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年味作文

2021-10-16 记忆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记忆中的年味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1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过小年,就要祭灶。记得小时候,奶奶都要做一个花馍,蒸好好,摆放到灶神旁,上一柱香,拜一下。老妈不信这个,所以分家后,家里也不祭灶神了。过了小年,大人们就开始为过年准备了。每年的冬天,会裁缝的老妈都是最忙的。村子里的左邻右舍,这个给孩子做件外套,那家做条裤子。老妈都会答应。每晚,踩着缝纫机做到半夜。老妈说,以前我们小时,家里经济紧张,做衣服给家里补贴家用。后来,日子好了,碍于邻里情面,还是要帮忙做的。每年,我们姊妹几个的衣服,老妈都是忙到年三十夜里才给我们赶制出来。

  相对老妈的忙碌,我们可是悠闲多了。常常几个小伙伴相约,走上2里路,去镇上看大戏。那时还是公社,在镇里建了戏园子。平日里是镇上开大会,或者审判会时用。腊月里,就开始唱大戏了。小孩子,对秦腔的热爱,源于可以顺理成章的向家里人要几角零花钱,买一毛钱的瓜子,或者一个米花糖。那时,兴高采烈的我们,在戏园子玩够了,拿一角钱,从小贩手里接过用旧书卷起的一小筒瓜子,站在台子地下,一颗一颗放进嘴里,砸吧一会,再吐掉皮。一把瓜子,慢慢地吃,等戏散了,还有一多半,有时就带回家给家里笑的弟弟妹妹吃。我对秦腔的了解,也就从那时开始吧,记忆中最深刻的秦腔名曲,《周仁回府》,《铡美案》,就是那时深植于记忆中。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戏院就荒芜了,记得初中的学校就在戏院旁边,每日放学都会看到孤零零矗立在那里的舞台,台下空落落的,几个小孩在玩耍。而戏台上那些,红脸的关公,黑脸的包公,蓝脸的道尔顿,那被遗弃的秦香莲,那骄横的公主,成了永远的记忆。后来,戏园子也拆掉了。前段时间回家,路过镇上,以前戏园子的地方,开发成了家属区,盖起了高楼。年味,就在人们追逐好生活的路上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2

  好多年没吃过母亲做的腊八粥了。参加工作后,就很少能碰到腊八节时休息回家看望母亲了。等我们姊妹几个都长大离家后,家里就母亲和父亲两人了。每次打电话回去问他们,做腊八粥了没?父亲都说,你们不回来,你母亲都懒得做了。偶尔回家碰上腊八节,母亲要做。我怕麻烦,也怕母亲累,不让她做,就说不想吃。记得那时的腊八粥,母亲前晚就泡好红小豆,黄豆,黑豆,第二天天不亮就起床先熬玉米粥,把豆子放进去一起熬,再擀点面条,放些青菜豆腐,还有前一晚炒好的大肉臊子。腊八粥的香味把贪睡得我们早早勾引起来,每次吃饭挑食的我,都会吃两碗还不放手。腊八粥讲究吃剩,所以家家都会做多,热着吃一天。等到中午,玩疯了的我们,就在伙伴家吃了,吃完还不忘品评下谁家的好吃。

  后来看书,才明白,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看来这个节日由来已久。而各地的腊八粥的材料也也五花八门了。现在,超市里各式的甜味腊八粥,吃起来,还是没有了儿时那碗咸香的腊八粥好吃。母亲说,你们现在就是“刘秀喝豆子麦仁“,好的吃多了,不觉得香了。这个典故,母亲讲了好多次了。说的是,刘秀当年起兵打仗时,有天行军一日,粒米未进,又渴又饿时,来到一位老妇人家,老妇人用家里仅存的一点麦仁和豆子,煮了一锅麦仁粥。刘秀吃了后,觉得真是天下美味。后来刘秀当了皇帝,天天好吃好喝的,觉得吃啥都不香了。一天猛然想起那碗美味的麦仁粥,就让宫里的御厨做,刘秀吃了,觉得太难吃了,就换人做,还是难吃,一气之下,杀了几个御厨。有大臣就建议皇帝,把老妇人找来。老妇人找来后,老妇人做了一碗,刘秀吃了口,觉得难吃。老妇人就对他说,”你当年觉得好吃,是因为你当时又饿又累。现在,你做了皇帝,每日山珍海味,就体味不到美味了。“刘秀听了,惭愧不已,派人送老妇人回家。我想,现在的我们,觉得食之无味,也是如此吧,天天如过年,自然就体味不出食物的美味了,也体验不到以前那些浓浓的年味了。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3

