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作文

2021-03-13 鲁迅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鲁迅的作文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鲁迅的作文 篇1

  一张方脸,一字须,充满坚决之色的一双可以医人可以医心的一双手。他是中国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有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高尚品质。“他”是谁?他有着救中华人民于水火之中的高尚品质。在他的著作《朝花夕拾》中可以知道他的家世显赫,他本有能力在出国留学之后回国继续经营他们家的家业,可是他为什么没有这样做呢?那是因为他在日本留学时看到了太多“清国留学生”成天无所事事的样子,他便认为中华民族这个当时思想,文化,科技都远远不如其他民族的这个民族不单单是身体需要医治,心灵和内在更需要医治。之后他便弃医从文,展开了他的文学之路,以笔为武器与恶势力做斗争,开始救人民于水火之中的伟大工作!他这种救人民于水火之中,敢于为祖国母亲及中华儿女奉献一切的高尚品质怎能不使我受益匪浅呢?不仅如此,他做为人也十分谦逊。

  有人想让他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时他拒绝了;有人说他是天才时他却说:“我只是趁别人喝咖啡的时间工作而已。”;他从来没有把自己当做一个多么了不起的人物,而是时常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说话,批判者封建思想的成旧和腐败。他这样极其谦逊的高尚品质难道不是我一生都所值得学习的吗?他还十分关心青少年,敢于与反动派做斗争。在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他多次用到了“吃人”这个词,最后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心声。

  在他接受媒体采访时更是严肃地提出了这个问题。他这种热爱青少年“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品质使我终身受益。到这里想必你已经知道他是谁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他就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鲁迅先生。啊!鲁迅先生啊!——我永远的偶像,您使我终身受益!

鲁迅的作文 篇2

敬爱的鲁迅爷爷:

  您好!这是一封来自二十一世纪的学生的信,希望您在天堂能开心。

  最先接触到您,是因为一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那时我在上小学,并不是狠了解它的含义,只是因为很多人说它好,而且,当时我对您也没有什么认识,只知道有一个文学战士,好像叫做鲁迅。

  后来,我便了解了您,学了许多关于您的文章与生平。就目前学过的课文中,我最喜欢的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荒芜的后院在您的眼里,是童年的乐园,可能,现在我们会觉得那百草园是荒凉无味的吧。

  我敬仰您,在二十世纪勇敢地同日本抗争,用笔写出了令人振奋的文章,不会因为社会的压迫而放弃斗争。您不像战士那样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但您却以笔杆为武器,鼓励大家不要胆怯,不要退缩。

  最近,我又学习了您的《故乡》。在学习的同时,我在想:闰土从紫色的圆脸,项上的银圈;到后来满脸的皱纹,通红的眼睛,变化多大啊。您让我了解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即便是最好的朋友,也会有深深的隔膜。

  鲁迅先生,我以前看过您的一封信,是你写给一个大学生的回信,那种语气是多么温和,多么朴实和平易啊!跟读您的文章不同,许多人都说,与您交谈,一点紧张感都没有,因为您和蔼可亲,并且很幽默,在笑声中,我们能学到许多东西。

  最后,祝您身体健康,为天堂群仙做出更大贡献!

  此致

敬礼!

鲁迅的作文 篇3

  伟大——这就是我对鲁迅先生的第一印象。他“俯首甘为孺子牛”日夜为改变民族的命运而忙碌着。身体瘦弱的他却是文学上的巨人。鲁迅先生幽默,且不乏亲切。他憎恨黑暗如魔鬼,而且处处为他人着想,淡化自己。在我看来,他是平凡而伟大的人!

