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是我们解答阅读题的金钥匙。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算得上好阅读答案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列子》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列子》阅读答案1
杨朱①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②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
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选自《列子.说符》)
注释:①杨朱:人名。②缁:黑色。
1、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衣缁衣而反
B、甚矣,汝之不惠
C、之虚所卖之
D、予默然无以应
2、下列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衣素衣而出(穿)
B、天雨 (下雨)
C、子无扑矣(孩子)
D、子亦犹是也(好像)
3、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这个小故事中,你领悟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C
3、假如你的狗出去时是白的回来时成了黑的,难道你能不觉得奇怪吗?
4、凡遇是非,切莫忙于责人,应首先从自身找原因。或:任何事情,应透过现象看本质,既要辨别其外在形式,更要注重其内在本质。(意对即可)
《列子》阅读答案2
【甲】 木兰诗(节选)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乙】陈涉世家(节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丙】列子学射
列子学射,中①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②。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知之。故圣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列子·说符》)
注:①[中]射中箭靶。②[守而勿失] 牢牢记住不要忘掉。守,掌握,遵守。
6.(2分)下面句子中“之”字没有指代作用的一项( )
A.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B.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C. 然足下卜之鬼乎
D.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7.(2分)指出下面括号中词语解释没有错误的一项( )
A.皆次当行(行:行军) 会天大雨(会:恰逢)
B.或以为死(或:有的人) 楚人怜之(怜:爱戴)
C.念鬼(念:念叨) 又间令吴广(间:暗地里)
D.卒中往往语(往往:经常) 皆指目陈胜(目:看着)
8.(2分)下面对《木兰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通过东西南北的排比铺写,表现了木兰购买战马和用具的忙碌,渲染了战前的紧张气氛。
B.“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表现了木兰的女儿心思和军情紧迫,使故事更具传奇色彩。
C. “万里赴戎机……壮士十年归。”三个对偶句简洁明快,写出了战事推进的迅猛与激烈,表现了女英雄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强悍的尚武精神。
D.全诗紧扣“木兰是女郎”来构思,写得繁简极具匠心,儿女情与英雄气相得益彰。
9.(2分)下面对《陈涉世家》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体现了陈胜对形势的准确分析与判断。
B.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写出了陈胜对民心的深刻洞察。
C. “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表现了陈胜对天意的准确领悟和把握。
D.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生动表现了陈胜谋略所产生的奇特效果。
10.(2分)下面对《列子学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故事揭示了学习要举一反三的道理。
B.故事告诉我们,学习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C.关尹子要求列子从学射中自己去探究射中的道理。
D.治理国家、为人处世和学习射箭的道理是一样的。
11.(3分)请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两处)。
非 独 射 也为 国 与 身 亦 皆 知之。
参考答案:
6.D 7.B 8.C 9. C 10.A
11. 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知之。
《列子》阅读答案3
