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偷盗心得体会

2020-10-26 心得体会

反偷盗心得体会

中国清王朝的康、雍、乾三代,史界和收藏界称之为“清三代”。它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的盛世,蜚声世界的中国陶瓷业也在此走向鼎盛。珐琅彩最早从康熙朝开始,那时候的中国皇帝已经很乐意与外界交往并且热衷于新鲜的玩意,是康熙皇帝见到法国传教士进贡来的铜胎画珐琅器很美很精致,就让内务府造办处在中国的瓷胎上试造。在他的直接督管下,康熙去世前,珐琅彩瓷器终于烧制成功。

“珐琅彩”,是比较“铜胎画珐琅器”而言,名称可以叫“瓷胎画珐琅”,俗称也叫“洋彩”,就是在瓷器上用珐琅彩料绘画。珐琅彩瓷器的制作,先是由景德镇官窑瓷厂在当地一个叫高岭村的地方取出高岭土(这个矿是由官方垄断,民间不能开采),经精炼细腻的泥土,存放1-2年后才取用。首先按照来样拉好胚胎再制作成上好的素胎,施上白釉烧制后,由宫廷“造办处”特派驻厂质检官员挑选出品质绝佳者才送往京城,经“如意馆”画师们精心绘画填彩,最后由造办处珐琅作放进在紫禁城等处搭置的御窑中以低温(800Co)烘烧而成。

康熙时期,烧制珐琅彩的小窑,搭设在养心殿。这不仅方便皇帝随时亲临作坊巡视督察,也表达了皇帝的爱好和对这种新工艺的重视。但在康熙时期,珐琅彩瓷器的研制处于初创阶段,瓷器的样式、色彩搭配、纹饰布局和款识内容,就和铜胎画珐琅风格差距不大,图案多以花卉为主,珐琅颜料也全部依靠外国进口,只有九种。

对于这种颜料的一般说法是,“珐琅彩”与“粉彩”都是在玻璃粉末中加入不同的呈色金属氧化物。玻璃粉末为基本釉,是由玻璃原料研磨制得,主要原料是石英、长石、硼砂、氟化物等按照适当比例混合配置。呈色金属氧化物的`主要作用是着色剂,即混合在基本釉中,使其产生不同发色效果。其实我的观点认为,珐琅彩颜料是由各种天然宝石原料研磨成粉末,与无色的玻璃粉末釉水调合而成,例如,红色是用产自于中东波斯的红宝石、蓝色是用蓝宝石、黄色是用新疆的黄玉、绿色是用缅甸的翡翠……所以成本非常昂贵。这在当今早已失传多年的主要原因,就是现在根本不可能用这么昂贵的宝石原料碾成粉末来制作珐琅彩瓷器了。

雍正时期是珐琅彩瓷器发展的重要阶段。他对珐琅彩的重视和贡献表现有三:一、他亲自设计瓷器的样式,对使用的原料、绘画图案乃至器物的高矮尺寸,都一一过问,同时让他最信赖的十三弟允祥负责内务府造办处,具体参与珐琅彩瓷器的烧造;二、在怡亲王府和颐和园里又增加了两座御窑,因此烧造的各种器型和大件的数量迅速提高;三、以前因珐琅彩料需依赖西洋进口,价格昂贵而且数量有限,必须谨慎使用,所以制约了生产。雍正勇于创新,下令研制国产珐琅料,终于在雍正六年(公元1729年)成功地自炼出了珐琅料。

从当时造办处档案记载,新炼成的珐琅料有月白、白、黄、浅绿、亮青、蓝、松绿、亮绿、黑等九种颜色。新增珐琅料有软白色、香色、淡松黄色、藕荷色、浅绿色、酱色、深葡萄色、青铜色、松黄色等,共九样,这样画珐琅的颜料就有近30种。

随着造办处自炼珐琅料的成功,新增加的彩色品种就能够使画匠在物像表现上更加得心应手。雍正三年至五年,画珐琅人有宋三吉,是景德镇画瓷器的工匠。那时,皇帝让郎世宁这样的宫廷大画师参与一起绘画,他们或者不乐意与工匠为伍,或者以为画珐琅彩瓷不如在纸本或者绢本上来的容易。从雍正六年开始,愈来愈多的宫廷书画家参与到珐琅彩瓷器的绘画和写字上来,比如贺金昆、戴恒、邹文玉、汤振基、谭荣等。

有研究表明“由于雍正七年之前,画珐琅不能理想绘画在有釉水瓷表面而不得不使用以往的“外无釉”瓷,极大程度制约了珐琅彩瓷的格调发展。在造办处与御窑厂两者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在雍正七年二月,年希尧制作并上交进第一批供珐琅作制作瓷胎画珐琅用的“有釉水磁”。”

郎世宁也渐渐习惯了在瓷器和瓷板上画画了。皇帝对于画得好就赏赐,画的不好和老没有新的玩意呈供上来,就罚督窑官,因而,这种赏罚方法使珐琅彩的生产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乾隆中期,清帝国各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这个时期的珐琅彩瓷器不仅生产量大,而且乾隆皇帝对历朝存下来的各式各样的珐琅彩瓷器珍品进行分类,还亲自指导定名、配座、装匣、评列等级,绝大部分珍藏于乾清宫端凝殿与养心殿,少数陈设在圆明园等处。

【反偷盗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1.反评养花

2.“正说反做”

3.时间,一去不复反

4.反自由主义读后感

5.我不会举一反三作文

6.反渎局半年工作总结

7.举一反三读后感

8.举一反三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9.行侠客 侠客行 (回文双反诗)

上一篇:调查报告心得体会 下一篇:警-察职业道德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