  鲁迅先生逝世的时候,终年才55岁,却写出啦无数经久不衰的书:《阿Q正传》、《狂人日记》、《彷徨》、《坟》等作品广为流传。但被世人所敬仰的鲁迅先生却总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鲁迅先生的房间必定是最“热闹”的时候,他正演奏着“文字交响曲”希望这一首首动听的曲子能唤醒麻木不仁的中国人。

  鲁迅先生在日本学医时,意识到中国人“中国人的病不在身体上,而是在心理上。”于是他决定拿起笔,通过自己的文章来呼吁所有的中国人,所以有的人说:“鲁迅先生的笔是同黑暗作斗争最厉害的武器。”

  人们把鲁迅先生誉为“民族魂”,原因是鲁迅先生或者是为啦多数人更好地活。他给人民当牛做马,却毫不骄傲,更不曾骑在人民的头上高呼:“啊!我多么的伟大!”所以,群众们把他举得很高,很高。鲁迅先生从不突出自己的地位,卖弄自己的知识。他只是默默地接受人们给他的荣誉和赞赏。

  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有一分热,发一分光。”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的文章永远是中国历史上最璀璨耀眼的光芒。

  我是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的,从《三味书屋》到《藤野先生》再到现在的《药》,算算大概也有五六个年头啦:以前年纪还太小,不能完全明白文章的韵味,只是人云亦云地跟着老师说,说当时社会的黑暗,说人性的丑恶。可是,现在自己也真的能够明白那是一个多么黑暗的社会,心中有恨,恨民众的麻木,很人性的冷漠,更恨自己没有生在当时,也同样为医国医民奉献热血与青春。

鲁迅的作文 篇4

  《药》的故事开始于秋的后半夜:屋外是乌蓝的天,见不到阳光。一些夜游的东西在四处游荡。此时屋内,一个中年男子忽然做起,接着擦着火柴,他的脸在火柴的光下忽明忽暗,甚是可怕。就在这时,里屋又传来一个老女人的声音,这声音不是少女声音的柔和,也不是青年声音的强壮有力,而有些异样。这个人走向一间黑的屋子,里面传来窸窸窣窣的怪声和人的咳嗽声。

  这就是故事的开端,开端就引人进入一种阴暗、怪异、恐怖的氛围中。

  接着向下读,文章的`环境描写穿插着诡异的色调。

  老栓走向刑场的路上吃了好几惊,若是普通祥和的氛围,人一样不会总吃惊,心态是很平和的。他看到有人从他前面走过,回头看自己的眼神像是见了食物,眼里闪出攫取的光。读者不禁会想,这哪里是人,分明是野兽。不!野兽不会有人的身躯,分明是鬼。紧接着,鲁迅就写到,老栓见许多古怪的人,鬼似的徘徊。老栓接着走,看到了兵,衣服上有大白圈、暗红色镶边。这或许能与下面的鲜血馒头照应吧!不管怎样,它让我想起了死人用的花圈。老栓看到了一群人的后背,像被无形的手捏住了,如鸭。画面此时定格了,读者不禁觉得文章更加古怪了。

  终于到了读者明白老栓意图的时候了。

  鲁迅是怎么写的呢?他先写的刽子手。一个浑身黑色、眼光如两把刀,手中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他不像是人,简直一个地狱使者。黑白红三色给读者超强的视觉冲击,尤其是滴血的鲜红馒头,再加上黑衣人,昏暗的天,鬼影似的行人,不得不使人心起寒意。

  老栓终于到家了。读者的心似乎也该放下来了。可接下来。对烧馒头吃馒头的描写又让人心中一震。

  碧绿的荷叶包上鲜红的人血馒头。怎么想,怎么让人不敢恭维。平常都说红花绿叶美,可鲁迅笔下的鲜艳的红绿搭配着实让人吓了一跳。烧馒头的火焰是红黑色的。红色与黑色此时显得如此渗人,让我想到什么“黑风老妖喝人血”之类的故事。

  不一会儿,馒头弄好了。散发出一种奇怪的香味。香味到可以理解,革命者的鲜血嘛!可奇怪的香味就让人心生怪异。红白馒头变得乌黑,打开它的心里窜出一道白气。如果这是个童话,我肯定会想,白气里说不定会窜出个妖怪,出来作恶;要不然就是一个神满足别人的一个愿望。不管怎样,这里的馒头窜出的气总让我觉得奇怪,和小栓一样,有种说不出的奇怪。