  年,不仅是中国古老传统的团圆节日,还是记录岁月的标识和载体,映射漫长岁月里人们生活状况的镜子。

  在童年的记忆里,从进入腊八这一天就预示着忙年的开始。这天清早,母亲会将浸泡好的八种粮食倒入我家那口大锅中。和往常一样,10岁的哥哥用力拉着风箱,伴随着“咕嗒、咕嗒”的节奏声,灶膛中伸出了长长的火舌,驱散了严冬的寒意。

  那时,临近年根的几天最忙,蒸馒头、做花卷、熏鱼、炸萝卜丸子常常都是通宵达旦。那时面粉供应量少,做馒头时先把白面粉和好擀成皮,再把黑面团包起来,蒸熟后从外表看一个个雪白的大馒头真是喜人。那时候我们和外公住在一起,每天吃饭时,外层的白面皮都要剥下来让外公吃,这是母亲给我们订下的规矩。

  每年这个时候,父亲总要蒸上一只鸡,这可是我们家过年时的主打菜。做法很简单,将已掏空内脏的鸡腹填足大料,然后用厚厚的白菜叶裹紧放入锅中,蒸熟冷却后再将鸡肉、白菜撕成丝装入坛子放在室外以延长保质期。父亲做蒸鸡味道独特、鲜美可口,是我童年记忆里过年时难忘的美味。

  期待已久的除夕夜终于来临,全家人坐在热炕上,吃着父亲做的韭菜炒鸡蛋、凉拌白菜丝、蒸鸡、萝卜丸子,说着、笑着、喝着、吃着,尽情享受着美食,体会着浓浓亲情的温暖。

  吃完年夜饭,母亲就给我们拿出新衣服,再每人发一个红包,里面有五角钱这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父亲会拿出几挂鞭炮分给我们,这一刻是我最幸福的时光,因为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不需要忙年了,可以尽情玩耍了。

  过年,是当时的孩子们最快活的日子,对我来说就是新衣服,就是压岁钱,就是平常吃不到的好饭菜,就是无拘无束地撒欢疯玩。如今,人们再也不会为新添一条涤卡裤子而兴奋,也再不会为买几斤冻鱼起大早在寒风中排上几小时的队。但是,我们也慢慢淡化远离了往日那浓浓的“年味”,心中不免生出一缕淡淡的惆怅。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4

  对于中国人来说,过年可谓是一年中最期待的事了。每到过年,无数的无论是海外还是内地的中国人,都会想尽办法与家人团聚。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物质水平越来越高,人们的思想也在发生的很大的改变,而正是由于这些种种的原因,使得过年期间浓浓的年味成为了回忆。

  什么是我们以前我们所留恋的年味?穿新衣,放鞭炮,吃团圆饭,看新年晚会,甚至是邻里之间一起聊聊自己的经历都会成为新年的期盼。记得小时候,父亲总是跟我说那个年代的他们生活很拮据,最期待的就是过年了,因为过年有肉吃。然而到了现在,物质水平迅速发展,人们告别了贫乏的生活,吃不吃肉都无所谓了,即使每次都会有大鱼大肉,非常丰盛的菜肴,但是根本没人愿意动筷子,只是应付式的吃几口。

  小时候总是喜欢跟着哥哥姐姐一起玩鞭炮,放烟花,每当外面的声音响起来事,我总是搬个凳子和爷爷一起看着天空中那绚丽的颜色,和那美丽的一瞬间,甚至可以边看边聊一个晚上都不睡觉。然而到了现在,因为一句污染环境,大到城市,小到乡镇中都贴着“禁止鞭炮”的标志,走到外面再也没有看到过烟花带来的色彩,也没有听到外面人们的欢笑声了。

  小时候也总喜欢在电视前等待着新年晚会,看蔡明和潘长江的小品,听着明星唱歌,然而现在,小品和歌曲已经变成了青春偶像剧,而更是因为手机的存在,已经不在局限于看晚会了,更多的是朋友之间微信聊天和抢红包…

  新年之际,走亲戚是最常见的事。然而新年初一的晚上我只是个父母在电影院看电影,接下来几天哪都没去,一个人静静的坐在电视机前,吃着零食,烤着火。时不时的有个亲戚发个红包来,给个祝福,一天两天就这样过去了…当别人来家里送节,母亲拿红包给别的小朋友时,我才反思到,我好像很久都没有感受过亲自拿红包的感觉了。

