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阅读作文

2022-01-03 阅读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们阅读作文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们阅读作文 篇1

  “有一根“魔杖”,它确实是有魔力的,哪个孩子一旦被它点中,就会变得更聪明,在学习和才能上更有潜力。这个“魔杖”是什么,就是课外阅读。”尹建莉老师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如是说。儿子8岁半了,看书也从小小的绘本、带拼音的故事书到如今的原版的古典名著。儿子看得津津有味,受益匪浅。回想孩子的阅读历程,我觉得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创造阅读气氛

  刘称莲老师在《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的“阅读篇”中说道:父母为孩子创造的是阅读的氛围,孩子就可能喜欢上阅读;父母为孩子创造的是看电视的氛围,孩子就可能喜欢看电视。父母是孩子每天接触最多的人,自然而然也最容易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孩子如果每天看到父母看电视、玩游戏,孩子自然也会喜欢看电视、玩游戏,而这些又极易让人乐在其中,甚至不能自拔;反之,父母每天勤于工作,工作之余喜欢读书看报,孩子也会喜欢读书看报,这就是所谓的“言传身教”吧。所以,我们家的电视基本没有开过,每天孩子写作业时,我就在旁边静静地看书,孩子写完作业后往往也会赶紧看自己的书。

  2.阅读方式

  最初,我们家的阅读方式是亲子共读:每天晚上,我抱着小小的儿子,坐在台灯下,读书给儿子听--慢慢地,儿子开始磕磕碰碰地和我一人一段读—然后,由儿子读我听—最后,我们一起看……直到某一天,儿子忽然宣布要自己读书了。

  就这样,我们家进入了阅读的第二个阶段:自己读自己的。很快,我就找不到感觉了。孩子读完的书有的我读了,而有的我还没有读(当时也有些偷懒的感觉,不准备读了),结果就是孩子评论时,我不知所云,只能含糊地“哦,是吗?”“真的呀!”应付一下,这样太缺乏亲子沟通了,也对孩子的阅读不利。更何况,他看得那么快,只是把好词划了出来,具体吸收了多少?思考了吗?……

  带着这个疑问,我们进入第三个阶段:学而思。就是孩子每读完一本书,我都必须读,然后再提出几个小问题让儿子回答。事实证明,儿子读书的质量还可以,我这个妈妈终于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读书了。

  这段时间,儿子看书的速度和质量明显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也见长。读曹文轩的《青铜葵花》时,儿子被青铜对葵花的好感动地一塌糊涂,“芦花鞋”和“冰项链”两章让儿子感动之余,羡慕地不得了,一直说让我给他生个妹妹,他也要这样照顾妹妹;学《爬山虎的脚》这一课时,读着课文里的句子,儿子跟我说:“妈妈,我觉得叶圣陶爷爷写得文章语气都很谦虚,就像和我们面对面说话一样,商商量量的,让人心里很舒服。”孩子读文章中能有这样的感受,真不错!

  孩子还小,作为家长,我们只有尽可能地让孩子养成各种好习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也清晰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所以,也在尽可能跟随着孩子的脚步成长着。这个过程,很温暖!很甜蜜!

  这段时间,好几个家长问我怎么才能让孩子爱上阅读,问过之后,我发现这几个家长大多喜欢在孩子写作业时看电视,而且在我提出不要这样时还振振有词:“上一天班了,下班连电视都不能看?”或者“我一看书就头疼!”……阅读的路没有止境,我的孩子才刚刚踏上这条幸福的书香之路,愿书香永远浸润孩子的成长!让阅读点亮我们的心灯,让阅读照亮孩子的前程!

我们阅读作文 篇2

  周日下午,我兴致勃勃地和妈妈一起去萧山博物馆参加小记者活动亲子讲座,讲座的题目是《阅读,最好的陪伴》,主讲的老师是银河实验小学的朱雪晴老师,主持人介绍说她是个非常出色的语文老师,还出过一本书叫《走,我们去找好教育》。

  讲座一开始,朱老师就向我们小记者和爸爸妈妈们提了二个问题:一个是问爸爸妈妈们的,你们知道自己的孩子最喜欢什么吗?一个是问我们小朋友的,你们知道父母最爱什么吗?这二个问题一出,现场就像炸开了锅。有的爸爸妈妈说孩子最喜欢玩,有的爸爸妈妈说孩子最喜欢吃,有的同学说爸爸妈妈们的最爱是自己,有的同学们则说爸爸妈妈们的最爱是手机!大家安静下来后,朱老师告诉我们什么是“有效陪伴”。接着朱老师又问大家,知不知道中国的人均年阅读量是多少本书?在大家纷纷猜测时,她公布了答案是4、3本,而最多的国家是以色列,人均年阅读量是60本。这时,朱老师又告诉我们“牛奶强壮身体,阅读滋养灵魂”。她给我们介绍了《中国人阅读书目》、《小学生阅读书目》和《父母基础阅读书目》。我想我是一名小记者了,我应该要看更多的书。

