重”“风多”及种种联想,皆由此遣发派生。

  颔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抒发诗人悲苦烦忧的心情。“玄鬓”,黑色鬓发,这里指蝉的双翼。“白头吟”,汉魏乐府名篇,据说为西汉卓文君所作。卓文君慕司马相如之才,私奔并与司马相如结成伉俪。但司马相如爱情不专,文君闻知,作《白头吟》以自伤。相如见诗悔悟。此联有表里二层意思。表层的意思是说,蝉扇动着乌黑的双翼来对着满头白发的作者悲吟,使他无法忍受。里层的含意则更为深刻,它抒发自己失去朝廷宠信,受贬遭困的怨愤。作者“蝉”、人对举,“玄、白”并用,睹蝉翼而起悲,闻蝉鸣而不堪,是因为他也有过鬓发玄黑的青春年华。跻身仕途,以图报效。然而刚升为侍御史,便被捕入狱。报国之想,终成泡影,何堪忍受。

  首联见景生情,托物起兴,颔联蝉人并举,叙中生议,那么颈联的重心则转在感慨议论的抒发上。蝉因露重而难以前飞,因风大而鸣声不能远传。这既是描写寒蝉的艰难处境,也是对自身遭遇的慨叹。朝廷内外奸邪势力的浓露重霜不但冻僵了他的翅膀,锁住了他的声音,而且会将他的生命推向“末日”。宇宇写蝉,意不在蝉。蝉人相融,抒情忘蝉,达到了出神入化地步。

  尾联诗人脱去了前三联罩裹诗句的“蝉身”而愤情冲天,遂使人看到了作者洁纯无瑕的报国诚心,不以世俗更易秉性,宁饮坠露也要保持“韵姿”。正是这裂帛一问,仿佛对苍天呼吁,又像是控诉奸佞,满腔愤懑倾泄而出。

  《在狱咏蝉》诗最为突出的特点有三,用典贴切自然,比喻精辟传神,寄情寓兴深远。这真正是深领题中之精蕴,又兼得题外之远致,因此能够成为脍炙人口、千古传颂的名篇。

  练习

  1. 虞世南的《蝉》的点睛之笔是哪句?为什么说它是点睛之笔?

  2. 李商隐的《蝉》中首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

  3. 骆宾王的《在狱咏蝉》,首联 生情, 起兴,颔联 并举,叙中 ,颈联字字写蝉,意不在蝉。 相融,抒情忘蝉,达到了出神入化地步。

  4.虞诗借蝉的“垂緌”状、“流响”声;“清露”之洁、“疏桐”之高来喻其不与 的高洁品格。骆宾王的《咏蝉》由蝉及人,由人到蝉,从而达到 的境界。而李商隐的《蝉》则情调与前两首相异,借的蝉的处境来抒写自己的 之情。“高难饱”和“很费声”是哀中有恨,“ ”之声和“ ”之树两两相对,无理反衬,这哪是咏蝉呢,简直是述说自己的身世遭际!

  答案

  1.答:点睛之笔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因为虞世南借蝉表明自己立身高洁,不需任何凭藉,自会扬名。

  2.答: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

  3.骆宾王的《在狱咏蝉》,首联见景生情,托物起兴,颔联蝉人并举,叙中生议,颈联宇宇写蝉,意不在蝉。蝉人相融,抒情忘蝉,达到了出神入化地步。

  4.虞诗借蝉的“垂緌”状和“流响”声;“清露”之洁、“疏桐”之高来喻其不与流俗相同的高洁品格。骆宾王的《咏蝉》由蝉及人,由人到蝉,从而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而李商隐的《蝉》则情调与前两首相异,借的蝉的处境来抒写自己的本性清高而孤苦无告的凄苦之情。“高难饱”和“很费声”是哀中有恨,“疏欲断”之声和“碧无情”之树两两相对,无理反衬,这哪是咏蝉呢,简直是述说自己的身世遭际!

【《蝉》《在狱咏蝉》的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相关文章:

1.听蝉阅读练习及答案

2.骆宾王《咏蝉》

3.骆宾王《咏蝉》

4.蝉的音乐阅读答案

5.蝉和蚂蚁的阅读题目及答案

6.《赋得蝉》阅读答案

7.蚂蚁和蝉阅读答案

8.蚂蚁和蝉的阅读答案

上一篇:《西夏文字的启迪》现代文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下一篇:《宋文骢追梦云霄间》现代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