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出门旅行回来,总能拍回一大堆或人或景的照片,没办法,谁让咱是“数量姐”呢?回想以前数码相机尚未风靡世界的胶卷时代,一帮人怀揣36张容量的柯达胶卷出去潇洒后,拿到的照片无非两款:一曰集体照,二为个人照,而且定额限量,集体照一般只有一张,而个人照永远在一到两张之间徘徊。至于风景照,那纯属放在心头奢侈想一想的范畴,毕竟有限的胶卷只能用在有限的人身上,不能用于无限的风光中,好钢,自然要用在刀刃上。
正因为稀罕,所以每张照片都弥足珍贵,这珍贵的感觉,从拍照仪式启动的那一刻就开始体现。
每次“咔嚓”之前,掌镜者总是不遗余力地提醒“看镜头,看镜头”,被拍者也总是很配合很努力地把眼神射向那黑得发亮又神秘无比的镜头,那种专注,有时近乎定格的状态,眼光,是不敢偏离镜头一丝一毫的,大有一种誓把最敞亮的眼神留在镜头里的架势。这份认真,都只因为那是一锤定音的活儿,拍砸了就没有反悔的余地,谁也无法就地在相机里把废片删掉重来。因此,如果不愿意在看到照片时被各种遗憾所纠缠,生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前期好好拍。
但是,拍照时这种因太在乎而产生的近于神圣的氛围下,很多人,特别是缺乏拍照经验的人,往往被镜头唬晕了,越想拍好就越犯怵。脸上的肌肉绷得紧紧的,手脚这时候也变得不听话了,放哪儿都觉得别扭。更有甚者,经过一阵折腾,等到摄影师在旁边指挥:“准备,一,二,三”时,那边厢按下快门,这边厢也把持不住了,眼睛下意识地跟着眨了下。完了,就等着收到一张闭眼照吧,闭眼的情况若出现在合影里,更是悔得肠子都青了。
而对那些镜头感比较强的人,则是另一番景象了。她们把难得的拍照机会当成人生的美妙体验,镜头当前,她们总是攒足了劲儿释放自己。无需喊“茄子”,灿烂笑容自然漾在脸上;不浓妆艳抹,但在行头配置上绝对不敢轻忽,平时最入眼的服饰是肯定要抓来陪自己出镜的;从容地搔搔首,弄弄姿,更是免不了的规定动作;而那自然流转的眼波,是断不会被眼前小小的镜头所束缚住的。所有的用心,所有的投入,都只为把自己最好的一瞬,凝成永恒。
等到照片洗出来,乍见,总有一种触目惊心与似曾相识混搭在一起的感觉。惊心源于对拍照效果的不确定,这种不安夹杂着期待渐渐发酵成一种内心微澜的心理张力,现在谜底揭开了,那颗心微微扑通两下是难免的。似曾相识则是因为,面对以影像方式出现的自己,既熟悉又新鲜。如果幸得心仪的照片,往往格外珍惜,这类照片也常常被当作珍贵的礼物,或者毕业时留给同学作纪念,或者赠送亲朋好友以见证一段美好的情谊。墙上醒目位置的相框,老式办公桌的玻璃台面,精美的笔记本或相册,总能发现这些温馨使者的踪影。那时候,除了明星挂历,房间里最好的装饰就是这些照片了,它们能够让整间屋子一下子温暖灵动起来。
小时候到邻居家串门,最吸引眼球的就是墙上桌上形形色色的照片了。尽管照片里的人很多我都不认识,但我喜欢从他们的神态、穿着打扮去想象他们的身份、生活方式,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华侨的照片。那时候我们这些小孩子还是一双白布鞋“走天下”,他们就已经人人脚上一双皮鞋了,至今,那些小女孩脚上的丁字小皮鞋、长筒白袜子在我眼里依然是柔软了时光的时尚;我们周围的男士还穿着中山装,他们早就西装领带了;我们的女士偶尔穿下裙子,样式也是极简单的,而那些烫着卷发的女华侨总是穿着华丽的裙子,有的还特意穿上相馆备有的礼服示人。看着他们的照片,直觉告诉我,他们的世界跟我们是不一样的。有时候,邻居们也会如数家珍般向我娓娓道来他们家照片各色人物的故事,而且,不约而同地,照片中人跟他们的关系往往是邻居们通用的开场白。
老照片给了我很多暖色的回忆。历史的车轮驶入二十一世纪后,数码相机以横空出世的姿态裹挟了整个世界,传统相机迅速没落,走向式微。人们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拥抱新技术,相机不再成为少数家庭有点奢侈的装备,而是如“旧时王谢堂前燕”般,“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很多普通家庭的标配,人们充分享受着数码技术带给他们的全新体验。
首先,数码相机去胶卷化的特质,让你无需胶卷,想拍多少就拍多少的美梦得以成真,这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海般的胸怀,最最让人爱不释手。一机在手,拍照不再局限于重要的时刻和场合,只要愿意,随时随地都可以拍。有小孩的家庭,相机更是成为父母纪录孩子成长轨迹的神器。现在的小孩,与长辈们只拥有寥若晨星的儿时照片不同,他们很多都是伴随大量照片慢慢长大的。