范子华有宠于晋君,不仕而居三卿之右,游其庭者侔①于朝。禾生、子伯,范氏之上客。出行,宿于田叟商丘开之舍。中夜,禾生、子伯二人相与言子华之名势,能使存者亡,亡者存;富者贫,贫者富。商丘开先窘于饥寒,潜于牖北听之。因假粮荷畚之子华之门。子华之门徒见商丘开年老力弱,面目黎黑,衣冠不检,莫不眲②之。既而狎侮欺诒。亡所不为,商丘开常无愠容。
遂与商丘开俱乘高台,于众中漫言③曰:“有能自投下者赏百金。”众皆竞应。商丘开以为信然,遂先投下,形若飞鸟,飏于地,肌骨无毁。范氏之党以为偶然,未讵怪也。因复指河曲之淫隈④曰:“彼中有宝珠,泳可得也。”商丘开复从而泳之,既出,果得珠焉。众方同疑。俄而范氏之藏大火。子华曰:“若能入火取锦者,从所得多少赏若。”商丘开往无难色,入火往还,埃不漫,身不焦。
范氏之党以为有道,乃共谢之曰:“吾不知子之有道而诞子。子其愚我也,敢问其道。”商丘开曰:‘吾亡道。曩⑤子二客之宿吾舍也,闻誉范氏之势。吾诚之无二心,故不远而来。及来,以子党之言皆实也,唯恐诚之不至,行之不及。物无迕者,心一而已。今方知子党之诞我,我内藏猜虑,外矜观听,追幸昔日之不焦溺也。水火岂复可近哉?”自此之后,范氏门徒路遇乞儿马医,弗敢辱也,必下车而揖之。仲尼曰:“夫至信之人,可以感物也。商丘开信伪物犹不逆,况彼我皆诚哉?” (取材于《列子·黄帝》)
注释:①侔:(móu)等列,相等。②眲:(nè)轻视。③漫言:随口说。④淫隈:深水处。⑤曩:(nǎng)以往,从前,过去的。
1. 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假粮荷畚之子华之门——之:往,去
B.遂与商丘开俱乘高台——乘:登上
C.乃共谢之曰——谢:感谢
D.今方知子党之诞我——诞:欺诈,戏弄
2.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不仕而居三卿之右——必下车而揖之
B.范子华有宠于晋君——游其庭者侔于朝
C.商丘开复从而泳之——从所得多少赏若
D.因假粮荷畚之子华之门——因复指河曲之淫隈
3. 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客)宿于田叟商丘开之舍
B.(子华)能使存者亡,亡者存
C.曩子二客之宿吾舍也,闻(二客)誉范氏之势
D.水火岂复可近(我)哉
4.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子华虽未做官,地位却高过三卿,到他家就等同于到了朝廷。
B.商丘开被门客耍弄从高台跳下,去深水取珠,到大火中取锦。
C.商丘开历险无恙,门客认为他是有道的神人,一起向他求教。
D.商丘开认为自己的表现是因为心诚所致,了解真相后很后怕。
答案
1.C
2.D
3.D
4.B
《列子》阅读答案4
文言文阅读
列子学射中①矣,请于关尹子②。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③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学之。三年,又以报④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 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
【注释】①中:打着。②请于关尹子:向关尹子请教。③弗:不。④报:报告。 (节选自《列子.说符》)
1、给加粗字注音。
列子学射中矣( ) 又以报关尹子( )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守而勿失也( ) 退而学之( )
3、翻译下列句子。
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zhng yǐn
2、牢记 返回
3、你知道你射中靶子的道理吗?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列子》阅读答案5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列子》中讲到,秦穆公要找一匹千里马,伯乐推荐的九方皋,说马已找到,是一匹黄色的母马,而秦穆公看到的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秦穆公不悦,伯乐则大喜,说,九方皋相马,“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事实证明,这匹马果然是匹千里马。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文学翻译和翻译批评,当我们对文学译本进行欣赏和评判时,难道不应该力争做一个九方皋那样的人吗?“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所求者,此之谓也。
从事文学翻译以及翻译批评的人,能够从九方皋身上获得的启发是:判断译本的优劣,就要看它是否表现了原作的精气神,而不只是看译本的语句词汇是否与原作一一对应,是否严格正确、准确或精确。所谓原作的精气神乃是其“原有的风味”(钱钟书语),即风格。风格者何?岂非“绝尘弭迹”者乎!译作传达原作的风格做到铢两悉称,是不可能的,但是尽力传达,努力做到惟妙惟肖,则是可能的,这就要求译者准确地感觉、体会到原作的风格,并且能够用汉语加以正确表达,这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也是全面落实“信、达、雅”的结果。风格是贯穿原作的一股气势,或刚或柔,或动或静,或显或隐,精气神是也,例如夏多布里昂的华美,斯丹达尔的简枯,波德莱尔的阴冷,加缪的冷静……这股气势同样应该在译文中显现。至于细节上的瑕疵,在这种风格气势的统领下,是不难纠正的。
