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读后感,恐怕还有些人不知道,下面的什么是读后感相关文章,一起来阅读吧。
什么是读后感1
读后感,顾名思义,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什么是读后感。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其次,排好感点。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以写成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第四,叙述要简。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如何写读后感?
一、格式和写法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摘取其中的某一点做文章。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九,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读后感范文2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什么是教育?人类从未停止过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和探讨。迄今为止,各个领域代表人物对教育的见解各有千秋,他们从不同的专业角度出发,去看待何为教育这个问题,让我们用更开阔的视野去理解教育的真正含义。
雅斯贝尔斯作为德国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从哲学的角度,为我们深度剖析了什么是教育,并通过他对教育的见解,让我们认识到何为教育,怎样更好的接受教育,传承教育。
雅斯贝尔斯对教育的独特见解是从“生存、自由、超越”的存在主义哲学基础上出发的。他指出,在人的存在和生成中,教育环境不可或缺。因为这种环境能够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价值定向和爱的方式的生成,然而现行教育本身却越来越缺乏爱心,人们只是机械的去从事教育工作,只重视教育的结果,忽视了爱的理解。
雅斯贝尔斯所理解的教育本质,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它是精神上的,而非物质的.。缺乏爱的理解的教育方式,是没有灵魂的,空洞的,没有实际意义的。这样的教育与其在精神上的本质相悖,不能达到教育触及灵魂的目的,没有存在的意义。
在不考虑社会和历史背景的前提下,教育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经院式教育、师徒式教育、苏格拉底式教育。经院式教育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教师只是照本宣科,而自己毫无创新精神。师徒式教育是完全以教师为中心,具有个人色彩的传统,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带有绝对服从的特点。这两种教育要么固守陈规,要么缺少公平,并不能够达到教育的目的。而苏格拉底式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处于一个平等地位,教学双方均可以自由的思索,没有固定的教学方式,只有通过无止境的追问来使得自己对真理进行了解。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并加强了学生对探索求知的责任感。
雅斯贝尔斯对苏格拉底式教育极为的推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让各自都占据主动地位,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以反讽的形式,让学生对自己进行反思,进而激发他们内部潜在的力量,让学生在自己努力认识真理、探索真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达到教育的精神目的,使其整体精神得到成长。
他推崇苏格拉底式教育最主要是因为苏格拉底的虔诚。他相信真理会在正确的发问中显现出来,自知无知就不会无知,相反会产生决定生命意义的知识。雅斯贝尔斯和苏格拉底一致认为教育须有信仰,教育的目的在于让自己清楚当下的教育本质和自己的意志。教育原初的本质是精神上的、富有内涵的,是理想的陶冶。现代教育的现状却违背了其本质,学生只为求得成绩和他人的看中,去学习一些有用的东西。这样肤浅的、片面的教育,根本无法实现教育帮助人自我超越的目的。
为了找寻教育的意义,首先,我们需要将教育回归到本真状态。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的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获取知识的一部分;虽然教育与知识的关系密不可分,但真正的教育是用来丰富内涵、启迪人心的,绝不是把人当作麻木的机器一样进行训练,造成恶性循环。其次,我们需要遵循教育的原则。教育的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导向由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真正的教育绝不容许死记硬背,也从不奢望每个人都成为有真知灼见、深谋远虑的思想家,只需要让每个人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再次,我们需要了解历史对教育的影响,历史让我们熟悉自己的过去,熟悉民族和人类的生活,由此来理解人类的所作所为。但同时,对历史的理解和评价会因人而异,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我们不仅要了解历史,而且要反省历史。这样才能看得清楚本质,实现通过教育超越现象世界、超越生存自我、超越精神自我的目标。
