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创新能力作文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创新能力作文 篇1
一、突破传统作文教学模式,延伸作文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传统的小学作文教学模式,虽有其可取之处,但在这样一个信息文化多元化,信息快速化的时代,传统的以课文为媒介以课堂为宅体的作文教学模式,以不能符合学生在语言运用和表达方式方面的要求.学生接受的信息文化和我们课堂所传授的知识,是一种非常不对称的关系.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创造条件,拓宽训练的时空,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更广阔的背景。
1.从教学时间看,必须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克服为文而文的倾向。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作文是最能体现一个学生对语言的掌握和运用的能力,也是最能体现他自己个性和思想的一种表达形式.在小学阶段,应该放弃条条框框对学生思想的禁固.比如说写到某个人的眼睛,几乎所有的学生会用圆圆大大的词汇来描写.如果我们让学生对日常生活注意观察,并把他们的感触即使纪录下来,教师再对他们写下来的素材进行加工、润色和提炼,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样学生描写出来的眼睛可能就不是千篇一律的大眼睛了.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是写好作文亘古不变的真理.
2.以多样的训练方式改变单一的训练方式。
小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都很丰富,除了语文课,我们可以通过其它课程或者各种各样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生活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如绘画,教师在指导学生写想象作文时,可先出示“小桥、花卉、动物、游人、天空……”等词语,让学生根据这些词语借助想象画成图画,然后要求将这些图画剪下来拼成一幅完整的、自己喜爱的图画,最后让学生把这幅图画的内容写下来。这种训练使文字与形象配合,画面与习作互补,从而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再比如操练。小语课文中安排了不少说明文,在学习了这类课文后,我们不妨让学生亲自实践操作一下,如学了《我们的新朋友——电脑》一课后,有条件的学校可让学生操练一下,并让他们把操作后的感受写下来。
类似的方式还有很多,表演,体育运动,甚至现在小学生喜欢玩的计算机游戏,都可以作为作文教育的补充形式.
二、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体系
传统的作文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做”,封闭讲话,严重妨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模式体系。
(1)培养可以诱发学生的创新热情的氛围。良好的氛围环境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条件之一。为此,教师应利用信息时代的各种传媒工具,采取生活再现、表演展示、实物演示、音乐渲染等手段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并用充满情感的教学语言,营造互动、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诱发学生创新的热情,让所有的学生进入“我要写”而非”要我写”的精神状态。
(2)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拓展学生创新思维动空间。小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我们的教学应该充分尊重并引导学生的想象力,而不是抑制甚至扼杀.鼓励学生自己选择素材,不限体裁,不规定字数、时间,学生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写就怎么写,让学生的习作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当然这并不是说完全任由学生,我们尊重的学生的思想,学生的情感,学生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但是在写作的技巧和对文字语言的运用能力上,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细致耐心的辅导.学生只有充分具备了对语言的驾驭能力,才可把他想表达的东西清楚的表达出来.
(3)用激励代替批评,树立学生发挥想象的信心,激发创新动机。传统的作文教学,老师喜欢用一些学生犯的错误作为例子,在课堂上点评批判,似乎这样可以防止学生以后不犯相同的错误,但是这样却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打击了学生的作文热情和信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作文课产生一种畏惧心理,上作文课时情绪低落,而低落的情绪要影像了他上课的效率与作用.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这也是学生之间成绩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这时有一句鼓励的话,便会使人重新估计自己的能力与信心,重新审视、注意所要完成的任务,情绪状态就会提升,从而促进自己更好地完成任务。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变这种批评为鼓励,用学生的优秀作文作为点评对象,告诉其它学生这篇作文为什么会得到表扬,具体好在哪些方面.对一些作文相对薄弱的学生,也要经常用鼓励性的语言肯定他们的进步和努力。就作文教学而言,激励应贯穿在习作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而在作文的批改和讲评环节尤其需要激励,通过高分、给予鼓励性评语、提供“发表”机会等激励形式,让学生树立“我能写”“我能写好”的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新的创新动机,使作文教学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4)打开学生沟通的心灵,让学生在交流中得到启发。除了学生和老师的沟通互动,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更能产生思维碰撞,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合作的形式多种多样.小范围之内的作文互评互改,全班的作文讨论,与平行班级之间展开作文竞赛,甚至可以与兄弟学校的班级进行交流.让学生在彼此的交往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产生更多的写作的灵感.