许多名著往往有几处瑕疵,不害其为名著,这是因为有风格的存在。唐韦庄说:“班、张、屈、宋,亦有芜辞,沈、谢、应、刘,犹多累句。”这是中国古人衡文评诗时的基本态度,即采取了瑕不掩瑜的立场。还是清沈宗骞说得明白:“每见古人所作,细按其尺寸交搭处不无小误,而一毫无损于大体,可知意思笔墨已得,余便易易矣。亦有院体稿本,竟能无纤毫小病,而鉴赏家反不甚重,更知论画者首须大体。”
沈宗骞所说的鉴赏家正是我所说的文学翻译批评家,前者面对的是想象力对现实世界的加工和改造,而后者面对的是想象力和想象力的产品。如果让一位文学翻译批评家评论傅雷译的《高老头》,他是着眼于风格,还是细节?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版的《高老头》中,傅雷把“鸡”译成了“鸭”,只能说不留神犯了一个小错,无关宏旨。像这类小错可以纠正和避免,但并不影响《高老头》被看作是准确传达了原作风格的一部优秀译作,正如批评家李健吾所说:“巴尔扎克的庞大段落,在他是气魄,是气势,是酣畅……”傅雷译的《高老头》的风格,庶几近之。一位文学翻译批评家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译品的风格上,要独具只眼,看出作品整体的美。
细节不可滥用。因为整体的美并不必然建立在细节的精确之上,有时候过于追逐细节的完美,以至于失去创造的活力,那就得不偿失了。法国19世纪的大批评家波德莱尔对整体与细节的关系有过十分精彩的论述,例如他毫不犹豫地赞同德拉克洛瓦“为整体而牺牲细节”,因为后者“唯恐因作业更清晰更好看而产生的疲劳减弱他的思想活力”。当然,细节的错误仍然是错误,当它危及整体的美的时候,就必须毫不留情地指出来。
(郭宏安《风格乃文学之大体》,选自《人民日报》20xx年11月30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品的风格,即是本文作者所强调的“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中的“精”与“内”。
B、判断译本的优劣,要看译本的语句词汇是否忠实原作、是否准确,更要看它是否表现了原作的精气神。
C、名家作品也有细节的不足,如夏多布里昂过于华美,斯丹达尔过于简枯,波德莱尔过于阴冷,加缪过于冷静。
D、译者对原作风格把握不准,即使词句译得很精准,也不能说是全面落实了翻译工作的“信、达、雅”的要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大量地使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体现出其丰厚的学养和开阔的眼界。
B、举例论证注意了详略得当,既有多例的排比列举,也有对一例的深入分析。
C、引用沈宗骞的话是为了论证文学翻译批评家应着眼于整体风格而不是细节。
D、作者在论证评论诗文应采取瑕不掩瑜立场后,接着论证文学翻译家也应如此。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译者能够准确地感觉、体会原作的风格并且能用汉语准确表达,就一定能将原作风格传达的铢两悉称。
B、诸多优秀作品因为具有或刚或柔,或动或静,或显或隐的精气神,所以虽然有些瑕疵,但也不害其为名著。
C、译作整体之美不一定建立在细节的精确之上,所以,文学翻译批评家在批评时不必关注细节有无瑕疵。
D、文学翻译批评家把注意力放在译品的“原有的风味”上,独具只眼,发现其整体之美,否则,就失去活力。
阅读答案:
1、D【解析】C项,分析错误,文章在提到“夏多布里昂的华美,斯丹达尔的简枯,波德莱尔的阴冷,加缪的冷静”时,是为了强调“风格是贯穿原作的一股气势”,而并非缺点。
2、D【解析】D项,分析错误,顺序颠倒,文章先论证文学翻译家应采取瑕不掩瑜立场后,接着论证文学翻译批评家也应如此。
3、B【解析】A项,“就一定能将原作风格传达的铢两悉称”说法错误,原文中指出“译作传达原作的风格做到铢两悉称,是不可能的”,而“尽力传达,努力做到惟妙惟肖,则是可能的”。C项,“不必关注细节有无瑕疵”说法错误,当“细节的错误危及整体的美的时候,就必须毫不留情地指出来”。D项,“否则,就失去活力”推断缺乏根据。B项说法正确。
《列子》阅读答案6
列子学射
列子①学射,中矣,请②于关尹子。尹子曰:“子③知子之所以④中者乎?”对⑤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⑥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问:“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⑦亦皆如之。故圣人不查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注释
①列子:名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子:写在姓氏后,对人的尊称,是老子和庄子之外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
②请:请教。
③子:您。
④所以:……的原因。
⑤对:回答。
⑥退:回去。
⑦为国与身:治理国家和修养自身。
⑧顷岁:近年来。
⑨乘间:乘机,乘着间隙。
⑩工:精,妙。
守而勿失:牢牢记住,不要忘掉。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请于.关尹子()(2)又以报.关尹子()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译文:
3.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1)向(2)告诉
2.你知道你射中的缘故吗?
