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系列训练答案

2018-02-06 阅读答案

  (一)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1]也,文言文阅读系列训练。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

  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也。谓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今臣为足下使,利得十城,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也。使臣信如尾生[2],廉如伯夷[3],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不可乎?”燕王曰:“可。”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

  苏秦曰:“且夫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齐?廉如伯夷,不取素餐,污武王之义而不臣焉,辞孤竹之君,饿而死于首阳之山。廉如此者,何肯步行数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乎?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梁柱而死。信至如此,何肯扬[4]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大功哉?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皆自覆[5]之术,非进取之道也。且夫三王代兴,五霸迭盛,皆不自覆也。君以自覆为可乎?则齐不益于营丘[6],足下不逾楚境,不窥于边城之外。且臣有老母于周,离老母而事足下,去自覆之术而谋进取之道,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皆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所谓以忠信得罪于君者也。”

  (选自《战国策》卷二十九《燕一》)

  【注释】

  [1] 不信人:不诚实的人。

  [2] 尾生:传说尾生很讲信义,曾与一女子约会桥下,洪水来了也不离去,终于被淹死。

  [3] 伯夷:姓墨胎,名允,字公信,狐竹君的长子。周武王灭殷,伯夷义不食周粟,与其弟叔齐饿死于首阳山。

  [4] 扬:原作“杨”,据黄丕烈《札记》改。

  [5] 自覆:自取灭亡。

  [6] 营丘:在今山东临淄境内。

  【说明】本段文字涉及到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以下几个实词,即“信”“乘”“从”“鄙”“使”“是”“行”“素”“辞”“期”“道”“去”“固”等13个常见词语。

  【训练】

  1、选出与“所谓以忠信得罪于君者也”一句中“信”的含义不相同的一句 ( )

  A、 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

  B、 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

  C、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D、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2、 为“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中的“乘”选择准确的意义( )

  A、登,升 B、驾,坐,骑 C、凭借,趁着

  D、连接 E、利用 F、顺应,顺着

  G、冒着,顶着 H、量词,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 I、“四”的代称

  3、选出与“武安君从齐来”中的“从”意义相同的一项 ( )

  ①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 ②旦日,客从外来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

  ④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⑤公子从其计,请如姬

  ⑥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⑦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⑧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⑨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⑩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

  A、①④ B、②⑥⑧ C、③⑦⑨ D、⑤⑩

  4、与“臣,东周之鄙人也”中“鄙”的意义相同的一句

  A、蜀之鄙,有二僧

  B、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乱世

  C、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D、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5、请选出“今臣为足下使,利得十城,功存危燕”中“使”的意义不同的一项 ( )

  A、 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

  B、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

  C、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D、 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

  6、请选出下列各句中的“是”与“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也”中的“是”意义相同的项 ( )

  A、 觉今是而昨非

  B、 是己而非人

  C、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D、 无乃尔是过与

  E、 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F、 定国是之诏既下

  G、 惟利是图

  H、 然是说也,人常疑之

  7、请选出与“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中的“行”意义相同的一项 ()

  A、 廉如此者,何肯步行数千里

  B、 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

  C、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D、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8、选出与“廉如伯夷,不取素餐”中的“素”意义相同的一句 ( )

  A、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B、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

  C、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D、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9、选出与“辞孤竹之君,饿而死于首阳之山”句中的“辞”意义不同的一句 ( )

  A、 归去来兮辞

  B、 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公辞焉

  C、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 于是辞相印不拜

  10、选出与“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梁柱而死”中的“期”意义相同的一项( )

  A、 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

  B、 公等遇雨,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C、 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D、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11、选出与“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中的“道”意义不同的一句

  A、 去自覆之术而谋进取之道

  B、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C、 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D、 臣之所好者,道也

  12、选出与“去自覆之术而谋进取之道”中的“去”含义相同的一项( )

  A、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B、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 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D、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

  13、选出与“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句中的“固”意义相同的两项 ( )

  A、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B、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C、 予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D、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E、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F、 斯固百世之遇也

  【参考答案及提示】1、C(题干及ABD三项中的“信”都做“诚实、守信”意义讲,而C项中的“信”作“的确、实在”讲,另如《兰亭集序》中的“信可乐也”。)

  2、H

  3、B(B项中的几句与例句中的“从”都当“由,自”讲,A项中的几句中的“从”都当“跟从、跟随”讲,C项中的几句中的“从”都当“向谁学习”讲,D项中的几句中的“从”都当“听从、顺从”讲。)

