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2021-04-07 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名著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1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由“前言——改变教学的教师们”;“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改变教学——学校改变”;“设计课程”;“学校改革的挑战——中小学的实践”五部分构成。佐藤学博士从观察者、推动者、研究者的角度,对这场自下而上的,由学生、教师、校长、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的革命,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了总结和介绍,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观点和做法。

  认真读完《静悄悄的革命》,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一次洗涤,自己教育实践中的一些疑惑,也找到了答案。特别是以下两点,更是极赞同佐藤学的观点。

  一、润泽的教室。

  作为一线教师,更关注课堂里的革命。佐藤学在书中对教室的阐述让人心生向往:“润泽的教室能使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是那么地柔和,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在教室里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真诚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们的心态是开放无拘的,教室是轻松愉悦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教育也许会变得简单起来。”

  教室是润泽的,那一定是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教室是滋润的,那一定是丰富的,有暖阳,有清风,有山泉,有明月,更有鸟语花香。润泽的教室里,老师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润泽的教室里,孩子如沐春风,似承雨露。如此的教室,令人心安,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得到了人文的关怀和极大的尊重。在这样的教室里呆久了,那无论是肌肤还是心灵,都是水灵灵的,一个个被润泽的老师和学生,都享受着这里的空气,因对方而收获着,都滋滋润润地成长着。

  二、学会倾听。

  佐藤学先生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2

  读了佐藤学教授的这本书,我深刻意识到作为教育工作者思想方式的“革命”和课堂实践的“革命”迫在眉睫,静悄悄的唤醒,让课堂回到本真,关注孩子们的情感培养,倾听孩子们的发言,关注孩子的个体需求,从而促进孩子们的生命成长。静悄悄的唤醒,点燃老师的教学反思的热情,创造综合学习的教师。

  一、倾听学生的发言,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

  书中说到:倾听学生的发言,如果打一形象比喻,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这投球的快感,我认为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

  不仅要倾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且要听其发言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记得前段时间听的一节公开课,教学内容是北师大四年级语文课文《父亲的菜园》,在交流父亲填石这一环节中老师提问:“你看到了一位怎么样的父亲?”一位学生说:“坚定。”那位老师接着问:“你是说这位父亲有坚定的信念,是吗?原来如此,你体会得真深啊!”并且板书了“坚定的信念”几个字,我很佩服这位老师的随机应变能力和在教学中真诚地倾听学生的发言。

  二、在交往中学习,唤醒学生们共享、共赏

  书中提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就是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习,有小组活动的学习,有学生将自己理解的东西用作品表现出来与同伴共享、相互欣赏的活动的学习。

  前不久学校开展了大阅读推广活动,在孙老师阅读汇报— 212;《秘密的花园》课上,孙老师出示了一组人物前后性格的变化的问题,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回答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结果汇报时,有图式法演示的,有画画表达人物的,有模拟片段的,这种共享的汇报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使学生乐于与同伴共享自己的想法,培养共同欣赏的良好情感,进而为“学”的教学铺出一条彩色大道。

  三、教师综合学习,唤醒自身的良好素质

  佐藤学认为具有良好素质的教师不仅使学生时代爱学习,而且是进入社会、工作岗位后不断学习开阔眼界的老师。科技时代的到来,孩子们的认知日新月异,孩子们思考的问题层出不穷。面对这孩子们的孩子们的需求,教师不仅要精通课本上的知识,而且要在平时生活中留心观察,综合学习,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让孩子们享受多元文化的熏陶。

  四、教师相互学习交流,唤醒自身检讨意识

  每学期的公开课、研修课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学习交流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多听“坏评价”,从而明白自身上课的缺陷、存在的问题,多分析,多向其他老师学生,多自我检讨,才会使自己的教学走上新台阶。

  我们改变,课堂就会改变,学生就会改变!这是个学习的时代,感谢佐藤学教授的《静悄悄的革命》给我带来的领悟。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3

  最近,阅读了《静悄悄的革命》一书,这本书是日本教育学佐藤学博士20xx年的著作,十一年后的今天我们再去读它仍然为时不晚。

  读过之后,我静下来想想,对我们有哪些帮助和启发呢?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研究,怎样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怎样去理解学生?怎样去倾听学生?怎样的教育实践是优秀的实践?