  也许真的时代的节奏太快,物质水平提高得太快,我们的思想改变的也太快了,但是时间一去不复返,我们是否还能找到属于记忆中的年味?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5

  一年四季卯足了劲儿,期待的大年三十就这样平常稀松地走过了场。遥想当年待字闺中,守在父母身边的年味,似乎是从第一场雪,或是从第一场霜开始的,母亲开始着手纳全家人过年穿的新鞋的底了,纳着鞋底,大铁锅里蒸着做冻水糖的糯米,而或是大锅的熟红薯条,嘱咐我们:等到过年了就炒制好,给我们吃。年味在心里会种上个大半年。

  一待寒假开始,当老师的父亲,便总被村人邀去做冻米糖,四个生产队,百来户人家,大都是我那老父亲踏制的。冻米糖是我儿时家家户户过年招待客人上好的零食。

  过年猪杀了,父母们又开始炸油豆腐,爸爸掌勺,妈妈守灶火,浓浓的年味也穿满了每一片瓦、每一块砖,从门缝里,窗户里冲出屋外去。

  哥弟们已把柴火堆得满楼高了,就等着大年三十晚上火炉堆能通宵红火、温暖。年味在腌肉的缸里,年味在大缸中大白咸菜里,年味在刚制好的冻米糖里,在刚蒸好的白馒头里,在镇上放着音乐的大喇叭里。

  等母亲带着我大搞卫生,父亲招呼我替他按好对联的另一头时,那真的是快过年了,做错点事父母也不再大动干戈地批评了,杀鸡了,平日里板着脸的爸爸也特地不把公鸡尾巴上的毛浸湿,干干地拔下,温和地递给我,让我做鸡毛毽子来踢。

  过了小年,耳边总是邻居们,和爸妈们的“今天廿七”,“今天廿九夜要烧年子了”。父母灶上灶下忙着,任着我们四个孩子上窜下跳,等到大年三十的那天,母亲大人就早早地嘱咐着,洗好脚,可以先穿新鞋子。那一刻过年的.味儿已渗透到每一个毛孔里了:等着我们的全是玩乐,美食,走亲访友这些开心的事了。

  呵呵,年味应该没有淡吧?那淡的是什么呢?淡的是没有父亲制作冻米糖的身影,淡的是没了母亲新纳的鞋子穿了,淡的是不会再有我们哥弟妹四个排着队等爸爸发配我们啃猪头骨的情景了!

  远处偶尔传来几声鞭炮声,窗外是晰晰沥沥的下雨声,明天是大年初一,新的年轮又另起了个头,我愿我有能力将每一个普通的日子,过出点“年味”来。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6

  好多年没吃过老妈做的腊八粥了。参加工作后,就很少能碰到腊八节时休息回家看望老妈了。等我们姊妹几个都长大离家后,家里就老妈和老爸两人了。每次打电话回去问他们,做腊八粥了没?老爸都说,你们不回来,你老妈都懒得做了。

  偶尔回家碰上腊八节,老妈要做。我怕麻烦,也怕老妈累,不让她做,就说不想吃。记得那时的腊八粥,老妈前晚就泡好红小豆,黄豆,黑豆,第二天天不亮就起床先熬玉米粥,把豆子放进去一起熬,再擀点面条,放些青菜豆腐,还有前一晚炒好的大肉臊子。腊八粥的香味把贪睡得我们早早勾引起来,每次吃饭挑食的我,都会吃两碗还不放手。腊八粥讲究吃剩,所以家家都会做多,热着吃一天。等到中午,玩疯了的我们,就在伙伴家吃了,吃完还不忘品评下谁家的好吃。

  后来看书,才明白,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看来这个节日由来已久。而各地的腊八粥的材料也也五花八门了。现在,超市里各式的甜味腊八粥,吃起来,还是没有了儿时那碗咸香的腊八粥好吃。老妈说,你们现在就是“刘秀喝豆子麦仁“,好的吃多了,不觉得香了。这个典故,老妈讲了好多次了。说的是,刘秀当年起兵打仗时,有天行军一日,粒米未进,又渴又饿时,来到一位老妇人家,老妇人用家里仅存的一点麦仁和豆子,煮了一锅麦仁粥。刘秀吃了后,觉得真是天下美味。后来刘秀当了皇帝,天天好吃好喝的,觉得吃啥都不香了。一天猛然想起那碗美味的麦仁粥,就让宫里的御厨做,刘秀吃了,觉得太难吃了,就换人做,还是难吃,一气之下,杀了几个御厨。有大臣就建议皇帝,把老妇人找来。老妇人找来后,老妇人做了一碗,刘秀吃了口,觉得难吃。老妇人就对他说,”你当年觉得好吃,是因为你当时又饿又累。现在,你做了皇帝,每日山珍海味,就体味不到美味了。“刘秀听了,惭愧不已,派人送老妇人回家。我想,现在的我们,觉得食之无味,也是如此吧,天天如过年,自然就体味不出食物的美味了,也体验不到以前那些浓浓的年味了。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7