  4、B(题干与B项中的“鄙”与其后的“人”合成一个词语,表谦称。A中的词当“边远的村邑、边疆地区”讲,CD中的词语均是“鄙陋、鄙俗、鄙琐”的意义。)

  5、A(题干与BCD三相中的“使”均作“出使”讲,A项中的“使”为名词,出使的人。) 6、CDH(此二句中的“是”均做指示代词“这、这个”讲,其余各剧种的`“是”的意义分别为A为“正确”,B为“认为正确”,E系词,表判断,F大事,G宾语提前的标志。)

  7、B(与例句中的“行”均作“节操、品德”讲,另如《信陵君窃符救赵》中“臣修身洁行数十年”,《屈原列传》中“其行廉,故死而不容”。AC中的“行”都作“行走”讲。D中的“行”作“运行”讲。)

  8、C(与例句中的“素”都作“空,白白地”讲,AB中的“素”都作“平素,向来”讲,D中的“素”是“白色的绸绢”。)

  9、A(A中的“辞”是一种文体名称,BCD中的“辞”都与例句中的“辞”含义相同,作“不接受,推辞,辞去”讲。)

  10、A(A与例句中的“期”均作“约会,约定”讲。BC中的“期”都是名词,约定或限定的时间,期限。D中的“期”是“要求,期望“的意思。)

  11、D(D中的“道”是“规律,法则”的意思,例句与ABC三项中的“道”是“途径,方法,措施,策略”的意思。)

  12、D(D句与例句中的“去”均作“放弃、舍弃”讲。A句中的“去”是“离开,离去”的意思。B句中的“去”作“距,距离”讲。C句中的“去”作“除掉,去掉”讲)

  13、AE(例句AE中的“固”均作“本来,原来”讲。BF中的“固”是“确实,的确”的意思。C中的“固”当“当然,自然”讲。D中的“固”是“究竟,到底”的意思。)

  〖提示〗1、 信:与C项中的“信”意义相同的例句还如《兰亭集序》中的“信可乐也”。除此之外,“信”还可作○① “相信、信任”,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忌不自信,而复问妻妾”;《出师表》中“愿陛下亲之信之”等。○2“信物、凭证”,如《荆轲刺秦王》中的“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3“使者、送信的人”,如《孔雀东南飞》中“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4“消息,书信”,如《柳毅传》中“长天茫茫,信耗莫通”;《祭妹文》中“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5“任意、随便”,如《琵琶行》中“底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6通“伸”,如《隆中对》中“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等。)

  2、 乘:属A项意义的例句有《诗经氓》中的“乘彼垝垣,以望复关”;《涉江》中“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属B句意义的例句如《曹刿论战》中的“公与之乘,战于长勺”;《石钟山记》中的“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属C项意义的例句如《过秦论》中的“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属D项意义的例句如《论积贮疏》中的“兵旱相乘,天下大屈”。《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中的“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属E项意义的例句如《教战守策》中的“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冯婉贞》中的“三保见敌势可乘,急挥帜,曰:‘开火!’”。属F项意义的例句如《归去来兮辞》中的“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属G项意义的例句如《登泰山记》中的“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属H项意义的例句如《触龙说赵太后》中的“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过秦论》中的“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属I项意义的例句如《殽之战》中的“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3、 从:“从”的意义还有○1追赶、追随,如《狼》中“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2带领,带着,如《鸿门宴》中“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赤壁之战》中“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3参与,参加,如《琵琶行》中“弟走从军阿姨死,老大嫁作商人妇”。○4行,做,处理,如《群英会将干中计》中“汝既为水军都督,可以便宜从事”。○5依傍,挨着,如《鸿门宴》中“樊哙从良坐”。○6堂房亲属,如《活板》中“其印为吾群从所得”;《记王忠肃公翱事》中“后还朝,求太监后,得二从子”。○7介词,跟,向,如《项脊轩志》中“从余问古事”。○8特指合纵,如《过秦论》中“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屈原列传》中“齐与楚从亲”。○9[从容]不慌不忙,舒缓镇静,如《屈原列传》中“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张衡传》中“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等等。)

  4、 鄙:“鄙”的意义还有○1轻贱,如《孔雀东南飞》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2鄙薄,轻视,如《训俭示康》中“孔子鄙其小器”。○3自谦之词,如《滕王阁序》中“敢竭鄙诚,恭疏短引”。等。

