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事物、事理进行介绍、解说的一种文体。大家不妨来看看小编推送的说明文阅读教学设计,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说明文阅读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中考对说明文阅读的要求及命题方向。
2、掌握说明文的基础文体知识和答题规范。
教学重点
掌握说明文的基础文体知识,了解中考对说明文阅读的要求及命题方向。
教学难点
掌握说明文的答题技巧和规范。
教学方法
以例点拨、自主练习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中考链接
阅读《人类最糟糕的发明》,回答问题:
①英国《卫报》在2002年评出“人类最槽糕的发明”,塑料袋不幸“荣获”这一称号——因为我们现在居住的地球似乎已经变成了“塑料星球”,土地、河流、高山、海洋??塑料袋无所不在。直到有一天,我们都已离去,这些家伙仍然占据着地球,因为它们是“永生”的。 ②该报称,蟑螂曾被誉为顽强生命力的象征,但是自从塑抖袋出现后,它甚至超越了蟑螂,将成为人类文明的最后一个见证——相信它会带着人类历史进入下一个冰河期。塑料“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从70年代起,塑料袋垄断了欧美超市购物袋的市场。现在仅英国每年就要使用80亿个塑料袋。每次人们使用崭新的塑料袋装东西时,应该想想——也许有一天海龟会把它当作美味的水母一口吞下去,然后悲惨地死于窒息。
③塑料食品袋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极其严重。它的分子结构非常稳定。自然界的光、热、细菌和酶难以将其化解,即使埋在土里数百年它也不会分化、降解;焚烧塑料也不是解决办法,塑料燃烧后残存在大气里的氧化物及重金属离子会严重地危害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所以大量弃置塑料袋的堆积,已经造成农田和河流的严重污染,破坏了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
④与其他国家相比,南非的“白色污染”更为严重。大风吹过,树木上经常挂满了塑料袋,居民还以为是下雪了。为了减少环境污染,自2001年3月起,爱尔兰政府开始征收塑料袋税,每个塑料袋9便士。而美国采取另一措施,使用可降解的材料制造塑料袋。目前,其他国家正在效仿该方案,为“最糟糕的发明”做补救工作。但不知什么时候,人类才能告别“塑料时代”。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塑料袋
2、本文说明了什么内容? 提示: 塑料袋的产生、发展及危害
3、本文采用了什么顺序? 提示: 逻辑顺序
4、文章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试举例并分析其作用。 提示: 举例子、作比较、举例略
5、第④自然段加点词“该方案”具体指什么? 提示: 使用可降解的材料制造塑料袋 6、读了全文你认为人类怎样才能告别“塑料时代”
提示: (1)自觉使用可降解的塑料袋 (2)多宣传不可降解塑料袋的坏处等。
二、直击中考出示中考要求:
1、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对文章主要信息的筛选概括;
2、对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把握;
3、对说明结构及其顺序的理解与把握;
4、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辨析与分析;
5、对重要词、句的理解及对说明语言的品味;
6、根据选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或经验进行联想、想象;
7、对文章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的感悟与评价;
8、对文本与链接材料进行综合理解。
三、阅读指导
1、明确说明对象。 考察方式:
①指出说明对象是什么。 ②概括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③找出中心句。 答题方式:
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特征。
事理说明文:现象的起因、性质、解决措施等方面加以概括(中心句)。
2、抓住事物(或事理)特征。
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结构、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硬、软、冷、热等)、变化(动、静、快、慢)、成因(简单、复杂)、功用(广狭、正反)等等。
3、归纳说明方法。
考察方式:
考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主要有两个方向:①会判断(这段文字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从文中举例)②会分析其作用(运用这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回答模式:
“这段文字运用了(说明方法),(准确的/具体的/生动的/清楚)的说明了(说明对象)的 特点。”
特别关注:
⑴、“下定义”。 ⑵、“作比较”。
4、理清说明顺序。
1、概括要点。
2、看说明的对象。
5、体会说明语言。 考察方式:
①找出体现语言准确性的词语或分析该词语的表达作用。 ②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③加点词语能否换成另外一个词语,为什么? ④某两个或多个词语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答题模式: ①不能删。
