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家垴,这座千年古村正静静地幽居在太行山上、浊漳河西畔的一隅,安然而恬静地等待着展翅一飞惊艳世人双眸的那一刻。
任家垴,原名卧牛庄,相传因东汉大将任光与村人攀亲并暂住,遂更名为任家垴。这里层楼叠院,是中国北方典型的古村落。这里有三株合抱、腹内中空却依然繁荫如盖、荫庇一方的千年古槐;这里有保存相对完好的明清时期的民居土楼院建筑群,这里有修建于明正德年间现急需修缮的祥云寺和观音堂,这里还有承载着宗族文化的任氏祠堂和曾经见证者手工业繁荣的油坊、醋坊、粉坊的古坊遗址……
当我行走在这座千年古村,细细打量她的每一个细节之时,我突然想到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此时的任家垴正从两千年前向我款款走来,一如余先生笔下的敦煌莫高窟,她“不是死了千年的标本”,而是“活了千年的生命”。于是,我怀着最虔诚的敬意,用最真实的文字来记录下她沧桑而厚重的足迹。
任家垴四面环山,村落坐北朝南、依山势向阳而建。村落南面和西面有开阔的田地,用“藏风聚气,负阴抱阳”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了。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李晓峰教授和硕士生刘冕在实地考察任家垴之后,曾撰写过《山西省晋中市榆社县郝北任家垴村考察及其保护思考》。在这篇论文中,笔者用细致严谨的笔触客观真实地将任家垴的古村落建制以及民居院落的格局与特色做了详尽的阐释与说明。
古村落,作为中国文化的表征,它的身上留下了太多时代和人类智慧的印迹。我们在村长的带领下,沿着专家的足迹仔细探访着这里的每一座民居楼院。我们一路感叹一路用笔纸记录着我们所触摸到的一切。诚如论文中所言,这里的民居楼院大多为合院式建筑,且因地形而灵活变化为三合、四合院。但不论是哪一类的合院,其组合基本单元一般都为三开间双层土楼及或单层或双层的倒座,还有左右的耳房厢房。只是因土楼墙体厚实,室内空间显得有些狭小。
为了防腐防潮,大多楼院的底部用砖和条石做基础,外围则以加夯土外墙作维护。或许这也是为何这些明清楼院得以保存得如此完好的`原因之一。在这些楼院中,遗存较多的为平面布局紧凑的贴崖式楼院。这类楼院的上下两院以腰墙分隔,中间设有垂花门连通两院。除此之外,我们在任家垴还见到了少有的“前厅堂后楼院”格局的四合楼院和布局稍微简单些的三合院。每一座楼院就是一个鲜活的文化。我们努力探寻着,认真地向村里的老人询问着关于这些楼院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了中国北方农民千百年来所传承的远古文明,也感受到了这里浓郁的人文情韵。但是承载这些文明与情韵的楼院却在还未被外界熟知之时,也在悄然地在衰败和老去。因年久失修或人去楼空,村里仅存的二十几座楼院已然大门紧闭,院内杂草丛生,唯有郁郁葱葱的枣树枝繁叶茂地诉说着曾经的热闹。精美的楼院正在消逝,与它一起消逝还有它所承载的一大段历史与深厚的文化,而这一消逝将是不可逆的。当这一切变成现实的时候,任家垴这只凤凰的翅膀就将永远被折断了。
任家垴和所有的古村落一样,是中国文化的“细胞”,它就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文化综合体。承载着礼制宗族文化的祠堂自然也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的传统社会是以血缘为根基的宗族社会,祠堂正是承载着这一文化的建筑。任家垴的祠堂毫无例外地也承载着这样的文化,象征着任氏祖先的精神和实体。
任家垴的任氏祠堂坐南朝北,位于村落的中心大槐树旁。根据祠堂内安放的两块碑文和《任氏家谱》所记载,任氏祠堂始建于明正德年间,为任家垴村后人祭祀和缅怀先人之所。曾在清乾隆四十六年和咸丰六年历经两次重修。现在的祠堂是于2007年在原有祠堂基址以北依原规制和格局重修的。祠堂屋顶为歇山顶式,屋脊有龙形兽头,屋檐有彩绘与云勾。前有四根明柱,下有石鼓。任家垴祠堂修得精致,且修缮频繁,足见其在村人心中的份量之重。