  首先,让教室的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的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教师不再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扮演三个重要的角色:学习环境的组织者、学生思维的评价者、小组活动的发起者。”特别是“每个学生”,而实际上通常是极少数的学生得到了尊重、打开了自己的心扉、得到了关注。因此,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不应该再出现“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学习的兴趣”、“不好好听讲”、“不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等等对学生的评价。

  现在以生为本,以学为中心,这并非否定教师的积极作用,反而更重要,更需要专业素养。我们既要求“发言热闹的教室”,又要追求“用心的相互倾听的教师”。我们对课堂上学生不爱发言的这种状况也十分苦恼,认为是学生基础差,自己的教学设计有问题,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等等,其实问题的症结不仅仅是这些,我认为还可能有这些原因:学生不够明白老师提问的意思,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学生胆小,不敢回答,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不发言的习惯、明明知道答案懒得发言、或者是某一次回答错了,老师不经意的批评了,无形中给打击了他的自信心等等。

  第二,倾听是重点。我们教师总是要求学生听讲,其实是要求倾听老师的讲。教师首先不去倾听学生,如何要求学生来听讲呢?教师逼近邀倾听学生的声音,而且要倾听学生未能表达出的内在的声音,“教师便于每个学生谈话,边倾听每个学生尚未说出的话语”,只要我们教师学会了倾听,对那些课上不发言的现象就会多一些理解了。

  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倾听呢?教师的爱岗敬业、对学生的爱心、灵活的教法就要体现在和学生的交往互动上,体现到“倾听”得到学生发出的和未发出的声音,体现在让学生自立、合作的进行活动,使得“学生的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荡,回响共鸣”,形成教室里的“交响乐团”。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4

  在校长的推荐下,假期中认真研读了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不仅被书中那些日本教师的敬业精神、严谨的态度深深感动,更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及教育理想有了更深切的感悟和思考。

  光阴似箭,不知不觉间工作已13个年头,作为低年级的班主任,工作忙而杂,很难静下来看看书或写写东西,而心里的愧疚也被“我工作很忙”的理由渐渐消融,心安理得地原谅自己在专业研究上的停步不前。慢慢的,刚工作时的那种对自己未来教师生涯的美好理想似乎离自己越来越远。然而,就在这个暑假,就在我静静感悟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之后,佐藤学先生几十年如一日地深入教学一线开展教学研究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佐藤学先生作为一名“付诸行动的研究者”,几十年里走访了全日本各地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与一线教师共同尝试从学校内部对教育科研和学校管理进行改革,他的敬业精神让我深深感动,回过头来审视自己的工作历程,从对自己作为光荣的人民教师而对未来充满无数美好的憧憬,到如今渐渐被日益繁杂的日常工作所淹没,这其中,正是缺乏了佐藤学先生和他的日本同行所具有的对教育、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在“前言——改变教学的教师们”中,佐藤学先生写到:小林老师决心从一年做一次法国大菜的教师,变成每日三餐过问柴米油盐,并能做出美味菜肴的教师;他决心把那种期待学生会发生戏剧性变化的教学转变为不间断的可持续培育学生的教学。在后来开展的研讨活动中,小林老师提供的录像让每一位参与研讨的教师心灵受到震撼,充分感受到了小林老师当时所作改变的正确及其价值。这是多么可喜的、必要的改变啊,而在我们周围,安于现状的老师比比皆是,有时就连自己也会被暂时获得的成绩、遇到的困难蒙蔽双眼,失去改变的动力和勇气,佐藤学先生以他丰富的经验、执着的追求和获得的成功再次提醒了我们,要改变教育,必须从改变自身开始。

