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1
【秋风】带着凄凉出现在
我的视野
自由流畅的性格
显现着你的疯狂
尽管把持着丰硕
吃饱了的人们
并没有多想
只知道你的身体
染上了菊黄
你赋予了大雁一种情丝
越过千山万水
扯向了南方
又给人们一种惦念
飞向天涯海角
准确的找到母亲的心房
有时你吹落的是残叶
吹起的却是迷惘
我在落叶的骚扰中
思索着方向
秋风2
始闻秋风诗歌鉴赏答案
始闻秋风
《始闻秋风》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首联是诗人为秋风代言。在首联中诗人把秋风拟人化,诗人与秋风的对话紧扣诗题,并侧面反映出秋风与诗人原是故旧,秋风对诗人很有感情。中间两联,宕开一笔,作了转折,由为秋风代言变为写诗人之所闻、所见和所想。尾联是诗人对秋风的答词。这首诗先写秋风对诗人的谈话,再写诗人对秋风的言语,含蓄别致地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1]
1作品原文
始闻秋风
昔看黄菊与君别1,今听玄蝉我却回2。
五夜飕飗枕前觉3,一年颜状镜中来4。
马思边草拳毛动5,雕眄青云睡眼开6。
天地肃清堪四望7,为君扶病上高台8。[2]
2注释译文
诗词注释
君:即秋风对作者的称谓。
玄蝉:即秋蝉,黑褐色。我:秋风自称。
五夜:一夜分为五个更次,此指五更。飕飗(sōuliú):风声。
颜状:容貌。
拳毛:攀曲的马毛。
雕:猛禽。眄(miàn):斜视,一作“盼”。
肃清:形容秋气清爽明净。
扶病:带病。[3-4]
诗句译文
去年看菊花我和您告别,今年听到蝉叫我又返回。
五更的风声飕飗枕上觉,一年的颜状变化镜中来。
战马思念边草拳毛抖动,大雕顾盼青云睡眼睁开。
秋高气爽正好极目远望,我为您抱着病登上高台。[1]
3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公元836—842年之间。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刘禹锡作《秋声赋》。这篇赋的末尾说:“嗟乎!骥伏枥而已老,鹰在耩而有情。聆朔风而心动,盼天籁而神惊。力将痑兮足受绁,犹奋迅于秋声。”这首诗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进取,奋发不已的乐观精神,与《秋声赋》颇为一致,可见这首诗的写作年代不会与《秋声赋》的写作年代太远。公元836年秋天,作者刘禹锡患了足疾,此后一直疾病缠身。这首诗中有“为君扶病上高台”之句,明写诗人有病,与这个时期诗人的健康状况颇符,说明这首诗断不会作于公元836年之前。[1]
4作品鉴赏
文学鉴赏
这首诗不同于一般封建文人的“悲秋”之作,这是一首高亢的秋歌,表现了独特的美学观点和艺术创新的精神。
首联“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就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诗题中的“秋风”,亦即“秋”的象征。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久别的“君”──也就是诗人。她深情地回忆起去年观赏黄菊的时刻与诗人分别,而此刻一听到秋蝉的鸣叫,便又回到诗人的身边共话别情。在这里诗人采取拟人手法,从对方着墨,生动地创造了一个奇妙的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据《礼记·月令》,菊黄当在季秋,即秋去冬来之际;蝉
鸣当在孟秋,即暑尽秋来之时。“看黄菊”、“听玄蝉”,形象而准确地点明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
颔联“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是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诗人说:五更时分,凉风飕飕,一听到这熟悉的声音,就知道是“你”回来了,一年不见,“你”还是那么劲疾肃爽,而我那衰老的颜状却在镜中显现出来。这前一句是正面点出“始闻秋风”,后一句是写由此而生发的感慨;和上两句连读,仿佛是一段话别情的对话。
读到这里,颇有点儿秋风依旧人非旧的味道,然而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用力一转,精神顿作。到了尾联,由于有颈联“马思边草”、“雕眄青云”为比兴,这里的迎秋风上高台,翘首四望的形象的寓意也就自在不言之中了。“为君”二字照应开头,脉络清晰,结构完整。“扶病”二字暗扣第四句,写出一年颜状衰变的原因。但是,尽管如此,豪情不减,犹上高台,这就更表现出他对秋的爱,更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可见前言“一年颜状镜中来”,是欲扬先抑,是为了衬托出颜状虽衰,心如砥石的精神。
作者刘禹锡晚年写的这首诗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跌宕雄健的风格和积极健康的美学趣味,正是诗人那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倔强进取精神和品格的艺术写照。[2]
名家点评
清·沈德潜:下半首英气勃发,少陵操管不过如是。[2]
秋风3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面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故意同他作对似的,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怎能不使诗人万分焦急?“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来。“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我们读这几句诗,分明看见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法,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而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也不能不激起我们心灵上的共鸣。