3.说明了在学习上,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道理。
参考译文
列子学射箭,射中了(靶心),于是(列子)向关尹子请教(射箭)。关尹子问:“你知道你射中(靶心)的原因吗?”列子回答说:“不知道。”关尹子说:“还不可以。”(列子)回去后再去练习,三年之后,又向关尹子请教。关尹子问:“你知道你射中(靶心)的原因吗?”列子说:“知道了!”关尹子说:“可以了,(你)要牢记这个道理,不要轻易地丢弃。不仅学习射箭是这样,治理国家和修身做人也都应是这样。所以圣人不关心存亡,而关心问什么会这样。”
寓意
通过这个故事让我们懂得了:办事情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掌握它的规律,明白了为什么能做到,以后才能做的.更好。只有自觉地按规律办事,才能真正会做,做好一件事。
赏析
列子学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办事情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掌握它的规律,明白了为什么能做到,以后才能做的更好。因为他不知射中的道理,所以关尹子认为他不能算是学会了射箭。是因为懂得了为什么能射中,也就是掌握了射箭的规律,这才算学会了。学射箭如此,做好一件事情也如此,应该知道它的规律。掌握了规律,再做,就能得心应手了。
《列子》阅读答案7
原文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 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 对曰: 弗知也。 关尹子曰: 未可。 退②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 子知子之所以中乎? 列子曰: 知之矣。 关尹子曰: 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③亦皆如之。
注释
①选自《列子 说符篇》。 ②退:回去。③为国与身:治理国家和修养自身。
阅读精练
1.文学常识填空。
①列子,名 ,又名 ,郑国人,战国前期 家代表人物之一,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
②《列子》由东晋人搜集有关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和神话传说。我们曾学过其中的《 》,文中成功的塑造了愚公和 两个对比鲜明的人物形象。新时期的现代化建设仍然需要 的精神。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请于关尹子 ②臣是以无请也
③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 ④又以报关尹子
3.翻译句子。
①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译文:
②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
译文:
4.关尹子所说的 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中的 之 字在文中是指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所记叙事情的含义可以用哪个成语来概括?它适合于其他方面吗?请阐明理由。
【参考答案】
1.①寇 御寇 道 清静无为 ②《愚公移山》智叟 愚公 移山 2.①请教 ②问 ③ 的缘故,表原因 ④介词,把3.①不仅射箭,治理国家与修养自身也都该这样。 ②你知道你射中的缘故吗?4. 退而习之三年 且 守而勿失 。5.熟能生巧(同义词即可)。(略,理由要足以证明观点。)
译文
列子学射箭,已经能射中了,去向关尹子请教。关尹子问: 你知道你能射中的原因吗? 列子回答: 不知道。 关尹子说: 不行! 列子回去又练习了三年,再次来报告关尹子。关尹子又问: 你知道你能射中的原因吗? 列子回答: 知道了。 关尹子说: 可以了,要牢记(学成的道理),并且不要丢掉。不仅射箭,治理国家与修养自己也都该这样。
《列子》阅读答案8
楚庄王问詹何①曰:“治国奈何?”詹何对曰:“臣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也。”楚庄王曰:“寡人得奉宗庙社稷②,愿学所以守之。” 詹何对曰:“臣未尝闻身治③而国乱者也,又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故本在身,不敢对以末④。”楚王曰:“善。”