聚族而居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宗族文化也是一种信仰文化。一个有信仰的村落才是有生命力的。任家垴人杰地灵,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这里的人们勤劳、上进,不甘人后。而这些都离不开深厚的宗族文化的浸染,而承载这一文化使命的任氏祠堂对维系村落社会秩序和增强群体意识方面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这一点我们从任家垴村人任炎兵所编《任家垴村志》所记载的文字可见一斑:“每逢祭日,全村男女老幼均集中祠前,各族轮流出资,共同祭拜祖先。村子里的男孩长大成人要会同族人到祠堂立名上册,叫‘吃宗盘’。”通过祭拜祖先和立名上册,使任氏子孙增强了家族使命感,同时也增强任氏家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可以这样说,传承千年的宗族文化就是任家垴这只幽居凤凰的精魂,是村落繁盛的希望之所在。
悠悠千载,任家垴深受文化的浸染,其中也包括传承了千年的油坊工艺。据任炎兵的《任家垴村志》记载,早在大清乾隆年间,任家垴就有了榨油的作坊“上油坊”。由于榨油工艺的特殊以及生产于本村的小芥籽品质优良,任家垴村的小芥子油在当时是誉满方圆百里的。在最繁盛的时候,任家垴共有榨油作坊东西上下四座,只可惜因年代久远,现仅存东油坊一处。据村人回忆,每到榨油时节,村里的每个角落都飘散着香喷喷的芥子油味,而这种脆生生、香喷喷的味道也成了任家垴村人无法抹去的记忆。
任家垴的榨油工艺,既是任家垴村落综合文化的一部分,也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是很有必要来详细记述一下的。榨油工艺共有备料、选料、炒料、碎料、蒸料、装料、压榨七到工序。这七道工序无论哪一道都不可掉以轻心,其中炒籽、装油包的环节技术含量最高,也最为关键。要榨好油,所备之料就必须优良,且要将料中杂质去除,谓之选料。在炒料时必须把握好火候,要炒至焦黄,有香味散出。在将炒好的熟料在石碾上碾碎并搅拌均匀后,放到特质的蒸锅上蒸。之后是把蒸透的熟料装入油包,这道工序一般由年长且榨油经验丰富者担当。最后一道是压榨。在将油包叠累放入榨坑时,为防止料渣漏入油中,且利于出油,人们在每个油包间都箍有铁环、垫有铁片。压榨时,充分运用了杠杆原理,通过一根平伸的滑木用钢丝将大梁的一头吊起,让另一头压在油包之上,然后在其梁头上方嵌进木楔,顶住顶棚,之后再将吊起的另一头落下,这时,整个大梁的重量就全压在了油包上。在压力的作用下,清冽香郁的油就会从油包四周汩汩流入埋在地下的瓮中。据村里人讲,一般要榨两次,头榨油的品质最好。他们一般是分级等来卖。
当我们跟着村长走进那座仅存的东油坊时,那油黑的大梁静静地横卧在那里,村里人告诉我们,每年一到冬天,油坊就是村里最温暖热闹的所在,农闲的村人有事没事总爱往油坊跑。我仔细打量着油坊的每一个角落,似乎听见了那大汗淋漓的笑语声,似乎闻到了那清香的小芥子油味。但那声音,那香味又似乎越来越弱,渐行渐远。渐行渐远的还有那古老的榨油工艺……
作为一种文化与一段历史的载体,任家垴古村落的较为完整的保留意味这一段历史与一种文化的传承。任家垴就像一只幽居了太久的金凤凰,我能感受到她的文化脉搏在有力跳动着,终有一天她会再次展翅而飞,只是,我希望那一天不要来得太迟。写文至此,一首曲萦绕心间不散,那就索性用它来做结吧:
[中吕·喜春来]古村任家垴
三株合抱千年罕,虬劲唐槐古寺闲,祥云片片绕山巅。文韵远,何日凤飞还?
【幽居的凤凰千年古村任家垴散文】相关文章:
寻幽探古章家寨散文03-30
源头古村游记07-13
神秘的千年古树群07-13
千年古桑园游记600字10-28
千年龙爪槐的散文07-31
千年的绝恋散文10-25
古镜妆前散文06-30
周村古商城游记作文550字10-28
挂在飞瀑上的千年古镇散文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