第二节五句。这是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前节写“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是不是还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呢?有的,然而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无力”五字宜着眼。如果诗人不是“老无力”,而是年当壮健有气力,自然不会受这样的欺侮。“忍能对面为盗贼”,意谓竟然忍心在我的眼前做盗贼!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无可奈何了。用诗人《又呈吴郎》一诗中的话说,这正是“不为困穷宁有此”!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愿望,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归来倚杖自叹息”总收一、二两节。诗人大约是一听到北风狂叫,就担心盖得不够结实的茅屋发生危险,因而就拄杖出门,直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当然又与“老无力”照应。“自叹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自己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则世风的浇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也就十分深广!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分明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没有穷困生活体验的作者是写不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而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成都的八月,天气并不“冷”,正由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所以才感到冷。“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怎能入睡呢?“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这种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于是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儿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宏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这种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咏歌之不足,故嗟叹之,“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但当我们读完最后一节的时候,就知道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如果说读到“归来倚杖自叹息”的时候对他“叹息”的内容还理解不深的话,那么读到“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总该看出他并不是仅仅因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而失眠、而大声疾呼吧!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并发生过积极的作用。
秋风4
秋天的校园
被金黄金黄的一切包裹起来
教室后面那架红木钢琴
泛着岁月的味道
窗前的那棵枫树
褪去一片一片火红的枫叶
时而打在路过的学生身上,领上,发间
好像让每个经过这里的学生都留下它的'痕迹
远处的教学楼上
身穿制服的学生招呼着楼下的同伴
枫叶顺着她的手掌滑落再到地下
北国的气息回荡在整个校园
校园外
走过长长宽宽的柏油马路
秋日的阳光打在周围的原野上
打在我们的身上
打在教室的窗子上
一切都是金黄金黄的
坐上回家的轿车
看窗外的一切好像被镀上一层金光
远处的庄园小屋
在秋风中是那样温和,慈祥
风透过车窗打在我的耳边
我望着那渐行渐远的一切
消失在我的视线中
车子渐渐驶向市区
车外的风景
慢慢变成一栋栋华丽的建筑和热闹的街道
偶尔有些许阳光打在那些欧式建筑上
白色的大理石却反射出不一样的味道
慢慢的
车速原来越慢
到家了
我回过头
最后一次望向身后
那被秋风包裹的金色
秋风5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田燥呼不得,归来何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问题:
1.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其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因此后人称他的诗为“ ”,尊称他为“ ”。(1分)
2.解释下列诗句中的加点字。(3分)
①八月秋高风怒号 ( )
②俄顷风定云墨色( )
③秋天漠漠向昏黑( )
3.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2分)
长夜沾湿何由彻!