选自《列子·说符篇》
【注释】①詹何:古代哲学家。②社稷:指国家。③身治:自身修养好。④
末:末节,次要的事情。
13.解释文中加点字词语的含义。(2 分)
(1)詹何对曰 对:_________
(2)故本在身 本:_________
14.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 分)
臣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楚庄王在于詹何的对话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答案】(1)回答 (2)根本、基础
【解析】考查实词的积累与识记,“对”“本”这两个实词比较简单,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与练习中基本都能掌握。解题时,应先回忆之前学过的这些词的意思,然后再联系上下文进行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备考建议】熟记课内文言文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同时,加强课外文言文练习,做好重点词语的积累> 重点的字要翻译出来,省略的成分需要补充完整。这类题需要考生既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又要重视内容的理解。
15.【答案】修养自身是治理好国家的根本。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课外文言文的整体理解能力,学生在解题时,应该先熟悉文章大概意思,然后再进一步了解文章作者的基本态度,想表达的主要思想。
【备考建议】考生解决这类题型有三种方法:一、原句摘抄,从原文中累与识记,并对这些词语进行适当地总结。
14.【答案】我明白了修养自身(的道理)却不明白治理国家(的道理)。
【解析】翻译题型是中考必考题型,考生失分的现象较为明显,一般因为关键字不落实造成失分,因此需要格外注意。本题中的“治身”“明”要重点翻译,是考试的得分点,省略的部分需要补充完整,整体来说难度不大。
【译文】
楚庄王问詹何说:“治理国家应该怎样?”詹何回答说:“我知道修养 身心,不知道治理国家。”楚庄王说:“我能成为祀奉宗庙社稷的人,希望学到怎样保持它的办法。”詹何回答说:“我没有听说过身心修养好了而国家反而混乱的事,又没有听说过身心烦乱而能把国家治理好的事。所以根本在于自身,不敢用末节来答复。”楚王说:“说得好。”
《列子》阅读答案9
薛谭学讴于秦青①,未穷青之技②,自谓尽之③,遂辞归④。秦青弗止⑤,饯于郊衢⑥,扶节悲歌⑦,声振林木,响遏行云⑧。薛谭乃谢求反⑨,终身不敢言归。(选自《列子》)
【注释】
①薛谭、秦青,传说中秦国两名善于唱歌的人。讴:不用乐器伴奏的歌唱。
②穷:尽,这里是“全部学完”的意思。技:指歌唱的技巧、技艺。
③尽:用作动词,学尽、学完。之:指代上句中的“青之技”。
④遂:于是,就。辞:辞别,告别。归:回(家)。
⑤弗:不。止:劝止、挽留。
⑥饯:设酒食送行。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大路。
⑦抚节:打着节拍。悲歌:唱起悲壮动听的歌声。
⑧响:声响,指响亮的歌声。遏(è):阻止。行云:浮动着的云。
⑨乃:于是,就。谢:认错,道歉。反:“返”的古字,返回。
1.根据文后的注释,把下面的句子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
①薛谭学讴于秦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未穷青之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自谓尽之,遂辞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薛谭乃谢求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终身不敢言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薛谭为什么要回家?后来又为什么又不走了?(请引用文章原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小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对薛谭的做法是怎样认识的?谈一谈自己的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的技艺。