  在“前言——改变教学的教师们”这一章中,小林老师从关注“法国大菜”般的教学转而关注“最朴素的如酱汤般香味的日常教学”又一次引起了我的思考。在我们的周围,关注日常教学应该说是我们在几年前就达成的共识,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所关注的日常教学更多的体现在关注每天40分钟的集体教学活动上,有多少时候正真如关注教学活动般的去关注教师每天的晨间接待、生活活动、游戏活动以及自由活动?同样在“前言——改变教学的教师们”章节中,佐藤学先生写到:小林老师常常说,要充分地重视“开头”,这是宝贵的经验之谈。而差的教师往往只关注“结果”,常常草率地、马虎地“开头”。小林老师常常仔细地观察、注意学生“从哪里开始,怎样开始”,他认为“结果”怎么都行,“开头”决定了一切。可以说,创造性教师的工作常常是从“开头”展开的。小林老师充分重视“开头”的做法我觉得十分可取。

  这本《静悄悄的革命》确实是一本能给人启发、令人深思的好书,学习的感悟和思考还有很多,在此不能一一讲来。教师生涯是一个意义深长的生涯,我们的理想、我们的生命将在不断的学习、不断的付出、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努力中获得成长,从而实现和获得真正的人生幸福。生命不息,追求不止,我将为之而努力!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5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有深刻的理论积淀,说理透彻,通俗易懂,立足于真实的课堂实践研究,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书中对许多教育实例的剖析和论述对我国现行的教育改革、一线教育工作者颇有启示。书中深入浅出地阐述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等让我深受启迪,作者对教学中形式主义鞭辟入里的批判令我受益匪浅,佐藤学先生平易、深刻、务实的工作态度,讲究实效、不懈探索的研究精神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以下是我对书中关于课堂教学的一些感想。

  一、还课堂于学生,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这是课程改革的要求,同样也是广大教师需要追求并达到的目标。但是,这并不是一句口号,不是喊得越响效果越好,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和形式上的转变。

  佐藤学先生在他书中给我们提到了“日本小学教室里的特征是‘闹哄哄’(发言过剩),而初中、高中教室里的特征是‘静悄悄’(拒绝发言)。”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这就是典型的追求虚假主体性教学中的形式主义。中国的课堂里也同样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有的班级上课,仅仅是白热化的发言竞争,学生表面活跃地不断叫着“是的”“是的”,时刻不住地点头,高高地举手。有的班级上课,空气沉闷,学生的身体坐得笔直,而思维却是僵化的。这两种类型在佐藤学先生看来同样是硬邦邦、干巴巴的关系而构成的课堂,它们都是主体性的假象,是教学中的形式主义。

  真正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展现其主体性,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也不是保持身体端坐,而是要给学生营造一种课堂学习和交流的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尽情地释放自己,调动自己的各个思维感官,把自己融入整个课堂,融入整个群体,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碰撞、相互呼应、相互应答。以此来实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二、课堂需要倾听,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谈到倾听这一话题时,一位参与调研的教师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当学生发言时,教师需要面对着学生,专心地全部接纳一个一个学生的发言,如此一来,不仅能够听到学生精彩的问题回答,而且还能够感受到学生用言语无法表达的想法和情感。”这是教师倾听的意义,有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和学生思维情感的发展。如果把教师倾听学生的发言打一形象的比喻,好比教师和学生进行棒球投球练习。学生的发言好比投球,教师倾听好比接球,不管学生投的球如何,教师都能够认真对待,力求准确接住球,学生投球的兴致便会高涨。这样的快感会促进师生更好地玩好这次投球练习。课堂教学亦是如此,当学生发言时,无论答案正确与否,教师的倾听至关重要,它可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倾听,不仅仅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产生共感共鸣。倾听,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态度,它是架起师生之间友好沟通与交流的桥梁。我们的课堂教学中需要倾听,师生之间的倾听,生生之间的倾听,以倾听这种方式来传递相互间的尊重,促进各自的成长。

  课堂教学的革命早已静悄悄地打响,身处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们怀着对教育的憧憬与希望,投身于这场革命。佐藤学教授的观点给我们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引领着课堂教学变革的潮流。对教学的反思和经验的交流成了每位教师成长的精神食粮。课堂教学革命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学会放慢脚步,静下心来,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一条改变课堂,改变学校的道路。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6