  迷信害人,神也不会可怜小栓。蘸了革命者鲜血的馒头也不能治肺结核。结局是悲凉的。

  故事的结尾,鲁迅安排小栓的母亲和革命者的母亲一同出现,多么戏剧性的一幕!鲁迅对死尸的描写很吓人:宛然阔人家里祝寿的馒头。又是馒头,尸体像馒头。读者八成在想,但愿自己在吃馒头时别想到这个比喻。

  革命者的坟头开出了红白的花,圆圆的排成了一圈。这让华大妈和夏夫人都大吃一惊。这里或许是鲁迅对这个曾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的特殊关怀吧。“这花不像是自己开的”一句又营造出些灵异气氛。坟地周围是死一般的寂静,枯草如铜丝,还有令人倒胃口的乌鸦。这样的场景如同《父与子》的结尾对坟地的描写一般。但屠格涅夫一句“不管埋藏在坟里的是怎样地有罪,长开坟上的花朵却用它们天真的眼神安然的望着我们”。简洁的话语就让读者心生感动与温暖。但读《药》的结尾却没有这种感觉。鲁迅让两位母亲都悚然的回头,都害怕的回头,望着箭一般的乌鸦飞走,画面永远定格于此刻。两个肌肉紧绷的面颊,四只惊恐万分的眼睛,微张的嘴

  鲁迅的笔就在这种恐怖氛围中停止了。《药》的文章底色就是灰暗的,诡异的。而且文章总在出其不意间出现恐怖景象。如黑衣人突然出现在老栓面前,突然拿出鲜血馒头。日本的恐怖片之所以吓人的原因之一就是出其不意:夏夜的凉风吹拂着小A,小A安稳地睡着。突然,一个鬼出现在窗外……我想有哪位导演再想拍恐怖片,可以看看《药》,相信定会从中找到灵感。

  我想《药》之所以把文章底色定成“鬼片”风格,是因为故事本身是悲凉的。在寂寞里奔驰的勇士真的很寂寞,很悲凉。他的死没有唤醒民众,反而遭来鄙薄。而旧时的民间迷信真的好愚昧,本身也诡异。人血竟然能治肺结核?可悲的是相信它的民众更愚昧。文化的落后让鲁迅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批判,批判得那么有力深刻,直指人性中的阴暗。

鲁迅的作文 篇5

  顺水而流的乌篷船,蜿蜒的小路盘旋在四合院里,那里就是鲁迅的故乡。

  悠悠的河水缓缓流淌,走到大堂里,直到看到豪迈的“林翰”二字,才算真正进入了鲁迅的故乡。两边刚劲有力的毛笔对联“持其志而暴其气,敏于事而慎于言”,瞬间点燃了鲁氏家族世代的奋斗目标。中端一幅水墨兰花画占据了不少游客的眼帘,草草几笔所成的水墨画,正如鲁迅自己晚年所写的:椒梵桂折佳人老,独托幽岩展素心。岂惜芳馨遗志者,故乡如醉有荆榛。

  鲁迅家的百草园,在游客们看来只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油菜地,在鲁迅笔下,却是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小时,他在此地欢快地斗、捉蟋蟀,灵巧地爬上高大的皂荚树,干劲十足地拔那与树缠绵的何首乌,顽皮地在石井上跳来跳去。“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可想而知,百草园曾给年少的鲁迅带来了硕大的乐趣,石井、何首乌、皂荚树,对鲁迅来说,仿佛都有生命。正是这新世纪的时光,才使它们依然固守在自己应有的岗位上,好像在耐心而期待地等待着鲁迅熟悉的归来,和它们彼此再见一面,直到永远……想象着如此美妙的幻境,才使自己负有了百草园这种臻致纯洁的喜悦之情。

  穿越过静谧的走廊,带着鲁迅著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记忆,我虔诚地寻觅着鲁迅曾在家乡玩耍的身影。处于鲁迅文中的三味书屋,我似乎看到鲁迅幼年上学的场景。站在三味书屋的跟前,眼前的布置令我倍感亲切,有些故地重游的美感。私塾中所谓的“三味”。是古人对读书感受的一种比喻,“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种体验合称为“三味”。