  到了正月十四晚上,就开始打灯笼了。村里的十二岁以下的小孩,提着舅舅家送的各式各样的灯笼,在村子里到处跑。到了正月十六夜,是小孩的节日,所有的小孩拿出自己的灯笼对着别人的重重一撞,然后笑哈哈的看着别人的灯笼着火,这个叫做“碰灯”。讲究是今年的灯笼不能留到明年,必须以“碰灯”的方式销毁。有时,镇上会放烟火,那时,十里八乡的人,赶到镇上,人山人海的,看放烟花。记得第一次看烟花时,被绚丽的烟花深深震撼,觉得那是世界上看到的最美的。现在,社区里每年元宵节的烟花,都很少去看了。

  耍社会,是春节里最后的节目了,也是最热闹的。大姨的村子里是镇上社火耍的最好的,年年到县里表演。因此几个表妹以前都表演过,每次表演完,会发钱,还有一捆麻花,那时很是羡慕表妹。后来,没人组织;了,就再也看不到社火表演了。现在的孩子,已经不知道社火为何物了?

  闹完了元宵,年也就过完了。有心急的的人家,已经开始收拾农具,忙开农活了。过年时的走亲访友,收获了不少的信息,这时也开始谋划一年的计划了。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播秋收,辛勤的农人,期望来年有个好的收成,过一个好年了。

  当现在的人们,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时,却体会不到当初不富裕时,那份简单和快乐。当我们住进高楼,开上小车,吃着豪华的年夜饭时,那些当初的吃一顿饺子也过年的快乐却找不见了。连走亲访友,也因为有了汽车,而变得快捷方便,城里的表妹说,一天开车走了五六家了。记得小时候,没有车,我和老爸走路去姑婆家。下大雪,踩着积雪,到了姑婆家,脱掉鞋子,坐在热炕上,真是享受啊,深切地体会到苦尽甘来。姑婆的手擀面,劲道,切得匀称,如韭菜叶子般款,做的肉臊子面,汤煎,面旺,飘着黄的鸡蛋皮,红的红萝卜丁,色香味俱佳。姑婆已经去世多年。和老爸说起,老爸也对姑婆做的面念念不忘呢。

  不知何时,年味在人们追求利益的时候变得越来越淡了,人情味也在走上富裕之路上变味了。那些记忆中的年味也不知消失在何处去了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8

  我想我小时候之所以心心念念着想快点过年,觉得小时候的年味特别的浓,是有特别多特别多的原因。

  第一个是因为年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日子呀,那么一重要它就得放假,特别是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个仅次于暑假的的长长的假期,但是它又没有暑假那么长,所以寒假就可以不用参加任何的兴趣班,当然这样我就也不会有任何其他额外的作业。第二个就是过年可以光明正大的要爸爸买一大堆的烟花炮竹,但是却被告知只有等到临近大年三十的时候才能痛痛快快玩,而平时就只好能玩一两支,等到过年了跟其他的的小伙伴一起比谁家的烟花好看谁家的烟花买的多,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拿着炮竹做坏事,这大大加大了我对过年的期待。而第三个是对于我们家来说一个特别的习惯,那就是一定要到了年三十洗了澡才能穿上为过年准备的新衣服,所以我为了早早可以穿上新衣服,每到大年三十的那一天我就会早早的洗澡然后就立刻换上新衣服坐在火边吃着零食看着电视也不会有人说我不看书不写作业。第四个是小时候的经费不充足,想买什么东西想要什么东西都要千磨万磨老爸老妈才会答应,到了过年的时候我就有压岁钱啦啦啦(家里亲戚多压岁钱自然也多),我可以自己买平时想要的东西,那是多么愉悦的一件事情。第五个是我可以在外公家那边过年,家里的家里的小孩子特别多而我又比较小,舅舅们就会要哥哥姐姐给予我特别照顾,他们都得带着我一起玩,跟他们在一起相当大的弥补了我作为独生子女的孤独感。第六个当然也是最重要的的一个原因,那就是因为我是小孩子呀,我有一颗纯真的心,我对过年抱有浓浓浓浓的向往,对我而言过年意味着我又长大一岁了,我离我所期待的成人世界又更近了一步。