②因为“……”表示……,删掉后就变成了……,这与文意不符。 ③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6、分析说明结构。
1、顺序和结构是两个概念。
2、总体结构:
①引出说明对象(引说部分)②阐释说明对象(主体部分)③总结说明对象(收尾部分)
基本模式:
①横式结构(说明事物的几个方面)②纵式结构(说明事物的发生、发展、结果或制作过程)③纵横交错式。
常见形式:
并列式、连贯式、递进式、总分式(总分、分总、总分总) 3、开头作用有: ①引出说明对象; ②引出说明的内容; ③提出说明的问题 。
结尾作用有: ①总结全文;
②提出一些希望、展望、预测等。 四、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题(河北省课改实验区)
①生物学家预言,2]世纪将是细菌发电造福人类的时代。
②说起细菌发电,可以追溯到1910年。英国植物学家利用铂作为电极放人大肠杆菌的培养液中,成功地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细菌电池。1984年,美国科学家设计出太空飞船使用的细菌电池,其电极的活性物质是宇航员的尿液和活细茁。到了80年代末,细菌发电有了重大突破,英国科学家让细菌在电池组里分解分子,释放电子向阳极运动.从而产生电能。操作时还在糖液中添加某些芳香化合物作为稀释液,来提高生物系统输送电子的能力。与此同时,还要往电池里不断地充入空气,用以搅拌细菌培养液和氧化物质的混合物。据计算,利用这种细菌电池发电,其效率町达40%,远远高于现在使用的电池的效率,且能持续数月之久。即使这样,还有10%的潜力可挖掘。
③利用细菌发电原理,可以建立较大规模的细菌发电站。计算表明,一个功率为1000千瓦的细茁发电站,仅需要1000立方米体积的细菌培养液,每小时消耗200千克糖即可维持其运转发电。这是一种不会污染环境的“绿色”电站,而且技术发展后,完全可以用诸如锯末、秸秆、落叶等废有机物的水解物来代替糖液。因此,细菌发电的前景十分诱人。 ④现在,各个发达国家各显神通,在细菌发电研究力面取得了新的进展。美国设计出一种综合细菌电池。里面的单细胞藻类可以利刚大阳光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糖,然后再让细菌利用这些糖来放电。日本科学家同时将两种细菌放放电池的特种糖液中,让其中的一种细菌吞食糖浆产生醋酸和有机酸,而让另一种细菌将这些酸类转化成氢气,由氢气进入磷酸燃料电池发现。
⑤人们还惊奇地发现,楞菌还具有捕捉太阳能并把它直接转化成电能的.特异功能。最近,美国科学家在死海和大盐湖里找到一种嗜盐杆菌,它们含有一种紫色素,在把所接受的大约10%的阳光转化成化学物质时,即可产生电荷。科学家们利用它们制造出一个小型实验性太阳能细菌电池,结果证明是可以用嗜盐性细菌来发电的,用盐代替糖,其成本就大大降低了。由此可见,让细菌为人类供电已经不再遥远,不久的将来即可成为现实。(选文有改动)
1、请给选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提示: 《细菌发电前景广阔》、 《21世纪将是细菌发电的时代》
2、文章第②段介绍英国科学家在研究利用细菌电池发电时,为了提高发电效率,操作时采 取了哪些措施?
提示: 1、在糖液中添加某些芳香化合物作为稀释液,来提高生物系统输送电子的能力。
2、往电池里不断地充入空气,用以搅拌细菌培养液和氧化物质的混合物。
3、文章第②段中加着重号的”这样“指的是什么?
提示: 利用这种细菌电池发电,其效率可达40%,远远高于现在使用的电池的效率,且 能持续数月之久。
4、文章第④段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提示: 现在,各个发达国家各显神通,在细菌发电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5、文章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提示: 举例子 列数字
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细菌还具有捕捉太阳能并把它直接转化成电能的特异功能。
6、利用细菌发电除了发电效率高之外,还具有哪些优越性?
提示: 1、清洁无污染(绿色环保) 2、经济实惠(发电成本低廉)
五、课外延伸
(黄冈)阅读《纳米卫星》,回答文后题目。
纳米的概念,是由美国科学家于1995年首先提出的。科学家们把卫星按重量分为好多类,1000千克以上的为大型卫星,100千克~500千克的为小型卫星,10千克~100千克的为微型卫星,10千克以下的为纳米卫星。纳米卫星体积很小,仅仅比麻雀略大一点。 。首先,纳米卫星的研制成本低。目前,平均每1千克卫星的研制费用为8万~10万美元。每千克的发射费用为2万~4万美元。研制发射一颗质量为1000千克的卫星,其费用至少需要1亿美元,而一颗纳米卫星的造价不到100万美元。其次,纳米卫星的研制周期短。目前,研制一颗大型卫星的周期为10年左右,而一颗纳米卫星的研制仅仅需要两三年即可,这样更适应快速发展的科技时代。第三,纳米卫星不仅仅节约了发射、回收成本,而且还节约了轨道空间。第四,纳米卫星可以发挥群体优势。科学家正在设计由小卫星组成的星座,其功能使不少的大卫星甘拜下风。发展高频段的、高速宽带的低高轨道星座系统,构筑太空信息高速公路,将成为21世纪的热点。因为它比光纤通信成本低、建造容易,是信息时代的主力军。若在地球同步轨道上,等间隔地布置648颗功能不同的纳米卫星,就可以保证对地球上任何一点进行全天侯、全天时的监视。
纳米卫星突破了传统的“一星多用,长久工作”的设计思想,不追求全面、综合、完美,而主张简化设计,采用成熟技术和模块化、标准化的硬件,所以,它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将广泛用于通信、遥感、天文等许多方面。这样就使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可以介入纳米卫星的研制领城,从而扩大了卫星研制和应用范围。纳米卫星将成为未来卫星发展的主要趋势,而且,它的研制会给空间技术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7、概括回答纳米卫星具有哪些优势?
