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A[B拖累(lěi)羽衣翩跹(xiān)C筵席(yán)D提纲挈领(qiè)]
2、D[A萍水相逢: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这里的对象是老同学聚会,显然是弄错了对象。B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爽:差错的意思。易误解为“没有成功”。C炙手可热:手摸上去感到热得烫人。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与原句意思不符)。可改为“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诵。D始作俑者: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3、D[(1)“界限”是“限度”多用于抽象事物,“界线”是两地区分界的线,多用于具体事物;(2)“扶植”着重指通过扶助的手段培养人才或使某种力量壮大,“扶持”则侧重指利用扶助的方式表示对人或事的支持。据语境,要求“有条件的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一新生事物给予“适当”支持,故应选用“扶持”(3)“既/更”比“不仅/也”在兼顾两个方面的基础上还多了一层强调后者的作用,语义更有强调的意味。)]
4、B[A结构杂糅,应该是“将使未来十年……走高”;C成分残缺,应该是“形成……的格局”;D项有歧义,是诉讼费三千余元,还是经济损失和诉讼费总共三千余元,表达不清。]
5、C(从:使……跟从。“从两骑”可译为“带着两个骑马的随从。”
6、B (A“而”:连词,表递进表转折。 B“之”:都是代词。 C乃:副词,就副词,竟,竟然。D “其”代词,他的。副词,大概,表推测。)
7、C (①③是描述他的“侠”)
8、D(A句陈述“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错误;B句陈述“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错误,因为他壮年时“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C句理解有误,方山子自己就是一个“异人”,当然会同类相求。)
[参考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韁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应有官做,假如他能厕身官场,到现在已得***荣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9.(1)其 美 者 自 美/ 吾 不 知 其 美 也/ 其 恶 者 自 恶 /吾不 知 其 恶 也。
(2)①恶者贵而美者贱。(贵、贱各1分,大意对1分)恶 :长得丑的、不好的。贵:地位高,受宠爱。贱:地位低,受冷落。②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第一句大意对1分,安往1分,爱1分)
【译文】阳朱到宋国去,住在旅店里。旅店主人有两个妾,其中一个漂亮,一个丑陋,可是长得丑陋的受到宠爱而长得漂亮的却受到冷落。阳朱问其缘故,年青的店主回答:“那个长得漂亮的自以为漂亮,但是我却不觉得她漂亮;那个长得丑陋的自以为丑陋,但是我却不觉得他丑陋。”阳子对***说:“***们记住!品行贤良但却不自以为具有了贤良的品行,去到哪里不会受到爱戴啊!”
【暑假新时空科学答案】相关文章:
7.科学
8.科学
9.科学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