  5、 使: “使”的意义还有①命令,派遣,如《殽之战》中“公使阳处父追之”;《察今》中“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②让,使,如《劝学》中“輮使之然也”;《出师表》中“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③使用,使唤,《孔雀东南飞》中“妾不堪母使”;《五人墓碑记》中“人皆得以吏使之”。④主使,指使,如《五人墓碑记》中“周公之逮由所使也”。⑤使命,如《赤壁之战》中“时周瑜受使至番阳”。⑥连词,假设,如果,如《阿房宫赋》中“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孟子·鱼我所欲也》中“使人之所欲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等。)

  6、 是:(略)

  7、 行:与例句中的“行”意义相同的另如《信陵君窃符救赵》中“臣修身洁行数十年”,《屈原列传》中“其行廉,故死而不容”。此外,“行”的意义还有①离开,前往,如《殽之战》中“为吾子之将行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赵王畏秦,欲毋行”。②实行,执行,如《师说》中“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③用,如《五蠹》中“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④行为,动作,如《劝学》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疱丁解牛》中“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⑤副词,将,即将,如《归去来兮辞》中“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赤壁之战》中“行将为人所并”。⑥量词,用于成行的事物,如《孔雀东南飞》中“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⑦[行伍]泛指军队,如《过秦论》中“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等等。

  8、 素: “素”的意义还有①白色的,如《三峡》中“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黄生借书说》中“素蟫灰丝时蒙卷轴”。②丧服,丧服的颜色,如《殽之战》中“秦伯素服郊次”,《唐雎不如使命》中“若士之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③朴素,如《训俭示康》中“吾心独以俭朴为美”。④朴素的,不加修饰的,如《陋室铭》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等。

  9、 辞:“辞”的意义还有①言辞,话,如《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指南录后序》中“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辞令]应对的言辞,如《屈原列传》中“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②说话,告诉,解说,如《殽之战》中“使皇武子辞焉”。③文辞,如《屈原列传》中“皆好辞而以赋见长”,《送东阳马生序》中“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④托词,借口,如《季氏将伐颛臾》中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赤壁之战》中“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⑤辞别,告别,离开,如《鸿门宴》中“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木兰辞》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阿房宫赋》中“辞楼下殿,辇来于秦”;[辞诀]诀别,如《荆轲刺秦王》中“今太子迟之,请辞诀矣”,《信陵君窃符救赵》中“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诀而行”。等。)

  10、 期:“期”的意义还有①及,到,如《兰亭集序》中“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归去来兮辞》中“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②副词,必定,必然,如《西门豹治邺》中“然百岁后期令子孙思我言”。③一周年,一周月,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④孝服的一种,为死去的祖父母等服丧一年的孝服,如《陈情表》中“外无期功强近之亲”。等。)

  11、 道: “道”的意义还有①路,道路,如《论语》中的“任重而道远”,《孟子》中的“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陈涉世家》中“会天大雨,道不通”。②取道,道经,如《鸿门宴》中“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指南录后序》中“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③行路,赶路,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赤壁之战》中“星夜兼道,比至南郡,而琮已降”。④道理,事理,如《师说》中“问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⑤学说,主张,如《过秦论》中“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送东阳马生序》中“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⑦治国之道,好的政治主张和政治措施,如《孟子》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陈涉世家》中“伐无道,诛暴秦”。⑧说,谈论,如《孟子》中“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桃花源记》中“不足为外人道也”。⑨古代行政区划名,如《左忠毅公逸事》中“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等。)

  12、 去:与A句中的“去”意义相同的例句另如《荆轲刺秦王》中“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石壕吏》中“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与B句中的“去”的意义相同的例句另如《鸿门宴》中“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五人墓碑记》中“夫五人之死,去今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与C句中的“去”的意义相同的例句另如《赤壁之战》中“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另外,“去”还有“前去,到……去”的意义,如《孔雀东南飞》中“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等。

  13、 固:“固”的意义还有①险要,坚固,如《过秦论》中“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赤壁之战》中“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②巩固,牢固,如《孟子》中“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谏太宗十思疏》中“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③固执,顽固,如《愚公移山》中“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阿房宫赋》中“独夫之心,日益骄固”。④坚决,坚持,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固止之”。⑤必定,一定,如《陈涉世家》中“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王忠肃公翱事》中“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等等。)

【文言文阅读系列训练答案】相关文章:

1.文言文阅读答案

2.爱莲说文言文阅读答案

3.论语文言文阅读答案

4.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5.《说骥》阅读训练及答案

6.宋濂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7.两首古诗阅读训练及答案

8.《海鸥与巷燕》阅读训练及答案

9.《晋书·嵇绍传》阅读训练及答案

《她只能活七小时》阅读及答案 南涧中题阅读练习题与答案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