  现在的我却希望可以像小时候的我一样对过年抱有浓浓的期待,浓浓等待之情。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9

  又是一年除夕将至,我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

  刚到老家,爷爷忙起来。他带我去商店买“福”字。经过爷爷一番叮嘱,我们开始认真贴“福”。爷爷说“福”字是带来吉祥幸福的,能祈祷在新一年过上幸福的日子,所以要用心贴,我们一听,干得不亦乐乎。我拿来一张金“福”字,往上贴时,爷爷说该把“福”字倒着贴,才能“福到”。我听,恍然大悟,原来贴“福”字也讲究呢,怪不得我常常看到人家门上倒着贴“福”!

  除夕这天,奶奶忙起来。她把磨好的面粉﹑糯米粉倒入盆中,再加上红糖﹑白糖和其它配料,做成松糕的原料。爷爷早已在灶前把火烧得旺旺的,奶奶快速把木盆放上去。一会功夫,热气腾腾的咖啡色的松糕出锅。我看得眼花,来不及欢呼,奶奶又娴熟地撒上芝麻﹑红枣。在一旁的我早已馋,赶紧切下一块尝尝,嗯——又香又甜,又松又软,好地道的家乡民间口味!

  中午,奶奶用红薯粉做红薯饺,馅是萝卜﹑瘦肉﹑豆腐﹑乌贼干,剁成丁混合一起,再配上传统的调料。一段时间后,奶奶把一个个红薯饺放入蒸笼,过一会,蒸笼周围散发出阵阵香气!出笼后,只见个个晶莹剔透的红薯饺冲我笑。我忍不住又先吃为快,夹一个放入口中大嚼起来,啊,入口香嫩,芳香四溢。奶奶累得满头大汗,但看到我吃得美滋滋的,慈祥地对我笑笑说:“孙子,多吃点,这可是家乡的特产,在外面吃不到!”

  每逢过年,我们家都会收到寿桃,这是50﹑60﹑70﹑80﹑90甚至100岁老人的子女把寿桃送遍整个村子,他们送来时脸上洋溢着笑容,能让人感受到真心的付出,由衷的祝福。分寿桃的寓意是“家家老人健康长寿”。今年是奶奶70大寿,爸爸和爷爷挨家挨户地送寿桃,增进邻里之间的亲情友情。家乡过年的味儿就是也不一样越!

  初八,祠堂里又开始唱戏。祠堂里楼上楼下是人满为患,笑声不断传来。我看一会就不看,因为我看不懂,也许是我没耐心,只能看热闹。最后只剩下妈妈和奶奶看。走出祠堂,锣鼓声、二胡声还能传出来很远。整个祠堂则五彩缤纷,台上的戏子演得惟妙惟肖,赢得观众们的阵阵掌声……

  初九,我们全家又踏上回常州的旅途。可家乡热闹的情景像电影一样浮现在我眼前——老家的年味最浓!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10

  又是一年除夕将至,我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

  刚到老家,姥爷忙起来了。他带我去商店买了“福”字。经过姥爷一番叮嘱,我们开始认真贴“福”。姥爷说“福”字是带来吉祥幸福的,能祈祷在新一年过上幸福的日子,所以要用心贴,我们一听,干得不亦乐乎。我拿来一张金“福”字,往上贴时,姥爷说该把“福”字倒着贴,才能“福到”。我听了,恍然大悟,原来贴“福”字也讲究呢,怪不得我常常看到人家门上倒着贴“福”!

  除夕这天,姥姥忙了起来。她把磨好的面粉﹑糯米粉倒入盆中,再加上红糖﹑白糖和其它配料,做成松糕的原料。姥爷早已在灶前把火烧得旺旺的,姥姥快速把木盆放上去了。一会功夫,热气腾腾的咖啡色的松糕出锅了。我看得眼花,来不及欢呼,姥姥又娴熟地撒上芝麻﹑红枣。在一旁的我早已馋了,赶紧切下一块尝了尝,嗯——又香又甜,又松又软,好地道的家乡民间口味!

  中午,姥姥用红薯粉做了红薯饺,馅是萝卜﹑瘦肉﹑豆腐﹑乌贼干,剁成丁混合一起,再配上传统的调料。一段时间后,姥姥把一个个红薯饺放入蒸笼,过了一会,蒸笼周围散发出阵阵香气!出笼后,只见个个晶莹剔透的红薯饺冲我笑。我忍不住又先吃为快,夹一个放入口中大嚼起来,啊,入口香嫩,芳香四溢。姥姥累得满头大汗,但看到我吃得美滋滋的,慈祥地对我笑了笑说:“孙子,多吃点,这可是家乡的特产,在外面吃不到!”