提示: (1)成本低 (2)研制周期短(3)不仅节约发射回收成本,而且节约空间轨道 (4)可以发挥群体优势
8、比较文本画线句和下面的改句,你认为哪个句子好,谈谈理由。 原句:而一颗纳米卫星的研制仅仅需要两三年即可。
改句:而一颗纳米卫星的研制需要两三年即可。
提示: 原句好,因为原句中”仅仅”一词进一步强调了研制一颗纳米卫星的时间短。
9、文中多处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请任选一例,并说说运用这种方法的作用。
提示: 纳米卫星体积很小,仅仅比麻雀略大一点。
作用: 将纳米卫星与生活中常见的麻雀作比较,直观形象地说明纳米卫星体积很小。
1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提示: 为什么科学家想把卫星做得这么小呢?
11、现代社会已离不开人造卫星,请列举人造卫星应用于生活的两个例子。 (1)利用卫星观测天气情况 (2)利用卫星转播电视节目等 阅读《万园之园——圆明园》《节选》,给文章设计几道问题。
《成功离不开积累》 (1)圆明园地处永定河冲积扇的边缘。明清时这一带清泉涌溢,湖沼密布,被称为“海淀”。圆明园最初是清朝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稹①的宅园,后经不断地扩建与重修,总面积达到了5000余亩,成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
(2)圆明园是我国历史上最光辉的国体艺术杰作。它继承我国3000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借鉴了欧洲园林的建筑形式,融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为一体。其影响使得当时的美法等国一度产生了中国园林热,在欧洲,圆明固被誉为“万园之国”和“一切造园艺术之典范”。
(3)圆明园集叠山理水手法之大成。圆明园的水面.大的如福海达600余米,正所谓“蓬岛瑶台福海中,往来只借舟相通小的宽度均在四五十至百米之间.“跨水为小桥垂虹宛在,片云帆影,何必更羡吴江”。环曲潆流的河道把这些大小水面串联为一个完整的河湖水系,构成全园的脉络和纽带,提供了舟行游览和水路供应的方便,由此不难想像当年翠荷接天,龙舟泛彩,歌声荡漾的图画。叠石而成的假山,聚土而成的岗、阜、岛、桥、堤散布于国内.约占全园面积的三分之一:它们与水系相结合,把全园划分为山复水转、层层叠叠的近百处的自然空间。每个空间都经过精细的艺术加工,既表现了人为的写意又保持着野趣的风韵.其本身就是烟水迷离的江南水乡的精炼再现,有道是“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圆明园虽是千顷之园,但气势浑然一体,韵味隽永。
(4)可惜.圆明园经英法联军的洗劫和八国联军的焚掠.其胜景巳荡然无存。
〔注文〕〔①胤禛(yìn zhēn)〕清朝雍正皇帝。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提示: 圆明园。
2、结合第(2)段,概括说出为什么圆明园是“园林艺术杰作”?(限26字以内)
提示: 融我国古典造园传统和欧洲园林建筑形式为一体。
3、本文说明的顺序是什么? 提示: 逻辑顺序。
4、作者在文中引用”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意在说明什么? 提示: 圆明园(每个空间)是江南水乡的精炼再现。
说明文阅读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的:
1、探究说明文阅读的规律,总结阅读说明文的技巧;
2、把握说明文的句子关系,掌握析总分的图示方法;
3、能够运用析总分法解决说明文阅读的相关问题;
4、提高说明文阅读的解题应考能力;
5、培养探究文章奥秘的欲望与能力,培养对祖国语文的热爱之情。
教学时数:30分钟。
课型设想:
1、复习课型,总结前一学段说明文学习成果并提高之;
2、教学资源以综合运用教材资源为主,以换新角度,异向思维,开拓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多向思维、发散思维的意识与能力;
3、“引—导—练”一条龙,“探究—领悟—练习”一条龙;
4、本课重点解决析总分法及其应用。
5、本课难点为图示法;
6、本课为小型课,30分钟,注意把握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小结近期说明文学习,激发学生探究说明文阅读规律的欲望;
引出怎样分析说明文、怎样解答说明文阅读题等一系列问题。
从句子开始——
二、析总分
1、探究练习一:《中国石拱桥》首段。(最简单的)
(以教师为主,使学生明白:说明文句子关系:总分与并列;句子关系的层级性;句子关系的图示。板书)
2、探究练习二:《大自然的语言》第8段。
(师生互动,共同探究:注意:2、3句的关系;结合说明方法分析;板书渗透析总分运用于解阅读题。)
3、探究练习三:《大自然的语言》第9段。
(学生独立完成。学生板书)
三、总结解题规律
1、析总分的应用:(板书)
1)、说明方法的分析;
2)、说明要点的概括;
3)、说明角度与方面;
4)、段意与对象特征。
2、规律总结:(板书)
总分与并列,层级要分清;总是分的总,分是总的分。析分须知总,析总须知分;中心在于总,方法在于分。
四、作业
【说明文阅读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3.语文阅读教学心得
4.语文阅读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