  在共同体的学习中,我有幸拜读了——《静悄悄的革命》一书,这本书是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所写的一部专著。他在书中极其深刻地指出: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从《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我发现佐藤学先生在追求一种理想的教育:就是通过在学校实施"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进而将学校发展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书中他对学校、教师、课程的深刻阐述,给了我震撼与反思:怎样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怎样的教师才是一个真正的优秀教师?以下是我对书中关于课堂教学的一些感想:

  一、 教育改革应该从每一间教室和每一节课堂教学开始

  佐藤学先生在书中阐述到:"可以说没有哪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他的这一阐述,让我清醒地认识到,教育教学改革(课程改革),最根本的是改变课堂教学,实实在在解决课堂里存在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到每个教室里去,他还提到"判断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里每个学生的表情、学习的态度,看他们是否在持续的学习",这种对教学的评价方式,让我懂得教学中绝对不能弄虚作假,不能搞形式主义,无论是什么形式的教学,应该以"投入专注"为要求,而不仅仅以热闹为目的,要让孩子投入专注、持续地学习,而不能只是引发的学生的兴奋。

  二、教学中要真实有效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这是每个教师需要追求并达到的目标。但是,教师的教学不能仅停留在表面的、形式的改革上。曾几何时,认为只有学生发言热烈的课堂才能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差不多已经成了我们错误的共识,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不管他们的回答是否是思考后的结果,惧怕课上的冷场,都曾是自己课堂上的真实写照。正象佐藤学先生所说的"教学必须建立在还原学生的‘主体性’,克服‘主体性’神话的基础上",就是要考虑教师、教材、同伴和学习环境的相互作用,考虑孩子的经验,与孩子进行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抛接球"活动。那些"仅仅是白热化的发言竞争,学生表面活跃地不断叫着‘是的’、‘是的’,高高地举手的教室"和"那些空气沉闷、学生的身体坐得笔直笔直的教室"是属于同一类型的,同样是硬邦邦、干巴巴的关系而构成的`教室。

  从书中我认识到,要想真正体现出学生主体性,首先教师应能很好地用心倾听学生的各种语言,包括身体所发出的无声语言,感受学生在课堂中思想的起伏波动,与学生的想象产生共鸣,从而共同走向创造性的学习。其次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千方百计的在教室里构筑一种让学生有"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构建学生间、师生间一种相互交往、共同成长的关系。再有就是教师应做到尊重每个学生微妙的个别差异,使学生、家长及教师能够息息相通。书中最令我触动的是作者在结束语中的一句话:"学生需要的是能从容平和地、安心地学习的学校,而不是一切都明确规定、热热闹闹的学校。"

  三、教学中要关注到学生不确定的回答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每当提出问题后,如果学生回答的正是我们想要的答案时,总会不自觉地舒一口气,或会心的微笑一下,而当学生回答的不是我们想要的答案时,总是想方设法的引导学生回答出自己设想的答案上来。对于这种现象,佐藤学先生分析到"在这些学习行为中,其不确定的思考或表现与那些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明晰的思考或表现容易变成一种把思想和情感定型化的行为,而不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往往在创造性的思考和表现中更能发挥威力".这就提醒我们,确定或不确定的答案,我们都要重视,尤其是不确定的,包含有创造思维的过程,应该更为重视,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把这些不确定的、模糊的思考和表现相互反响和激荡,课堂的内容就变得丰富多彩了。如果教师能够做到这些,学生思考的威力就会淋漓尽致地发挥,个性思维特点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在这些个性思维的相互作用下,就可能创造出"交响乐团式的教学"——不同的音响,奏出和谐的音乐。