②还没有把秦青的技艺完全学到手。
③自己认为已经学到了,于是提出回家的请求。
④薛谭于是就向秦青承认错误,要求再回到他身旁继续学习。
⑤以后一生再没有提出回家的要求。
2.因为薛谭“(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薛谭不走的原因是因为秦青在送别时“扶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被秦青的高超演唱技艺所折服。
3.学无止境。
4.提示:既可以从学习要虚心、要持之以恒、不要浅尝辄止等几方面来谈出自己的体会,也可以从“终身不敢言归”并不足取的角度来谈出自己的看法。不管从哪方面来谈,都要言之有理。(意对即可)
《列子》阅读答案10
列子学射①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②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③亦皆如之。
注释
①选自《列子·说符篇》。 ②退:回去。③为国与身:治理国家和修养自身。
阅读训练
1.文学常识填空。
①列子,名____,又名____,郑国人,战国前期_____家代表人物之一,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_________________
②《列子》由东晋人搜集有关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我们曾学过其中的《______》,文中成功的塑造了愚公和___两个对比鲜明的人物形象。新时期的现代化建设仍然需要________的精神。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请于关尹子____ ②臣是以无请也____
③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____ ④又以报关尹子____
3.翻译句子。
①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译文:
②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
译文:
4.关尹子所说的为国与身亦皆如之中的之字在文中是指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所记叙事情的含义可以用哪个成语来概括?它适合于其他方面吗?请阐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①动词,穿; 名词,衣服 ②同返,回来
3.先前假如你的狗是一身白色出去,又一身黑色回来,难道你能不感到奇怪吗?
4.鸡鸣狗盗 鸡零狗碎 蝇营狗苟5.事物是千变万化的,要想正确地认识事物,就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事物,更不能被一时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要抓住事物的本质。
译文
杨朱的弟弟叫布,他穿着白色的衣服出门。天下雨了,他脱去白色的衣服,穿着黑色的衣服回家来。他家的狗不知道,冲上来对他狂叫。杨布很生气,准备打狗。杨朱劝阻说:请不要打它啦,你也会像它这样。先前假如你的狗是一身白色出去,又一身黑色回来,难道你能不感到奇怪吗?
《列子》阅读答案11
文言文,完成14—17题。(12分)
齐之国氏大富,宋之向氏大贫。自宋之齐,请其术。国氏告之曰:“吾善为盗。始吾为盗也,一年而给,二年而足,三年大穰。自此以往,施及州闾。”向氏大喜,喻其为盗之言,而不喻其为盗之道,遂逾垣凿室,手目所及,亡不探也。未凡,以赃获罪,没其先居之财。
向氏以国氏之谬己也,往而怨之。国氏曰:“若为盗若何?”向氏言其状。国氏曰:“嘻!若失为盗之道至此乎?今将告若矣。吾闻天有时,地有利。吾盗天地之时利,云雨之滂润,山泽之产育,以生吾禾,殖吾稼,筑吾垣,建吾舍。陆盗禽兽,水盗鱼鳖,亡非盗也。夫禾稼、土木、禽兽、鱼鳖,皆天之所生,岂吾之所有?然吾盗天而亡殃。夫金玉珍宝,谷帛财货,人之所聚,岂天之所与?若盗之而获罪,孰怨哉?”
