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事有静气议论文

2022-03-23 议论文

  相信大家在学习、工作中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尤其是有严密的逻辑性的议论文,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你写这类作文时总是没有思路?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临事有静气议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临事有静气议论文 篇1

  雁过无痕,风过无声。

  现在的我们,步履匆匆,却不知走向何方;双眼紧盯荧屏,却将书封在美好的青春时光中;吃着快餐,却难以品味到食物的味道。

  我们很难像古人那样“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也很难做到“小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我们能做到的,就是临事有静气。

  临事有静气,是在繁忙的工作面前依然镇定;临事有静气,是在名利、金钱、权力面前依然淡泊;临事有静气,是在千军万马奔向你时,依然从容。

  我们为什么会浮躁?因为我们给了“时间”超出其本身的意义: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成功。被赋予了太多内涵的时间,就变成了缠绕在我们心头的心事,心事积得多了,我们的心也无暇静下来。但我们恰恰需要心静。

  沉静永远是必备的心理宝藏。临事有静气,方能用心去化解,才能在事情面前认清事物的本质,选择正确的道路。毛主席用静气挽救民族危亡,创造了适合中国的正确的革命道路;东晋谢安在淝水之战中下围棋以定军心;越国勾践卧薪尝胆,创造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神话。心不静,就如一支飞出去的箭既想射中左边的野兔,又想射中右边树上的鸟,不仅不能恰当地把事情解决,或许还会出现其他情况。临事有静气,才能拨开云雾,从容应对。

  心静是一种人生涵养,心静需要从容不迫。若我们把心中的杂事、琐事都忘却;若我们有充分的准备;若我们遇到事情勇敢面对,不畏缩不前;若我们能在面对事情时深呼吸,用大脑钻探前路,我们何愁不能从容不迫?心中有许多心事,我们怎么可能静下心来去思考一件事?没有充分的准备,我们可能惊慌失措。不敢面对,更何况解决?不用大脑钻探前路,只是等待,不可能成功。没有等来的成功,只有走下去的辉煌。“临事有静气”,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它需要我们历经风浪,通过我们不断增加的社会阅历去真正理解它,然后使它与自己融合,成为自己的宝藏。

  临事有静气,笑着面对。悠然,从容。

  临事有静气议论文 篇2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的句子,原是出自晚清风云人物翁同和的一幅对联。这幅对联要告诉人们的.道理是,自古以来的贤圣之人,也都是大气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之事,越能心静如水,沉着应对。

  静气是一种应急的态度。也就是说在重大事件发生时,不是紧张慌乱,自乱阵脚,而是情急智生或从容应对,所以说,静气是一种主观性极强的态度,在生活中,有许多人总是为别人的评价而生活,在被动中死要面子活受罪,而有的人则不然,依然我行我素,走自己选择的路,这样的人则最能成功,一位著名画家说:″宠辱不惊,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抒″。这就是一种处世态度所产生的人生境界了,虽然这种境界很难达到,但是,在失意和迷茫时细细品味,会豁然开朗的。

  宁静才能致远,平心才能静气,静气才能干事,干事才能成事。涵养静气的过程,就是在追求一种平衡,营造一种和谐,积蓄一种底蕴,成就一种境界。

  胸怀静气才能保持清醒头脑,深谋远虑,鉴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才能真正淡泊名利,心态平衡,不为进退滋扰,宠辱泰然不惊;才能做到志存高远,心忧天下,不为成绩骄傲,不为挫折沮丧;才能把握心理健康,明白事理,可以知荣明辱,可以心无旁骛;才能勇于不计名利,追求卓越,高不孤方自赏,低不自抱自弃。

  养一点静气,我们遇事时从容不迫,举重若轻;养一点静气我们无事平和超越自我。不歪不斜、不骄不躁、不卑不亢、不偏不倚、杂气自去,静气自来。浩然处世,静气养身,在平凡的生命历程中发掘真我,为平庸的日子增添一抹亮色。

  静气,是一种气质,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也是东方智慧之一。诸葛亮给他儿子写信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诸葛亮一生的体会。细细品味,"静气"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静气,是一种气质,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不是放弃,不是观望,不是无奈,不是等待,而是一种积极平和的心态,是冷静观察刻苦思索的过程,是镇定自如沉着应对的意志,是从容不迫永不言败的信念。

  在当今市场经济和环境中,激烈的竞争,快节奏的生活,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强烈追求物质生活的欲望给人们增加了无形的压力,使一些人的心态浮躁得宛若汤煮,身上或多或少充斥着匠气、俗气、躁气,心烦意乱者有之,神不守舍者有之,着急上火者有之……归根结底就是缺少一此静气。

  凡大事面前有静气者,反映出他修炼道行的深邃,大事且能以静制动,小事更是拿得起放得下,静气决不是柔弱,比如韩信胯下之辱,看客们无不哈哈大笑或为之鸣不平,而韩信却无所谓,这是多么大的气度。

  “静气”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爱恶憎,在一定的环境中某种情绪总是要表露出来的,这就是人的本色。“静气”不可强求,静气源之于定力,我国的佛道儒,都特别强调修身先修心,佛之禅定,道之身定,儒之心定,都强调的是定力。“静气”需要修养,需要自己去历练和积累,“静气”不是与生俱来的,是每个人后天成长的产物,所以,有高有低。

  有位哲人说得好:浮躁的社会,心静者胜出。养一点静气,给自己一片晴朗的天空!