  每逢过年,我们家都会收到寿桃,这是50﹑60﹑70﹑80﹑90甚至100岁老人的子女把寿桃送遍整个村子,他们送来时脸上洋溢着笑容,能让人感受到真心的付出,由衷的祝福。分寿桃的寓意是“家家老人健康长寿”。今年是姥姥70大寿,爸爸和姥爷挨家挨户地送寿桃,增进了邻里之间的亲情友情。家乡过年的味儿就是也不一样越!

  初八,祠堂里又开始唱戏了。祠堂里楼上楼下是人满为患,笑声不断传来。我看了一会就不看了,因为我看不懂,也许是我没耐心,只能看热闹。最后只剩下妈妈和姥姥看。走出祠堂,锣鼓声、二胡声还能传出来很远。整个祠堂则五彩缤纷,台上的戏子演得惟妙惟肖,赢得观众们的阵阵掌声……

  初九,我们全家又踏上了回常州的旅途。可家乡热闹的情景像电影一样浮现在我眼前——老家的年味最浓!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11

  儿时春节,家乡家家户户的大门上都要贴春联。记忆中最浓郁的年味,就是小学时街上手写春联时飘着的墨香味儿。

  又是一年春节将至,我们越来越多地听到“春节越过越没年味”的抱怨。也许没有年味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我们不像小时候那样,从年三十到初一、十五的习俗讲究一环接一环;可能工作节奏太快,我们忙到一切都来不及准备……

  但我们有没有想过,抱怨的同时,我们也淡忘了那个记忆中的春节味道也需要传承。让我们一起寻找记忆中的年味,像小时候那样过年,让我们和身边的孩子永远记得,就算如今的物质生活再丰富,过年也仍是最幸福的事。

  小时候最盼望的过年环节是“发钱”。不过可惜发的钱多数要上缴,妈妈的说辞总是不一样。最早说他们要给对方的小孩压岁钱,只有不用“回给”钱的才是我的;后来又说,钱会帮我攒着,还是我的,至于攒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可以用就完全不知道了。后来反应过来了,只有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给的压岁钱才是属于自己的!这个时间段一般发生在大年三十到初二之前,必须不能错过!

  爷爷很大方,从我有记忆时已是一张崭新的50元了,后来渐渐“涨”到1张大团结,2张大团结,包里揣了钱就马上上街各种暗爽,上了街又各种舍不得动,最后还是买烟花,买零食,买平时妈妈总也不给买的小玩意。最好笑的是,小时候对钱没概念。一次,一位阿姨给了一张20元,因为只有薄薄的一张,便忍不住大哭了起来,谁都劝不住,最后大姨为我换成了20张一元钱,手里厚厚的一摞,才终于高兴了。

  过年时,小孩不像大人那样忙,每天就做一件事情:各种玩。那时,卖鞭炮的摊子热闹得很:有冲天炮、旋转炮、刺花炮、摔炮、礼花炮、黑蜘蛛炮,还有大炸雷……女孩喜欢买比较安全的摔炮和刺花炮,男孩喜欢二踢脚,以及五颜六色的礼花炮……到了夜晚,整个天空灯火通明,闪耀着五彩的礼花……

  那时的除夕夜,特别是零点前后,电视里的春晚即使开着最大音量也完全听不清楚,因为到处都是隆隆作响的鞭炮声。“从小就听长辈讲放爆竹驱逐年兽的老故事。如果停了鞭炮声,会很不习惯地觉得没有了年味。”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12

  千盼万盼,终于盼到了过新年。前几天,我是不眠不休的写作业,现在终于可以稍作休息,停下来享受一下猴年的新春佳节。

  此时此刻的我,深深的被过年的气氛包围着。

  除夕夜那晚,我跟随者爸爸妈妈来到了奶奶家。一进门,我就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味儿。哥哥、姐姐、小姑妈他们都在餐桌上聊天,侃侃而谈。晚上,一家人围坐在大圆桌前开开心心的吃着团圆饭。

  享受完年夜大餐,大家聊了一会儿天。聊着聊着,新春佳节联欢晚会就开始了,它给我们带来了一顿美艳的视觉“团圆饭”。晚会上有绚烂的灯光,动听的歌声,优美的舞蹈,幽默的小品一盘盘精彩的“菜”让我们回味无穷。