向氏大惑,以为国氏之重罔己也,过东郭先生问焉。东郭先生曰:“国氏之盗,公道也,故亡殃;若之盗,私心也,故得罪。”
(选自《列子·天瑞第一》,有删节)
1.解释文中加点实词的意思。(3分)
(1)喻其为盗之言 喻:
(2)遂逾垣凿室 逾:
(3)以生吾禾,殖吾稼 殖: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自宋之齐,请其术 其真无马邪(韩愈《马说》)
B. 而不喻其为盗之道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张岱《湖心亭看雪》)
C. 山泽之产育 宋何罪之有?(《孟子·公输》)
D. 若之盗,私心也
义,亦我所欲也(孟子·告子上》)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手目所及,亡不探也。(2分)
译文:
(2)若盗之而获罪,孰怨哉?(3分)
译文:
4. 如何理解东郭先生所说的“国氏之盗,公道也”?请根据文意回答。(2分)
参考答案:
1.(1)喻:明白。
(2)逾:越过。
(3)殖:种植。(3分,每题1分)
2.D(都是句末语气词,表判断。A.代词,“他的”/副词,表疑问。B.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C.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2分 )
3.(1)(他)手能拿到的,眼能看到的,没有不偷的。(2分,“及”“亡”各1分)
(2)你盗窃这些东西而被判罪,怨(恨)谁呢?(3分,“若”“获罪”、倒装句式各1分)
4.国氏借助自然条件,利用自然资源,劳动致富,(1分)是遵循公正之道的行为。(1分)
【附文言文翻译】
齐国的国氏非常富裕,宋国的向氏非常贫穷。向氏从 宋国来到齐国,请教他致富的方法。国氏告诉他说:“我擅长获取外物。我开始获取外物的时候,一年就充足了,两年就富足了,三年就五谷丰饶了。从这以后,我送给别人的财务遍及州闾。”向氏非常高兴。他听明白了国氏国氏获取外物的话,却不理解国氏获取外物的道理,于是翻墙入院,凿洞入室,手能拿到的,眼能看到的,没有不偷的。不长时间,就因盗窃来的赃物被发现而被判罪,先前积蓄的财物也被没收了。
向氏认为国氏欺骗他,就到国氏那里去埋怨他。国氏说:“你是怎样获取外物的?”向氏说了他的情况。国氏说:“唉!你不理解获取外物的道理竟然错到了这种地步!现在我告诉你(应该怎么做)吧。天有适合的时令,地有有利的地势。我获取天地的时令和地势,云雨的浇灌和滋润,山峦湖泽的生产和养育,来种植我的庄稼,构建我的房舍。我地上获取飞禽走兽,水里获取鱼鳖虾蟹,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可获取的。庄稼、土木、禽兽、鱼鳖,都是上天生产的,哪里
是我所拥有的?这样,我获取上天的东西却没有遭受惩罚。金玉等珍宝,谷布等财务,那是别人积攒的东西,哪里是上天给的东西?你盗窃这些东西(它们)而被判罪,怨(恨)谁呢?
向氏非常迷惑,认为国氏又在欺骗他,就去拜访东郭先生,向他请教。东郭先生说:“国氏获取外物的方法,是遵循公正之道的行为,所以没有遭受惩罚;你获取外物的行为,是出于私心的盗窃行为,所以被判罪受惩。”
《列子》阅读答案12
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
两小儿辩日《列子》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2分)
①孔子东游( )
②孔子不能决也( )
【小题2】、下面两句话一是直接引用句,二是间接引用句。试将第一句改写为间接引用句,将第二句改写为直接引用句。(2分)
①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②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小题3】、用“/”画出文中加线句子的朗读停顿。(1分)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2)孰为汝多知乎?
答案:
【小题1】①在东方 ②判断
【小题1】①一儿以日始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②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远,而日中时近也。”
【小题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小题1】(1)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
(2)谁说你知识丰富呢?