(5)小学作文教材的革新.作文教材是作文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是作文教学实践创新教育的载体和施工蓝图。作文教材的改革,始终是作文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核心环节。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至今为止,全国还没有一套科学的、权威的、系统的、独立的小学作文训练教材。为了充分发挥作文在实施创新教育的独特功能,我认为必须构建新的小学作文教材体系,并根据这个教材体系统写出一套供师生用的作文训练教材。从20xx年3月颁发的修订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来看,首先,原版中的作文训练体系“词句(低年级)→片断(中年级)→篇章(高年级)”已被打破,取而代之的训练体系是“乐于说写(低年级)→自由写(中年级)→学会写(高年级)”。其次,从训练的内容来看,增加了“想象作文”。这两个方面的修改,一是进一步拓宽了学生作文的空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二是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如何根据修订版大纲的精神,构建新的、可操作的作文教材体系,并使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我们还有许多问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作深入的研究。
创新能力作文 篇2
内容提要:语文教学的改革使作文教学的提到了日程上来,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又决定了改革作文教学又是改革语文教学的一条捷径,所以我们必须从学生、教师和两者的交流等多方面来改革作文教学,要让学生主动地去写,写他们想写的、愿写的,让教师主动的去教,教他们如何去品味人生,品味喜怒哀乐,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交流者与合作者。开放我们作文教学的主体与客体,培养出有时代精神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开放思维、开放评价、交流合作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创造力,使其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已经成为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要的课题。如何改进我们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就顺理成章成为语文教师的研究课题,作文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它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是语文在现实生活中最广泛的应用,也是人文表达最直接的方式,相对于阅读来讲,它本身就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创造。因此,要使语文教学实现自主,开放作文教学无疑是一条捷径。
一、我手写我心开放学生思维
语文教学由于受到种种局限,一直以来变化不大:从写人到记事,从游览到抒情,无非是那么几种格式,几个题目,有些甚至陈旧到三年级用过,四年级又见,到了五年级换个模样又出来的地步,不但学生厌了,连批阅的老师也麻木了。我们班上就有这样一个孩子但凡记人皆是我的表弟,只要记事就为一场乒乓球,文字倒是越来越娴熟,什么新意也没有。
文者,明道也;文者,表情也,文章的目的不同,其风格、体裁也会相应的不同,现在写作的目的却背离了作文的原意,让孩子为文而文,使写作成为学生的负担,成为他们丢之不去的包袱,这包袱甚至会一直跟他到高中,也就难怪学生越写越反感了。可想而知,这种心情下写出来的文章只能是应付差事,既影响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也阻碍了学生思维和个性的发展,更谈不上创新了。
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就要改变我们写作的目的,实现我手写我心,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什么时候写就什么时候写,只要写得真、写得实、写得发乎情止乎礼,就没有什么不可说、不可写的。韩寒的《三重门》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他为什么能够风靡一时,只是因为它出自一个孩子的内心,我相信这决不是教师给个题目,讲篇范文就能教出来的。每个学生内心都有一块明镜,映照着生活的喜怒哀乐,只要他们把这块镜子摆出来,就是一篇绝佳的文章。
因此,我取消了但在作文课上写作文的要求,取消了一周一篇作文的要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把文章放在平时,有所感就有所记,有所触便有所写,真正把写作变成学生心灵的抒发。在作文课上,我只是将他们平日的作文讲评一下,点明优劣,再让写作者讲讲当时内心的体验,让其他人触类旁通,激发写作欲望。
学生的天赋是无限的,潜力是无穷的,那就象一座巨大的火山,不是靠教师去挖掘,而是要让他们自然喷发。
二、星星也闪光开放教师评价
由于每个人的经历爱好不同,他们写出来的文章必定也各有不同,有的侧重抒情,有的侧重叙事,有的擅长写景,有的擅长状物,有的以幽默为主,有的却满含深情,有的通篇俱佳偶有瑕疵,有的满目狼籍一点闪光我们常常习惯把那种有情的文章成为真实的好文章,对那种胡编一通的文章不屑一顾,其实这本身就是作文评价的误区,而正是这种误区扼杀一代代创作天才。
看过学生一篇关于写朋友的文章,他的朋友既不是他的同学,也不是他的邻居,甚至不是他身边的任何一个人,而是天上的云,他写了在他失意时,云朵千变万化逗他开心;得意时,云朵轻舞飘荡与他同乐,受父母责怪时,与云彩诉心事,被同学欺负时,向云彩说委屈,真真实实的写出了一个缺少朋友,缺少亲情的学生的内心,但是只因为作文要求中有真实的描写你生活中一个人的标准,他的文章仅仅得了60分。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评价上的失误,但更重要的是我们作文教学的保守。