  单看着新春佳节联欢晚会,我觉得还是有些无聊了,我就找出了一副扑克牌边打牌边看新春佳节联欢晚会。我们陪着奶奶玩了一会儿接猴,奶奶也玩的很开心。

  到了深夜,哥哥就陪着我们去放烟花了。我们先放了一个蛋卷是的烟花。它的烟花非常得矮,但是给人一种很温馨的感觉。接着,我们点了一个荷花型的,那个烟花点燃之后,就一下子嗖的转了起来,喷出了粉色的火焰,那个样子,真的像是荷花展开一样啊!这个烟花却是名副其实啊。接着,我们又放了一个奇幻旅程,那个烟花可漂亮了,有红的,黄的,紫的,各色各样,五光十色,绚烂缤纷。

  最后,我们放了一个手持式的烟花,那个上说是有60 发,我就一个一个的数。哥哥说这个烟花是他们小时候最喜欢的烟花,一个烟花可以放好长时间呢。第一个烟花,我数到了53 个,但是姐姐只数到了47 个,诶,怎么回事呢?可能我们数错了吧!

  就在这个时候,十二点的钟声也敲响。周围的鞭炮声也随之响起,噼里啪啦的,一个个花也在空中汇聚出了漂亮的舞蹈,恭贺猴年的到了。这个除夕夜还真是年味十足。

  相信我在猴年里,我会更加努力,我一定会有更大的进步,会有更大的收获。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13

  时间倒退20年,我最盼望的就是春节能够连续好多天都吃上平日难得吃到的菜肴。在老家,年夜饭一定有的菜是广味的香肠腊肉、槟榔芋和五花肉做的扣肉、油炸肉圆、油炸鱼、白切鸡、鸡杂炒粉丝等。早在春节前一个月,一家人就开始做香肠腊肉。妈妈负责买肉和猪肠,把肉绞碎,调好调料,然后爸爸、妈妈、奶奶便开始分头灌肠。我和哥哥则负责把长长的灌肠用绳子系成小段,再用针在肠子上扎出小针眼,然后等爸爸在院子里搭起炉灶,生好一堆火,把香肠搭在架子上慢慢熏烤。

  大年二十九,是家里“下油锅”的固定日子。槟榔芋和五花肉做的扣肉、油炸肉圆、油炸鱼等都在这一天进行处理。大油锅里装满油,在炉子上冒着吱吱的烟,一块块堪比脸大的五花肉顺着锅边放入油锅,然后是一个个鱼头和鱼块被裹上鸡蛋面粉滑入锅中,再接着是一块块槟榔芋,我们看着它们在锅里发生香喷喷的化学反应莫名高兴,仿佛一顿大餐就在眼前。不过,这些仍只是半成品,尚需次日的加工。最期待的就是油炸肉圆的制作。我和妈妈把调好的肉搓成汤圆大小,爸爸把鸡蛋面粉裹在一个个肉圆外,再下到油锅中。一个个肉圆渐渐变成了金黄色,有的还长出了长长的小尾巴,在油锅里翻滚。我和哥哥两个小馋鬼,以“尝一下味道”的名义,时不时拿两个新鲜出锅的塞到嘴里,满口香脆。有时候,趁着爸爸上厕所或是抽烟休息的间隙,我们悄悄地把鸡蛋面粉裹上红枣、红薯,甚至糖果下到油锅里。于是,各种口味奇怪的圆子诞生了。混杂在肉圆子里面,谁吃到都会会心一笑。

  大年三十早上,我们还躺在床上就能听到爸爸杀鸡的声音。要等到下午两三点,年夜饭大餐才能全部做好,摆满整张桌子。桌子也是特制的,中间留出来的一个窟窿专门放上可以加热的汤锅,热气腾腾。这一顿,作为孩子终于可以只吃菜不吃米饭,可以喝我们喜欢的饮料,可以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每一道菜我们都细细品尝。因为,这一顿的味道,我们会记一整年,会想念一整年。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14

  年前的阴雨天气有点令人扫兴,可过年的喜气早已满满地挤进阴雨的天空,不时看见街上的人们提着大包小包的东西急匆匆地往家赶,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笑意。

  人们的手上免不购有新衣服,这不禁使我联想起过年穿新衣的习俗。记得小时候能穿上新衣服,会觉得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一件事,不管新衣的样式和品牌,只要是新的,就会欢欣不已,就会觉得是过年最好的礼物,是一年里最好的衣服。

