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散文?
对这样一个常见的文学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个人的喜好不同,回答也各有所异,但是,有一点却是大家公认的,好的散文必须真情实感,情真意切,不来虚的(也有人主张可以虚构,但本人不认同,否则与小说又有多大区别),而且,散文必须具有一定的可读性、耐读性,否则,那就不配称为好散文。
一篇记事状物的散文(即使是议论性散文,也需体现作者的喜怒哀乐),如果不能达到真情实感,情真意切,不是从作者心底流淌出来的,那就会失败;同时,这篇散文如果抓不住读者的心,看了几行便看不下去,或者耐着性子勉强读下去,即便文章写得天花乱坠,也不会让读者印象深刻的。为何?因为情不深,味就不可能浓了。
前些日子,读到湘籍女作者高求忠的《父亲的湘江》这篇散文,仅仅一千来字,写的也只是极其普通的一个家庭的生活琐事,并无华丽惊醒的文字,然而却具有极大的感动力,让读者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何以能达到这样一种艺术效果呢?原因就在于这篇散文真挚的情、深沉的爱感染了读者,打动了读者的'心。
文章一开始写道:“大约是上个世纪40年代,父亲跟随爷爷沿着湘江,从衡阳来到了长沙。”作者用质朴的文字,简洁地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接着写全家住在湘江边的清苦生活,父亲是工人,母亲是农民,5个女儿,家庭负担重。
然而,清贫的生活中也有欢乐,那是与父亲在一起的日子里,“当父亲教我唱“一条大河波浪宽”的时候,当我学习“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时候,我想起的是湘江,不过,往往父女们正在屋外弹琴唱歌的时候,母亲会冲出来吼一句:‘哪根肠子快活?!'”
这段描写别有一番滋味,作者幼年艰难生活的回忆,闲暇之余,父亲拉琴女儿唱歌,自娱自乐,兴致正浓时,却引来一盆冷水泼来——母亲愤怒的吼叫:“哪根肠子快活?!”父亲和女儿享受这少有的天伦之乐,忘乎所以之时,却遭到母亲因终日劳作的辛苦又脾气不好而引发的抱怨,两种绝然不同的态度以及在生活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从而酿造出生活中的喜剧情愫,苦中作乐的不同心境场景,让人感到隐隐约约的酸楚。
文中,作者写到父亲是多面手,会做衣服,会拉二胡,懂中医,还能干泥瓦匠、木匠的活。在作者眼里,就没有父亲做不成的事情,这源于什么?这是作者对父亲的钦佩、爱戴之情。农忙季节,女孩也要下田插秧,这是件苦差事,最辛苦的是收割季节,家里尽是女儿,其困境可想而知,在困难面前,“父亲教导我们要争气,我们也就咬紧牙关,肩膀磨红了,手起茧了,也没叫苦。”
家中“母亲经常生病,脾气也大,憨厚的父亲也不计较,只管沉默而又娴熟地干活。”父亲爱做好事,“帮乡邻义务看病,修缝纫机,哪怕是曾欺负过他的人。
”平时还叮嘱他的女儿,“我现在多做点好事,将来我不在了,人家会对你们好一点,吃亏是福。”文章从几个方面叙说父亲的性格、性情和为人处事,以及他对女儿的谆谆教导,从而可以看出,父亲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甚至连帮别人做好事,全是为了这个家,为了自己珍贵的女儿。
作者通过对父亲的种种回忆,字里行间表达出对父亲那份真挚的爱,那份深深的情。文中,还捎带写出作者对父母之间是否存在爱情的那份感受,很少看到父母有什么甜蜜的恩爱,根本谈不上浪漫,既没有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也没有海誓山盟的轰轰烈烈,只有在艰辛生活里那种不离不弃,相濡以沫,以及散发着乡土气息的朴实的情——永远不变的——忠诚。
父亲面对经常生病,脾气也大的母亲,所采取的是包容和大度。父亲去世后,母亲满怀深情地追忆起他与父亲平时劳作的点点滴滴,并清清楚楚记得所有的细节的描写,不仅表现父母之间的纯真的情意,而让一个和蔼可亲、憨厚朴实的慈父形象跃然纸上。
这篇散文语言简洁生动,朴实无华,却又不乏代表现代人的情感元素。文内第五、六段,两处景物的描写也很有特色,轻轻几笔便烘托出劳动后的喜悦。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文章的结尾,缓缓的文字就像写意的水墨画一样,“凝望着这里的湘江,遥想父亲当年的模样,我的泪,缓缓地落下来,随着不停流淌的湘江水,回到了故乡,也恍惚回到了父亲和我们在一起的时光。”
正是这满含深情的述说,读者的心也随着这悠悠的湘江水,久久不能平静。
【关于父亲的湘江的散文】相关文章:
父亲的双肩散文11-02
湘江作文08-08
寄给天堂的父亲散文10-31
父亲那双粗糙的手散文11-24
《渡湘江》阅读答案03-18
父亲和酒散文11-29
杜审言《渡湘江》11-02
关于秋雨的散文08-31
关于秋天的散文08-31
关于感动的散文08-28