其实教师的评价也应该趋于开放,要引导学生对同一题材,从不同的角度,确定不同的中心;或者同一中心,从不同的方面去选择不同的题材,力求选材新颖、与众不同,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自主的选择内容、真实的反映内心。教师评价时要看到学生的每一处闪光点,并且加以引导,真正做到学生的文章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如同刚才写朋友一样:让孩子们可以写同龄人,可以写长辈,可以写景物,可以写动物,只要能带给他朋友般的温情,分享他失意与得意的都应该算朋友。教师在评价时要从其优势入手,以赞扬为主,把这点星星之火点燃。
三、心与心碰撞,开放师生交流
学生的写作与教师的评价之后,难免会造成良莠不齐的现象,有时还可能使一些学生的文章定型化,没有了发展的目标,所以相应的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也必须有所发展,有让写作变成心灵与心灵的交汇,感情与感情的碰撞。以前,我们是学生写,教师讲,而现在我们应该教师讲学生也讲;学生写,教师也写,真正使文章变成师生间的交流渠道。
首先文章来自学生就必须以学生的思维为主,不能用老师的观点取而代之,教师只能是在与学生的交流中理解学生的观念,在此基础上,添枝加叶;再次,学生基础有限,教师必须能够与学生合作完成文章。这种合作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合作,而是教师在理解了孩子的观念,读懂了孩子的心理,在孩子的引发下有所感触,并与孩子交流,再让孩子从交流中获得新知,改进作文的合作。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参与者,而不是决定者出现的。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学生完成一篇作文,讲的是他与邻居孩子去捉鱼的事情,教师可以先让他谈谈当时事情的经过,和他一起分享快乐,然后教师再让他根据文章说说,哪儿最有趣,他写得好玩吗?接着教师可以简单讲一讲自己的趣事,让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明白哪里该详写,哪里该略写,哪里不必写。最后学生根据所得自行修改,同时教师也可以适当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两者做个比较。
总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灵活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表达方式,写出具有真挚情感而又富有童真童趣的文章。这样才会开启他们思维的大门,点燃创新的火花。
创新能力作文 篇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基础。”而真正让学生学会写作文,除了从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树立学生写作的信心外,还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是我作文教学的训练重点。现在我就来谈谈我的做法:
一、拓宽训练时空
学生的习作是他们对日常生活感悟后的自然产物。这样的习作往往有着鲜明的个人色彩,并体现着表现自我的创造性,它没有时间的限制。学生的习作冲动绝不会只等到上作文课时才产生。如果把学生的习作都框在作文课上,学生也许因为缺乏习作兴趣而写空话假话,走上为文而文的歧途。因此,我就让学生从说开始,强化说,以说促写。
说话,虽是正常孩子都会的日常的生活交流,绝大多数孩子能流畅且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但在课堂上,他们要回答一个问题,往往就会变成茶壶里的饺子,明明有,却倒不出来了。这就需要老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刚入学的学生,肯定有答非所问、说话不完整、词不达意等现象。这是正常的,老师要做的就是耐心地听,细心地教他们说,并热情地鼓励孩子们说。一般孩子在与老师的磨合中就会慢慢明白老师的要求,懂得说话要完整、通顺、明了,并努力让自己做到。
这时作为老师的我们,就是要努力发现孩子的进步,并大加表扬,让孩子们尝试成功,并努力争取更大的成功。比如第一节说话课《自我介绍》就是以学生最熟悉的自己为话题来说话,并给予学生一定的提示,让学生知道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暗示学生一定的说话顺序(教给学生说的方法)。当学生能流利准确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时,我们就可以尝试让学生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了。
每天让孩子们写一句话,写给老师、家人。一是可以巩固已学过的汉语拼音;二是可以让学生用拼音提前写话,将写的训练提前。当学生能快速准确地用拼音表达自己的思想时,我便用课件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看图来写话,开始是单幅图,渐渐到多幅图,学生开始只能说出故事的梗概,慢慢地将故事写得生动起来。
当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提高得那么快。不同的孩子进步的速度不同,但都是在向前努力,就要给予表扬。这样把作文教学渗透到平时,让学生用心观察,用心体会,下笔自然言之有物。
二、将写作变成习惯
当孩子们能用文字较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了,我就让孩子们尝试写日记。在一年级时,我并没有提出“写日记”这个名词。只是每天的作业里有一项写话要求,如“用一段话向老师介绍一下你的爸爸”,“写一段话告诉老师你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样的”……都是一些学生熟悉、易写的内容,所以学生并没有畏难情绪,而且我每天早上一定逐一阅读学生的文章,将优秀的文章读给同学们听,将进步大的同学名字写在当天的星星榜上。这样学生都将写话当成了乐事,做起来自然是越来越好。
慢慢地,学生就有了基本的写作能力了,这时在阅读课上我不仅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性,更重视写作方法的剖析和运用。有时课上可以仿说,如学《风》这一课时,学生就能仿说:“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云儿飘走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向我们挥手了。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长发飘起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抚摸我们了……”学习《小松鼠找花生》,学生就可以续说:“小鼹鼠看到小松鼠在那发呆就过来说,‘花生在地里哪!’小松鼠拔起一棵花生秧,果然下面都是胖胖的花生宝宝。”这是课上学生说的。课后我留的.作业是续编故事,充分地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编故事的乐趣,效果自然非常好。我就是这样,教材中有内容写教材里的,教材里没有就写班级或者家里发生的事,渐渐地学生就能自己选择内容写了。