  四、教学中要学会倾听

  倾听是学习的基础,是学习的重要行为。佐藤学先生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的好的……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 这个提示,让我意识到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发言的态度。教师倾听学生的发言,在此基础上开展指导,远远比多说更重要。有时候我们虽然"恩、恩"地点着头,热心地听着学生的发言,但其实是希望,可以听到学生的意见和我自己考虑的是一致的。或者到大部分学生发言完毕之后就总结一句"你说的应该是这个意思吧".所以我们其实并不是在专心接纳学生的话语。我们往往为了自己的教学进度而忽视某些学生的发言,以至未能与学生的想法产生共鸣。我们应该认真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并做出敏感的对应,应能慎重地选用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这样,学生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就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在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往的教室环境里,更能培养自立、合作的学习者".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佐藤学先生采用自己多年观察和参与的教学改革的案例,让我看到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也呈现出课程改革中的艰辛和努力。读完此书,让我对新课程的改革充满了信心,面对挑战,教师要树立正确的理念,不断改变自己的教育行为,要学会聆听,要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一个个的个体,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享受改革所带来的乐趣。最后,就让我以该书最最本质的阐述来表达我的收获,那就是"这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愿我们也能学习佐藤学先生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地教学改革,以取得实质性的成长。

  读完《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后,它带给我们一种冷静的思考,让我们躁动不安的心平静下来,聆听学生与教师真实的声音!也许很多情况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很多改变也是艰难的,但起码我们可以从自己的课堂改变起,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加入这场静悄悄的革命吧。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7

  一直以来的“应试教育”让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着学生学习知识的灌输者,教室维持秩序的管理者,因而,我们的教室要么是寂静、沉闷的,要么听到的只是学生们齐声的高呼“是”、“是”。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个体的参与。我们常常呼喊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这不是一句空话。就拿数学教学来说,教师更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参与,从这种个体的参与中获悉个体差异。长期以来,一直只存在着重认知理解,轻情感体验,重共性统一,轻个性差异的发展。对于学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应该是多元的。每个个体根据自己的已有生活经验、人生阅历、思想深度等对同一内容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要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和独特感受,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我想,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真不应该做学生学习知识的灌输者,教室维持秩序的管理者,应该成为关注每个个体的守望者。我国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所以它应该是一个个性的教育问题,因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心灵。“守望”即包含着对每个个体的尊重。

  回想我们的课堂,常常埋怨孩子们不接应,不愿回答。阅读《静悄悄的革命》,似乎让我找到的问题的症结所在,那就是——倾听。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因倾听是学习的基础,是学习的重要行为。而学生能倾听源于教师的倾听。《静悄悄的革命》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倾听学生的发言,如果打一形象比喻的话,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这样的投球般的快感,我认为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像这样的精辟之言让人耳目一新,发人深省!是啊,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有多少教师认真倾听了呢?特别是我们年轻的教师,怀里揣的是教案,脑中想的是下一个环节,想着自己该说些什么话,该怎样把学生引到自己要走的路上来,该开展哪个活动,对学生的发言没有耐心听。佐藤学先生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的好的。……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这个提示,让我意识到: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发言的态度。学生虽需要鼓励,但教师应该认真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并做出敏感的对应,应能慎重地选用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这样,学生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就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在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往的教室环境里,更能培养自立、合作的学习者”,只有在“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互相交流。许多时候,我们急于完成“教教课本”的任务,将时间紧紧地攥在自己的手中,担心学生会走向自己没有预设的那一条路上,于是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学生的发言,心安理得地做一个骄傲的传授者。

  《静悄悄的革命》中指出:“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的精力集中在深入地观察每个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以诱发学习,组织交流各种各样的一意见或发现,开展多样化的与学生的互动,让学习活动更为丰富,让学生的经验更深刻。”作为教师,一堂课,课前教师得认真研读教材,结合教材实际、学生实际,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学设计用怎样的具体任务以诱发学生的学习,组织怎样合理、有效的活动,让活动成为引令学生学习的实体。在这一环节上,教师成为了导演者。而走入课堂,教师应该注重的是学生的主体,改变原来的教学理念,重视倾听思路各异的“异向交往”,理解“无论什么样的学生的发言或行动,都有他自身的‘逻辑世界’。”因此,课堂掌控在教师手中,教师就是课堂中的导演者。教师只有做到了“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学生才能“用教科书学,而不是学教科书”。我想,这样的课堂才是个性的课堂、多彩的课堂。

  当然,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自身的角色定位,说到最终还是教师自身教育理念的改变,就如《静悄悄的革命》“前言”中小林老师所说:“判断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里的每个学生的表情、学习的姿态,看他们是否在持续学习。”也像他所说:“现在在教室里,让学生位于前台,自己退居其后,也不再觉得痛苦了。”等到我们有了小林老师的那种切身体会时,我相信,我们的课堂一定是异彩纷呈的课堂,我们的教室一定是“润泽的教室”!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8