教育的内容包罗万象。一个合格的公民,必须要有一个政治思想的空间,让各种世界观发表其意见,担负起他对公众事务的个人责任,因此,教育的内容必须包括政治教育。政治教育要求一种必须可以实践的思想方式。它的本然意义是要建立一个持久坚固、可以让“自由”随意表达的国家体制。基于此,教育是需要自由的,它以从自由中不断获得的东西为内容。但达到人的完全自立和绝对自由是不可能的,所以教育同时需要存在于权威之下。要让自由与专断相区别,只有经由权威而获得。教育还需要陶冶,对真理意识的培植需要通过人后天习得的陶冶过程,而思维的陶冶和理性的陶冶过程让我们更好的接受教育。陶冶功能在现实主义和人文主义上表征出两种相异的陶冶理想。精神科学的陶冶价值在于参与人类的历史,了解人的可能性之广度,而自然科学的陶冶价值则在于精确而实际的理解训练。
教育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不成功的教育管理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一直要影响几十年。但因为教育价值的实现存在着滞后效应,国家对教育的投资一直不能够与军事队伍投资相提并论。军事队伍投资是能够迅速的提升国力,但它只是物质上的提升。从长远的角度来治理发展国家,只能着手于教育的建设。教育决定了未来的人的存在,教育的衰落就意味着人类未来的衰落。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我们必须对当下教育进行整治改革。
大学作为特殊的学校,由一群具有独立思考和生活能力的年轻人组成学生。学生在大学里不仅要学习知识,而且要从教师的教诲中学习和研究事物的态度,培养影响一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大学生要具有自我负责的观念,并带着批判精神从事学习,因而拥有学习的自由;而大学教师则是以传播科学真理为己任,因此他们具有教学的自由。大学的理想要靠每一位学生和教师来实践,至于大学组织的各种形式则是次要的。
这是雅斯贝尔斯理想的大学,对比我们现在的大学现状,会发现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是极大的。现在的大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是一批批盲目应付考试,追求“高绩点”的“考霸”,而那些敢于冒险、在学术上散漫的具有冒险精神的人则被我们的大学所淘汰。现在的大学生,只有在别人的引导下,在别人为他订下学习计划的前提下,才能迈出自己大学生活的步伐,并要求在努力之后就有成功的保证,这样的学习根本不能称其为大学学习。再看大学的学生组织模式,学生会的建立,强制性的规定了学生所从事的工作内容,让学生在固有的平台上大量的耗费时间和精力。试想,这样年复一年一成不变的工作内容能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吗?
大学的改革刻不容缓。我们必须要明确大学的任务,第一、研究、教学和专业知识课程;第二、教育与培养;第三、生命的精神交往;第四、学术。这每一项任务都是大学理想生命整体的一部分。只有找准了目标,我们才能够真正的实现大学教育,让学生通过参与大学的精神生活,培养他们的内涵的自由。大学的教育的群体应该是独立自主、把握自己命运的人,他们已经成熟,能够把自己的生活掌握在手中。大学培养的不是领导者,学生通过大学学习应该有更明显的个性特征。如果学校一味执着于制定和控制学生的学习,毫无疑问,大学教育只能走向灭亡。
大学教育要让学生有自由发展的空间,但是教学计划和教学程序的制定是必须的。这是帮助学生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并没有限制学生的自由。好的计划和程序能够在让学生在享受自由的同时将他们团结起来,产生“一加一大于”的效应。这个时候的学生不仅仅是参与者,他们能够在冒险的同时为自己选择的行动负责,甚至为团队做出牺牲。
大学教学的原则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要实现大学教育的价值,必须要遵循这个原则。大学教师要以身作则,指导学生,让学生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教师课堂授课要有难度,需要学生去钻研,也要让其感觉到其中的吸引力,不断的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
大学教育虽然只是教育中的一部分,但其对人类发展、社会进步产生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只有在心里摆正大学教育的位置,认清自己接受教育的目的,我们才能够成为“精神贵族”,而不是“精神附庸”。
【什么是读后感】相关文章:
1.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4.什么是比拟
5.什么是比拟
6.什么是快乐
7.什么是快乐
8.什么是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