三、注重积累,厚积方能薄发
虽然日记是真情的流露,但要成为好文章,自然要有一定的文学功底,还要有极丰富的储备。鼓励学生多读书。小时看看漫画,听听故事,会拼音了读注音读物,从童话、寓言起步,渐渐到名著美文。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背诵一些美文佳段,格言警句,并鼓励学生在写作时巧引妙用,努力让学生的文章文美立意高,走出平庸,走向创新。
创新能力作文 篇4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当中的重要地位,是早已得到大家公认了的。但在近几年当中,作文却越来越为众多的学生所厌恶,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农村初中学生作文存在着下列误区:
第一、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作文对于学生来讲成为无米之炊。由于各种因素,当前许多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很不够,基本的词汇、句式、语法、修辞等等知识是少而又少,一些学生缺少基本的文体知识。
第二、学生的阅读量太小。
近年来,随着考试指挥棒的魔力的不断增大,许多小学老师和家长过于注重考试技巧和能力,学生很少有时间和机会去阅读大量的书籍,更有甚者,个别同学阅读课外书还被家长或个别老师认为是不务正业。
第三、个别老师对学生作文的指导存在着偏差。
有的老师认为,好的学生作文是老师改出来的,因此,不厌其烦的一遍一遍地改,等到改完,学生作文早已面目全非,不是自己的了。也有一些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一个劲地讲授写法,或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或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找出素材,借学生的笔把它写出来,这样指导出来的学生作文当然不会有真情实感,不会出现好的作品。
第四、学生缺少写作的兴趣。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比如,学生的写作基础差,很少尝到成功的喜悦,老师又少鼓励而多批评等等,学生对于作文敬而生畏,只能仰视作文,却不能积极地进入到作文实践中去。
第五、学生缺少生活积累。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宗旨和核心,也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和深入。作文教学作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本人从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20多年,在作文教学中不断探究,以学生的几篇作文为例,认为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有以下途径。
一、引导学生阅读,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能力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作文教学不是空穴来风,阅读是培养学生作文创新之源,这一点,对农村孩子尤为重要。学生只有在广泛的阅读中,才能挖掘文中的创新因素,加以张扬,进行创新思考,培养创新品质。
一要引导学生多读、精读。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读得多心中有本”,有了本才谈得上创新,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重交给学生阅读的钥匙,让学生在图书室,在班上图书角(可引导学生每人选取一本心爱的读物组成)广泛地阅读,博采百家之长,为学生的新发现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要引导学生新发现。广泛地阅读会让学生逐步体会到作家们的创新之处,然而任何一篇佳作,都会带有作者创新和时代的局限性。时代的变迁,生活在新时代的学生,必然对此有新的看法,新的观点,有的发现可能是准确的,有的发现是幼稚可笑的,有的甚至是荒谬的。对此,教师不可讥讽、嘲笑,而应予以鼓励,并且循循善诱,激发学生对获得创新成功的渴望。
三要引导学生敢于创新,思贵求异,文贵创新,通过广泛地阅读,学生凭借飞越的想象,甚至变形的夸张,将会使自己的作文别具一格,出奇制胜。比如读了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有的学生写了《牛郎超市》;读了《木兰诗》,写下了《花木兰下海》;读了《西游记》,写下了《银行里的保安——孙悟空》,等等,一篇篇离奇的故事,夸张的形象,无不令人耳目一新。
创新能力作文 篇5
作文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一事件,某一人物等看法转变为书面语言的过程。作文的构成需要学生善于应用语言,掌握词汇、语式的应用技巧。同时,作文也是当前整个初中阶段,语文学科教学体系中关键性的构成要素之一。高质量的作文不单单需要对生活进行模拟,还需要丰富对语言运用的实践。在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这一问题备受各方教学人员的关注与重视。从初二阶段学生作文学习的现状来看,最主要的目的在于:通过作文描写与表达出来的内容或千篇一律,或大同小异,作文无论是从结构还是从模式上来看,都缺乏标新立异之感。为了能够解决以上问题,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升,把握写作的关键,就需要通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式,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为实现这一目标,要求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指导学生养成写作生活日记的习惯