  现在空洞的桌椅四边,少了几分喧闹,显得有种荒凉的孤寂感,或许是寿先生的弟子们贪玩,去百草园玩赏一番了。鲁迅的私塾先生寿镜吾若在这里,洪亮地犹如古钟般的声音定会绕梁不绝地在大厅里回荡:“人都到哪去了?”回答的人,也只有眼前饱览一切风景的游客了。

  远远望去,私塾老师拿着戒尺坐在教桌上的样子似乎依稀可见,书屋边好似还萦绕着那些捧着《荡寇志》的学生们的朗朗书声。房前屋后,老屋依旧,睡床依旧,院落里桂树依旧,棕色刻花的摇椅和圆桌,无不散发出古色古香的无限韵味来。俗话说睹物思人,看见鲁迅窗前空空如也的红木书柜,我的脑海里蓦地浮现出他少年时期与煤油灯相伴,苦读经书到鸡鸣的情景来。

  带着淡淡的迷恋与不舍,我离开了这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中华伟人之乡。此时此刻,我由衷地感到,鲁迅的故居不但照亮了历史,还照亮了整个绍兴市。

鲁迅的作文 篇6

  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关于鲁迅与红辣椒的故事:

  鲁迅先生从小就非常爱读书。有一次,他考试成绩非常优秀,学校奖励了他一枚金质奖章。他不是把奖章收藏起来,而是把奖章卖了。他用卖来的钱,买了一些自己喜欢的书和一串红辣椒。他把红辣椒挂在自己的房间里,有时晚上看书很冷或想睡的时候,就吃一个红辣椒。辣椒把他辣得全身冒汗,这样身体就不冷了,也不想睡了。他用这样的办法坚持读书。由于他刻苦努力,鲁迅终于成为了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现我们生活条件好了,再也不应红辣椒来驱寒提神。但鲁迅与红辣椒的故事鼓舞着我们:只有勤奋刻苦学习,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鲁迅的作文 篇7

  同学们,你们知道鲁迅是谁吗?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今天我学习了关于鲁迅的两篇文章,分别是:《少年闰土》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从《少年闰土》这一课我知道:鲁迅先生小时候不自由,和许多少爷一样:只能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我也知道鲁迅先生很幸运,有一个见多识广的好朋友,给他带来好多快乐。

  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课我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鲁迅经常工作到半夜,咳嗽不止,但他对自己的病满不在乎,看不清东西的女佣阿三劝他休息,但他反倒劝阿三多休息,不叫她干重活。

  在我心目中,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人: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乐于助人、深受爱戴的人。

  敬爱的鲁迅先生,我们会记住您的,也会以您为榜样的。

鲁迅的作文 篇8

  我所认识的鲁迅先生,是从他的著作中见到的,我没有与他会过面。当鲁迅先生创造出阿Q的时候,我还没想到到文艺界来作一名小卒,所以就没有访问 求教的机会与动机。及至先生住沪,我又不喜到上海去,故又难得相见。四年前的初秋,我到上海,朋友们约我吃饭,也约先生来谈谈。可是,先生的信须由一家书 店转递;他第二天派人送来信,说:昨天的信送到的太晚了。我匆匆北返,二年的工夫没能再到上海,与先生见面的机会遂永远失掉!

  在一本什么文学史中(书名与著者都想不起来了),有大意是这样的一句话:鲁迅自成一家,后起摹拟者有老舍等人。这话说得对,也不对。不对,因为我是 读了些英国的文艺之后,才决定也来试试自己的笔,狄更斯是我在那时候最爱读的,下至于乌德豪司①与哲扣布②也都使我欣喜。这就难怪我一拿笔,便向幽默这边 滑下来了。对,因为象阿Q那样的作品,后起的作家们简直没法不受他的影响;即使在文学与思想上不便去摹仿,可是至少也要得到一些启示与灵感。它的影响是普 遍的。一个后起的作家,尽管说他有他自己的创作的路子,可是他良心上必定承认他欠鲁迅先生一笔债。鲁迅先生的短文与小说才真使新文艺站住了脚,能与旧文艺 对抗。这样,有人说我是鲁迅派,我当然不愿承认,可是决不肯昧着良心否认阿Q的作者的伟大,与其作品的影响的普遍。 我没见过鲁迅先生,只能就着他的著作去认识他,可是现在手中连一本书也没有!不能引证什么了,凭他所给我的印象来作这篇纪念文字吧。这当然不会精密,容或 还有很大的错误,可是一个人的著作能给读者以极强极深的印象,即使其中有不尽妥确之处,是多么不容易呢!看了泰山的人,不一定就认识泰山,但是泰山的高伟 是他毕生所不能忘记的,他所看错的几点,并无害于泰山的伟大。