  万物静观皆自得,人生宁静方致远。

  临事有静气议论文 篇3

  想想人这一生,大事小情总要经一些。其实这也是因人而异的,在一些人看来是大事,另一些人也许不拿着当回事,所谓举重若轻。老百姓常说的某某人“扛事”,某某人“不扛事”,大概也是这个意思。我得承认,我就很不“扛事”,常常被一些鸡毛蒜皮弄得寝食难安。“每临大事有静气”的确是一种很高的境界。现在,一提起这句话,我先想到了杨绛先生。

  杨绛先生自己说她“向来能镇静,也能使劲想办法。”在启明读小学时,她曾经就“使劲一想”,想出办法,救出了陷在泥里的同学。有一次,家里的煤油炉子着火,别人都吓得束手无策,又是杨绛先生“使劲一想”,用瓷罐扣住了熊熊的火苗,避免了一场灾难。我印象最深的是杨绛先生只身赴日本宪兵队,镇静从容,毫无怯意,令我心生敬佩。

  那是在抗战后期,沦陷中的上海一片白色恐怖,日伪四处抓人,“住在沿街,晚上睡梦里,或将睡未睡、将醒未醒的时候,常会听到沉重的脚步声。我们惊恐地悄悄说:‘捉人!’说不定哪一天会轮到自己。”

  没有亲身经历,是体会不到这种恐惧的。

  那一天果真来了。1945年四月的一个上午,日本宪兵队的两个人来到杨绛家里,当时钱钟书先生已去学校教书,家里只有杨绛和女儿圆圆。杨绛担心日本人搜查,先以沏茶为由,三步两步跑到亭子间,把钱先生正写的《谈艺录》手稿藏好。然后端着茶水不慌不忙地下楼……

  一番盘问之后,日本人令她第二天上午十点到宪兵司令部。

  宪兵司令部,那是什么地方啊!我设想如果当事人是我,这半天一夜该怎么熬啊,等待灾祸往往比灾祸到来还要难熬。杨绛的婆婆也吓得“食不下咽”,而杨绛,却“像准备考试一般”,十分有条理地想好了几种应对的方式,“上床就睡着了,半夜醒来,觉得有件大事,清醒了再想想,也没有什么办法,就把准备回答的问题在心上复习一遍,又闭目入睡。我平时不善睡,这一晚居然睡得相当平静。”

  第二天,杨绛穿一身半新不旧的黑衣黑鞋,端庄而素净,拿着一个黑色皮包,还带上了一本《杜诗镜铨》,以便“候审”的时候阅读。

  进了宪兵司令部,先来到一间大房子里等候传唤。杨绛坐下来,“一门心思看书”。不到半小时,又有人把她带到一间小会客室里,她坐在沙发上继续读书。这里,杨绛先生打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比方:“我像武松在牢房里吃施恩家送的酒饭一样,且享受了目前再说。”

  我想象不出,一个文弱秀丽的年轻女子坐在那个充满血腥和残暴的场地,静静地读着杜甫的诗,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莫非吉人真有天佑,杨绛的宪兵司令部之行,有惊无险,化险为夷。这也有赖于她头天晚上准备得充分,日本人没问出什么破绽,对杨绛还挺客气。被捕的剧作家李健吾先生就没有这么幸运,他经受了种种酷刑折磨。后来和杨绛谈起来,杨绛说:“大概我碰到的是个很客气的日本人,他叫荻原大旭。”李先生却瞪起眼睛,原来给他上刑的就是这个荻原大旭。

  每每读到这里,我也替杨绛先生捏了一把汗。

  及至我读了杨绛先生的《干校六记》《将饮茶》《丙午丁未年记事》等作品,对杨绛先生当年遭遇的不公正待遇,甚至被剃了阴阳头、糊高帽子游街亦能坦然面对,淡定超脱,也就不足为奇了。一个连虎狼之地都踏过的人,哪还在乎一些小动物们的张牙舞爪。

  这种境界,不是想学就能学来的。它可能源自生命中的一种潜质,也可能来自性格和气度,学识与修养。

  不过,学不来不要紧,我们读这些前辈们的书,总能或多或少染上些他们的“静气”吧。如果这样的“静气”多一点,小而言之,我们的人生会多一些从容;大而言之,我们的社会也会多一份安定。

【临事有静气议论文】相关文章:

万事通”邢惠静05-02

静的魅力议论文(精选5篇)10-13

即临中秋02-16

临碑人生04-21

初临广州02-11

静作文08-08

静祭05-02

李白《临路歌》11-03

静女作文08-08

静的作文08-08

担当高中议论文 执著高中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