初二阶段学生大多在写作上面临着所谓的瓶颈,特别是对于中心思想明确的作文题目而言,虽然了解题目的主旨与立意,但仍然无从下笔,内容的构思相当困难。产生以上问题的最根本性问题在于:写作找不到可以写作的材料。产生这一问题的一大关键原因在于:在平时所开展的作文教学过程当中,教师没有引导学生掌握积累写作素材的方式与方法。但实质上,写作所需的素材是无处不在的,日常生活当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通过一定的加工,形成写作所需的素材材料。之所以学生无法积累素材,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没有留意生活的细节之处,缺乏对现实生活的细致观察。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在日常教学中,要求学生坚持写作生活日记。通过硬性规定的方式,要求学生每天按时上交生活日记,督促学生通过对生活细节的观察,感悟生活中的细节,不限制写作的内容,使学生将生活日记作为感悟的平台,所感所悟、所思所想都记录其中。长期坚持这一习惯,学生必定能够积累相当丰富的写作素材,解决在写作中无话可说的尴尬问题。
2、指导学生在模仿优秀范文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
对于无法掌握写作方法以及写作技巧的学生而言,利用教师所提供的优秀范文,从模仿开始,能够培养学生写作的意识,从而逐渐提高学生写作的能力。但各方对于本措施的实施效果多有不同的见解与看法。主要依据在于:对范文的模仿会导致学生在写作过程当中陷入写作思维的定势,不自觉的重复他人的语言以及思想,形成的作品也就缺乏个人的独特性与创造性。但同时,优秀的范围也是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教会学生写作防范中最为直观与星星的手段,很多时候其价值高于了各种语言上的解释与说明。为了能够使优秀范文对于学生写作创新能力的提升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发挥,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是: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灵活选择范文作品。所选择的范文作品不但需要为学生指点迷津,更需要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激发。在此基础之上促进学生更加积极的观察,积极的思考,积极的创新。
3、认同并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的核心在于思维的逆向发散,是从与问题相反的方法入手,展开多方探索与思考,从而形成与一般认知完全不同的全新见解,而掌握这一思维对于促进学生写作中的创新能力而言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对学生展开求异思维方面的培养与训练工作,使学生能够在有所发展的基础之上,形成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
传统意义上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的思维意识出现限制,无从发展。这样一来,对于同一作文题目而言,很多学生所描写的作文内容往往会出现大同小异的问题,这显然是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的。故而,需要在作文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重视对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关键性的措施在于: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通过质疑的方式,引导学生调动思维,促进思维的活跃发展,对问题展开积极的探索,同时,培养学生养成善于提问的习惯,促进学生由思维的变化转变为智能层面的发展。引导学生突破传统思维模式的限制,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入手进行思考,最终引导学生掌握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
4、善于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
有关研究中指出:在作文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对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资料的灵活应用,使学生的眼见更加的开阔,创新能力得到保障。网络资源的一大特点就在于其丰富性与多样性。通过对网络多媒体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设置各种虚拟性的场景,并将这些场景元素成功应用于作文教学以及学生的写作过程当中。更加关键的一点是:通过对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应用,学生能够活动感官上的刺激以及相当丰富的情感体验,对于促进学生在写作过程当中,创作灵感的激发而言意义重大。除此以外,网络多媒体平台也为学生提供了信息沟通与交流的平台,写作中对于素材,对于情感体验的交流更加的及时与有效,从而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方面意义相当显著。
5、结束语
大量的教学实践工作经验认为:在初中语文教学体系当中,从作文教学的角度入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根本目的与要求在于:打破学生在完成作文过程当中的思维定势与习惯,改变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对发散式思维的灵活应用,巩固对问题的认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现实生活进行深入的观察与思考,在生活中重视对素材的积累,最终使学生对于作文的构思更加的巧妙与新颖。本文主要针对在初二阶段作业教学过程当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希望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
【有关创新能力作文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