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我的未来读后感

2017-10-28 小学生作文

遇到我的未来读后感

书中对学困生的教育建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建议的第一条就是: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让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是这些同学们太笨,还是他们上课没有专心听讲,还是应该从我们教师自己身上找某些原因?苏霍姆林斯基做出以下解答:这是因为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为此他还在书中打了个比喻,这就是中国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不存在什么对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如果教师善于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的'、向他们预示着并且使他们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去,就连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多么勤奋地、专心致志地学习啊!在学习中取得成就——这一点,形象地说,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着“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教师要爱护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对于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段经典论述,我感触很深。在我的课堂上,对于学生的能动性、个性化注意的不够,尤其是大师文中提到的分层教学法、分层作业法,我在教学中很少运用,觉得麻烦,大量的时间是在对一部分学生讲课,而对于学习没有困难或是学生困难的学生关注不足。由此,使我想到教师角色的定位,不应是固定的,在适当的时候,把指挥棒也交给学生,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能动性,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主体,让每一位学生不仅参与学习,而且都有机会参与学习有关的活动中去。在活动中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增长本领,从而达到乐学、会学的境界。因此,教师在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上,应给学生多提供成功的机会,创造成功的条件。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会促进他们不断取得进步。

苏霍姆林斯基根据“人道教育”加“和-谐教育”的基本理论,让107名“在发展上有重大障碍”的学生都成为“充分够格的有教养的人”。其中13人进入大学学习。他说:“教育学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在于﹐要使一个在绝大多数儿童来说能够胜任而偏偏在他来说不能胜任的儿童﹐不要感到自己是一个不够格的人,要使他体验到一种人类最崇高的乐趣——认识的乐趣﹑智力劳动的乐趣﹑创造的乐趣。”

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转变这些所谓的差生的关键是“和-谐教育”。这跟我国目前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差生教育就是形成“可受教育的能力——使一个人对自己的成就和挫折非常关心”﹐即帮助学生找回自信力,唤醒他们思维。所谓和-谐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现﹐自己的内在本质的表现﹐自己的世界观﹑观点﹑信念﹑意志力﹑性格在积极的劳动中和创造中以及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的表现和显示,所以转变差生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并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遇到我的未来读后感】相关文章:

1.“明星”到我家

2.请到我的家乡来

3.请到我的家乡来

4.泥儿的惊遇之旅读后感200字

5.火车遇旧

6.我梦到我老了

7.黑白小兔到我家

8.请到我的故乡来作文

9.送给未来的礼物读后感

金矿读后感 提档证明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