  最后,朱老师还和我们一起看了一本关于死亡的绘本故事《伊娃和丽萨》,讲了一对亲姐妹,姐姐意外死后,妹妹如何从悲伤中走出来的故事。绘本的图画是一名幼儿园小朋友画的,画得可精彩了。通过这本书朱老师又鼓励我们要多画画,培养读、写、绘的好习惯。整整二个小时的讲座我听得可投入了,一点也没走神,朱老师讲得太好了!妈妈也说今天的讲座让她很受启发,回家要给我做阅读记录卡呢。

我们阅读作文 篇3

  爱读书的人相聚在一起,一定会发生与读书有关的故事。

  赵渝老师这次过来,提了一个大包,里面装的满是书,至少十几本,也得几斤重吧。关键是,短短的时间内,他又可以读几本?这或许是一种“病”,只有疯狂的爱读书的人,才会有如此痴狂的表现。书,就是自己的精神依托,一个闲暇,随意抽出一本,看上几页,便会觉得生命充实无比。以书当枕,做的梦也会香甜。

  和赵渝老师相识在三年前,校讯通书香班级活动的颁奖会上,晚上一起吃饭,和赵老师一个桌子,只觉得他很文雅,不多言语,但一交谈便言语不俗,引经据典,顺手拈来,且观点精辟。酒过三旬,才得知这是博客里大名鼎鼎之威如先生,自己已经读他的博文近半年之久了。后来,我们又搭档在群里主持铁皮鼓《构筑合宜的大脑》,这本书使得我专业发展开始觉醒,也按图索骥,寻找属于自己的根本书籍,行走在专业阅读的路上。这个时候,正是步履蹒跚,需要高人指点,这个时候,赵老师给了我很大的指引,他曾我博客里留言,说自己比较欣赏“元书与内化”的说法,也就是寻找到自己的根本书籍,顺藤摸瓜,开辟出自己的阅读疆域。这个崭新的词汇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与触动,也促进了我的专业成长。

  赵老师说起自己在北京国家读书馆阅读一周的经历,脸上仍是陶醉的表情,每天在图书馆里阅读到关门,才如梦方醒,阅读使得自己超越了现实世界,以阅读的力量抵抗轻飘浮躁的生活。又讲起自己课堂上读学生的文章,读得泪流满面,自己流露出的纯粹的情感,影响了自己的学生,使得他走入了小说,从此生命轨迹得以改变。正如《教学勇气》中所说:“除非教师把教学与学生生命内部的鲜活内核联系起来,与学生内心世界的导师联系起来,否则永远不会‘发生’教学。”阅读,可以让我们听到我们内心深处的声音,可以使得我们发出内心深处的声音。他拿梭罗的《瓦尔登湖》为例,来谈自己的沉思。我也曾经读这本书读得痴迷,而我从中读到的不是教育,只是文学。同样的阅读,如果没有思考,阅读也不使得自己成长。

  赵老师还讲述了李镇西老师的故事。他到成都跟着李镇西老师学习,见学校的大厅里摆放着上千万册的图书,没人管理,谁想看就看,随手拿起便可以随心所欲地阅读。他曾不解地问:“这些书不怕丢么?”李镇西老师的回答是:“不怕丢,即使丢了也没关系,丢就丢了吧,拿走就拿走看吧,书就是让孩子们去读,而不是被锁着蒙上灰尘的。”

  徐文祥老师讲述自己的生活历程,我总是忍不住想要落泪。每个人有自己的独特的生命历程,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条曲线,有的人起伏大一些,有的人起伏小一些。徐老师属于前者,当自己处于巅峰状态,而突然一落千丈的时候,我们的精神意志会突然坍塌。我感动的是这些对话:“师傅问我,还读书么?”我说:“读。”“读书有用么?”“我不知道。”“那你还读?”“总会有一天会有用的。”当我们失去了一切,唯一不能缺少的,是阅读。小小的书房,几乎被书所占据,从地底下一直堆到屋顶,完卷藏书,这一辈子估计也看不完。微薄的.工资,购书是每月固定的支出,阅读,使得爱阅读的生命得以绽放。