替小孩留下丰富的影像资料,性价比其实是非常高的。毕竟,成长不可逆,错过了这截就错失了这截独有的烂漫,某些关键节点的错过,有时甚至成为令人扼腕的过错。虽说小孩子的生长变化赶不上瞬息万变的风云,但说是“新旧社会两重天”倒也不为过。大人的照片,隔上数月经年,差别不是很大,最多也就像日头慢慢挪移,断不会让人想起黄河壶口瀑布那样的落差。我家小儿出生后,隔三差五我都要给他来上几张,现在回头再复习他婴幼时期的形象,与现在的版本变化还是挺大的。常常心怀感恩地想,多亏有了数码相机这一利器,让我们可以放开手脚,恣意拍下孩子无数动人的瞬间;那些日积月累下来的照片,让我们可以敌过日渐模糊的记忆,使得小孩每个阶段的可掬憨态,得以清晰地烙在我们的脑海里。
数码相机招人喜欢的第二重品质,便是它强悍的删除功能。那种一秒之内去芜存菁的爽朗风格,成全了很多完美主义者严苛的要求,他们挑剔的口味从此有了地儿安顿。自己不满意,删!家人不满意,删!甚至朋友不满意,也可以——删!反正,所有不合格的照片在手指狠按删除键的那一刻,全都灰飞烟灭,化为垃圾箱里的废片!经过一番淘汰式的选择后,最终在电脑里作为私人档案保存下来的,都是主人眼中殿堂级的作品。它们即使有丁点儿缺憾,那也被视作维纳斯的断臂了,完全欣然接纳,甚至觉得有那点小小的瑕疵,才更逼近真实感。
近几年,手机的拍照功能日臻成熟,作为新秀,手机也顺理成章晋升为摄影器材家族的一员。特别是微信这玩意儿以破竹之势席卷众生后,在微信中晒各种照片成了很多人茶余饭后的活儿,功能强大的手机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君不见,每次苹果新一代手机一发布,总有一大批拥趸排起长龙趋之若鹜。微信的火爆,让手机的拍照功能几乎可与通讯功能并驾齐驱。
手机如影随形,与我们的`生活保持高度同步,这种人机亲密接触的情形,让我们在随手拍之余,可以拍立得。那些你想跟朋友一起分享的场景,用手机拍下后立马可以传到微信上;那些你用语言无法精确描述的花鸟虫鱼世间百态,都可以让手机照片替你代言。相信很多人有过这种经历,饭桌上美食上来后,大家肚子再饿,也不急着动筷,而是先掏出手机,趁着美食卖相未被破坏之前来张特写。大家管这叫“验毒”,意即像以前的皇室贵胄用银餐具对食物先验证一下。人类对外部世界的感知,80%的信息据说是通过视觉来获取的,所以,一张照片有时候便胜却千言万语。在微信中发布即时照片,更让人有种现场直播的感觉,上一秒你刚刚笑得花枝乱颤,下一秒你的朋友便可以在微信照片中感受你的展颜尽欢,这种刚出炉面包似的热乎气儿,让人慨叹天涯与咫尺,就在一张图片之间。
数码相机、手机在为我们提供基础性的拍照服务后,还可以跟各种美化照片的软件联姻,使很多平庸的照片瞬间化腐朽为神奇。有人调侃说,韩国有整容技术,我们有美图秀秀。难怪,高超的化妆手法与美图技巧联手,很多美女照、明星照都有一种同质化的倾向,连淘宝上的魔豆,也个个肌肤似雪,身材曼妙窈窕。也是,所向披靡的P图技术,让魔豆的腿要多长就可以多长,水蛇腰想多婀娜就能多婀娜,而且线条流畅得像用画笔画出来的一样。也有些人,更愿意按纪录片的风格来拍照,因为,真实,才蕴含最饱满的美,也更耐人寻味。当然,这种真实与肉眼见到的真实也还是有区别的,毕竟,好的角度和合适的光线,会把我们的优点凸显缺点隐藏,好吧,姑且把这些正能量的技术过滤当作一种馈赠吧。
电脑海量的存储容量让同样海量的照片有了栖身之所,但在显示器上欣赏照片,很容易让人产生隔靴搔痒的生硬与疏离感。把一批大爱的照片冲洗出来,拿在手上一张张慢慢把玩,重新感受纸质照片带给我们的熨帖和亲近,这是经常盘桓在我心头的念想。另一幅画面也常常被我规划和憧憬:多年以后,午后,清透暖融的阳光洒满整个庭院,周遭花香如缕,一枚阅尽无数人生光景的老太太缓缓走进树荫底下,在一张带扶手的东南亚藤椅上落座后,老太太掏出镶有金色花边的老花镜徐徐戴上,顺手翻开摆放在身旁圆桌上的相册,迷蒙的双眼透过镜片在一张张照片中流连,心思跌进过往的时光,沉醉在照片背后的故事里……
【有关照片的散文】相关文章:
照片06-15
有关父爱的散文03-03
有关兔子的散文11-20
有关车站的散文11-14
难忘的照片作文07-26
记忆的照片作文11-27
童年的照片作文02-19
有趣的照片作文11-20
照片的故事作文09-21
老照片的故事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