  早在春节来临前,为迎合新年的喜庆气象,为节间展示给亲朋好友一个全新的面貌,家家户户都会把家里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并在过年当天在门上贴上一副大红春联,祈求来年好运。如:什么“财源滚滚”、“步步高升”、“富贵满堂”什么的,反正都是一些吉祥的话语。

  做年夜饭是过年的一件大事,据说,年夜饭只有一家人在一起做的,吃起来才最好吃,所以大年三十那天,我们一家子一般都会聚在一起准备年夜饭。外公包饺子的手艺最好,由他做传统的美食饺子;妈妈和她姊妹几个一起洗菜、切菜、烧菜;爸爸和家里的男人们负责杀鸡、杀鱼等“粗活”;而我们几个小孩子和外婆就负责“打杂”,洗洗碗、擦擦桌子、收拾家中的摆设等等。

  一切准备就绪,大约五点多一点,传统的祭神请祖仪式开始。由外公带着,先祭夜神及各路神仙,在家门口摆上贡品,点燃香纸,虔诚跪拜,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请完夜神,在回到家中堂屋祭拜先祖,同样跪拜一番,祈求家人平平安安、和和睦睦。

  祭拜结束后,年夜饭正式开始。一大家子围坐在一起,忙碌一年,此刻皆放松心情,大人们开怀畅饮,孩子们恣意吃喝,好不热闹。一年一度的年夜饭能充分地体现出家庭成员之间的互敬互爱、尊老爱幼。在吃完年夜饭后,大人们就开始守岁。

  过年最让小孩子们高兴的不仅是能穿上新衣、玩擦炮、摔炮等,最为重要的是能够收到大人们给的压岁钱,即红包。因为红包象征活力、愉快和好运气,大人们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寄托长辈对孩子的关心与希望。

  在一声声的爆竹声中,春节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过去,新的一年、新的一学期已经来临。但年味仍是挥之不去,仍给人们无尽的回味、全新的期盼,也萦绕在我的心里,永远不会褪色。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15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过小年,就要祭灶。记得小时候,奶奶都要做一个花馍,蒸好好,摆放到灶神旁,上一柱香,拜一下。母亲不信这个,所以分家后,家里也不祭灶神了。过了小年,大人们就开始为过年准备了。每年的冬天,会裁缝的母亲都是最忙的。村子里的左邻右舍,这个给孩子做件外套,那家做条裤子。母亲都会答应。每晚,踩着缝纫机做到半夜。母亲说,以前我们小时,家里经济紧张,做衣服给家里补贴家用。后来,日子好了,碍于邻里情面,还是要帮忙做的。每年,我们姊妹几个的衣服,母亲都是忙到年三十夜里才给我们赶制出来。

  相对母亲的忙碌,我们可是悠闲多了。常常几个小伙伴相约,走上2里路,去镇上看大戏。那时还是公社,在镇里建了戏园子。平日里是镇上开大会,或者审判会时用。腊月里,就开始唱大戏了。小孩子,对秦腔的热爱,源于可以顺理成章的向家里人要几角零花钱,买一毛钱的瓜子,或者一个米花糖。那时,兴高采烈的我们,在戏园子玩够了,拿一角钱,从小贩手里接过用旧书卷起的一小筒瓜子,站在台子地下,一颗一颗放进嘴里,砸吧一会,再吐掉皮。一把瓜子,慢慢地吃,等戏散了,还有一多半,有时就带回家给家里笑的弟弟妹妹吃。我对秦腔的了解,也就从那时开始吧,记忆中最深刻的秦腔名曲,《周仁回府》,《铡美案》,就是那时深植于记忆中。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戏院就荒芜了,记得初中的学校就在戏院旁边,每日放学都会看到孤零零矗立在那里的舞台,台下空落落的,几个小孩在玩耍。而戏台上那些,红脸的关公,黑脸的包公,蓝脸的道尔顿,那被遗弃的秦香莲,那骄横的公主,成了永远的记忆。后来,戏园子也拆掉了。前段时间回家,路过镇上,以前戏园子的地方,开发成了家属区,盖起了高楼。年味,就在人们追逐好生活的路上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15篇)】相关文章:

1.《记忆中的年味》作文

2.记忆中的年味作文

3.记忆中的年味

4.记忆中的年味作文推荐

5.寻找记忆中的年味作文

6.我记忆中的年味作文

7.记忆中的年味作文15篇

8.记忆中的年味作文(精选16篇)

上一篇:记忆小学作文 下一篇:难忘的记忆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