《列子》阅读答案13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①在高山,钟子期日:“善哉,峨峨②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日:“善哉,洋洋③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④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⑤,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日:“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选自《列子.汤问》)
【注】①志:志趣、心意。②峨峨:高耸的样子。③洋洋:宽广的样子。④卒:通“猝”,突然。⑤操:琴曲。
1.解释文中加粗词语的含义。
(1)伯牙善鼓琴 善:____________。
(2)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____________。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擅长;(2)好
2.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慰刮的。
3.“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解,心心相印,心意棚通的人。
(意思对即可)
《列子》阅读答案14
列子不受粟
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客有言于郑子阳者①曰:“子列子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乃为不好士乎?”子阳令官遗之粟数十秉②,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而拊③心曰:“闻为有道者,妻子皆佚乐④。今妻皆有饥色矣,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又辞,岂非命哉!”子列子笑而谓之曰:“君非自知我者也,以人之言而知我,以人之言以遗我粟也,其罪我也,又将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且受人之养,不死其难,不义也;死其难,是死无道之人,岂义哉!”其后,民果作难,杀子阳。
(选自《列子.说符》)
【注】①郑子阳者:郑国叫子阳的君王。②秉:古代容量单位。③拊(fǔ):拍击。④佚乐:逸乐。佚,同“逸”。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⑴子阳令官遗之粟数十秉( )
⑵再拜而辞( )
⑶妻子皆佚乐( )
⑷是死无道之人(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君非自知我者也,以人之言而知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列子不受子阳之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⑴赠送;⑵两次;⑶妻子儿女;⑷为……而死
2.国君并不是自己了解我,只是根据别人的话才了解了我。
3.列子不愿为无道之人牺牲自己。
(意对即可)
《列子》阅读答案15
《列子·说符篇》原文阅读
楚庄王问詹何①曰:“治国奈何?”詹何对曰:“臣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也。”
楚庄王曰:“寡人得奉宗庙社稷②,愿学所以守之。”
詹何对曰:“臣未尝闻身治③而国乱者也,又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故本在身,不敢对以末④。”楚王曰:“善。”
《列子·说符篇》阅读习题
1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1)詹何对曰 对: (2)故本在身 本:
14.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臣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也。
15.楚庄王在与詹何的对话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列子·说符篇》阅读答案
13.(1)回答 (2)根本,基础
14.我明白修养自身(的道理)却不明白治理国家(的道理)。
15.修养自身是是治理好国家的根本。
《列子·说符篇》阅读拓展
庄子在其书第一篇《逍遥游》中,就提到过列子可以“御风而行,泠然善也”,似乎练就了一身卓绝的轻功。因为庄子书中常常虚构一些子虚乌有的人物,如“无名人”、“天根”,故有人怀疑列子也是“假人”。不过《战国策》、《尸子》、《吕氏春秋》等诸多文献中也都提及列子,所以列子应该实有其人。列子的学说,刘向认为:“其学本于黄帝老子,号曰道家。道家者,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治身接物,务崇不竞,合于六经。”《尔雅.释诂》邢昺《疏》引《尸子.广泽篇》及《吕氏春秋不二》说:“子列子贵虚”。《战国策.韩策》有:“史疾为使楚,楚王问曰:‘客何与所循?’曰:‘治列子圄寇之言。’曰:‘何贵?’曰:‘贵正’。”张湛《列子.序》认为:“其书大略明群有以至虚为宗,万品以终灭为验,神惠以凝寂常全,想念以著物为表,生觉与化梦等情。巨细不限一域,穷达无假智力,治身贵于肆仕,顺性则所至皆适,水火可蹈。忘怀则无幽不照,此其旨也。”
列子认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他因为穷而常常面有饥色,却拒绝郑国暴虐的执政者子阳馈赠的粮食。其弟子严讳问之曰:“所有闻道者为富乎?”列子曰:“桀纣唯轻道而重利是以亡!”列子还主张应摆脱人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清静修道。
《列子》里面的先秦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中不乏有教益的作品。如《列子学射》(《列子·说符》)、《纪昌学射》(《列子·汤问》)和《薛谭学讴》(《列子·汤问》)三个故事分别告诉我们:在学习上,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真正的本领是从勤学苦练中得来的;知识技能是没有尽头的,不能只学到一点就满足了。又如《承蜩犹掇》(《列子·黄帝》)告诉我们,曲背老人捕蝉的如神技艺源于他的勤学苦练;还有情节更离奇的《妻不识夫》(《列子·汤问》)说明一个人是可以移心易性的。
【《列子》阅读答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