  看看鲁迅全集的目录,大概就没人敢说:这不是个渊博的人。可是渊博二字 还不是对鲁迅先生的恰好的赞词。学问渊博并不见得必是幸福。有的人,正因其渊博,博览群籍,出经入史,所以他反倒不敢道出自己的意见与主张,而取着述而不 作的态度。这种人好象博物院的看守者,只能保守,而无所施展。有的人,因为对某种学问或艺术的精究博览,就慢慢的摆出学者的架子,把自己所知的那些视为研 究的至上品,此外别无他物,值得探讨,自己的心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假若他也喜创作的话,他必是从他所阅览过的作品中,求字字句句有出处,有根据; 他作而不创。他牺牲在研究中,而且牺牲得冤枉。让我们看看鲁迅先生吧。在文艺上,他博通古今中外,可是这些学问并没把他吓住。他写古文古诗写得极 好,可并不尊唐或崇汉,把自己放在某派某宗里去,以自尊自限。古体的东西他能作,新的文艺无论在理论上与实验上,他又都站在最前面;他不以对旧物的探索而 阻碍对新物的创造。他对什么都有研究的趣味,而永远不被任何东西迷住心。他随时研究,随时判断。他的判断力使他无论对旧学问或新知识都敢说话。他的话,不 是学究的掉书袋,而是准确的指示给人们以继续研讨的道路。

  学问比他更渊博的,以前有过,以后还有;象他这样把一时代治学的方法都抓 住,左右逢源的随时随事都立在领导的地位,恐怕一个世纪也难见到一两位吧。吸收了五四运动的从新估价的精神,他疑古反古,把每时代的东西还给每时代。 博览了东西洋的文艺,他从事翻译与创作。他疑古,他也首创,他能写极好的古体诗文,也热烈的拥护新文艺,并且牵引着它前进。他是这一时代的纪念碑。在文艺 上,事事他关心,事事他有很高的成就。天才比他小一点的,努力比他少一点的,只能循着一条路线前进,或精于古,或专于新;他却象十字路口的警察,指挥着全 部交通。在某一点上,有人能突破他的纪录,可是有谁敢和他比比全能比赛呢!

  也许有人会说:在文艺理论方面,鲁迅先生只尽了介绍的 责任,并未曾建设出他自己的有系统的学说;而且所介绍的也显着杂乱不纯。假若这话是对的,就请想想看吧,批判别人的时候,不是往往忘却别人的努力,而老嫌 人家作得不够吗?设若能看到这一点,我们不是应当看看自己,我们自己假如也把研究、创作、翻译,同时并作,象鲁迅先生那样,我们的成绩又能有多少呢?我们 就是对于一位圣人,也应不客气的批评,可是我们也应当晓得批评不仅是发威,而是于批评中,取得被批评者的最良最崇高的精神,以自策自励。鲁迅先生能于整理 国故而外,去介绍,去翻译,就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事。一个人的精力与天才永远不能完全与他的志愿与计划相配合,人生最大的苦痛啊!只有明知这苦痛是越来越 深,而杀上前去,以身殉志的,才是英雄。鲁迅先生的精神便是永远不屈不挠,不自满,不自馁。鲁迅先生的精神能以不死,那就靠后起者也能死而后已的继续努 力。抓住一位英雄的弱点以开心ziwei,既无损于英雄,又无益于自己,何苦来呢!

