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由于对阅读理念理解的偏失,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出现了阅读“过分自主”,缺少教师有效引导的现象,导致了学生的阅读感悟十分肤浅。肤浅的阅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影响阅读教学质量。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教是为了不教”,其实也就是说,让学生通过对一定数量的阅读分析,形成自己的分析文本的能力。这种能力如何形成,既然是通过对若干个文本的深度分析来形成的。如果我们对每个文本总是浮光掠影式的分析,缺少分析技能的学习、训练,那么学生就始终无法形成这种技能。
阅读教学需要深度阅读。深度阅读,是指个体在阅读文本中,能够潜心会文,对阅读材料有更深层次意义的理解,即能对文本加以个性化的、合理的感受、理解。语文“深度阅读”的实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主动参与语言文字的阅读过程,教师授之以“渔”,引导学生从“文本表面”进入到“文本底层”,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深层感悟,在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和积累语言的同时,探究文本的精髓,让学生完成创造性的意义建构,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得到精神的享受。阅读的深度是学生主动体验获得,这是一个层层递进过程,是在学生发展思维、丰富语言和情感体验的过程中不断提升的。
深度阅读需要教师深度引导。学生是不成熟的阅读者,由于他们的知识、经验及阅读能力有限,自主阅读时,对文本的感悟相对较为肤浅,这就需要教师的深度引导。通过引导将学生肤浅的阅读引向深入。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文本,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感悟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深度阅读要重视对语言的分析、揣摩、感悟。文字作品是由文字堆积而成,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符号,是思想的载体。阅读就是解读“文字密码”,获得内在意义。
阅读教学则是在引导学生破译密码的同时,学习作者编制密码的方法,从而培养语文素养,受到思想教育。选入教材的课文皆是文质兼备的美文。从思想内容上看,文本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意义;从语言上看,文字优美生动,蕴含着高超的写作技巧或者描摹细致,或者遣词造句准确生动,或者言简意丰……然而,无论是学文,还是明理,最关键的都要通过品读语言才能实现。肤浅地品读语言,只能获得浅层的收获,深度品读语言,才能有丰富的收获。正如上述成功案例,学生深度品读感悟语言文字,领悟了文本的内涵,学到了表达方法,提升了语文素养。
深度阅读需重视细节分析。一篇优秀的文字作品,固然必须具备思想之深刻,境界之高远、格调之高尚、叙述之生动、描写之形象、议论之深刻等因素,生动、逼真的细节描写也是极其重要的。阅读一篇作品,如果不能对其精彩细节进行分析,那么我们所看到的这部作品也就只是标本室的骨骼标本。强调“深度阅读”的一个重要关键就是要重视对文本细节的研读。通过对细节的分析,来提高学生分析文本的能力、鉴赏能力,为作文写作提供参考。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粗线条的太多,作过细分析的太少。举个《我与地坛》的例子来说。这篇文本中,母亲每次在“我”动身前的无言帮助,“我”离去后母亲久久的凝望,母亲在地坛中找“我”又怕被“我”发觉的小心谨慎,母亲为找不到“我”而担忧以及找“我”时的吃力……这些细节,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母亲无尽的追思和深沉的愧疚,无一不彰显着母亲伟大无私的真爱。这伟大的母爱,不仅感染了史铁生,也感染了无数的读者。正是基于此,我们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这些细节描写使《我与地坛》有了如此巨大的感染力。如果教学中对这些细节描写蜻蜓点水式的一带而过,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再去研读其它文本,其结果必然是夹生饭。
深度阅读需要语文教师使用文本,要敢于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大部分教师都是注重十全十美,面面俱到,唯恐遗漏一点。其实所谓面面俱到,实际上是什么都不到。学生学习是一点点的积累的,循环巩固,以致成就。一个善于循环教学的教师,应该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研读教材,把课程标准的知识能力要求列出一个体系并且落实到具体的文本中,一篇文本强调某一知识能力点,这样做,学生才能扎扎实实地有所收获。
语文阅读教学拒绝浅薄,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只有实现语文阅读教学中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才可能给文本以厚重,才可能给生命以启迪,才能用思维与精神的深度让学生走向博大。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文本深度阅读论文】相关文章:
高三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题03-01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通用16篇)04-08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06-16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作文批改11-03
语文阅读教学心得04-01
语文阅读教学反思03-25
阅读教学中的几点探寻意见09-05
阅读教学中的几点探寻意见06-24
阅读教学中的几点探寻意见06-18
阅读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