4.这首诗所表现的时间是 ,事件是 ,从诗中的一个词语“ ”可看出诗的时代背景是 。(2分)
5.分别概括前三节诗的内容。(3分)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6.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 的情思,发出了“ , (填原诗句)的呐喊,体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2分)
参考答案:
1.本诗作者杜甫是唐朝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因此后人称他的诗为“ 诗史 ”,尊称他为“ 诗圣 ”。(1分)
2.解释下列诗句中的加点字。(3分)
①八月秋高风怒号( 大声吼叫) ②俄顷风定云墨色( 一会儿 )
③秋天漠漠向昏黑(渐近,靠近)
3.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2分)
长夜沾湿何由彻! 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4.这首诗所表现的时间是 八月 ,事件是 暴风雨袭击茅屋 ,从诗中的一个词语“ 丧乱 ”可看出诗的时代背景是 安史之乱 。(2分)
秋风6
闻雁 秋风引
(唐)韦应物 (唐)刘禹锡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21.这两首诗都从 的角度写雁或秋风,从而表现诗人的 之心。(2分)
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表现手法的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1.(2分)闻 思归
22.①第一首先说“归思”,后点到“闻雁”便住,不说如何思归,而思归之情更深;由情入景,以景结情。
②第二首景中含情。先写秋风送雁,末句再说“闻”,妙在用“最先”二字为“孤客”传神。
秋风7
九月的某一个午后
我看见了第一缕秋风
轻柔的双手
悄悄地拾起
过往的路人
丢失的笑容
然后叹息着
拂过我微蹙的蛾眉
似乎要带走我的轻愁
我想握它在我手中
就象握住久别的朋友
可我握住的是虚空
它从我颤抖的指间滑落
消失得无影无踪
只留下九月里无望的爱情
在心底辗转
把心一寸 一寸 碾成灰
再一片 一片 凋零
秋风8
(一)
吾是秋风尔是诗,萧萧落叶叹迷离。
长亭倦客闲愁遣,闺苑佳人别绪辞。
几许清欢吟旧梦,一笺小字蕴新枝。
拾来菊韵西窗绣,借得丹枫入墨池。
(二)
西窗研墨赋新词,吾是秋风尔是诗。
去燕楼空何处觅,归鸿梦断了无期。
庭中静洒幽幽月,心底纷萦细细丝。
欲问婵娟情几许,波澜笔下有谁知?
(三)
几度残红泪伴谁,芦花飘雪水之湄。
君吟宋雨伊吟月,吾是秋风尔是诗。
风扫凄迷红万叶,诗吟旖旎绿千枝。
闲情月下篱边探,撷朵芳魂枕梦之。
(四)
匆匆来去有无期,欲寄鸿书终是迟。
东阁吟来书一纸,西窗赋句画千姿。
君描梅菊伊描竹,吾是秋风尔是诗。
但得知音同筑梦,挥豪化韵舞东篱。
(五)
九月寒霜正入时,群芳凋尽菊疏篱。
雕栏独倚因谁守,雅韵还吟为信迟。
娇蕊开来花似锦,梧桐叶落也相知。
拈来别绪千愁赋,吾是秋风尔是诗。
秋风9
日子交付秋天,从枝头
奔赴大地,与秋风摇响季节风铃
缓缓吹去内心的寂寞
一枚落叶
从来不问时间姓氏,堆砌出故事
高过屋顶炊烟
风过无痕,信手摘取秋天
扔出去的荒芜,依旧是一段记忆山路
就像一个人的江湖
在夜晚,顺着清冷掏空所有执念
系在大雁南翔的翅膀上
驰骋,或想象,在童话断层的世界里
以风的名义,向幸福靠拢
把落日想象成春天的风景
黑夜吞噬目光之前
请允许记忆发芽,并在适当环节长出
嫩绿的叶片
托起落日情节
与信念沉沦。如果指尖再高出一寸
就能戳开云层,并以思念,焙造酥油灯
燃起的烟火,任我逍遥
岁月垂暮,与风月无关
从石缝取出泥土重塑故乡的风景
怀揣一声鸟鸣上路
风背上影子,在脚下生根。踩着今夜星光
把落日,深植来年的春景
秋风10
青石小巷,柳桥边,雨缠绵。
转角邂逅,正少年,惹情缘。
独守窗棂,倚珠帘,幻象浮现。
却恨月圆,烛花烟火难眠。
秋风易愁,愁几月?殇何年?
落红枯叶,因时限,雁南迁。
幻听耳边,你隐现,巧滑落指尖。
念往昔与你林间古道边!
我等你又一年,时光已搁浅,
秋风萦绕那些年,
我寻你天地间,阴阳已隔绝,
我们已不再,续写繁华年
秋风易愁,愁几月?殇何年?
落红枯叶,因时限,雁南迁。
幻听耳边,你隐现,巧滑落指尖。
念往昔与你林间古道边!
我等你又一年,时光已搁浅,
秋风萦绕那些年,
我寻你天地间,阴阳已隔绝,
我们已不再,续写繁华年
我等你又一年,时光已搁浅,
秋风萦绕那些年,
我寻你天地间,阴阳已隔绝,
我们已不再,续写繁华年…
【秋风】相关文章:
1.秋风
2.秋风
3.秋风
4.秋风
5.秋风
7.秋风如画
8.聆听秋风
9.秋风-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