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做好我们的本质工作。
第一,教师自身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每个人既得的知识和技能很快就会变得陈旧过时。美国职业专家指出,现在职业半衰期越来越短,所有高薪者若不学习,无需5年就会变成低薪。就业竞争加剧是知识折旧的重要原因,未来学家预测说:“未来社会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忙得要死的人,另外一种是找不到工作的人。”
不断学习是百战百胜的利器。职场员工只有不断学习丰富完善发展自己才能不让自己打折,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教师员工更是这样。工作是每一位员工的第一课堂。教师要想在新课改中不断地发展自我,就必须善于从教育工作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学习、探索教育规律、教育艺术以及寻求有助于自我提升的信息。魏书生老师堪称教师队伍中不断学习的典范。他仅受过九年教育,没有机会接受专业性师范教育的洗礼。但他刻苦好学,笃实力行。他一直认为,无论任何专业,要想达成目标,就必须首先从不断学习研究着手。因此,他为了能做一位有抱负者责任的教师,早在1969年担任民办教师时,就开始选择研究人的思维、研究教育方法等有关的书籍,进行研读。诸如《欧洲哲学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古代思想中》、《世界通史》、《政治经济学》、《社会史》、《教育动态》杂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等理论名著、教育名著、心理学名著、教育报刊无不在他的涉猎之中。
魏书生对于学习理论,坚持学了就在工作中运用。他认为:实践出于理论,学习研究理论的目的,完全在于指导自己的实践。魏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分朝夕,无论寒暑,十年如一日,未曾懈担他说:“在自学道路上,我遇到的当然不是智力方面的考验,而是非智力因素的考验。能不能坚持学习,显然是取决于我的信心、理想、意志、性格”。他平时工作忙碌,不忘学习;公务出差开会,在乘车搭船时,也不忘学习。就凭着这种毅力和精神,他研读几十种有关教育理论的书籍,写下了一百五十多万字的读书笔记。不断地学习探索,丰富了他的智能,开拓了他的胸襟,让他成为了我国杰出的教育家,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这也是“魏书生旋风”经久不衰,“魏书生热”不断升温的源泉所在。
学习是工作的源泉,工作是学习的殿堂。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地学习政治理论、业务知识,使自己的政治理论业务能力不断提高,以满足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同时,在工作中,我们还要应该向周围的人学习。同事、家长、学生、社会化都可以是我们学习与交流的对象。他们是我们身边生动的学习榜样,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吸取他人的经验,增长自身的才干。良好的校际社交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工作方面的帮助,同时也是很好的学习机会。校际交往中各种信息的交流,也是我们获得知识的重要渠道。在知识经济大潮不断袭来的今天,学习已是组织或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习已成为现代人的第一需要。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抱有这样的信念:活到老,学到老。
第二,课堂预设和生成指导
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为此,要认真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一、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1从教师方面讲。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这是课堂中催生和捕捉有价值生成的前提。其次,要拓宽知识面,丰富背景知识。教师不仅要对教材和教参作深入细致的研读,而且需要自觉地广泛涉猎有关的知识,像海绵吸水一样吸取有用的信息,增加一些可以称为“背景”的东西,并把这些东西进行内化,变成对教学有用的东西。这样,文本在学生眼前就不再是孤立出现的一株植物,而是有着深蓝色天空作映衬的一幅图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再次,要研究儿童心理和学习心理。教师要全面了解该班级学生的心理状况,深刻地了解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和基本过程,清晰地把握班级学生的知识经验背景、思维特点以及他们的兴趣点和兴奋点,从而能够较准确地洞察和把握学生学习活动和思维活动的走向。这三点是教师在课堂中有效地激发生成、引领生成和调控生成的基矗
2,从教材方面讲。要强调教材的基础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超越教材的前提是必须对教材有全面、准确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经验和时代的发展去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义、拓展义,去形成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否则,所谓的个性解读和生成就会失去根基和方向。3,从教学方面讲。要强调精心预设,课前尽可能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减少低水平和可预知的生成,激发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
二、以生成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1,以生成的主体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相对而言,生成强调的是学生的活动和思维,它彰显的是学生的主体性;预设强调的是教师的设计和安排,它彰显的是教师的主导性。教是为学服务的,这意味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规律进行预设,想学生所想,备学生所想,从而使预设具有针对性。2,以生成的`随机性(不可预知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开放性。生成是师生的“即席创造”,是“无法预约的美丽”,它犹如天马行空,不期而至。为此,预设要有弹性和开放性,给生成腾出时间和空间。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把课堂上的一切都预设在内,把“意外情况”、“节外生枝”都视为课堂异端而加以排除,生成自然也就没有立锥之地了。教师要确立生成的意识,要深入思考课堂教学的大方向、大环节和关键性内容,把握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和目标指向,为学生的自主活动提供活动空间。
第三,关注学生学习有效性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两种。机械学习是一种形式上死记硬背的学习,既不能迁移,更不能运用。有意义学习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的学习,这种知识是有心理意义的,它有机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转化成为学生自己的心理品质,学生记得准确而又牢固,还能用得迅速而又合理。正因为如此,当代教育心理学家都主张有意义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有意义学习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学习,没有思维,就谈不上理解。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思维,教材的重难点、容易混淆、错误的知识点、均是思维的展开点。1有意义学习不仅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在学生理性和情绪两方面的动态的人知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始终都要积极地关注班上的每个学生。教师讲授时,应该与学生保持交流,在角落处的学生也能感受到教师的亲切目光。请学生起来回答问题时,教师更应全神贯注地、友好地注视他。其次是激励。恰当的评价对学生是一种激励、唤醒和鼓舞。即使对于说错的学生,也决不能漠然置之,更不能随意责难,而是要想方设法减轻学生因发言不好而带来的心理压力,并在适当时候再给机会,让他尝试获得成功的欢乐。
2,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有意义的学习,这是当今我们面临的很现实很迫切的问题。纵观中华民族的教育,封建文化教育在中国可以说是发展到了顶峰。在新课改实施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教育形成了简单的对立,我们的教学中经常是为了单维的有用,牺牲了有趣与有效。为了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过多地强调机械训练,题海战术,却削弱了学生进行学习探索的动力和创新精神。在当今,正处课改的大潮中,没有现成的方法、标准和模式可依,因此大胆的实践,势必出现了多种效果,可能成功,亦可能惨败。而这,正是我们课改不断推进的必经之路。我相信曾老师所说,只要我们不懈努力,使学习的意义走向融合,即让学生爱学、会学、并学有所得定将会实现。
做好这三个方面很难,要不断地去做,去思考,去探索。
【教师工作反思】相关文章:
2.教师工作检讨书
3.生活教师工作总结
4.反思
6.活动反思
7.反思?作文
8.反思(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