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文老师所选篇目中做摘抄是雷打不动的规矩。当我读到她选的梁衡先生的《把栏杆拍遍》时,我深深体会了什么叫做“震撼”。读完之后,我不顾中考即将到来的紧迫,不顾慢慢划过晚12:00的时针,几乎把全文抄了一遍。
那篇文章正如长夜中的闪电,一下就劈进了我的心灵,从此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随着梁先生让每一字都能入木三分的文笔,我仿佛看见了辛弃疾痛痛快快打过几次仗杀过几次人的场景;看见辛弃疾厉兵秣马,整饬政务军务的场景;看见辛弃疾空负一腔热血报国无门,只能对古秦淮河痛拍栏杆的场景。在我看了梁先生的文集之后,又多了李清照带着前半生所藏的金石四处漂泊如浮萍的场景,岳飞笔走龙蛇写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的场景,毛泽东在窑洞里挑着油灯著文的场景,周恩来的骨灰默默洒向大海的场景……当我在脑海中幻化这些画面时,即使我是被辛弃疾痛拍的那条栏杆,是随李清照流亡的婢女,是毛泽东窑洞里为他著文而照明的油灯,即使岳飞饱蘸的浓墨在写前后《出师表》时甩我一身,我也愿意,只为跟随着梁先生梦回那些如金子般沉淀在历史长河中的岁月。
季羡林在序中评梁衡为“经营派”。从季老的字里行间看得出他对梁先生的提携。季老说:“一般都认为,写人物能写到形似,已属不易,而能写到神似者则不啻为上乘。可是梁衡却不以神似为满足,他追求一种更高的水平。”我想,能得到季老像这样的评价确实很不容易,也许这样永远追求更高水平的经营就是梁先生的文字震撼我的原因。这是松散派的文章所不能及的境界。这也是梁先生异常执着的追求的境界。我更喜欢的是梁先生后期的文章。如梁先生自己所说,他后期的散文“侧重写理性,写政治历史、人生社会,重在挖掘人物的思想和人格。”他挖掘的太好了,每一笔都像一把铲子,能够准确的铲在存放历史文化的无价宝藏的洞口。我们不仅身临其境,还能与书中的人物同喜同悲。毕竟文字的真正作用不是显示自己的美丽,而是去结合思想的魅力。思想是它们的闪光点,优美言辞锦上添花,这才是我心中的好文章应有的样子。
阅读向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我们需要通过阅读来找回流淌在炎黄子孙的血脉中的沉重感,那是无数先人用生命一点一点的积攒的文化底蕴,自然沉重。读梁先生的文章,让我第一次如此清晰的感受到这灵魂的重量。有时,我会有要落泪的冲动。梁先生所写的人物大多具有悲剧色彩,这可能是原因之一。但是为什么我在读史实时不泫然欲泣呢?多少有赖于梁先生“经营派”的特性。季老说,经营派讲究“谋篇布局,炼字铸句”。就像钢铁必须经炼铸才能成为举世无双的宝剑一样,梁先生炼过的字、铸过的句子,就化成了一把剑,直指灵魂深处最柔软的地方。我看见在《觅渡》一书上所附的梁先生《文章五诀》一文的手稿图,稿纸上最让我动容的,是梁先生密密的修改笔记,那是他炼字铸句的痕迹。他写《觅渡》一文后,又写了《我写》和《自注》,长度远超《觅渡》原文。从《我写》和《自注》中,我看见《觅渡》一文的前世今生。这篇历经六年的心路跋涉才凝成的文章,一落笔就注定了要成为经典。这样用情、用理经营出来的文章,怎能不让人有落泪的冲动啊!
当我读到梁先生写范仲淹的《青州说寿——一个永恒的范仲淹》和写诸葛亮的《武侯祠:一千七百年的沉思》时,愚钝如我只能感受到他们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人格魅力。毕竟那是民族魂,不知不觉渗透进我们的`骨髓里;毕竟在尘世中,用世俗的华丽铭记自己,曾经的辉煌依然会败落;用无私的奉献忘却自己,反而会给人心抹上永不褪色的一笔。而今,我再读这些文章,更多感受到梁先生行文的魅力。梁先生写范仲淹“这一声长叹悠悠千年,激励着多少志士仁人,匡正了多少仕人官宦”。而我,也应是那被激励的志士仁人之一。可是,如果没有梁先生淋漓尽致的表述,我怎能读出《岳阳楼记》中一层一层的韵味、怎能接触到范公深邃幽远的目光、怎能望见希文先生清瘦却傲然的背影,又怎能有作为志士仁人之一被激励的机会?
梁先生在《教材的力量》一文中写道:“我一生没有当过教师,却总常被人叫做老师,就因为课文里那几篇文章。”在我的这篇读后感中,每每下笔写一次“梁先生”,我的心中就有一股敬意油然而起。我想,那些叫梁先生“老师”的人,心中存着的是和我一样的敬意。毕竟梁先生的文章送走了好几代学生,所以很多人的精神成长都有赖于梁先生的一篇篇文章的滋养。若说梁先生是中国人的精神导师,我想,他当之无愧。
【经营心中的厚重---读《把栏杆拍遍》《觅渡》有感】相关文章: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08-12
把栏杆拍遍的读后感08-12
读枫林渡有感09-09
读《藏獒渡魂》有感12-31
读《把信送给加西亚》有感11-11
观《军渡》有感03-15
读《我把精灵带回家》有感作文1500字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