  还有人也许说,鲁迅先生的后期著作,只是一些小品文,未免可惜, 假若他能闭户写作,不问外面的事,也许能写出比阿Q更伟大的东西,岂不更好? 是的,鲁迅先生也许能那样的写出更伟大的作品。可是,那就不成其为鲁迅先生了。希望鲁迅先生去专心著作的人,虽然用着惋惜的语调,可是心中实在暗暗的不满 意!不满意他因爱护青年,帮忙青年,而用去许多时间;不满意他因好管闲事而浪费了许多笔墨。

  我不晓得假若鲁迅先生关上屋门,立志写伟大的作品,能够有什么贡献;我不喜猜想。

  我却准知道鲁迅先生的爱护青年与好管闲事是值得钦佩的事,他有颗纯洁的心,能接近青年;他有奋斗的怒火,去管闲事。是的,先生的爱护青年,有时候近于溺 爱了;可是佛连一个蚂蚁也爱呢!母亲的伟大往往使她溺爱儿女;这只有母亲自己晓得其中的意义,旁观者只能表示惋惜与不满,因为旁观者不是母亲,也就代替不 了母亲,明白不了母亲,自己不是母亲,没有慈心,觉得青年们都应该严加管束,把青年们管束得象羊羔一样老实,长者才可逍遥自在的为所欲为。为长者计,这实 在是不错的办法。可是,青年呢?长者的聪明往往把将来带到自己的棺材里去,青年成了殉葬者。鲁迅先生不是这样的长者,他宁可少写些文章,而替青年们看 稿子;他宁可少享受一些,而替青年们掏钱印书,他提拔青年,因为他不肯只为自己的不朽,而把青年们活埋了。这也许是很傻的事吧?可是最智慧的人似乎都有点 傻气。

  至于爱管闲事,的确使鲁迅先生得罪了不少的人。他的不留情的讽刺讥骂,实在使长者们难堪,因此也就要不得。中国人不会愤怒,也 不喜别人挂火,而鲁迅先生却是最会挂火的人。假若他活到今日,我想他必不会老老实实的住在上海,而必定用他的笔时时刺着那些不会怒,不肯牺牲的人们的心。 在长者们,也许暗中说句:幸而那个家伙死了。可是,我们上哪里去找另一个鲁迅呢?我们自惭;自惭假若没有多少用处,让我们在纪念鲁迅先生的时候,挺起 我们的胸来吧! 只写了些小品文吗?据我看,鲁迅先生的最大成就便是小品文。我敢说,他的学问限制不了后起者的更进一步,他的小说也拦不住后起者的猛进直前。小品文,在五 十年内恐怕没有第二把手,来与他争光。他会怒,越怒,文字越好。文字容易摹仿,怒火可是不易借来。

  他的旧学问好,新知识广博,他能由 旧而新,随手拾掇极精确的字与词,得到惊人的效果。 你只能摘用他所用过的,而不易象他那样把新旧的工具都搬来应用,用创造的能力把古今的距离缩短,而成为他独有的东西。他长于古文古诗,又博览东西的文艺, 所以他会把最简单的言语(中国话),调动得(极难调动)迭宕多姿,永远新鲜,永远清晰,永远软中透硬,永远厉害而不粗鄙。他以最大的力量,把感情、思想、 文字,容纳在一两千字里,象块玲珑的瘦石,而有手榴弹的作用。只写了些短文么?啊,这是前无古人,恐怕也是后无来者的,文艺建设!

  燃起我们的怒火吧,青年!以学识,以正义感,以最有力的文字,尽力于抗战建国的事业吧!在抗战中纪念鲁迅先生,我们必须有这个决心!

【【精选】鲁迅的作文锦集8篇】相关文章:

1.【精选】鲁迅的作文锦集5篇

2.精选鲁迅的作文锦集8篇

3.【精选】鲁迅的作文锦集9篇

4.精选鲁迅的作文锦集4篇

5.精选鲁迅的作文锦集九篇

6.【精选】鲁迅的作文锦集7篇

7.精选鲁迅的作文锦集5篇

8.【精选】鲁迅的作文锦集10篇

上一篇:鲁迅的作文 下一篇:鲁迅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