  从《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我发现佐藤学先生在追求一种理想的教育:就是通过在学校实施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进而将学校发展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如,本书中对学的描述特别的意味犹长。学的简体字上的三点互不相连,道出现在教育的症结所在,以前的学的繁体字的上边,道出了学习应该是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学习过程,这正好话中的新课改下学习方式的伟大转变。他还在书中谈到:要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应当以在教室里构筑一种新型关系为出发点,即让每个儿童持有自己的课题,互相探究、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即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具体地说:就是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习、有小组活动的学习、有学生将自己的东西用作品表现出来与同伴共享、互相欣赏的活动的学习。也就是说,就是从个体出发,经过与同伴的合作,又再返回到个体的学习。令我吃惊的是,他居然通过自己的实践,将这种理想在学校的实施变成了现实,并取得丰富的经验。可以说,这是我读到的最有可操作性的教育专著。

  虽然写的是日本的教育,但却和我们中国的教育现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如果把我们的新课程改革看作是一场革命,它就绝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和我国的教育改革相似,日本教育也在一个深刻的转型期,在教育方式和教育观、历史观上,日本的教师正在体验改革过程中的各种混乱状况,边摸索着新的学习方式,但乐观的伊藤学称这种混乱局面决不是坏的征兆。

  真正从事教育改革的人士,也许就要有这种耐心和达观的。在耐心与达观时,伊藤学融入了学校和教师中。他说:教学是充满活力的,如果我没能与教室中的一个个学生和老师共鸣的话,那么,真实而生动的观察是不可能的。他发现每个教室都有一个个固定的风景,可以说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进而提出忽略教室的多样性和在其中发生的事情的固有性,仅一般性地议论教学是非常空洞而没有什么意义的。通过解读一些小故事里所包含的深刻内涵,来重新审视每天的教学活动,并以此为切入点,向改革教室迈出新的一步。真诚倾听,不仅听学生好的思路、好的想法,更重要的是及时缓解学生心中的不满、困惑、焦虑。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9

  革命,看到这两个字首先想到的是轰轰烈烈的运动,革命烈士的壮举,可是这里的革命却是静悄悄的,怎么回事呢?看过《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后细细想想,现在我们所进行的教育革命不正是这样的静悄悄的革命吗,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场面,有的只是润物细无声的日常教学,而这些正是我们在这场革命中所要思考的问题。认真读完书后,我不禁为日本教师们的敬业精神以及他们的研究钻研精神所感动。在这本书中,佐藤学先生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日本目前教育教学中的课程观、教学观、师生互动观等;同时,作者也对在教学过程中以及对课程的认识中所显现出来的问题做出了深刻的批判,并且,也为现代学校的改革,尤其是中小学改革的实践提出了许多实用而深刻的建议。我下面就其中的几个问题写一些自己的看法。

  佐藤学先生参观了许许多多日本及国外的中小学,正如书中所说“我看过数不清的教室,可以说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洋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可是,作者却发现在这些不同的教室里进行的教学,却是大同小异的。因此,作者以此切入点,向现在的教学方式提出了质疑,而这些质疑对我们反思正在进行的新的课程改革也可以说是很有帮助的。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组成,而在这四个要素中,我们以前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起到主宰性的作用,学生都要服从教师的安排,这是我们现在所摈弃的观点,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这是好的改变,可是现在好像所有的活动都集中在学生身上,特别强调学生的“自己解决”、“自己决定”等,这是与我们所推行的课程改革所不相符的。也就是佐藤学先生所提出的“虚假的主体性”占据了我们的课堂,在课堂上,学生真的发挥出他们的主体性了吗,教师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而为什么会产生“主体性”神话这样的现象呢,佐藤学先生一针见血的指出:“产生主体性假象的温床——教学中的形式主义”。在教学中,老师们有没有深刻思考教师是否能够尊重每个学生微妙的个别差异,是否能够认真倾听学生的每一次发言,在热闹的课堂中,学生是否真的明白了,还是只是敷衍。我们必须象佐藤学先生所说的“教学必须建立在还原学生的‘主体性’,克服‘主体性’神话的基础上”,就是要考虑教师、教材和学习环境的相互作用,考虑孩子的经验,与孩子进行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抛接球”活动。