  薛校长的办公桌上,堆得乱七八糟的书,似乎碰一碰就会全部坠落在地。同时的几本书里,正读的页数里夹着随时用来批注的笔。他不会刻意地把办公桌整理的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爱读书人的总是以凌乱不堪的书桌为荣。这是薛校长的生活常态。这个地方,是吸引爱读书人的地方。大家一拥而上,不经主人同意,就开始翻看。一本我在当当网收藏三年之久却一直没货的书,被偶然淘出来,如获至宝,拿着便往怀里揣,不去体会爱书之人心里的疼痛。薛校长不会拒绝,他总是说,书在爱读书的人的手里,才能发挥他最大价值。特别是我这种愿意主动阅读的读者。薛校长鼓励支持身边老师的阅读,几乎成了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看着一个老师因为自己而走上了阅读之路,他会觉得自己完成了一项神圣的使命。

  代修鹏编辑说:“读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拥有人生的精神秩序,在阅读中找到自己,使自己成为自己。”似乎很深奥,很哲理。现在回想,很有启发。当我们不断地阅读,让沉思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沉思便会使自己从阅读中返回。这个时候,阅读可以是一面镜子,照透自己的灵魂,阅读又可以是一把锤子,砸碎自己的恐惧。而这需要我们学会真正的阅读,阅读不是为了寻求新的事物,而是在寻找新的眼睛。

  这两天的读书聚会,让我感觉到,阅读是一种力量,可以让我们安静地存在。安静着的时候,我们才会真正明白很多东西。

我们阅读作文 篇4

  那时,当我拿起川端康成的书,准备细细阅读,细细品味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自己很难静下心来完全沉浸于书中。那种对所有阅读爱好者来说亲人般的“代入感”消失了。目光开始涣散,内心逐渐烦躁?那时,我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自己的生活已经变得碎片化。

  是什么时候我开始愿意亲近由网络推送的文章带给我的一时快感,而放弃阅读的呢?

  恐怕首先就是互联网的发展。在手机上浏览真是太容易了。动动手指,划划屏幕,五花八门的公众号飞速弹出,姑乱纷纭的知乎答题迅速铺满你的屏幕。它们通过连续的新鲜内容,不断刺激你的大脑,让你始终处于“啊!又知道了新的东西!”的喜悦中。我们只需要付出很少,就可以沉浸在“获得了新东西”的刺激里面。而不久,我们就会被这种感觉所俘虏,就像史学博士廖峰说的那样:“人或成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

  再者,现在社会的脚步越来越快,宛如一个漩涡,飞速旋转着,同时把我们每个人的时间搅得七零八落。有人说,碎片化生活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我一开始很同意这句话,并且决定从自己的阅读习惯开始重新把我的生活整合在一起。我去读《如何阅读一本书》,希望它能帮到我。而讽刺的是,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我却是零零散散地在碎片时间去翻阅它。待真的翻到最后一页,抬起头来,满心里都是“这本书到底说了什么”的茫然疑惑。这种情绪,反倒比书更让我清醒。

  其实碎片化阅读,于我们学生来讲,大多数时间是被迫居多。且不论在学校的时间被严格的作息表进行了细细划分,在周末、在假期,作业、课外班,各种各样关乎学业的东西争先恐后地挤进我们的课余时间,我们自然没了用来阅读、用来思考的大段时间和精力了。自然,也有一部分原因是我们自身造成的。“读书是需要思考的,但我已经很累了,这些闲暇时光我更愿意用来刷刷微信放松一下自己。”我的一个好友曾这么说。坦白来讲,我也会有这样的想法。但于我们的思考能力来说,是有害的。

  我们可能不能完全扭转“碎片化阅读”的局面,但我们总有一些办法去改善它。比如,当接触到一个新的知识点时,先考虑如何将其纳入自己知识体系。亦即在脑子里回想你的知识网络,思考它可以如何跟你已经知道的东西联系起来。另外,关于读书,我们不用追求“读完一本书”,而应该追求从这本书中获得了什么东西。读书应该为自己所用,而不是让自己去迁就它。

  “碎片化”已是当今社会的常态。我们可以尝试在此基础上探寻它的原因,从而改善自己的生活。若能让自己的生活仍留有大段时间以供自己来阅读思考,那是值得珍惜的事;倘若不能,那也无妨,充分利用碎片时间,一样能使自己的生活丰富充实。

【【必备】我们阅读作文4篇】相关文章:

【实用】我们阅读作文四篇12-29

【精选】我们阅读作文3篇12-29

精选我们阅读作文四篇12-16

【推荐】我们阅读作文4篇12-07

我们阅读作文合集4篇12-04

精选我们阅读作文六篇11-20

精选我们阅读作文6篇11-17

【精品】我们阅读作文3篇11-17

【实用】我们阅读作文三篇11-01

【实用】我们阅读作文3篇10-31

爱阅读作文 阅读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