  佐藤学先生在书中还提出了要让学校成为“学习共同体”,在教室中要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提倡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要千方百计的促进交往,并且从“學”这一繁体字的结构,说明了学习的象征意义,揭示了学习的本质。学习就是和文化遗产的交往,就是教师或家长支持学生在交往中成长,这一字体体现了对以孩子为中心的交往的支持。所以在我们的教室里,正是要构筑这样的一种关系,即学生在交往中共同成长的关系,而能触发和支持这种关系的人就是教师。为了要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教师要积极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教室的引导下,班里的孩子互相学习,积极与老师进行互动,成为佐藤学先生所提倡的交响乐团式的教学。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例举很多事实,让我看到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以上认识只是对课堂教学的一些认识,还有关于学习方式、学校教研、与课程实践的阐述等都让我受益菲浅,我难以言尽,就以该书最最本质的阐述来表达我的收获,那就是“这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10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逐渐在自己的脑海中扎下根的时候,我开始试图将自己的课堂转变为我理想中的开放的、个性的、多彩的课堂,但在许多次的尝试中,我发现:相对低、中年级而言,高年级的课堂气氛显得很沉闷。教室里能自主参与小组讨论交流的同学不到四分之一,有四分之一的学生有想法,却不愿交流,另一半同学表现出观望、漠然的态度,那神态让人看不见他想交流的意愿。这样寂静、沉闷的课堂,让我茫然,疑惑。我不知老师们是否也在这样的茫然、疑惑中发奋地探寻着、摸索着——如何去引领学生的个体参与?如何去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如何去构建一个异彩纷呈的课堂?

  打开日本教育专家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我看到了,原来诸多的困惑并不是我一人所有。“日本的教师也在边体验改革过程中的各种混乱状况,边摸索着新的学习方式,这一切与我国教育的现实状况是何等的相似!”

  读着此书,文中的许多话语引发了我的共鸣,现择取部分话语,与大家共赏之,共析之:他流连于无数个学校的校园、站在一个个教室前的窗口边,坐在一间间教室里,将一切收纳于胸,以他敏锐的目光,洞察着发生在教室中的静悄悄的革命,并精辟地论述:“静悄悄的革命,即使透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创造一种活动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学习。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绝非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正因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效果。”读着这些充满睿智与思考、信心与执着的文字,就像喝一杯极品冻顶乌龙茶,甘甜隽永、回味无穷。

  从《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我发现佐藤学先生在追求一种理想的教育:就是透过在学校实施“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进而将学校发展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如,本书中对“学”的描述个性的意味犹长。“学”的简体字上的“三点”互不相连,道出此刻教育的症结所在,以前的“学”的繁体字的上边,道出了学习就应是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学习过程,这正好话中的新课改下学习方式的伟大转变。他还在书中谈到:要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应当以在教室里构筑一种新型关联为出发点,即让每个儿童持有自己的课题,互相探究、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即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具体地说:就是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习、有小组活动的学习、有学生将自己的东西用作品表现出来与同伴共享、互相欣赏的活动的学习。也就是说,就是从个体出发,经过与同伴的合作,又再回到到个体的学习。令我吃惊的是,他居然透过自己的实践,将这种理想在学校的实施变成了现实,并取得丰富的经验。能够说,这是我读到的最有可操作性的教育专著。

  阅读《静悄悄的革命》,给困惑中的我带来了许多思考、启示。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相关文章:

革命书籍读后感10-28

红色革命影片读后感10-28

悄悄的提醒07-13

辛亥革命读后感500字08-17

《革命先烈的故事》读后感05-16

静悄悄的校园09-22

春天悄悄的来了05-04

静作文08-08

静祭05-02

静女作文08-08

《杀死一只知更鸟》读后感 《掌控时间密码》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